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追思刘古愚(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追思刘古愚(散文)


作者:王启新 布衣,19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4发表时间:2024-04-09 10:17:26

中国作协、陕西省作协、西北大学联合举办“国士刘古愚”征文活动。刘古愚的名字进入了我的视野,我以前没有参观过刘古愚纪念馆,就在网络上搜索阅读了刘古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获得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刘古愚先生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陕西维新变法的领军人物。他主张教育救国、实业兴国,为陕西乃至西北的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古愚、名光賁,字煥唐,号古愚。陕西咸阳秦都区人,生于1843年。他的父亲是县学原生,文化底蕴深厚。在父亲的训导下,识字读书。但是他青少年时期运气不吉,16岁丧母,18岁丧父,19岁在兄长的照顾下娶妻成家。刘古愚出身名门,遭受不幸,从小就经历人间酸甜苦辣,造就了他“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君子品格。
   刘古愚在年轻时就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表现出优秀的个人品德。1862年,太平军起义、捻军作乱、回民暴乱,陕西陷入混乱和战争,刘古愚沦为难民。他先在兴平,以后又逃到礼泉,生活十分困难。敌军围困礼泉县城,有一天,刘古愚在城墙上值守防卫,深夜借着灯光读书,敌军悄悄爬上城墙。他发现后大声疾呼,守城士兵醒来后慌无所措,他将城墙上预备的滚木放下,击退偷袭的敌兵。围城的敌军又挖地道,刘古愚从携带的书本中查阅到破坏地道的办法,将一口缸埋放在城墙根下,可探听到挖地道的动静。守城军队用此法挫败敌人破城的诡计,取得了礼泉保卫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20岁的青年刘古愚是非分明,人微志大,识大体,行大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智勇双全。这正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基本能力、根本准则,难得的优秀品质。他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
   刘古愚喜爱读书,刻苦钻研,深交益友,敢作敢为。1865年应童子试名列榜首,同年进关中书院,1870年结业,为翰林书院编修彭年。1875年参加陕西乡试考中,次年赴京会考落榜。从此绝意仕途,回陕西省致力于教书,培养人才。
   在关中书院读书期间,刘古愚结识了黄鹏年、李寅、柏景伟,结为志同道合的铮友。刘古愚聪明好学,孜孜以求的刻苦学习,深得老师黄鹏年的喜爱,受到精心培养,予以指点教诲。刘古愚不仅深研文史理学,而且还悉心研学算术。他看到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所著《四元玉堂细草》一书,在一点数学基础没有、无人讲习辅导的情况下自学,专心思考了三天,领悟了原理。刘古愚和李寅是咸阳同乡,结下生死之交。会试落榜后他回乡教学约达七年,在李寅家中教授李寅的儿子李岳瑞。不久,李寅去世,刘古愚受托精心教养,视李岳瑞为己出。1883年,李岳瑞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读书的目的不是寻求仕途升官发财,也不是粉饰自身风花雪月,而是学以致用,经世济民。1877年,陕西连续三年大旱,饥馑至极,人们饥饿生疫,离乡逃荒。陕西巡抚谭钟麟隐瞒不报,柏景伟提议官仓放粮赈灾救济,未得同意。无奈之下,柏景伟、李寅、刘古愚联合乡绅上报都察院,御史梁景光将情况上奏朝廷。光绪皇帝得知后,拿出30万石漕粮赈灾济民,都察院命柏景伟、李寅、刘古愚负责长安、咸宁两地救济事务,保证了两县民众的生命安全。他们仗义执言,言行一致,深得陕西官府内外的好评和称赞,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刘古愚坚定支持柏景伟的义举,深得柏景伟的敬重。刘古愚和时任味经书院山长的柏景伟密切合作,1884年共同创办求友斋,旨在广结文友,交流文化。次年,刘古愚入味经书院讲习。1887年,刘古愚接替柏景伟成为味经书院山长。他陆续在书院开设天文、地理、测量、算术等自然学科。刘古愚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新学风,1891年将交友斋改成味经刊书处,大量出版发行各类书籍。
   刘古愚重义重情,忧国忧民,结识志同道合的铮友,共同奋斗,公而无我,为民请命。刘古愚勤于研学,不仅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文史经典,而且还提倡自然科技、引导新式教育、让技术成为学堂里的课程。因此,他成为治学泰斗。他与人相交是诚实可信的朋友,以教为业是品德高尚的导师。他的人品光明正大、为人一贯诚信可敬。刘古愚秉性善良、心存智慧,他理解人们的本性和力量、领略政治的残酷争斗、也深知守旧复古的愚昧和腐朽,他心系国家兴亡,民族前途,不懈地探索前行的道路,不懈努力奋进。
