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菊韵】杜大婆的拾废品人生(小说)

精品 【菊韵】杜大婆的拾废品人生(小说)


作者:明月千里 布衣,31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4发表时间:2024-04-15 14:57:30

【菊韵】杜大婆的拾废品人生(小说) 杜大婆今年89岁,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贫困,以拾废品为生,却以自己的顽强和不屈书写了平凡而朴实的一生,如夜幕下天空中的一颗流星,划过天际便默默地归于沉寂。她的人生在别人看来,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人活着意义就是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她在今年3月3日凌晨去世,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带着遗撼而去,她的一生让人唏嘘。
   她的身后事由儿子们操持着,生前虽活得卑微,但死后的葬礼,却办得异常热闹。杜大婆的灵棚搭建在小儿子的屋前,限于住户之间隔一条马五米宽的马路,灵棚也不便搭得过宽,虽显得有点简陋,但也过得去。杜大婆躺在水晶棺中,如一只被人遗弃的动物遗体,本就又瘦又矮的个子,如今也只剩皮包骨了,一件白色的大布盖着瘦削的身体,水晶棺前摆着低矮的小桌,桌子靠在水晶棺前端,桌上摆着杜大婆的相片,从相片上可看出,是杜大婆早年的照片。桌上奉供着一个硕大瓷碗,碗里盛着沙子,沙子上插着香,前来吊唁的人也时不时点上一柱香,丝丝缕缕余烟在不大的空间弥漫着,然后在空气中散尽。
   灵棚里人满为患,大多是杜大婆的至亲,儿子儿媳的亲朋好友,杜大婆的娘家人,四个兄弟已去世多年,来的都是堂妹,大多已是70以上的年纪,杜大婆去世,赶来送她最后一世,毕竟姐妹一场,血脉亲情还是有的。灵棚旁有个略显华丽的小型舞台,方便亲属点歌,舞台上电子显视屏上滚动播放祝福语:杜老大人永垂不朽!没有悲壮的哀乐,音响里流泻着劲霸的音乐,激扬高亢的歌声冲击着人的耳膜,也给这葬礼增添几分热闹。
   奔丧的人脸上神情自然,没有悲伤,人们只是婉惜,杜大婆现在享福去了。一室的人有的闲谈,有的嗑瓜子,有的打麻将,大家神情自若,都觉得杜大婆有这样盛大的葬礼也是值了,与她艰难的一生相比,也算是无憾了。在人们潜意识里百年人生已是极限,可能活到80岁以上,算是寿终正寝,杜大婆89离世,也是一件喜丧。
  
   一
   年后一场大雪下得突然,气温骤降,杜大婆本就瘦弱的身体更显得疲备,年纪大了,肺功能退化,呼吸都变得困难。她明显感到自己呼气上气不接下,总是不停地喘,说话也断断续续,吞咽困难,没有食欲。她吊着一口气,等待大儿子回来,可天气突然聚降,一场大雪加冻雨,使得湖北境内高速公路封路。远在武汉的儿子本想开车回家看望她,平时开车也就两个小时车程,可老天不随人愿,这天寒地冻的,开车路打滑,儿子想回家也要等高速路改封再说。
   杜大婆是个残疾人,小时候因害病发烧就诊不说及时,导致耳聋,没有听力,别人说什么她听不到,她以为别人也听不清,每次说话声音很大。她一生育有四子,老伴已去世三十多年了,最大的儿子如今已经六十多,在省城武汉生活,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在武汉上学。二儿子十多年前出车祸去世,二媳妇这么多年未再嫁,辛辛苦苦苦把一双儿子拉扯大,现在都已成人,并在广东那边成家立业,三儿子在广东打工,儿媳妇三年前得了尿毒症走了。么儿子有一双女儿,大的上初二,小的也只有几岁,儿子一个人在广东送外卖,养活一家四口,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
   杜大婆想着,这场雪过之后,自己身体好点了,又可以赚钱了,她所谓的赚钱是去附近的菜场拾废品。可怜的她总是在不停的咳嗽,呼吸总不顺畅,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句话断断续续。望着么儿子端来的热气腾腾地磨菇汤,她眼里放光,这是她以前很少吃得到的,她用小手颤颤魏魏地端着汤碗,喝了一口汤,好喝,又喝了一口,一片瘦肉含在嘴里,吞了半天吞咽不去,“咳咳咳,咳咳咳——”嘴里的汤和肉片被吐出来,看着好吃的美食,她却吃不下来了。不知是咳得厉害的缘故,还是人心情不好,一滴浑浊的眼泪从眼角流出,她懒得去管了,又蜷缩进被子里。外面狂风大作,雪花纷飞,屋内气温也低,吃不进食物的杜大婆打了个寒颤,便继续睡在床下。床就在旁边,但她已经爬不上床了,儿子只能在床边打个地铺,铺上厚厚的棉絮衣物等。
