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追溯一粒种子的生命密码(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追溯一粒种子的生命密码(散文)


作者:素心若雪 举人,4564.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02发表时间:2024-04-18 14:27:03

说到粮食,我们的神情就会庄重起来,内心也会敬畏起来。说到粮食,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稻谷。说到稻谷,我们就会看到天上有颗明亮的星,就会想起地上有个伟大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他就是稻田守望者,泽被苍生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下文我们尊称他——袁老)
  
   一
   1930年9月袁老出生于北平,为躲避战火,他随父母几经辗转在江西、汉口、南京、天津、重庆之间颠沛流离。可以说他的童年全部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度过的。但是无论怎样颠沛流离,父母亲都决不会耽误孩子们上学念书。袁母是一位智慧的母亲,母亲对孩子的成长起了决定性影响。袁母不是农人,但深知稼穑之艰辛。她常给孩子讲神农耕而作陶的故事。从小给孩子灌输“民以食为天,国以农固本。吃饭对于老百姓而言是天大的事。爱惜粮食,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母亲培养他,也如同培育一粒种子,润物细无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幼小的袁老亲眼目睹那些饿急了的人,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想吃,草根、树皮、观音土……饥饿让人失去理智,饥不择食。饥饿和死亡对他幼小的心灵触动很深。渐渐地一粒梦想的种子在他童稚的心里萌芽了。多少年后,那一段触目惊心的岁月,不知被袁老反复讲述过多少遍。
   长大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农业大学。这让父母亲都感到十分诧异,父母深知学习农业会很苦,但他的决定依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特别是母亲鼓励。后来在他耕耘却不见收获的十几年里,母亲一再激励他坚持下去。
   其实,父母懂得遵循孩子得天性,成为真正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袁老的成就离不开他自己的信念,毅力还有智慧。也与父母双亲对他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牛人立长志,庸人常立志。他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水稻亩产八百至一千公斤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这梦想缘于母亲对土地的解释,“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敬畏土地,爱惜粮食。”自此在他幼小的心底埋下的这一粒,日后注定要发芽的种子。诚然,一个优秀的母亲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
  
   二
   孕之机巧,生之奇迹。
   三年饥荒时期,袁老正在西南农大学习,再一次亲眼目睹身边的人在饥饿中求生的惨景,一幕幕让人泪目。他认为农业是安国立命之根本。于是决定探索一条如何让所有人吃饱饭的道路。生命之本,莫若织耕。对于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多。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守护粮食安全的底线。水稻增产是唯一的出路。
   一个方向已经明确,袁老选择了水稻,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关键的、具有决定性的选择。此时袁隆平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农校教师。他的思维空间很大,但还有些混沌初开的茫然,在那隐蔽的地平线下,一颗种子还处于漫长的孕育期。袁老笃定他的寻觅方向是对的,那一粒神奇的种子是存在的,他也确信是能够找到的。
   俗语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远亲交杂出良种”。袁老人在稻田里,魂在稻田里,他的世界在稻田里。岁月几乎隐藏了所有苦苦寻觅的时日,而属于他和杂交水稻的日子。就是一个夏日的一个瞬间,一个奇迹,终于曲折地接近他的目标。1961他发现生命中的第一株神奇的水稻——“鹤立鸡群”。由于他的神奇发现,一个个奇迹再现,这一切已无从改变,而他将要颠覆我们这个世界!
   发现鹤立鸡群并未直接解决稻种问题,却印证了天然杂交稻的存在,验证了基因遗传理论,给袁老以坚定的信心和研究方向。所有的成功最终是一件大事来实现的,可过程中往往是一点一滴地往前走的。寻找历史就像由果寻因,一切看起来那么理想当然,但又有多少人身处其中而茫茫然。
   他经过反复观察后得出结论,这种特异稻株为天然杂交稻株。那时他脑海便有了研究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大胆思路。终于在三年后的洞庭早籼稻田中培育出“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成果是关键的第一步。熬过无人问津,才有诗和远方。那些日后看起来光芒万丈的时刻,都掩盖着背后暗无天日的悠长日子。
  
