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渐渐消失的棒槌(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渐渐消失的棒槌(散文)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168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发表时间:2024-04-16 05:28:15
摘要:在这个时刻,在这古老祥和的布依族村寨里,在这浓密高大的古榕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树影。微风吹过,清爽舒适。棒槌声、鸟儿啁啾声、知了的歌唱声,鸡鸣狗吠,人们说话的声音,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让这个处在大山大树环绕的古老村寨,霎时热闹起来。此时此刻,这些曾经熟悉的声音,恍惚之间,产生了少年时代那种久违的感觉。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头涝池里洗衣服的情形;想起了暑假之时,浆洗被褥,母亲坐在椿树下,在青石上捶打被里褥子的情形;想起了炎炎夏日的巷子里,三三两两的孩子们,在忘情地玩游戏,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饭、乘凉、聊天的情形……


   在秦腔戏里,有一出著名的戏剧——《棒打无情郎》,又名《金玉奴》。戏剧讲的是落魄书生莫稽,在进京赴考途中落难,为善良的江南乞丐金松父女所救。金松因赏识莫生才学,就将爱女金玉奴嫁给他。婚后,莫稽进京赶考,顺利考取功名后,接妻子去江西德化赴任。途中,因起恶念,将妻子推入江中,巧遇巡按御史林润巡视,救了金玉奴。细听其诉说,林润被金氏父女感动,收金玉奴为义女,棒打忘恩负义的莫稽。
   在这出戏剧中,棒槌是用来惩罚忘恩负义书生,成了打人的工具。在生活中,偶尔也有拿棒槌打人的,也有用来比喻打人的,如日常用语“棒打鸳鸯”,就是用来比喻拆散恩爱的夫妻或情侣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棒槌是人们浆洗衣物的工具。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器代替了许多传统手工劳动,棒槌就渐渐消失了。但是,在传统的农业时代,棒槌却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我小时候,每次去涝池边洗衣服,拿上盆子、衣物、洗衣粉(更早的时候没有洗衣粉,用碱面、皂荚),还有棒槌。
   棒槌,形旁都是木字旁,根据汉字造字规律,说明它的材质是木料。至于用什么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如枣木、黄杨木、槐木、桃木等。棒槌长约三四十公分,直径约六七公分,一端有一个圆润的把手。棒槌的表面,光滑圆润。平时不用的时候,棒槌颜色稍微浅一些。洗衣湿水之后,颜色变深,成为灰褐色或暗红色。
  
   二
   棒槌的用途,主要就两个:一是洗衣服时,用它捶打已经浸湿的衣物,让衣物充分揉搓,从而达到去污的目的;二是用它反复捶打浆洗过的衣物,可以起到类似熨烫整形的作用。
   在没有洗衣粉、肥皂、洗衣液的年代,衣服、被里和床单等,都要浆洗的。所以,在涝池中洗衣服时,要用棒槌捶打衣物,以便浆洗衣物里的面浆和脏东西流出的更快。如果衣物太脏,就撒一点缄面,衣物上的油腻就可以洗掉。假如用皂荚洗涤衣物,首先要用棒槌将皂荚捣碎,然后将捣碎的皂荚放在衣物中间,使劲揉搓、浸泡,再用棒槌将衣物反复槌打,这样洗涤的衣物,相对来说就干净多了。
   衣物洗过之后,晒至半干,就可以浆洗了。特别是被里、床单、门帘等,为了让这些衣服穿时看起来笔挺一些,物品用的时候平整一些,当然也为了下一次洗涤的时候容易一些。
   浆洗衣物,首先要烧好面糊。添半锅水,和一些面粉糊糊,搅拌均匀,倒入锅里,再次搅拌均匀。接着烧火,最好用柴火烧。烧过两滚之后,面糊均匀、熟透了,拿一个大盆子,将面糊舀出来,再兑一些水,稀释,然后将衣物放进去揉搓。直到衣物均匀地沾上面糊,拧掉多余的水分,衣物就浆洗好了。
   把浆洗的衣物晾晒,待到半干时拿下来,折叠整齐,放在砧石上,用棒槌槌打。槌打一会儿,重新将衣物折叠一下,一直到衣物的面料变成平整,然后将衣物摊开继续晾晒。浆洗过的衣服、床单等,非常平整,有形,铺在炕上,不容易起皱。
   平时穿的衣服,多数只是洗一下,不用浆洗。一般在夏末初秋时节,田间农活稍微少一点,天气多是晴朗干燥,人们就拆洗棉被、棉衣等。这一段时间,经常听到左邻右舍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所以,在古诗文中,诗人所描写的捣衣声都是秋天。