   一个多月来,杜大婆突然倒下了,一年前,她的脚上长满了肉刺,肿得像个球,鞋子也穿不进去,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痛。但她都坚强地挺过来,只要天气好,她照例去菜场市检废品,脚上的痛不算什么,只要生活有奔头,只要能动,她绝不呆在家里,一只口袋装得鼓鼓地,便是她每天的收获,有时顺便拾些菜叶子回来煮着吃,一个人的伙食也解决了,还能的挣几个钱,杜大婆也知足了。
   她三十多年没吃过药,虽说吃的食物大多是菜市场里拾来的被人丢掉的烂菜叶,剔余烂的部分,好的菜叶放在电饭煲里煮一下,也不放油,但她吃起来还是很香的。虽说是饥一餐饱一餐,饮食没规律,且长期与垃圾打交道,但她的免疫力却很好,一生没得什么病,两年前脚上长满肉刺,儿子看她痛得难受,把他带到镇卫生所医看病,可医生看了看了她的小脚,脚上没一块好肉,手里拿着刀子想挑出那些肉刺,却无从下手,皱着眉头说:年纪大了,得的是老年病,不好治。便又匆匆回到家里,她便一跛一跛地出门检拉圾。每天能检到更多的废品,她心里就会乐开花,吃好的喝好的都不重要,能挣到小钱就好。她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在别人看来也许觉得她可怜,可她却不管不顾,这样活着也好。
   前年疫情解封后,许多有基础病的大爹大婆没挺过去,纷纷去阎王那里报到去了,杜大婆也躺在床上俺俺一息,后来那些邻居见她可怜,上前为她揉搓胸口,也许是命不该死,竟把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杜大婆休养了一阵子,便又去重拾旧业,为了糊口,她总得做点什么。她不想增加任何人的负担,她甚到都准备好了自己后事的钱,来世一遭不给儿子们添负担是最后的体面,她虽然一生没有过到好日子,但她坚持自己的原则,活着不成为儿子地负担,死了也不能。除了大儿子家境好,其他儿子日子都难过,小儿子家负担最重,一家四口全靠儿子打工挣钱,媳妇也在附近做些临工贴补家用,但两个孙女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幼儿园,正需要母亲陪伴和照顾。
  
   二
   杜大婆一拐一拐地出门,身上穿的衣服几十年来从未买过,大多是拾废品时会检到不少,她这一生只会做一件事,那就是拾废品,刚开始时,为了找点事做,拾着拾着便尝到甜头,那些垃圾堆里扒出来的废纸盒,一次性塑料碗,塑料瓶等能换来零钱,她的干劲便更足了。从此便找到了生活的寄托,她的人生便有了盼头,因不能做农活,也不想当废人,只要身体好,天气好,几十年来她风里来雨里去,从不歇着。杜大婆靠拾废品换钱,这个钱来得真不容易,可越不容易,越有人掂记,而这些掂记她的钱的人,大多是她的至亲。
   杜大婆做不了农活,她每天一睁眼便是去外面检废品,从农村垃圾堆里拾回来的废纸皮,胶瓶胶碗,有的是人丢弃的旧衣服,在她眼里都是宝贝。因而她的一双手总是很脏的。她的老公是个高大帅气的男人杜大婆大字不识一个,拾废品换来的钱也不会存银行,她没有可依靠的人,年轻时老公不待见她,娘家人便成了她的靠山,那知人心难测,兄弟之间也靠不住。早年,她把自己辛苦赞下的两万元给弟弟保管,大多是一元两元十元的票面居多,第一次手里有余钱,杜大婆心里窃喜,没钱时发愁有钱时为不会保管也犯愁,她左想右想,认为自己的弟弟代为保管是最可靠的。哪知,时间识人,过了几年,三儿子要结婚,她找弟弟要钱时,弟弟一口否认没有这么回事,还呛她,你成天拾废品的能有什么钱。你就是有钱也不会给我,你有儿子和老公。杜大婆心里一紧,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她就是说了又有多少人信。当初把钱交给兄弟保管是自愿的,也没有立个字据,弟弟见钱眼开不讲良心,不承认有这么一回事,她也只能自认倒霉,二万元对杜大婆来说,是无数个拾废品的日子。
   杜大婆这次病情加重,与三儿子余亮有很大的关系。三儿子说是在广州打工,没学历又吃不了苦,主要是跟别人看赌场。负责维护赌场的秩序,放哨,黄赌毒一直是我国禁令的,但仍有不法分子挺而走险以身试法,为了钱不择手段。前两年,禁赌也严,但狡兔有三窟,庄家一般会时不时换到更隐蔽的地方,前两年他为老板顶包,坐了一年的牢,老板给了80多万,加上家里的积畜,余亮在佛山买了房子,小儿子做服装打板,结了婚,大儿子还没有对象,而这两年禁赌厉害,加之国内不安全,赌徒被人纷纷转移到澳门去了。余亮只是做些保安之类的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赚不了多少钱,可他总想着走歪门邪道搞钱。这不主意打倒自己的老娘身上来了。