   三
   人心不古,世道无常。
   内心再强大,也难以承受这种毁灭性的打击。发生在1968年的“5•18”毁苗事件,几乎使袁老精神跌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试验田里的秧苗全都被人连根拔掉,不见一棵秧苗的踪迹。谁干的?这是谁干的啊?这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经历五年的千辛万苦,才培育出来700株珍贵无比的秧苗啊!袁老悲痛欲绝,他疯了似的在泥水里拼命寻找。妻子邓哲闻迅也赶来同他一起寻找。直到几后天才在一口水井里找到五棵奄奄一息的秧苗。
   真是难以洞穿的世道人心呐,最是人心不可测!我们从不以最坏的恶来揣别人,但是,这样丧心病狂的毁秧苗行为,却出乎所有善良人的意料。当事者竟是这样凶残,流言家会如此之下劣……。“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那些围追堵截制约发展的人,心态已然扭曲。说白了,总有人出于嫉妒心排挤他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这是一个民族最可怕的隐患。我认同鲁迅先生说过的:“某些丑陋的人,有劣根性!”其实袁老知道是谁干的,可那两个人始终没有忏悔的意思。最终袁老还是宽容了他们。“大师胸怀,百姓心态”,这就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们对他人格魅力的真实评价。皇天不负有心人,挽救回的那五棵秧苗,救回了袁老和学员们五年殚精竭虑的心血,也挽救了杂交水稻。
   从育苗的罐盆被砸,到整片田被毁,再到下放煤矿、遭遇地震、艰难跋涉、很多人连一次失败都接受不了,袁老却坚持了十几年。他脚踏泥泞,在贫穷与误解中拓荒;他俯首躬行,在田间与垄亩中穿梭。他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一个贤妻的大力支持,还有他的科研团队以及他的技术有能力和格局境界。
   接下来的一切,又将从那仅有的五根秧苗开始延续。人言可畏,舆论迫人。为了防范再有人蓄意破坏和那些喋喋不休的谣言,他选择了“惹不起,躲得起”他们带着秧苗去了一个远离纷扰的地方——南繁。昔日的蛮荒之地,到袁老需要南下育种时却成了一块福地。
   在这里的三年时间,每种一季水稻,从育种、播种、抽穗、扬花到结实、收获,袁老始终寸步不离的守望在稻田里。因为没有雨鞋,他每次都是赤脚下田。头顶太阳晒,很热;脚踩冷水中,很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就是水深火热的感觉吧。沉下心做一件事太难,能被社会接受更难。事业的道路,不会因为目标的伟大,而成为坦途,有大成就必有大磨砺。袁老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顽强得多。而接下来袁老要进行的杂交培育才是更难功破的环节。
  
   四
   在危机中挺进。终于,阳光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如果说,发现“鹤立鸡群”稻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那么培养“天然雄性不育株”却是一次目标明确的探索之旅。水稻杂交,就是结合不同水稻的优势基因促成增产的目的。培育出雌雄同体,自交结果的水稻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以大大增产。在无数个看守稻田的夜里,一架简易的窝棚下,聆听天籁的呼吸,醇厚的稻香和秸秆清甜的气息骤然溢满胸膛。日复一日,时空平静地转换,季风来而复去。袁老和无数的育种人一样,每播下的一粒种子,你都会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也充满了未知的悬念,它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是不是你渴望的那颗种子?这里既有定数又有变数,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揭示每一粒种子的生命密码。
   这株不育的水稻,如果没有遇见袁老,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幸运这棵不育株被袁老发现了,他多少年辛苦跋涉寻找的就是它。可见世上并不存在无用之物,无用,可能只是没有找到施展的舞台,就像这株不育水稻。千万分之一的概率寻找到这株水稻,一切的机缘巧合都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玉成于汝。
   那是个金色的十月,老远就看见试验基地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但觉轻风拂面动,却不见稻浪翻滚,原来那稻穗上满当当,结实实地缀满谷子,宛如垂下来的瀑布一样,连风也吹不动了。这让很多围观群众和各媒体记者记者发出了惊呼:“天啊!这就是神话中的“东方魔稻啊!”多年来,袁老把眼光练成了秤,哪怕是一亩地,估产的误差都不会超过十斤。验收结果:平均亩产九百八十八公斤,逼近亩产一千公斤的目标。实践证明,亩产一千公斤不是神话。
   从1960年发现“鹤立鸡群”稻是一次意外相遇,六年成功培养“天然雄性不育株”,到十五年后的1976年研发三系法杂交水稻,再到全国大面积推广,经十八年的艰难求索历程。
   袁老从育稻之道到人生哲学,世事透明但绝非万事皆空,人情练达又绝不世故。
   “稻”引向“道”,袁老认为杂交稻和中国哲学中的“道”是高度一致的,“民以食为天,国凭农固本”,杂交水稻解决了吃饭问题,民安则国泰。既是最大的人道,也是天道。所以他撰写了《道可道》《非常稻》等专著。道和稻的缘分既可意会又能言说。
   这一粒神奇的中国种子,又何尝不是世界的种子、人类的种子!
  