   那个时候,我年龄还小,家里拆洗棉衣、被褥的时候,我只负责拆线,拿着剪刀或锥子,小心翼翼地将缝合线挑开,抽出来,趁劲扯开。注意,千万不可以太使劲,衣服被褥的面料,不能扯坏。万一扯坏了,肯定得挨骂。
   拆好了,将衣物面子里子与其中的棉胎分开。衣物面子里子要水洗,棉胎则直接晾晒。棉胎晾晒得差不多了,用棍子将棉胎轻轻地敲打敲打,让上面的浮尘掉下来。母亲和姐姐在浆洗衣物时,偶尔要我帮忙烧火、拿盆子、拿衣物、洗锅等。等到要缝棉衣、缝被褥时,母亲和姐姐一起做,不用我帮忙。
   我最喜欢帮忙的活计,是母亲在捶打浆洗衣物时,时不时要我帮她将被里、床单等折叠好,然后一人拽一头,使劲拽一拽,只是这种活不多。拽的时候,两人面对面,各自向后一起拽,然后松一下,再拽一下,再松一下,就这样不断反复。拽过以后的床单被里等,形状周正一些,缝的时候方便。那时,我觉得很有趣,像孩子们玩游戏。拽过之后,还要再捶打一阵。接着再拽一阵,就可以晾干了。当然,拽的时候不能太使劲,双方力量要拿捏得差不多。如果双方力量悬殊,不小心会跌倒的。
  
   三
   棒槌,在古代叫作“捣衣杵”。后来不断演变,变成了棒槌。也许棒槌的叫法更方便,口语化。如李白《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在古诗词中,捣衣这种习俗,已经成为古诗词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定意象,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意蕴。在古代,常有妻子独守家中,丈夫漂泊在外。因此,捣衣的动作,成为女子思念丈夫的固定模式;捣衣的声音,也深深触动了游子征人的思乡情怀。而捣衣又多在秋夜发生,加上月光的渲染,将人们想见又不得见、悲伤无奈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棒槌,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其形状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唐朝张萱名画《捣练图》中,仕女们手中拿的捣衣杵,大概有成年女子身高那么长,是我见过棒槌两三倍长。而且用法也不同:捣衣杵是竖着拿,手握其中间稍微细的地方,女子捣衣,是站着的,在大盆子里捣衣;而棒槌有把手,横着握,捶打衣物之时,是蹲着或者坐在小凳子上,在砧石上捶打。
   2021年暑假,我们在贵州关岭上甲布依古寨旅游,在美丽静谧的寨子里,看到了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布依族阿婆,正在用大锅烧颜料水,准备染布;还有一位阿婆,拿着棒槌,正在石头上捶布。她手中的棒槌,比我们家的要胖许多,把手、棒槌外表线条,也略显生硬一些。我家先生特别好奇,问阿婆,可不可以让他捶一下布,过一把瘾。阿婆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高兴地坐在小凳子上,拿起棒槌,卖力地捶打着。我在一旁帮他拍照,录视频,借此留住旅途中快乐有趣的时刻。
   在这个时刻,在这古老祥和的布依族村寨里,在这浓密高大的古榕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树影。微风吹过,清爽舒适。棒槌声、鸟儿啁啾声、知了的歌唱声,鸡鸣狗吠,人们说话的声音,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让这个处在大山大树环绕的古老村寨,霎时热闹起来。此时此刻,这些曾经熟悉的声音,恍惚之间,产生了少年时代那种久违的感觉。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头涝池里洗衣服的情形;想起了暑假之时,浆洗被褥,母亲坐在椿树下,在青石上捶打被里褥子的情形;想起了炎炎夏日的巷子里,三三两两的孩子们,在忘情地玩游戏,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饭、乘凉、聊天的情形……
  
   四
   现在,棒槌渐渐地消失了,洗衣服有洗衣粉、洗衣液,稍微揉搓一下;还有各式各样的自动洗衣机,省时省力。熨衣服有电熨斗、挂烫机。如果再想看到棒槌,大概只有旅游景点或者博物馆。
