
【文韵】过把枪瘾(散文)
提起国产枪械,人们不由会想到“汉阳造”,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引进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1888)仿造生产八八式步枪,一直到1944年,据统计累计生产了216万把之多。无论军阀混战时代,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清朝新军,还是国共军队,汉阳造在中国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直至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才渐渐退出编制,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其实,中国还有一家兵工厂,先后生产各类枪械900多万把,从数量上,远超“汉阳造”,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但名声却不如汉阳兵工厂大,了解的人也不是很多。
若要了解内中情形,过把枪瘾,只有走进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的讲解员是几位高挑靓丽的女孩,穿着与军装颜色和款式相似的工作服,非常贴近博物馆的风格,让游客的代入感十足。
序厅中央放置的青铜雕像,为朱德总司令视察工厂时,手握50式冲锋枪与工厂的领导和职工亲切交谈的场面。周围的五块浮雕分别展示是在抗美援朝、中印、珍宝岛以及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所使用到的枪械。
一
展区第一部分,为1921年-1949年东北兵工企业的缩影。
东北兵工企业可上溯到清朝末期,1897年8月3日吉林将军延茂上函户部,不能为奉天制造军火。11月29日户部拟准奉天设局自造军火。12月5日奉旨依议。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奉旨成立奉天机器局,1899年六月开工,并未制造军火,只是铸造银元。概因当时东北地区制钱短缺,更为急需,正式制作了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及半角的银币,同时在城乡市面上流通,这也是东北第一家机器工厂。
1921年奉天军械厂成立,即在原奉天机器局内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1922年改为东三省兵工厂,辟建枪、炮、炮弹等三个厂。创办它的人为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张作霖,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派系独裁政治的“东北大哥”。1926年至1928年是东三省兵工厂的扩充时期,增建了枪厂及轻机枪厂。当时有机器8000余部,生产13式步枪、13式重机枪、17式轻机枪等。13式就是民国十三年的式样,17式就是民国十七年的式样。
13式7.9毫米口径步枪生产能力从每月400支提升到4000支,17式6.5毫米口径轻机枪40挺,13式7.9毫米口径重机枪100挺。6.5毫米口径和7.9毫米口径枪弹,每月产量从900万发提升到1500万发。凭借自己兵工厂生产的大量武器,张作霖与直系军阀吴佩孚开展了三次直奉战争,到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前夕,张作霖领导的东三省军队已经完全实现了迫击炮生产的自给自足,被甲执锐,战无不克,从关外的东北一路攻入到江南腹地的苏、皖及上海,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由于张作霖拒绝满足日本在《满蒙新五路协约》上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被日本暗算,殒身皇姑屯火车站。
大概只能用鸡不及凤、鸮鸟生翼两个成语来形容张作霖父子了,张学良主政后,想的不是绳其祖武、发扬光大,却是把造币厂与兵工厂分开经营。意在马放南山、偃武修文,甚至计划将兵工厂改为民用工厂,准备制造汽车和拖拉机。其不但不思为父报仇,反而奉行不抵抗政策,丢弃父亲筚路蓝缕的经始大业,任仇人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1931年9月19日,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侵占了东三省兵工厂,1932年更名日本法人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与设立在九州岛福冈县的小仓兵工厂、本州岛爱知县的名古屋兵工厂、韩国仁川市的仁川兵工厂同为二战时期日本四大兵工厂。对敌人,是使其“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对同胞,是让更多人惨死在其生产的11式65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和92式79重机枪(绰号鸡脖子)枪口之下。在近年有名的抗战剧《亮剑》中,李云龙奉若至宝的92式重机枪和歪把子机枪,其实与杀伤力不高的“汉阳造”同样出自我们这一片国土之上,用我们的资源我们的工人制造出的武器杀我们的人民,日本把因敌取资用到了极致。
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18日,国民党正式接管奉天造兵所,改名为“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沈阳兵工厂”,11月9日,又改名为“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工厂”,生产联勤三六式冲锋枪,乃仿制美制M3A1冲锋枪,俗称的汤姆逊冲锋枪。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党部队大量装备美式武器不假,但相当一部分是产自东北。
1948年11月1日,辽沈战役中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解放,东北人民解放军接管了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工厂,改名沈阳第一厂。建国后,在1949年11月1日,更名五一兵工厂。
二
第一部分展示可以说是庆华的前世,发生的故事都在辽宁沈阳。
展区第二部分,为1950年-1984年东北最大枪械企业的辉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央决定,将部分军工企业“北迁”。1950年11月3日五一兵工厂所属第一制造所从沈阳迁到北安,次年6月改名为国营第六二六厂,后又称国营庆华工具厂,先后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五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也就是俗称的央企。这部分故事的场景则切换到黑龙江省的北安。国营庆华工具厂及其职工在北安,都是极特殊的存在,个人薪酬、社会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都优越于地方工作的人,甚至可以说不在一个层级。犹如大庆石油管理局和大庆市政府,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和大兴安岭行署,处处能体现出大企业小政府的特色,也是庆华工具厂最辉煌的三十多年。北安曾流行过“姑娘姑娘快快长,长大嫁到庆华厂”这么一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可知庆华厂那时是多么的牛。
庆华厂作为中国唯一有能力生产冲锋枪的军工大厂,仿照苏联PPSH-41波波沙式7.62MM冲锋枪,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种国产冲锋枪。后经毛主席批准命名为1950年式7.62毫米冲锋枪,这也是新中国武器生产史上,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国产武器,当年生产了3.6万支送到前线装备部队。1950年,成为我军军工史上重要的分界线,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士兵手里绝少有国产武器,哪怕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手里拿的武器也是万国牌,苏械,美械,日械和国产武器有啥用啥,几百万解放军就这么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自己的武器,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更是如虎添翼,1952年“志愿军某部全体战士”专门写信给兵工厂,说“在一次战斗中,我们使用你们厂生产的冲锋枪,把敌人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你们制造这样好的武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在远离祖国的朝鲜战场,日夜想念你们,不知是谁制造的冲锋枪,也不知你们叫什么名字。所以,请把造枪工人同志的照片寄来,让我们全体志愿军战士看看,是哪些工人同志制造冲锋枪……”
