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一张难忘的乘船证(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实力写手】一张难忘的乘船证(散文)


作者:狮子山中人 布衣,24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发表时间:2024-04-12 11:15:23
摘要:这张珍藏了54年的“东方红403号轮集体乘船证”,它承载了我的青春与梦想,浓缩着我知青岁月的点滴过往,陪伴过我不惧艰辛、努力向前,激励我一路成长;这是一张能让我在人生任何一个时间段里,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砥砺前行,能焕发无穷动力和坚定信念的旧船票;虽然票面微黄,字迹已经模糊,但是我会永远珍藏着它。   


   记得有一首歌,开头是这样唱的:“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山练过背。”
   我叫陈竟伟,一位仍然留在都昌的上海知青。那年初中刚毕业,17岁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兄弟、姊妹,大上海的我,怀抱一腔青春热血,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70年4月13日,怀揣一张“东方红403号轮”集体乘船证,随同900余名上海知青,离开黄浦江军工路码头,在长江上嘶鸣了两天三夜,让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亲人、故土上海,来到了我的第二故乡都昌。
   二
   这张“东方红403号轮”集体乘船证,从离开上海那天算起,至今年的4月13日,一直放在我的身边,珍藏了整整54周年。平时只要有空闲,特别是每年的4月13日,我都会拿出这张微微发黄的乘船证,站在鄱阳湖畔,遥望着湖口的石钟山、想起了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浙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的经济大都市——大上海,想起了来到都昌的知青岁月,一幕幕,一桩桩往事,盈绕脑际,挥之难去。
   想起了那天下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东方红403号轮”,即刻驶离了黄浦江军工路码头。岸上送行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千叮万嘱,一片哭喊,挥手告别,少年的我第一次经历了亲人两分离的痛。船上的我们从未出过远门,尤其是女生,哭得稀里哗㕸,泣不成声。这时,船已经开始往一边倾斜,船上工作人员连忙叫我们人群分散,不要集中在一边,大轮离开了黄浦江,进入了长江。从此一别,上海就成了我的第一故乡。
   那时,大轮在长江中两天三夜,15日凌晨到达了九江湖口码头,停靠在石钟山畔。天刚蒙蒙亮,就听见岸上“叮咚哐啷”的锣鼓声,原来是当地的村民,早已做好了迎接我们知青到来的准备工作。然后,我们分别搭乘奔赴各公社的解放牌帐篷大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不停地颠簸,一会儿升起,一会儿又降落,像过山车似的,搞得从不晕车的我,也想吐;身上又沾满了黄泥灰,就这样迷迷糊糊地不知过了多久,汽车终于停在了马路边上一座村落,原来这就是我们目的地——万户公社长岭大队。
   在大队部,吃上了村民为我们准备的丰盛午餐,第一次尝到了不刮鱼磷的鄱阳湖鲫鱼,还有豆参烧肉。吐在地上的鱼刺、肉骨头,弄得狗在桌子底下到处乱窜,时不时地抢食,还会发出狂吼。“吠吠吠......”声不断,我们一个个很是害怕,嘴里在吃饭,脑子却在担心着,狗会咬到我们的腿和脚吗?我们就不停地在桌子底下缩腿又抬脚,不能自已,无所适从。
   三
   从此,与共和国同岁的我们,开启了难忘的知青岁月。今年,即将到来的4月13日是我们上海知青下放江西都昌54周年纪念日。那天、我们上海知青乘坐“东方红403号轮”离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告别了父母和兄弟姐妹,400人留在湖口,500余人来到了都昌;,后来都昌就成了我的家。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初少年的我,而今就到了古稀有一之年。
   我轻轻地抚摸着这张微微发黄的乘船证,不禁想起了,那年、那顿、我们在万户吃过的,不错的第一餐午饭之后,正在休息的时候,大队书记陈全华告诉我们长岭大队的13位知青,要分到两个生产小队,即长岭三队和长岭四队。三队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它们分别是白垅村、夏家村、泥安陈家,也是全公社最穷的一个生产队。听说10分劳力工,干一天活也只有0.19元。记得当年的黄金叶香烟也要0.26元/包,全村只有一幢砖瓦结构平房,全部是土砖房。当时还有点担扰,晚上睡觉,土砖会不会掉落下来;四队知青居住条件比较好,小队部是一幢老式的青红砖房,铺有木质地板。我们6位男知青自告奋勇地留在了三队,剩余5女2男到四队曹程里村,这个村曹姓为主。
   我们长岭三队6位男知青住的是一幢土砖瓦屋,农村叫边房边厅,开门进去是厅,左边是房,6人居住还不算拥挤,但缺少床铺。我的一张床是用废旧的木框架,也不知道是农村里做什么用的,原先框内有竹片,后竹片全部掉落,尽剩下一只木框架。自己动手搓草绳,用草绳当床铺,盖上稻草,垫上棉被,就成了“席梦思”床。睡在上面,你还真别说,还挺舒服得呢!刚开始是每家每户轮流派菜,村里选了一位年纪约50多岁的大娘帮我们烧饭,人很和气,说一口带有景德镇口音的普通话,认真听,还算能听懂。
