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剥棉桃剥棉杆皮(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剥棉桃剥棉杆皮(散文)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5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45发表时间:2024-04-09 05:05:38
摘要:小时候,家庭清贫,生活艰辛,那些剥棉桃、剥绵杆皮、手指上长出肉刺的往事历历在目。

有些事,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象。我常常想起剥棉花、剥棉干等农事,看看自己现在的手,早就没有了农事留下的茧子。想到手上因农活长出了肉刺,真是庆幸自己走过来了。
  
   ◎剥棉桃
   小时候生活的农村,感觉总是缺衣少食。
   生产队年代,家家都是孩子多,负担重。作为父母,得想办法给家里人找吃的,想办法给孩子做衣服。
   那时,棉花是生产队统一种植,统一采摘,上交国家之后,剩下的棉花,每家每户能分到一些,可是分到的棉花确实太少了。全家人的衣服、鞋子,被子,褥子,床单,门帘,洗脸布,口袋,手帕……样样都要用棉花,那一点点棉花,哪里够用呢?况且成天干农活,粗布衣服、手工鞋子,磨损得更快。
   所以在小时候,别说一点棉花,就是一块巴掌大的破旧布片、一段半尺长的线头,也舍不得随便扔掉。我清楚地记得,织布机织到最后,有一撮不到一尺长的线头,母亲叫我把线头一条一条接起来,积少成多,这些接好的线头,可以用来织布头。织出的布头上,肯定有许多小结点,没关系,可以用作抹布……
   有一年秋天,也许冷空气比往年来得早,生产队的棉花地,有一些还没有来得及开放的棉桃,就没有人摘了。根据惯例,这些未开放的棉花桃,最终就跟棉杆一样,等人们忙完秋收,干枯,拔掉,分给每家每户当柴烧。母亲看到了,觉得可惜,就把那些没有人要的棉桃摘回来。
   也不知道母亲摘了多少天,花了多少时间。那时我们白天上学,只能是母亲一个人去摘。也许,母亲是利用生产队干活之余的空隙,将棉桃摘回来了。堆在门房的地上,竟然有不少。母亲很开心,就让我们放学回家后,将这些棉桃剥开,把里面的棉花掏出来。
   有些棉桃已经变成褐色,裂开一点点缝隙,能看到里面的棉花,这种好剥一点,里面的棉花算是比较白,弹性还不错;有些棉桃虽然没有开口,但是已经变成褐色,使劲剥,里面的棉花有点湿,也有一些弹性;最难剥的,还是那些半绿半褐的棉桃,个头不小,拿到手上沉甸甸的,但是没有一丝缝隙,只能用剪刀或者小刀把它撬开。里面的棉花,湿漉漉的,感觉可以拧出水来,没有一点点蓬松的感觉。还有一些棉桃,长歪了,只有其中的一瓣或两瓣有一点点棉花。无论是哪一种,剥开后都放在一起,每天拿到太阳下晒。
   剥棉桃,利用晚上、吃饭前后的空隙,因为白天大人得忙田间的农活,我们也要上学,所以,忙了一个多月才剥完。棉花晒干了,份量变轻了,颜色也和正常收获的棉花不同,感觉是白中带着泥土的颜色。
   去籽之后,弹成棉花,可能还有四五斤。尽管这点棉花弹性不足,尽管棉花的颜色偏土黄色,还是可以用的。母亲非常开心,这是我们辛苦之后意外收获吧!
   寒冷的冬天,等忙完所有的活计,将纺车搬到热炕上,晚上在油灯下纺线。棉花弹性不足,线也不能纺的太细,那就纺粗一点。
   缠线、拐线、浆洗、经布、织布……
   一家人辛劳了几个月,特殊的棉布织成了。
   不用染色,自然的土黄色。这是真正的粗布。布料硬硬的,有些凹凸不平,有铜钱那么厚。大概有两三丈,可以做抹布,可以缝袋子,也可以做棉花包袱之类。当然,质地不好,不能用来做衣服。
  
   ◎剥棉杆皮
   有一年,生产队收购棉杆皮,据说是一种中药。
   于是,有一段时间,每天放学之后,我们就多了一样活要做——去剥棉杆皮。
   北方的秋天,天气干燥,棉杆早已干枯。直接用来烧柴禾,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是,要从棉杆上剥皮下来,就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要给棉杆,特别是根部,洒上水,用东西盖上,放置一两天,让棉杆返潮。只有这样,棉杆皮才有可能剥下来,剥的时候也不容易断裂。接着,用锤子将棉杆砸一砸,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砸扁就行,又不能砸断。然后轻轻扭动棉杆,棉杆皮就和棉杆渐渐分离,小心翼翼地剥,尽量让剥下来的皮长一点,看起来完整一些。
   这是技术活,需要耐心和细心。那时,想着这东西能卖钱,积极性很高。我们姐妹几个,经常交流学习剥棉杆皮的方法,也喜欢比赛,看谁剥下来的棉杆皮长,看谁剥棉杆皮快一些、多一些……
   棉杆皮剥下来之后,晒干,收集起来就可以卖了。棉杆皮剥的时候挺费劲,可是晒干之后,轻飘飘的,皱巴巴的,没有多少份量,估计价钱也不高。总之,那一年,我没有听到父母说棉杆皮卖了多少钱,也没有听到棉杆皮卖的钱用来做什么。
  
