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俗事扰心(随笔)
现代社会房价的涨跌,股票的涨跌,其他物价的涨跌,瘟疫的肆虐,地质灾害及其他灾难的发生,各种大事件的发生,加上网络的即时性,随时可以牵动每一个人的神经。以上是从大的方面讲,从小的方面讲,领导令人玩味的一句话,自己心爱的人的一个眼神,听到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单位的人事变动,亲人罹患重病,听到曾经不如自己的同学战友现在混得风生水起……都可能引起自己情绪和心态的变化。
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时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物质生活确实比之前好多了,但是快乐却没有增加,甚至可能是大幅下降了。也有人说,小时候很穷但是很快乐,现在还穷,但是快乐也没有了。这些话,可能有点极端,而且是个人的感受,也无法评判对错。
这里面其实涉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横向比较是现在的自己和他人相比。如果纵向比较,我们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如此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和快乐才对,但是一通过横向比较,却发现自己活得远不如他人,于是不快乐就产生了。这其实是说,我们的心态、情绪和心境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影响,而我们没有主宰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判断通常源自他人的判断,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我们都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忘记了自己的信念与思想。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他的剧本《禁闭》中,三个亡灵在地狱中互相隐瞒,互相戒备,互相折磨,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既成为别人的障碍,又使自己坠入深渊。当然,他的意思并不说我们都是坏人,大家都是居心叵测的人,相反我们的身边坏人很少,好人居多,但是我们都太在意他人,我们极力想得到上级和团队的肯定,我们竭力想成为他人眼中的优秀者,我们为着不和别人僵化关系而顺应他人的意见,我们不想因为自己观点不同而成为他人眼中的另类……总之环境和他人已经将我们牢牢地束缚住,我们随时随地都不得不重视他人的观感而放弃自我,我们总是在委曲自己。有人把婚姻的幸福寄托在对方身上,对方一旦背叛则自己陷入崩溃;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一旦孩子发展得并不好则开始怀疑人生;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而因他人的过错起争执,最后把自己的心情弄很糟糕。这都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而忘记他人是他人,自己是自己。
正因为放弃和缺乏自我,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了诸多不良的情绪:恐慌——明天就要进行考试了,可是自己还没有好好复习;烦躁——明明星期天可以休息,可是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而且还必须当天完成;愤怒——同样的工龄,凭什么别人的工资比自己高许多;嫉妒——一起长大的闺蜜,学习成绩远不及自己,可是现在却嫁给了大款,生活优渥,自己却整日为着生活的温饱而奔波;失落——自认为平时工作还不错,但是提职的时候却不是自己;悲伤——相恋多年的恋人,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离;无奈——一厢情愿地等待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是没有结果;幽怨——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自己面前没有珍惜最终无缘分手,而今遇人不淑,生活过得不如意;戾气——他们都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去没人说,怎么我从单位拿点东西回去就要被处分;后悔——当时进的一个单位效益很好,随着时代的变化单位效益越来越差,怎么当初就选择了它;羞愧——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自己能意识到;焦虑——受到打击,时刻为着某种事(为职业,为生活)而担忧,特别是疫情时期,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多的负面情绪……不一而足。
相比不良情绪,好的情绪表达方式似乎少得多,开心,快乐,激动,兴奋……不过好的情绪也往往依赖于他人,自己取得好成绩毕竟还要得到他人的夸奖才开心,如果他人反应平平自己也开心不起来,我们因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骄傲和高兴,我们因为亲人的重病渐渐好起来而感到欣慰,我们因为与久别的朋友重逢而一起叙旧而感到舒畅,这样说来我们好的情绪与不良情绪都来自外界,这实在太微妙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牧师周末为了去打高尔夫球而撒谎不去做礼拜,那一天他玩得非常尽兴,而且那天的成绩是他打球以来最好的成绩,但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无法与别人分享他的好成绩,据说这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因为分享是一种快乐,而无法分享则近于悲伤。
还有一种介于好与不好之间的情绪,那就是无聊,而单单这一种情绪就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多数时间,特别是成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到无聊之中,而电视、网络、游戏就成了无聊的消费品。但是不管怎么样,无聊的情绪还是要好于不良情绪。
情绪是容易波动的,破涕为笑,悲喜交集,从平静到激动也许只需要一瞬间,从高兴到抓狂也许只需要一句话。情绪的好坏与心态又息息相关,好心态能控制坏情绪,坏心态则可能放任坏情绪的发生。但是心态更多的依赖于理智——理性与认知,理智与情绪,如翘翘板,当理性占上风的时候,情绪就会败下阵来,而情绪一旦占了上风,那无疑理性会被甩到看不见的角落。理智决定心态,心态左右情绪,理智与情绪相互抗衡。
我们的心之所以容易受到干扰,从大的方面讲是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随着信息的高度发达,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人们对各种信息变得越来越敏感,我们对各种信息会不自觉做出各种反应。不过现实是在诸多大事件中,能让人感到开心快乐,直接提升人们幸福感的并不多,恰恰相反,各种坏的消息却能马上让我们陷入到坏的情绪之中。从小的方面讲,单位,团队,家庭,周边小环境与风气,他人的观点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但是我们似乎也并没有指望从那里能得到什么快乐,快乐更多的可能来自家庭,不过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矛盾,也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感受开心与快乐。
对待外界对心的干扰,办法无非是物理隔绝与心的修行。物理隔绝就是不想、不听、不看、不争,佛家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静,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古人为了躲避尘世的干扰,找一处寺庙剃度修行,少了世俗的烦忧,这样心灵自然会平静下来,所以大部分的寺庙也总是远离尘世。还有一种就是心的修行,达到控制自身的欲念,不受杂念和他人的侵扰,虽然在人间饱受尘世烦恼,但仍能保持自己的本真,这样的修行是难能可贵的。唐僧这个人虽然胆小甚至无能,但是他的修行却是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无论是妖魔鬼怪来取他性命,还是金钱美色来对他进行诱惑,他都能无所畏惧和拒绝诱惑,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股票市场里有这样一句话:他涨任他涨,清风拂山岗;他狂任他狂,明月照大江。这就是一种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境界,但是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这也是我们时常在生活中所提到的淡定与从容,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无论外界有多少诱惑,始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样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值得尊敬的。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世界很繁华,也很复杂,风在吹,幡在动,你若不保持内心的平静欲念也会跟着一起动。
现实生活中除了那种修为很高的人,还有两种人不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种是那种狂放不羁的人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还有一种就是小孩子不容易受到他人的指使,我们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只注重内心,而不太看重外界,所以说守着一份内心的本真是可贵的品质,因而小孩子是可爱的,那种狂放不羁的人也是可爱的,修为很高深的人是可敬的。
当我们面对辽阔的草原,平静的湖面,身居宁静的村庄,独处茫茫的大雪中时,我们的心蓦地也坦然起来,我们的思想也变得纯粹起来;我想,大概人毕竟是属于大地,属于自然的,在自然中我们可以找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