   第二天,还没有出工,在家闲的无聊,我和同学蒋贻炼打算去街上逛逛。当时万户公社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在万户的黄金山曹家,从白垅村步行到黄金山大约要1个多小时,走在马路上很少看到汽车,偶尔能遇见几部拖拉机和农民推着木制的独轮车;到了曹家,看到的是一个大院子里,在出售化肥、农药、煤等;还有一家店铺,就是售日常生活一些用品。我们刚从上海来,也不缺货,看了看,没有啥东西可需要买,为了不空手而回,我俩一人选了一枚瓷制的毛主席纪念章,回到知青点已是傍晚了。
   由于一路上的颠簸,托运过来的行李,等到打开时,发现上海带来的热水瓶,瓶胆已经破碎了,出来时瓶胆内塞满了上海的糖果,现在糖果纸上沾满水银瓶胆屑,只能把糖果丟掉。没想到村里的狗,闻到糖果的香甜味就抢着吃。村民也不知其情,看到这么好的糖果给狗吃,连连说:“上海佬、真有钱!里个高级糖子让狗嚼。”
   四
   这张乘船证,我不知道理了多少次,又承载了多少记忆。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想到了从上海来到万户农村的我们这些知青,就像村里当时比我小五、六岁,后来也和我一样教书,并在狮山中学同过事的王忠爵先生讲的:“当时看到地里,长着绿油油的小麦苗,就当成是菜园子调味的韭菜,高兴极了。”
   四月份,鄱阳湖畔的万户,雨水特别多,清明过后就是栽田。我第一次打着一双赤脚,透着刺骨的寒冷,行走在田埂上,突然一脚踏空,扑咚一声,摔倒在泥巴田里。
   从来没有做过农活的我们,一切还真得要跟农民学习。就比如栽田,就是插秧,把农民扯成的,用禾杆绑成的一小把禾苗,分成四、五根一摄插入田中的泥巴里。刚开始,我们知青会把秧苗,深深地插入泥巴,露出一点点秧的末梢在外面;或者是把根部折转,插入泥巴,叫“折腰禾”......这样栽的禾苗,都不会成活。正确的栽法是,根部和秧苗的中上部,要直立在泥巴中,不能栽深,更不能栽“折腰禾”。只要遮住根部一点点,秧苗不倒就行。
   万户公社,当初主要是个棉产区。第一次干事棉的农活,是与村里的妇女们在一起扯棉花地里的草。当时已到四月中旬,雨水较广,天气也开始炎热,蹲在麦垅地里拔雷公头这种野草,上晒下蒸,火辣辣的滚烫,就像置身于一个蒸笼,烤箱似的,确实难受。一整天下来,手都扯起了泡,食指和拇指上都留下了,满满的、绿色的、野草青青的颜色,过后都很难清洗掉。
   麦子行间,栽棉花。地里的麦子割过之后,又改用锄头锄草培土。万户是红壤土,红色土壤有机成分少,土壤组织很差,粘性重,不疏松,晴天表土会结成硬壳,一下雨又易成一滩烂泥。农民形容它就说:“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锄草时,锄头碰到了硬邦邦的棉地,不听使唤的锄头,一不留神就会把棉花除掉。
   劳动虽然是艰辛的,但是多年的农村生活,让我们亲历了农民的勤劳和艰苦,也使我们得到磨炼和成长。从一开始,两个人只能抬半桶水,到后来,一个人能挑一担水。在当时10分劳力,折合0.19元的情况下,我一天也能挣6.5分工分,同来的女知青也能挣6.3分工分。每年来去上海,总是一担去一担来:回上海时带着农村的花生、芝麻、猪油等农副产品;来江西时就帮农民带工业产品,如煤油炉、肥皂(洋碱)、泡沫凉鞋、人造棉布(棉绸)、解放鞋等。
   五
   这样在万户大慨过了两年多,72、还是73年,我们从上海林荫中学过来的46位知青,13位离开了万户公社的农村(其他仍留在万户知青点),来到了位于狮山公社与万户公社相接壤,建在狮山公社竹峦大队“大沽塘”的“万户棉花原种场”,后来改为“狮山林场”。我的身份也由“万户棉花原种场”的棉农,成为了“狮山林场”的林业人员,也就是狮山公社的人。
   时间来到1976年,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我又被狮山人民推荐上九江师范读书。两年之后,也就是1978年,我开始在狮山中学教书,直到2003年调东湖中学任教。我从务农、事棉、从林、再到三尺讲台,这一路走过来,与勤劳善良的都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我不舍离去,在都昌成了家。
   一路走过来,我从“不事稼穑、五谷不分”的青葱少年,成长到“泥巴田里能栽田,棉花地里能事棉”的成熟大男人,跟着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在万户农村广阔天地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农事,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和农民一家亲。
   后来,我又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期间,有过迷惘和痛苦,但更多的是淳朴善良的都昌人民给予我无私的关爱,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那艰难岁月中,给我温暖,给我鼓励。陪伴我走过漫长的冬季,迎来春暖花开。
   每次看这张乘船证,它都能穿越时空,写满了都昌人民对我最深沉的爱,以及我对都昌人民最深厚的感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感恩那年,那月和我万户公社同吃同住,一起同行,给我信心和力量的同学和朋友!还有可亲可敬的万户、狮山的父老乡亲!时光易逝,真情永留!
  
