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 锦绣(散文)

精品 【家园】 锦绣(散文)


作者:雁过无痕 举人,3973.0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发表时间:2024-04-15 19:33:35

【家园】 锦绣(散文) 春风催开花事,绽放的缤纷日渐趋于繁茂。半山腰上的桃花开了,一丛丛,一树树,明艳娇媚。暖淡的粉意蓬勃着,逆了晨光望过去,那瓣蕊比春阳更显得轻软通透,散落成山坡儿上一道道靓丽的景。
   春天一路飞奔着来,从南往北,播撒着绿的潮汛;我的脚步也先一步启程,抵达一个“山上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葡萄满园,村中海棠花开”的锦绣山村。
   说实话,我是被周恩来总理两次探访的足迹吸引来的。
   那还是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这实在让我有些好奇,一个曾一穷二白,隐没于巍峨燕山褶皱间,被古长城护于脚下,甚至最初连名字都没有,直到抗战时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在这里养伤,才赐名为“沙石峪”。
   想想这样的一个小村落,何以能受此殊荣?
   不仅仅是周总理……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还有陈毅、李先念、温家宝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上百位省部级领导和世界上167个国家的代表团、40多位元首,都先后到这里参观考察,他们究竟因何而来?周总理曾盛赞这里的人是“当代活愚公”,是“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红旗”。愚公精神被他们传承至今,意义太过深远。而今,这里所缔造出的美好,不仅离不开几代绸缪帷幄的引路人,更离不开无数双勇于开疆拓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手……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终是天道酬勤!
   这一切的一切,恰是上天对他们所拥有的胆识、智慧、魄力与豪情的多重加持和褒奖。
   让我们将时光的指针回溯,再次回到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吧。那些如火如荼、被岁月小心珍藏起来的日子,值得我们心怀虔敬去一读再读。
   “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曾是这里极致荒寒的写照;百姓们熬煎着“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的悲惨生活。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变,而改变的初心仿佛电光石火。
   首先要解决的是水源问题。1951年,以张贵顺为首的村党支部,决定在山圈儿里打一眼井。开始乡亲们将希望寄予玄学,他们按照神汉指点的方位,打到五丈八尺深仍不见一滴水。最终是科学和实干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
   从1952年冬到1957年春,沙石峪人在坚如钢板的石山上,历经5个冬天6个春天的苦熬苦干,用炸药、钢钎、铁镐,开挖山石一万余立方,凿出四眼水井,十二个小蓄水池,和一个直径11米,储水量达2700立方米的大蓄水池。每年一到夏天,雨水顺着山体哗哗啦啦流到池中,蔚为壮观,村人们就叫它大口井。
   有了水的村庄才不会枯萎。这井水一吃就是十一二年!透过称谓我们不难感受到乡亲们心里对它的亲和爱。这口养命的井,被村民珍存至今,成为沙石峪红色乡村旅游非常重要的一个景点。
   咋儿样才能让漫山遍野的青石板上绽绿开花,长出庄稼?
   有了水后,张贵顺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仿佛是心有灵犀,山西大寨田给了他不小的启示,可这却是普通村民想都不敢的难题。为了消除村民心里的怕,大队长闫宝玉、民兵连长李凤元,再加上他,决定亲自挂帅,在北山的青石板上先修出一亩大寨示范田。
   北山坡度大,只能先凿成石槽、边缘处垒坝,再从五里外的大老峪担土、回填。张贵顺领着大伙儿手持钢钎、铁锤上山,白天嘁扯咔嚓凿石开地,晚上就出去担土。一百多名民兵冒着风沙,担筐扛锹;回来的路上,又一路负重,摸黑上坡,逆风而行……
   千难万险,这群“活愚公”愣是以自身行动感染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十几天时间,担土2300多担,行程一万多里,沙石峪人终于成功的在青石板上造出了第一亩大寨田。老支书张贵顺给大伙算了一笔账:垫一尺厚的土,一亩地最少要1000担,一担来回是10里地,1000担就要走上万里路,这便是沙石峪村“万里千担一亩田”的由来。
   就这样,他们一凿一担埋头苦干,十年间开荒三百多亩,又把七百亩坡地先后改成了梯田。手里的虎头锤砸秃了,钢钎也折断了,他们“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的意志却比磐石还坚。
   沙石峪历来缺土,主要靠从山外往里运,唯一通行的路却只有南山口。随着用土量的增大,村民们凿通北山、实现南北通畅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民兵连长李凤元和27个民兵的身上。他们奋力挥动着钢撬、铁锤和铁杵,也借助炸药的威力,实行三班倒,每天坚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
   石头被一块块凿下来,再一块块抬出去,他们冒着凛冽的北风,不断地向大山深处掘进,身上的衣服时常被汗水浸透,又很快冻成“铁甲”……这群人前后奋战了十个月,一条全长254米,高4米,宽5米的“愚公洞”,才终于在1970年底被开凿成功。
   那天,我走在“愚公洞”里。洞穴内幽深、蜿蜒,脚下是不算平坦的石土路,开车通过,车身如同醉酒的壮汉。洞内虽装了灯,光线却依然暗淡。打远看,那洞口就像只野兽张开着巨口,壁顶上发散的微光也被它吞没了。周围壁上的石块,如一把把倾斜着出鞘的匕首。想想在当时那般落后的条件下,沙石峪人能有如此创举,也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了,让人赞叹。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晃眼间,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沙石峪这个有着不足千人的锦绣山村,又乘上乡村振兴的东风,锐意改革,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土地上的人们从来不曾忘记过奋斗和进取。他们一次次挑战自我,改变着乡村和百姓的命运;他们把新时代愚公精神,视为砥砺奋楫的坚强基石,不仅一代代传承,更赋予了近乎完美的崭新诠释!
   接续前辈的追求与梦想,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荣光,新一代的沙石峪人又唱响了“红色沙石峪、绿色休闲游”的旅游品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红促绿、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兴发展之路。
   提起沙石峪,人们不仅会想到展陈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陈列馆,也不仅会想到那一大一小的中阿友谊柏,还有一亩田、大口井、万国田、生态林、张贵顺故居、愚公洞、周总理雕像,以及为着纪念周总理而栽植的上万株海棠……每年一进入四五月份,大道两旁尽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海棠飞雪;而到了七八月,漫山遍野又开始弥漫着葡萄的甜香。
   现在的沙石峪,早已成为一个集葡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葡萄专业村。村内有多个葡萄大棚,种植着巨峰、玫瑰香、红提等不同品种。来到这里的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新鲜甜美的葡萄,还可以购买葡萄酒、葡萄干等产品。这里的“玫瑰香”远近闻名,每年一到葡萄文化采摘节,沙石峪村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依托着“青石板上葡萄香”这一品牌,沙石峪人又搞起了农家院、葡萄酒庄、愚公广场、外交小镇等特色旅游项目,还开发出国礼千层石、核桃、红枣等农特产品……
   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
   沙石峪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他们前仆后继、众志成城,你看,就是在这片愚公精神传承至今的土地上,富强文明的花朵越来越开出无边的锦绣……
  

共 27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详实的叙述,厚重感人的内容,作者以“锦绣”为题,再现了沙石峪村庄的发展变化,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土地上的人们从来不曾忘记过奋斗和进取,伟人周总理曾盛赞这里的人是“当代活愚公”,是“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红旗”。如今的沙石峪,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锐意改革,发展乡村经济,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内涵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42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4-04-15 19:34:56
  生动详实的叙述,厚重感人的内容,再现了沙石峪村庄的发展变化。
秋觅
2 楼        文友:秋觅        2024-04-22 13:57:02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