   年关将近,儿子们要回家过年了,杜大婆住的房子是小儿子余红家,地处当地镇上二间二层楼房,原来的房子在农村,后来因拆迁,三儿子余亮买了镇上这套房子,几年后,因在外打工,房子卖给小儿子,杜大婆一辈子住在农村,老了却能从农村搬进城镇,她心里喜欢,觉得一切都新奇,特别是镇上的废品好检,离家也近,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了拾废品去十里外的集镇。杜大婆住在一楼的一间房里,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安乐窝,对她来说是莫大的满足。杜大婆住进来没多久,三儿了余亮便在她面前诉苦,无非是说自己过得多么不容易,买房欠不少债,言下之意,要杜大婆出点钱,杜大婆刚开始不理这事,儿子余亮直接开口找她要钱,说给她留一间房,住在他家里,老了靠他之类的话,经不住儿子软磨硬泡,杜大婆拿出四万元钱,算是“买”儿子家里的这一间房。自此,杜大婆在这里居住着,时间一长也过得自在。
   余亮回家,自然要来看老娘,买了一些水果,和杜大婆拉些家常,杜大婆见儿子回来,自然心里高兴。余亮也说些体已的话,杜大婆觉得儿子突然间懂事了,会关心她,最让她高兴的是儿子拿出八百元钱给她,让她买些自己想吃的东西,年纪大了不要再外出检废品了,以后他和大哥余林养她。杜大婆接过儿子手中的钱,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作孽也算值了,只有儿子们对他有心,她便知足了。
   “妈,你可要把这八百元钱放好,来,跟你以前的钱放在一起。”余亮关切地说。
   “好,好,我去拿。”杜大婆答应着,心无防备地在床底下拿出那个装钱的蛇皮袋子,蛇皮袋子里是一个黑色包褱,杜大婆拿出那个黑色包褱,解开包褱上的细绳子,打开包了里三层外三层黑色胶袋,露出一堆纸币。把八百元的毛爷爷放在一起,然后小心翼翼地包好,准备放在床底下的老地方。余亮看着这些钱两眼放光,然后一把抢过杜大婆手里的包,还对杜大婆说,“娘,你有这么多钱呀,我现在一分钱都没有,还欠一屁股债,被人追着讨债,你一定不希望儿子这样是不是,你帮帮我,这钱先给我拿去用,现在外面工不好打,日子难过。等我以后挣钱再还你,真是我的好娘。”说完便不见了踪影。杜大婆望着儿子的背影发呆,她有点懵,搞了半天,儿子来看她给她钱是假,真正的目的是要拿走她的钱,可怜她多年积攒下来的四万多元,被三儿子余亮给抢走了。她心有不甘,想追着儿子要,可急火攻心,人一下子就起不了床,她尝试了几次,想爬起来,可突然间便起不来了,两行浑浊的眼泪从眼眶流出。常言道天干无露水,老来无人情,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在风烛残年之际,自给自足不给任何人添麻烦,靠拾废品积攒的几万元,是她活在世上最大的底气,可三儿子不讲良心,连她最后的依靠都榨干,杜大婆陷入无穷的恐惧中,她的精神支柱瞬间坍塌,儿子这么做,带走不只是钱,而是抽走她的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三
   几个儿子中,老大人精明,混得比较好,也心痛杜大婆,过年过节都来看他,平时也会给几百元钱。要她不要那么累,有高龄补贴,加上儿子们平时给的,够吃就行了,可杜大婆哪里闲得住,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拾废品是她唯一会做的事,不让她做会闲得慌,也是她今生的唯一乐趣。
   杜大婆的老公年轻时长得帅,能说会道,曾是大队干部,当地风云人物,他嫌杜大婆脏,耳朵聋,没少给她脸色看,但杜大婆不计较这些,也许觉得心里亏欠她老公的,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老公说什么她也听不着,也不顶嘴。每天拿着蛇皮袋子早出晚归,用检来的废品换几个毛角子,有时是二三元,好的时候有十多元,这些零零碎碎地毛票她一分钱都舍不得花,用塑胶袋装着,放在她认为安全的地方。分单干后,因田地少,也没有人去认真管理,两个儿子未成家,收入明显入不敷出,老余曾找大儿子余林借了些钱,一直没钱还,大儿子还好,大媳妇不依,总是窜倒着余林回来找老爷逼钱,刚开始还客客气气,一次两次要不到,大儿子说话就难听,父子俩就动了气。