   六
   每当我看到这张微微发黄的乘船证,我就会想起开篇题记中的一首歌,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这首歌我是听了一遍又一遍,那粗犷、豪迈、震撼、大气、沉淀过后,穿越半个世纪的知青心唱,触及心灵,振撼人心。一曲听罢,我感慨万千,为此盈满了泪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苦难是一种修行,逆境是一种财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将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能终成大器的人,都是那些能够从苦难和逆境中走出来的人。人生路漫漫,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而苦难和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身心上的挑战和痛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勇于面对挑战,尝试从中学习和成长,那么这些经历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受益终生。
   这张珍藏了54年的“东方红403号轮集体乘船证”,它承载了我的青春与梦想,浓缩着我知青岁月的点滴过往,陪伴过我不惧艰辛、努力向前,激励我一路成长;这是一张能让我在人生任何一个时间段里,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砥砺前行,能焕发无穷动力和坚定信念的旧船票;虽然票面微黄,字迹已经模糊,但是我会永远珍藏着它。
  
  

共 42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首先应该肯定,作者是一个回望昨天,提纯昨天,总结昨天的人。是一个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人。只有不断总结和提纯走过的路,才能脚踏实地,不至于脚下生烟,走稳一生的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牵扯千家万户的大事件。在那场运动中,千百万知青的生活,有甜也有苦。作者将自己离开大上海奔赴农村的一张船票珍藏至今,而且时不时地翻捡出来,品味这张船票承载的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作者从大上海一尘不染的生活中,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下子来到农村与泥土相伴。作者详述了那一段参加农村生产劳的细节。一天的劳动日值只有0.19元。尽管生活清苦,但作者能够积极进取,感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善良与淳朴。作者在那里扎了根,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前程,无怨也无悔。“苦难是最好的大学,苦难是一种修行,逆境是一种财富”。作者围绕这一张船票,浮想联翩,作了最好的总结:“它承载了我的青春与梦想。”这是一张“能焕发无穷动力和坚定信念的旧船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艰辛和艰苦是一定的,但作者能够正面看待这一切,那就值得肯定。本文带给读者的是正面效果。很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一篇佳作。力荐共赏。【晓荷编辑:一路顺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4-04-12 11:20:06
  老师的佳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能给读者以启迪,很棒,问好老师,顺祝!
2 楼        文友:海燕来了        2024-04-15 10:25:33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受益良多。感动!厚重!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