   ◎手指上的肉刺
   由于经常剥东西,拣东西,我小时候的手指,经常长出许多肉刺。包括剥棉干,手上也受伤。
   长了肉刺,是很麻烦的事情。想剪掉它,剪刀太大,且剪刀的做工又不是多么精细,很难剪掉。也许有人说,用指甲刀剪掉,不就行了。可是现在的孩子哪里知道,在那个年代,农村人根本没有指甲刀。如果想掐掉或者拽掉,一不小心,就扯下一块皮,经常会流血。如果留着,等它自己脱落,那肉刺就不能随意碰,碰到了就疼,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是,每天都要干活,少不了要碰到。疼痛,只能忍着。
   有时肉刺太疼,我就给父亲看。父亲看了,语气平和地说,小孩子皮肤太嫩,慢慢磨,磨出茧子了,就不疼了。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十分委屈,不由得埋怨父亲:怎么这样狠心,怎么不安慰我一下呢?怎么看着就不心疼呢?或者想出什么好办法让我止疼?后来,我长大了,才明白父亲说的话,这是农业时代农民生活的常态,不用大惊小怪。在那个年代的父母看来,这是一个孩子生活的必修课,必须经历的疼痛。
   其实,小孩子的手指还好,而大人的手指,更是伤痕累累。不仅长肉刺,而且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更有甚者,有些人的手上,有粗粗的、密密麻麻的裂痕;有的人的手指,早已变形,这都是长年累月辛苦劳作的印记,犹如他们常年四季都经受着风吹日晒,黝黑的面容,深深的皱纹,又如他们因为长期的劳累,已经弯下的腰、弓起的背,早已刻在他们的身体上、面容上。可是,只要能安稳地生活,丰衣足食,他们就觉得很开心,很富足。
   往事悠悠,岁月如梭,剥棉桃、剥棉杆皮,这样耗时费力、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手工活,现在的人都不用去做了。在物质渐渐富足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再也不用经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省吃节用的苦日子了。现在,真的应该庆幸,社会在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干农活,还是要有一点老茧才好。时代一去不返,但那种生命的状态,依然是强劲的。
  