   站在父亲的角度,大儿子余林如今算发了迹,在县城安家,日子过得滋润,还不是他做父亲的功劳。赚了钱怎么能忘了本,贴几个钱给他用又算什么事。当初,余林在农村当民办教师时,杜大婆老公在村里当书记,跟县里住队的工作组熟,后来,工作组里有一个人当了县城的领导,看老余生活困难,要他去县城老街做生意,老余准备去时,余林当时结了婚,日子也过拮据,穷则思变,他有胆识,见有机会去县城,便要求父亲让他一家去。刚到县城时,住在老街的木房子里,青石板铺的街面,街面两旁是些卖杂货铺的,人们大多在这里打货,一天到黑川流不息的人。

共 71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明月千里的小说《杜大婆的拾废品人生》,写了一个底层的小人物的凄凉的生活。杜大婆八十九岁走完了一生,儿子们主持的葬礼办得很热闹,可是比她生前强多了。杜大婆是个残疾,小时候害病就诊不及时没有了听力。她老伴去世三十多年了,有四个儿子:老大在省城生活,老二十多年前出车祸离世,老三在广东打工,媳妇得了尿毒症走了,老儿子有俩女儿,儿子一个人在广东送外卖,养活一家四口,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她三十多年没吃过药,虽说是饥一餐饱一餐,饮食没规律,两年前脚上长满肉刺,照样一跛一跛地出门检拉圾。她把自己辛苦赞下的两万元给弟弟保管,过了几年,三儿子要结婚,她找弟弟要钱时,弟弟一口否认没有这么回事,杜大婆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三儿子拿出八百元给她,她很高兴,但儿子说,要她把这钱和以前攒的钱放在一起,结果悲剧了,他刚把八百元钱和原来的钱包好,三儿子一把抢过来要拿去还债,她一下子爬不起来了。大儿子过得相对来说比较好,因在自家地板下面发现了一罐袁大头银钱,靠着这些钱,盖了一间三层楼房,借给父亲三千,时间长了去讨要,和父亲争执之中,父亲把儿子砍伤,误以为儿子死了,结果第二天自杀而死。杜大婆每天都会去拾废品,因不识字钱也不存银行,拾废品的钱无处放,便装在塑胶袋里,埋在地下。可是有一天夜里,一个蒙面汉(小偷)差点掐死她,她死命地喊来了邻居,才躲过了一劫。这种平凡普通的人其实以前很多,她们安心现状,贫穷凄苦孤独,却心存善念,勤劳朴实。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底层人物的生活也能折射出时代风貌。【编辑:远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41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4-04-15 15:04:42
  看到这篇小说里的杜大婆,我也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邻居阿婆。拾粪,捡垃圾,常年自愿收拾公共厕所(大家都称赞她是好人),七八十岁了还健步如飞,死的时候竟然是笑死的。儿媳妇突然开门进来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她笑得合不拢嘴,居然因兴奋过度一口气没上来。这也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04-15 15:42:16
  感谢老师的精彩点评,谢谢!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4-04-16 11:06:52
  经典小说!人物形象鲜明!大赏!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04-17 07:30:57
  感谢编辑的抬爱,谢谢!
3 楼        文友:刘明国        2024-04-22 18:19:41
  拜读学习总编老師的精典小说!以社会的关注,平民的视角,写出底层百姓的酸甜苦辣,生存状态与投影于一个时代背扳上的斑斑驳驳,这便是作家的良心责任!
回复3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04-22 20:55:42
  感谢老师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老师是我的学习榜样,年事已高还笔耕不辍,精神可佳,佩服,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