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一桥两县过温崇,一市二乡赶老场(散文) ——成都周边小游记
近几年到温江七八次,曾两次游历金马河畔看花草风景,却不知道金马河畔还有个叫连二里市的古镇老场。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多次来温江,却对这样一个小巧而优雅,无浓厚商业氛围的古老村镇视而不见,而热闹著名的鲁家滩新景区距离此地直线不足一公里。
历史上,崇州、温江两地过去均属江原郡所辖。西魏恭帝二年,分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始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到宋将唐蜀州改崇庆府,亦辖数县。巧的是金马河的一条小支流石鱼河南北流过,成为崇州羊马镇伏虎村和温江永盛乡尚合村接壤之地的东西分界线。
于是,横跨石鱼河的崇江桥,将两县古来繁荣的小村落连接一体,形成集市,以崇州、温江各取一字称为崇江场。该古场镇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人口不到500,因“一足踏二县,一市连二乡”,于是也有人叫它“连二里市”。这是川西坝子上少有的清幽雅静的古乡场镇。
这里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来的黄姓人家,辛苦劳作生息成为此地大姓,还出过两个举人,在河边修有一座水碾,所以大多本地人习惯称这里为黄家碾。因地处成都平原沃土金温江的边缘,又得金马河畔水利航运之便,于是人口便自然逐渐聚集形成了这座小小乡镇。
乡镇前耸立高大的金马碧鸡台两层台楼,为后来修造。金马碧鸡是传说中的神明。《汉书·郊祀志下》有“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蘸祭而致。"昆明有著名的金马碧鸡坊,成都温郫都彭崇曾有多处金马、碧鸡祠或坊。在金马河畔修建金马碧鸡台也是很适合。
经过精致的连二里市牌坊,便进入古镇。主街仅有一条,约三百多米长,还有五条仅十到二十多米的小巷,石鼓、水通、太极、石鱼和祠堂巷。过去金马河的黄家渡口为方圆几十里物资集散地,曾有客栈、酒肆、茶社数十家。现在人烟清静车马稀,少有游客来访。
值得细看的,是崇江场中连接两县的崇江桥。不论说场以桥名,或桥以场名,都不能掩饰该廊桥的典雅古朴,美观大气。崇江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近200年,后曾培修,现为地震后原址重建。为全木穿斗梁架廊桥,石墩垒砌的坚固桥基,桥面平整青石铺就。
廊桥为重檐庑殿,双牌楼桥头。重檐悬山顶,飞檐翘角,鱼尾卷脊,龙头出檐,垂花楣柱。桥中木雕“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桃园结义”等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板桥体“崇江桥”古柮瘦劲。桥虽小巧而气势宏,浅水静淌,竹木掩映,清幽宁静,文化艺术韵味十足。
另让游客最心动的,是少有淡雅朴素的十足乡味。街道两旁房屋,木墙群皆雕花草,装饰格窗,精致典雅,入眼清爽。穿过崇江桥及整齐洁净的街道,满眼林木繁盛,白墙青瓦,居民房舍,农家小院,零散于碧绿田野小道间,属罕见的名副其实典型川西坝子林盘集市。
当下小镇清静,沿石鱼河小溪而行,竹木掩映中,亭台楼角悠然,几户农家乐、茶酒馆静待来客。街后旧瓦房拥挤而不凌乱。规模不小的苗圃花园,盘整成形的罗汉松大小盆景,生机勃勃。朱门小闭,细巷静谧,轿车驻院,花木满庭,天府之国富饶乡村景像让人欣慰。
金桂花灿,翠竹荫浓,池塘亭台,田园村舍,小桥流水人家,恬然静谧。正如宋代名臣,在多次在蜀中任职的知州赵抃,在温江夜泊诗中所描绘的“...渔父遥连市,村扉半掩柴。夜来溪上宿,梦已在高斋。”乡村老场田园诗画。不知诗中“连市”是否后来成为地名来源之一。
崇江场虽小,五脏俱全,平时看似平淡,遇节日则丰富多彩。农历二月二十八春台会,远近乡民扶老携幼赴会访友,热闹非凡。每逢“三、六、九”赶场天,人流涌动,各种农具、鲜蔬、土副特产摆满街市,煎饼黄糕、糍粑锅盔,粉汤凉面,吆喝叫卖,亦成小镇风情。
平常的崇江场,闲静舒适,前期开发不算成功,却成为没有被商业化的优点。原驻民保持了原有纯净风貌,恬静清幽,与世无争。可早上温江喝茶,中午崇州吃饭。让过惯紧张城市生活的人享受淡泊宁静,满足原乡情节。该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在2019年升3A景区。
镇旁有建于2009年成都最大的八千羽国际赛鸽大棚,面向世界各地赛鸽爱好者,准备每年10--12月举办的国际公棚赛鸽大赛。大棚名奥翔,赛鸽带着养鸽人的期望,不停飞翔盘旋,密密麻麻,遮蔽天空一角,清脆的鸽子鸣叫,绕耳不绝,亦是其他地方难觅之胜景。
正是:
古桥新架连温崇,赛鸽翱翔蔽天空。一街五巷二里市,田园乡情心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