虽然抗美援朝时我们的武器装备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天悬地隔,但毕竟可以成建制地换装上国产枪支,这是良好的开端。
自此,在国家经费、人力、物力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庆华厂设计生产定型近二分之一的制式步兵武器,结束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时代,我军不再使用“万国牌”旧式武器,逐步现代化、正规化了。
仿制苏联AK-47突击步枪的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列装部队后,与56式7.62毫米冲锋枪、56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一起成为当时我军班组武器的支柱。这三种枪械均使用56式步枪弹,实现了我军班组武器弹药通用,极大地方便了后勤补给和战场作战。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战士手中主要就是56式冲锋枪。在国外,我们国产的枪械也逐渐有了需求和市场,六七十年代越南抗击美国,用的枪身无汉字的轻机枪,就是56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甚至在美国,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也是枪市上的“抢手货”。叶剑英元帅曾亲自试用国营六二六厂生产的56式7.62毫米冲锋枪,我国从仿制起步实现了枪械突破性发展。
1958年10月15日,国营六二六厂成立第一个科研机构厂轻武器设计所,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入到自行研制阶段。独立研制枪械使中国国产轻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在抗美援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洪学智、李德生、廖汉生等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的身影都曾出现在北安这一个县级市的工厂中。
在一张《国营庆华工具厂枪械科研生产产品统计表》中,可以清晰看到国营庆华工具厂生产的军用枪械达到57种之多,涵盖冲锋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机枪、手枪、信号枪等,不乏“功勋”武器。
在我国历史上“鞍钢宪法”是毛主席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是探索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大成果,提出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坚持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其在经济领域毫不亚于一枚“原子弹”级别的威力。
很少有人知道,其主要内容“两参一改三结合”最早不是鞍钢提出,而是庆华厂。1958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分别派出省委书记王鹤峰,省委常委、省委工业部长陈雷为组长的两个调查组分赴建华、庆华两厂,对“两参一改”进行考察,作了认真研究和总结。1958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庆华工具厂召开了全省工业领导干部会议,建华、庆华两个厂作了经验介绍。4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了黑龙江省委《关于工业企业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及实行业务改革的报告》。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时任中央工交部副部长李立三指出:“黑龙江省委的报告中所说的北安国营庆华工具厂的经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是在整风运动中干部和工人群众的共产主义精神大为高涨之后,对于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和提高,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原则的。这项经验应当在全国一切具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中加以推行。”
何谓“两参一改”,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企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则是指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的结合。
“鞍钢宪法”传到国外,对国外的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托马斯明确指出,毛泽东批示的“鞍钢宪法”,即“经济民主”和民主管理思想(两参一改三结合),是增进企业效益的关键。日本企业管理界将“鞍钢宪法”称为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这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特色所在。日本的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队合作”。瑞典的Volvo汽车公司,也进行了效仿,工人灵活协作,组装整车。美国也不甘落后,1995年2月1日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即充分发扬“经济民主”—两参一改三结合—恰是增进企业。
最初,庆华厂仿制了国外的产品设计;
后来,国外企业效仿了庆华厂的管理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无论把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还是把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国营第六二六厂都可以俯仰无愧,它曾有过无私支援三线建设的光辉历史,先后援建、包建了六个兵工厂,向位于贵州、河北、辽宁等九个省市深山僻壤的军工厂输出各类人员5000多人,及大量物资、技术资料,类似武林高人把自己千辛万苦修炼出来的“内力”,灌顶给他人,让他人走捷径拥有了绝世武功,而自己牺牲巨大。
三
第三部分展示跨越世纪的挑战,指1985-2006年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大量缩减军备,提出“军队要忍耐”,也改变了庆华工具厂神秘的军工色彩。
1985年兵器工业部部长邹家华来此视察,提出“群策群力、团结奋斗、努力把庆华厂建设成军民结合的新企业”。由此,庆华工具厂从纯军工企业逐步向军民两用企业、民用企业过渡。
庆华工具厂开始研发和生产猎枪、运动枪械等。1988年6月,六二六厂划归首钢,更名为首钢庆华厂。
我国第一块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以及李对红等,夺冠使用的就是庆华工具厂生产的东风系列运动手枪,庆华工具厂生产的运动枪械助力我国运动员在射击比赛中先后赢得110多枚金牌,打破45次世界纪录。
毕竟逃脱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铁律。庆华厂基本都是一大家子人都在同一个厂子工作,手中的技术全是围绕造枪的,失去了军工业务后,收入一落千丈。饭碗都成了问题,是真真正正吃不上饭了,地方无力接收1.7万多名职工,安排不了这么多岗位。因为不能用一技之长去谋生,自己重新择业又乏善可陈。据传北安有一阵子居民家中经常丢东西,丢的都不是贵重物品,只是粮食-成袋的大米、白面。其他贵重物品如现金、首饰等即使“谩藏”,也没“诲盗”,失主发现后,心知肚明,倒也不会追究,仅当作酒足饭饱后的谈资,闻者唏嘘。
感谢老师赐稿文韵凝芳社团,期待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