   刘古愚1895年在味经书院创办务实斋,这是陕西最早最强的维新组织,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主阵地之一。他为务实斋制定了“历耻、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的宗旨,坚持爱国思想,从维新思想寻找救国之道,因而他主张兴教兴业,实业救国,并积极探索教育革新的经验。在味经书院的十年,是刘古愚人生最忙的时期。他不仅讲述传统的经史理学、社会知识,还要求门生学习自然科技,并刊印《梅氏筹算》《平三角举要》等数学科技书籍。鼓励学生参加陕西布政使陶模主持的地图测绘,增强应用能力。这些做法使味经书院成为近代讲务实、重新学、开新风的书院之一。
   刘古愚为一代哲人,虽然身处内地,但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方面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刘古愚以教育救国、实业兴国为理念,提出“强化国民”“以学为正”“全民皆学”“学以致用”的改良思想。他积极宣扬维新思想,推行君主立宪,主张实业救国,以工兴业。宣传西学,并派人到江浙考察,制造轧花机在关中棉区机械轧花。他提倡植桑养蚕,鼓动河套屯田;竭力经营义学,刊印新书;抵制烟毒,改易社会风气,提倡妇女放足。
   1895年,刘古愚先生率门生55人响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签名“公车上书”。他的学子李岳瑞直接参与了康梁的“公车上书”,与关中学者宋伯鲁发起组织关西学会,在陕西维新变法运动中起着旗手作用;他的学生胡均、崔志远等人组织发起维新变法活动,是北方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人物。刘古愚先生与康梁二人书信来往,门生互动,交情密切。刘古愚学识过人,具有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视野,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康有为称赞先生为“海内耆儒、为时领袖”。梁启超盛誉先生“关学后镇”。
   1897年督学赵维熙创办致实书院于味经书院东侧。书院落成后改名“崇实”,邀请味经书院山长刘古愚兼任崇实书院山长。崇实书院注重实用技术,学科课程设有格致、算术、英语、工艺、制造等,还对外国的兵法、农林、矿物、测量、声学都有涉及,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和生产能力的人才。刘古愚为陕西培养了一大批爱国救国志士、能文能工的技术人才。
   我认为,刘古愚之所以被誉为治学泰斗,不仅是他学问多,对文史哲学、数理科学都有研究,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忧国忧民,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以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为目的而奋斗,这样的学者是伟大的学者,这样的教师是伟大的教师。
   复古势力猖狂,唯新变法处于低潮,刘古愚不卑不亢,继续奋斗。1898年戊戍变法失败,刘古愚辞去味经书院职务,隐居于礼泉烟霞草堂,创办了复豳同绩社,他大力推广女学,倡导女子农闲时入社学习。规定可以男女同学,女子如有学识才能,也可任教。妇女边操劳边识字,开了教育工读结合的先河。学生识字难,进度慢,刘古愚伤感过度以致双目失明。他静坐默想,悟出语音转注奥秘,以声统意,使妇儒皆哓,便口授门人录之,成《幼童识字捷法》两册。书成后,刘古愚神清气爽双目复明。刘古愚主张教育从根本抓起,有教无类全面推进。他在咸阳天阁村、马庄乡、西阳村、礼泉烟霞洞和扶凤舞井镇设义务学堂六所,吸收学童入学。我认为,刘古愚不遗余力的从事教育,他提倡发展妇女儿童教育,改变农村妇女儿童不入学、不识字的状况,抓住了阻碍民族进步的主要问题。他力求消除民族被动落后的根源,他的见识是何等的高明,他的胆魄是何等的雄伟啊。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刘古愚的新思想和教育事业受到人们的广泛肯定和赞扬。1903年初,陕甘总督菘藩发出聘书,邀请刘古愚出任甘肃大学堂总教习。刘古愚欣然应聘,迅速到达兰州,筹办甘肃大学堂。他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筹划教习聘请、教材和教具的购置等事务。甘肃大学堂隆重开学,刘古愚却积劳成疫,于秋季去世,终年61岁。他的遗体运回故乡咸阳马庄乡天阁村安葬。
   我很是感叹,刘古愚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渝。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兴国兴民的事业,献给了新式教育的探索。刘古愚是一名文化人,可是他又和其他文化人不同。他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着力兴国兴民,尽其所能地改变民族落后被动的局面。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力求使民族优秀文化与西方先进的技术有机结合为一体,提升民族发展进步的能力,追赶历史前进的步伐。