   棒槌虽然渐行渐远,但是有关棒槌的词语却保留下来了,成为丰富多彩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现在,说某人是个“棒槌”,意思就是这个人头脑太简单了,或者是一点都不明事理。还有,一群人在议论什么事情时,冷不丁有人脱口而出“棒槌”,那一定是骂人的狠话,意思是这件事做得水平不够,甚至很愚蠢。总之,除了作为洗衣工具外,“棒槌”这个词,意思就是“直筒子”、“过于简单”、“什么也不懂”。所有这些意思,大概还是从棒槌的外形、功能等引出的联想吧。如《红楼梦》第十六回,王熙凤对贾链诉苦,管理家务之难:“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王熙凤说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个实诚人,拿什么事情都当真,不会像别人那样糊弄事。虽是一句玩笑话,却藏着几分真意。王熙凤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实诚人,但她拿什么事都当真,杀伐决断,雷厉风行,这一点倒是毋庸置疑。还有,侯宝林先生在他的相声《空城计》中,就用棒槌来比喻一个稀里糊涂上了舞台、跟着跑龙套的看客,可谓是非常贴切,让人不由得捧腹大笑。
   现代化的生活,渐渐模糊了时间和季节。天气渐凉的秋季,再也听不到“万户捣衣声”了。我们的耳边,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呆板的、不断重复、加杂噪音售卖商品的广播录音;沟通方式的巨变,电话微信语音视频,似乎再也没有了捣衣思妇的幽怨,也没有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望月思亲那种天末凉风的牵挂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似乎又看到了母亲,在院子里椿树下坐着,拿着棒槌在青石上槌着衣物的情形,耳边似乎响起了那“咚——咚——咚——”不疾不徐的棒槌声;也想起了夏日傍晚之时,村子东头的涝池边,三三两两的洗衣人,一边拿着棒槌上下翻飞,捶打衣服的情形,一边和别人大声聊天,眉飞色舞的神态;还有柳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鸣叫着,犹如一曲激动人心的大合唱;涝池里聒噪的癞蛤蟆,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也拼命地来凑这份热闹……
  
   二〇二四年四月七日星期日
  

共 34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引经据典,将棒槌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生动形象。文章从秦腔戏里的《棒打无情郎》引入话题,介绍棒槌的材质、构造和它的日常用途。在没有洗衣粉没有肥皂的年代,棒槌主要是用来锤打衣服,将衣服负责洗干净。文章有很强的画面感,将作者曾经和母亲和姐姐一起洗衣服浆衣服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感叹棒槌已经渐渐走远,儿时的热闹场景已是难以找回,作者心中的落寞着笔纸上。文章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棒槌”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常将头脑简单不明事理的人称作“棒槌”。用《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对贾链诉苦用棒槌来比喻,又用侯宝林的相声《空城计》用棒槌来比喻一个稀里糊涂上舞台跑龙头。全文用“棒槌”这根主线牵着,不偏不倚,贯穿始终,代入感很强。文章松弛适度,条理清晰,过度自然,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脱俗,淡淡的乡愁跃然纸上,引起读者共鸣。一篇很不错的散文,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祝老师安!【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16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4-16 05:36:39
  文章有很强的代入感,清新脱俗,将“渐渐消失的棒槌”写得绘声绘色,淡淡的乡愁跃然纸上,引起读者共鸣,一篇很不错的文章,问候老师,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6 09:23:09
  非常感谢编辑精彩的编者按评!棒槌,曾经的生活常用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渐渐消失,它的发展变化,其实也是社会变迁的印记。这种印记,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在汉语语言中留下了它的痕迹。当然,在我的生活中,棒槌也是乡愁的载体,所以,当我在遥远的贵州布依族村寨里,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阿婆拿着棒槌捶打衣物时,思绪就回到了故乡,那种情形,那样的感觉,那种不疾不徐的捣衣声,真是特别奇妙。问好编辑!春祺笔丰!
