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山河】陕西“怪”房(散文)
有说陕西有“八大怪”的,也有说陕西有“十二大怪”的,但我能说出嘴的则是“三大怪”。就这些“怪”,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我说的这“三大怪”,正逐步被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更新意识所替代。
所谓的陕西“三大怪”,说得就是“房子一边盖,面条像腰带,吃饭蹴起来”。
“面条像腰带”,这是陕西人面食方面的一大特色,扯出来的面条宽度竟达三指之多,而且是一根装满一大老碗。这对南方人来说,看着头都大,怎么吃下去都是个难题。我却就爱那一口,来上一点油泼辣子加蒜苗丁丁,倒点醋,用筷子搅和匀了,大嘴入口,嘿,那样筋道,那股滑润,那个弹性,再带点山响的“哧溜”声,那种感觉,是真正美食的“撩地太”。
陕西的这种裤带面,看起来不但令人食欲大增,“喋”上一大碗,第二天都不觉得饿。
“吃饭蹴起来”,这更是陕西人的一个特点。端着碗,蹲在自家院子外面的台阶上,一边和邻人们说话聊天,一边吃津津有味地吃。这种吃法,别说南方人了,就是北方的大多数地区人,如果让他就这么蹲着吃饭,恐怕饭还没吃完,腿就蹲麻木了。
我小时候也这么学着大人蹲着吃过饭,吃着吃着,两腿一软,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把豌都扔出去了好远,引得众人大笑。
让我最“怪”也是许多人都“怪”的就是“房子一边盖”了。
对于奇怪的一面坡式的屋顶,刚来陕西时有些看不懂,问过父亲:这里的房子怎么都只盖一半呢?同样面积大的屋子,屋顶却只有一半,怎么盖起来的,承受力能有保障吗?
父亲看看我,也是一头雾水。
住的时间长了,才慢慢地有所了解,但了解的也只是一点皮毛。房子为什么一面坡,还是不清楚。
半边房屋,是陕西地区特别是关中一带特有的一种建筑模式,有说,房子半边盖是为了省工省料,有说盖成半坡房,南北不通风,能遮风挡雨和御寒。更多的说法是因为当地的各种环境所致,不得不盖成这种形式。
究竟是什么环境所致才盖成这样子的房屋呢?这个疑问缠绕在我脑海里很久,始终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后来,随父亲搬入城市,就再也没见过“半边屋顶”了。
传统的房屋,基本上都是“人”字型的结构,房顶是两面坡形,有的地方如山东我的老家,向下的房顶多是半圆形的,但也属“人”字型结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种建筑,唯独陕西这里的房屋却是半个“人”字型,看起来特别显眼,令人不由顿足瞩目。
工作后,问过许多同事,他们所知的和我差不多,甚至有的年轻人还没见过这种房屋,比我还奇怪。
在小区绿地散步,遇到一位位十分健谈,来之县区乡镇的退休老者,得知我很想了解“半边屋顶”的情况,便热情地告诉我,说我可以到他的家乡去看看,一定会有意外收获。说完,他给我写了他老家的方位,还给我用电话联系了在他家乡县城建设计院工作的女婿,答应带我去乡下看看。
询问了一下,到他老家有市县互通车,来回慢则也就四个来小时的时间,早去晚回,权当旅游一趟,啥都不耽搁。
第二天是周六,工作休息日。我一大早就赶坐第一趟班车到了县城,老者女婿如约来接我。
接到我,没怎么停顿过,他直接把车开到老者的故乡涸塬。光是听听这个乡村的名谓,就能猜出来这里一定是十分缺水的黄土坡旱地了。
在去往涸塬的路上,老者女婿很有兴致地给我介绍了有关房屋建造的一些知识。他告诉我,由基础墙面和顶部两方面构成了房屋建筑的主要元素。建筑住房的目的,主要用于隔离和防范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霜雨雪以及太阳的辐射等方面。因此,各地的环境不同,房屋建造的格式也有所不同。“半边屋顶”就是介于这个因素,因地制宜盖起来的,算是比较古老的那种。