   二〇二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星期四
  

共 25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 ◎剥棉桃:小时候,总是缺衣少食。孩子多,父母总得想办法给孩子找吃的、做衣服。生产队分的棉花不够用,母亲就捡回没人要的棉桃,让“我们”把棉桃剥开,把里面的棉花取出来。有的好剥,有的难剥,但不管哪一种,剥开后都放在一起晒太阳。寒冷的冬天,纺线、缠线、拐线、浆洗、经布、织布……特殊的补织成了。可以用来做抹布等,劳动的快乐,难以言表。◎剥棉杆皮:据说棉杆皮是一味中药,“我们”放学后就多了一样活,剥棉杆皮。这是技术活,给绵杆洒水、用锤子砸一砸、扭动绵杆等等。后来听父母说绵杆卖了些钱,但没听到这些钱做了什么。勤劳的童年,可贵。◎手指上的肉刺:由于经常剥东西,拣东西,“我”的手经常长出很多肉刺。小孩子肉刺痛,有父母安慰,父辈的手,因劳累已经变粗、变形,犹如皱纹刻在脸上,它们从不叫苦,只要家中丰衣足食,它们就开心。往事悠悠,那些剥棉桃、剥棉杆皮的手工活,不复存在。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值得庆幸。回忆散文,声情并茂,好文,推荐品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4-09 05:09:46
  这一组回忆散文很有情趣,通过童年参与劳动剥棉桃等场景的回顾,表达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讴歌了乡情亲情母爱,不多的文字,承载了太多的沉重和快乐,细品极有味道。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顺祝春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09 06:20:32
  非常感谢编辑韩格拉图先生的精彩编者按!每个时代都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独特的经历。如今,说起往日这些事情,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可是,过去的生活却是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还有,无论什么事情,其中的感情,其中的意义,却是难以磨灭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真是值得庆幸,值得珍惜!问好编辑!快乐如意!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4-09 06:49:04
  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不一般的生活场景!农家的苦与累是相通的,生活的艰难与困苦,让人不能忍受!文字清丽,满满的亲情与乡情,读来让人心中充满无限的暖意!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0 19:29:34
  “农家的苦与累是相通的”,是的,小时候生活的农村,生活是艰苦的,劳作也很辛苦。但是,这些艰苦与劳累,也能磨练人的意志。正是这样的辛苦,才成为学习的动力,我们上学时才更加努力,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将来的生活状态。现在有些孩子,家长百般娇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结果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他们对于学习,也缺乏动力,甚至有些孩子整天沉迷于游戏,结果毁了自己的学业,损坏了自己的身体。感谢枫桦文友的关注与鼓励,问好敬茶!龙年快乐!
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4-09 07:54:45
  很高兴认识新朋友。文笔细腻,充满生活气息。语言朴素,充满乡愁。回忆过去,我这里虽不是綿区,自家自留地里也种些棉花,主要补贴家用。小时候,跟在母亲后面摘过棉,剥国棉,纺过线,织过布,因年龄小,玩玩而已,尤其纺线、织布,母亲歇手的时候,纺两圈,织两梭,再纺就断,再织就松。常常挨骂。不过,棉杆皮是药物,还是头一回听说。读文,仿佛带我回到儿时,亲切,引我共鸣。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春祺笔健!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0 19:36:19
  在这里能认识吴先生,非常高兴!和你有着同样的经历。小时候最讨厌纺线,一是因为纺线太辛苦,二是因为纺线如果纺不好,大人经常责骂,纺的太慢了,纺的线太松了,容易断……那时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而纺线却是要坐着不动,比拼谁熬的时间长,谁能耐得住寂寞的活计。感谢工业革命,让大家从这种繁琐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了方便快捷的现代物质条件。问好文友,龙年吉祥!
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09 11:00:40
  剥棉花杆那段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攒蝉蜕卖钱的事,也说是中药,攒了很多,总是去镇上的采购站问收不收,连续问了好几年,也没收,最后喂鸡了。老师的文章质朴无华,都是暖暖的回忆,感谢这个时代,让小辈们可以不再受苦受累!祝老师春祺顺意!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0 19:45:21
  非常感谢天方夜谭文友的关注与鼓励!你攒蝉蜕想卖钱,我们剥棉杆皮也是想卖钱,结果都没有见到钱!生产队年代,好像没有多少能赚钱的路子,所以在那时候,家里经常是拿不出块钱。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经常没有盐吃,母亲让我拿个小碟子到邻居家借盐,等到有钱买到盐,再还给邻居。有些邻居还因为借盐还盐碟子堆的是不是一样而闹矛盾。其实,那时一块钱能买六、七斤盐,没有盐吃,大概五毛钱也没有了。感谢这个时代,让下一代孩子不用再吃那时的苦。问好文友,龙年吉祥!
6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4-09 11:16:23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的艰苦岁月,人们为了生活而辛勤劳作,每一缕棉花都承载着家人的温暖和希望。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这些耗时费力的手工活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感恩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要铭记那些曾经为生活而奋斗的先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感谢同淑君老师地好文,值得品读,祝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0 19:56:16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感恩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要铭记那些曾经为生活而奋斗的先辈们。”你说的很对。读历史,让我们观照现实;了解过去,可以珍惜现在的生活。就像小时候,母亲常常念叨,现在的社会就是好,妇女地位提高了,女孩子能和男孩子一样读书了。而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争取来的,我们应当感谢他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问好滴善斋文友!龙年吉祥!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4-09 11:52:49
  淑君老师笔下的剥棉桃,剥棉干等往事,在我们胶东这里也有。最觉得有复收感的是剥地里的棉桃,母亲也是趁着夜晚,借着月亮的余晖,放线,找一个白天拉线,刷线,收线到纺车上,夜晚再纺线,过年才穿一件粗布衣服。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记忆,也是我们走过的痕迹,应该记住。淑君老师的文章,怀旧味儿浓厚,带着十分的亲切感,很喜欢。希望淑君老师多投稿东篱,我们自家 地还是要我们自己耕耘啊。遥握,问候春祺,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0 20:02:45
  非常感谢怀才社长的精彩点评!你说“母亲也是趁着夜晚,借着月亮的余晖,纺线。”我们小时候也有人在月夜纺线,那是需要有经验的人才可以。其实月夜纺线,主要还是想省点灯油。那个年代,什么东西都短缺,什么东西都要节省,不像现在,生产过剩,物资过剩,国家在拉动经济,鼓励大家消费、升级、更新换代。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问好社长!龙年吉祥!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4-10 05:18:27
  棉花,给人的感觉暖暖的,可剥棉花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剥棉杆皮更让人费心。这是那代人生活的印记,承载了太多的生活艰辛。可一切值得!好文,点赞!遥握问侯,谨祝在东篱收获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0 20:11:26
  非常感谢李湘莉文友的关注与鼓励!是啊,那时的棉花,从种植开始,除草、摘棉花,打掐棉花顶和枝芽,然后要弹棉花、搓捻子、纺线、缠线、经线、织布、裁剪、缝制……繁琐的工序,费时费力,每件衣服、每条被面、每条床单,上面都凝聚着辛勤的劳作。工业化的发展,让人们从这些繁琐的手工劳作中解放出来了,人们有了时间追求娱乐,有时间学习,有时间上网追剧……问好敬茶!龙年吉祥!
9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5 09:04:53
  好友秀秀说:“小时候,我还剥过黄麻的皮,撕过剑麻的皮!冬天还睡过稻草铺的床。以前,从不觉得这是苦,现在回想起来,都已是美好的回忆了!”看来,那个年代,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大同小异。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