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16 08:37:49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很多东西都变成历史名词,在这个历史名词上衍生化出来的含义也会慢慢的消失,这让人唏嘘。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文字记述下来,以飨后人。记得那时候的捣衣声是有节奏的,欢快或者沉闷,在院墙上跳跃,似乎诉说着主妇的心声!祝老师春祺笔丰!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6 09:29:56
  非常感谢天方夜谭文友的关注与精彩点评!“捣衣声是有节奏的,欢快或者沉闷,在院墙上跳跃,似乎诉说着主妇的心声!”正是这样,捣衣声也是人个性的,犹如人的性格。小时候,在寂静的乡村,在明亮的月夜,捣衣声更具有穿透力。加上鸡鸣犬吠,牛嘶马叫,加上人们的说话声,唱歌声,其实是一派恬静自在的田园风格。问好文友!龙年吉祥!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4-16 10:52:45
  一条棒槌,生出这么精美的意象和棒槌史,令人开眼。渐行渐远的棒槌声,是曾经的诗歌,当下的怀旧声音。古朴的乡村,我觉得还是需要棒槌声,能够打破那种静寂和死沉。文章的开头非常新颖,故事入境,带起对棒槌的记忆。怀才抱器拜读,问候春祺,期待佳作连连,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7 09:22:49
  非常感谢社长的关注与鼓励!一条棒槌,承载着许多儿时的记忆,也变成了现在回忆家乡的载体。正在的农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估计棒槌没有了,纺织的人也没有了。信息的现代化,农村也和城市一样,进入了商品经济的时代。所以,现在田里种什么,农民日常做什么,大概都是奔着经济效益去的。像这种费时低效的活计,已经进入了被淘汰的阶段。恰好在贵州布依族村寨里看到,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类似的情形。我想,再过几十年,估计连少数民族地区也找不到这些老物件了。问好社长!龙年大吉!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4-16 11:16:00
  前几年,我家的草厦子还珍藏着棒槌,为了听听捣衣声,我驱车带着妻子去伟德山下的石棚阎家河洗衣,估计,现在去地下室找棒槌,找不到了,或许,我就是个棒槌脑子,记不清,不开窍啊。哈哈,淑君老师的文章写得真美,一股古风,一首飘在河水里的民歌乡音,令我沉醉。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7 09:30:58
  感谢社长!棒槌这样的老物件渐渐消失了,但是它曾经的痕迹是不可能磨灭的。“棒打鸳鸯”、捣衣的优美诗词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是这样,曾经的战马、那些各式各样的冷兵器、纺织使用的工具……在中华传统的文化中,都留下了经典的文献。我想,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科技如何进步,这些诗词经典都不会失传的。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经典文献和诗词反而会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问好敬茶!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4-16 14:00:36
  棒槌,这一看似简单的工具,承载着深厚的传统与文化。从洗衣到浆洗,棒槌的每一次捶打,都是对衣物的呵护与雕琢,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在现代社会,尽管有了洗衣机、烘干机等便捷工具,但棒槌的存在,仍然提醒着我们,那些传统而纯朴的方式,曾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也寄托着情感。希望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能珍惜并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同淑君老师对传统文化描写到位,很好的散文。祝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7 09:34:50
  非常感谢滴善斋文友的关注与鼓励!正如你所说的“希望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能珍惜并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要保持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发扬民族精神,少不了学习传统文化。棒槌这样的老物件渐渐消失了,但是它曾经的痕迹是不可能磨灭的。“棒打鸳鸯”、捣衣的优美诗词、名画中的捣练图等,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问好文友!祝你生活快乐!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4-16 17:08:26
  这篇文章的选材很别致,洗衣棒,现在真的难以见到了。老师边怀想边写棒槌的前世今生,有传统生活的美好,也有时代发展的慨叹,情思交融,佳作一篇,拜读学习,顺祝春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4-17 09:39:03
  非常感谢韩格拉图文友的点评与鼓励!古诗中经常采用托物抒情,其实,写散文也是如此。怀念家乡,其实就是怀念与家乡有关的人和物件。特别是有特色的物件,其中所包含的事情、所涉及到的人和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棒槌,是小时候常用的物件之一,这也是那个年代独特生活的记忆。问好文友!龙年吉祥!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