到达涸塬,不用老者女婿指点,我一眼就看到了那不止一处的“半边屋顶”。
在一所四合院形式的住户家大门前停下车,老者女婿用方言叩开这家院门,作了简单介绍,看来他们还熟悉,取得同意,我们就走了进去。
刚进门,就有一道墙给挡住了,老者女婿说,这就是照壁。他指着两边的屋子告诉我,这是厦子房。
这四合院形式的半边屋,我是第一次进来。
一边参观,老者女婿一边向我介绍:这种半边屋顶的房子基本上都属于土木结构,出于这个地方人的盖房理念,就是少用贵重的木头多用比比皆是的泥土,尽量地节约木材等材料。
他很感慨地对我说,他还真赞成这种盖房理念,虽然,土木结构的房建筑远没有钢筋混凝牢固、敞亮和高安全系数,也占用土地。
他向我介绍说,我们这里地处内陆,是很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黄土高坡地带的一年降雨量极少,有时全年不见一滴雨水。百姓们在地里劳动,听着雷声轰鸣,一阵接一阵,根本不在乎,心里清楚这叫干打雷不下雨。
我问他,这没水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他笑笑,这就是半边房子的用途之一了。半边房子坡面朝里,可以把雨水全部收集到自家院子里,只需拿来水缸、水瓮和盆等放在屋檐下接水即可。
我忙插了一句,水缸和水瓮有区别吗?
他回答说,当然有了,缸是用来盛水或者装面粉用的,水瓮呢,一般被家庭用作腌制咸菜啦或者是做酱啦什么的。水缸基本都呈坡形状,它的底部小缸口大。水瓮则是大肚子,瓮壁有着一定的弧度。在下雨的时候,都可以用来促存雨水。现在都用自来水,没人接雨水了。
这让我又知道了一些额外的知识。
老者女婿指着屋顶说:在过去,人们在盖房时特别注重镇邪护宅,通常都会在屋脊上筑建几个“脊兽”来达到这个目的。你看看屋檐上那个“脊兽”,形状是不是很特别?这就是古建筑遗留下来一种文化,这样让“半边屋顶”看起来美观,而且也显得气势雄伟。现在农家盖房已经没有这些了,会做这些的人也少了。
他接着说道,由于我们这里春秋两季比较干燥,因此多风沙,经常出现雾霾,半边房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加上我们这里冬季温差非常大,抵御风沙,阻挡寒流就特别需要“半边屋顶”这样的房屋和院落了。另外,盖成这样的房屋,也方便于农闲时串门谝闲话,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财产不被来串门的人看到。这就是关中地区一个独到的建筑之处,也算是华夏文明的延续吧。
他还屋前院后地向我介绍了许多,大多都是建筑方面的术语。
参观结束,他问我,中国的建筑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呢?
我由衷地点点头。
这时,房屋主人说起了话,满是遗憾,这“半边屋顶”正在离开我们乡下人的生活,接踵而来的是一座座像你们前面所看到的“洋楼”“小别墅”,人们的生活起居开始富裕化和高端化。可在我的感觉里,总觉着缺少些什么,再也找不到“半边屋顶”的那种带有土炕味的烟火气息了。在秋里,那屋檐下“滴滴答答”的落雨声响,恐怕以后再也听不到了,多少会有点留恋。
房主人的话,让老者女婿也跟着唏嘘了好一阵。
坐进车里,老者女婿作了这次参观的最后总结,“半边屋顶”的房子现在在其他地区的确是很少能看到了,而且其建筑的成就也无法和故宫等的著名建筑相提并论,人们也许很快就会忘记,但那种特殊的建筑艺术和造房人的智慧以及房屋建筑的特色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不可割裂的一种传统文化。
回来后,我特地放大洗印几张半边屋顶的照片,给单位和小区里许多朋友特别是年轻人看,他们都很惊讶:这是哪个朝代的建筑呢,太奇特了,听都没听说过,有时间一定去旅游一趟。
在一旁听着他们对半边屋顶的议论,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