   刘古愚的一生是治学施教的一生,是探索救国道路的一生,他为了民族的兴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于教育事业。刘古愚的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甘肃学者周文斌等28人于1905年8月在兰州城东门外树立思教碑,以表达兰州人对刘古愚先生的敬仰之心。陕西学者张鹏一、李岳瑞、王典章、李季鸾等人收集整理刘古愚的遗稿,编辑《烟霞草堂遗书》《刘古愚先生全书》,在西安和苏州刊印发行。民国名仕于右任论及戊戌变法有“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之说,称赞刘古愚“关中才俊,什九列其名下”。其门下弟子于右任、王授金、冯孝伯、杨西堂等人,当时在陕西及西北皆有重要地位。著名教育家吴宓这样评价:“咸阳刘古愚老夫子,为关中近世大儒,近数十年吾知陕西知名人士无不出其名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古愚在陕西教育救国、桃李滿园,培养了一大批立志救国、勇于革新的英才成为后续栋梁之材,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克罗奇在其著作《历史的理论和实际》中阐述:“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就是现实的……只要他还影响着我们,就存在我们之间。”所以,我们并不只是想得知刘古愚这个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生平,更多的是尝试从刘古愚恢宏波澜的人生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前行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城乡面貌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忆往昔,人们没有忘记刘古愚这位近代先贤、治学泰斗、维新变法勇士,深切缅怀他在近代历史上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坚持实业救国做出的探索;深切缅怀他为维新变法、救国兴国做出的贡献。1987年11月12日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陈元方同志题词:“继承和发扬刘古愚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新贡献。”2001年2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为《新编刘古愚全书题词:“弘扬刘古愚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为了继承和发扬刘古愚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咸阳市秦都区在刘古愚的家乡举办了刘古愚先生纪念馆,展示他的生平和事迹,供广大群众游览参观。
   十分有幸,这位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国师生活在陕西,生活在关中咸阳这片土地上,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陕西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当今的咸阳,与西安市高度融合,实现西咸一体化,成为国际空运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城市、中国科技研发创新城市、国内外文化旅游目的地,教育事业高度发展,城市格局不断扩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刘古愚在天之灵得知这些,一定会十分欣喜的。
   刘古愚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共 45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支撑一个民族的,则是一群有信仰、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家。刘古愚者,就属于此类人物。作者引经据典叙述了刘古愚的生平,从小家境不富余,又科考落榜,也因为此,刘古愚才致力于教书育人,用自己的大义与学识,阻击外敌、联合乡绅上报官府放漕粮赈灾救人、弘扬传统文化、参与维新运动、推广女学等,丰功伟绩跃然纸上;集思广益,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培育出了一大批爱国人士,从而反映出了刘古愚的伟大之处。在作者的笔下,刘古愚不但才学精熟,且忧国忧民,他培育学生的出发点就是为国家培育英才,他做到了,诚如作者所述,“刘古愚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一篇传播正能量的作品,读后向教育家刘古愚先生致敬,并学习之!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41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4-04-09 10:25:53
  读老师的文,学到不少历史知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才人辈出的国度,写入史册的或隐于乡野而不愿为世人知道的,最终都以不同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而被铭记,被敬重,且向其学习他们的精神。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4-16 14:53:4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