   五
   战争饥荒中诞生,稻穗饱满时落幕。
   的确是,袁老的一生在战争饥荒中诞生,在稻穗饱满时落幕。
   袁老的生命有着鲜明的本土印记,他一直在努力触摸稻谷所能达到的最美、最深远的境界,数十年如一日,情炽如火而心静如水,难能可贵。他就如同一株稻谷,还是那样谦逊地把头深深地垂向大地和自己。不虚不飘,像一粒稻种,深沉饱满,朴素温暖,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1970年,袁隆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对他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他帮助一个饥饿的世界,为之提供了面包,这种帮助超越了同时代任何人。我们作这个决定是因为,得到面包的同时,也得到了和平。”袁老创造出了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他本人何尝又不是一粒种子啊!他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让我想起宋人梅尧臣的一句诗:“池塘梦句君能得,咳唾成珠我未闲。”只是那池塘梦,已换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之梦。
   袁老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从中国走出的“东方魔稻”,如今已经在全球近5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为地球上不断增加的人口守护粮食安全的底线。他还多数次出国指导培育水稻种植。他的足迹遍布东南亚的许多个国家。袁老的两个梦想均已实现。
   1982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实至名归。2019总书记亲自授予袁老“共和国勋章”荣誉,民之福心,国之砥石,当之无愧。载誉归来,袁老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作为妇孺皆知的科学家,袁老虚怀若谷,他一生荣获68个奖项,面对各种荣誉,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待人和蔼可亲,如同一位慈祥的老父亲。面对苦难与种种阻挠和迫害,仍然选择宽容与原谅。他灿烂的微笑永远和金黄的水稻融合在一起。高天厚土,锄禾的袁老,他的腰总是弯的。汗珠落进土里的声音,只有稻谷听得见。它们长着长着也低下头来,和袁老一样谦卑。
   粮食是生命的基石。
   万物有灵,都有迹可寻。粮食有生命,也有灵魂。所以,用餐时是生命与生命在相遇。人的一生都与粮食同行,饥饿时对粮食的渴望。当然也收获满足,美味的享受,生命延续的感恩。所以,更应该对粮食存有敬畏之心。
   即使在这不愁温饱的年代,我们也要珍惜粮食,“光盘行动”不浪费一颗一粒粮食。有一组数据触目惊心,目前全球还有高达六分之一的人仍在挨饿。在饥饿面前,每个人的表现都一样——渴望吃顿饱饭!
  
   悲情五月,小满时节。一代英魂仙逝,神农国士无双。当熟悉的名字离开我们时,我们知道,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上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自己的科学家。随着“杂交水稻之父”的命名,他成了袁老的另一个名字,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是人类的救世主。这样的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历史必然不会遗忘!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这一粒种子,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就如同天上那颗以袁老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袁隆平星)沿着自己的轨迹自由而有规律地旋转着。天其灿灿,明亮而耀眼。仰望袁隆平星,“稷神”永在。这粒种子在祖国落地生根,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所创造的价值无可比拟。袁老的生命依然在他发现的那一粒神奇的种子里延续!
   此文谨献袁老,苍天与大地,先祖与我的孩子。
  

共 49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颂念袁隆平同志同志的文章。袁隆平是全中国、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解决人类生存最大的问题——吃饭。不管是高官权贵还是贩夫走卒,每天都离不开吃饭。吃饭要依靠土地,更离不开优良的种子。从亩产几百斤到亩产吨粮,袁隆平的功绩振聋发聩。他不图名利,如几株野生稻禾一样般,默默为人类做出极大贡献。虽然在科研道路上遇到了天灾和人为的困境,他矢志不渝,呕心沥血,终于解决了人类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翻开史书,“大饥,人相食”的记载比比皆是,只有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才有了大米白面随便吃的局面,这其中袁老、袁隆平功不可灭。每当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不要忘记,沉甸甸的饭碗底下是是袁隆平的一双手!袁隆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培育的优良稻种为解决全世界的饥饿问题同样做出了贡献。正如文章所说:“苍天与大地,先祖与我的孩子”,都要永远记住袁隆平。纪念袁隆平的文章很多,此篇作品结构新颖,语言精练,比兴恰当,如“阳光扑哧一下笑出声来”,简直是神来之笔。一篇颂念正能量人物、正能量的好文,流年倾情推荐阅读。【编辑:秀针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18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4-18 14:37:45
  老师好!纪念知名人物的文章千千万万,这类文章很难写,不小心就落入他人的套路。老师所写的这篇文章另辟蹊径,用精湛的语言,独创的比兴手法,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老师的文笔值得认真研读,今后定向老师好好学习。祝旅途愉快,握手!
回复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4-21 05:41:18
  感谢秀珍河老师辛苦编辑。老师说的对,中国的“水稻之父”,我们骄傲,我们铭记。他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敬茶,致谢!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4-18 22:35:4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4-21 05:41:51
  谢谢雪姐,祝福流年!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4-04-19 16:14:42
  心有千千结,念念是温暖
   ——读素心若雪散文《追溯一粒种子的生命密码》随感
   一
   谷雨时节,很随意地打开“逝水流年”,读完作者这篇散文,一种别样的温暖涌上心头。
   这是一篇非常情深的怀念袁隆平院士的美文。
   记得是三年前初夏,作者曾写过一篇悼念袁隆平院士的辞赋,题目是《稻田守望者——袁隆平赋》。
   时隔三年,作者再用深情的笔触怀念袁老,让我不经意想起一句网络用语:心有千千结,结结为君念;心有千千结,念念是温暖。
   二
   袁隆平院士于1973年培育出高产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经过22年的努力,1995年又培育出更为高产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进入新世界,又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亩产更是高达上千公斤。禾下乘凉梦,终于变成现实。大大缓解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短缺难题。
   是的,袁隆平院士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温暖的科学家。伟大不稀罕,温暖也不难。但把“伟大”和“温暖”合而为一,这了不起,也是让人感动的地方。
  
   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近听了北大教授讲《道德经》的两堂哲学课,受益匪浅。
   袁隆平院士把“稻”引向“道”,并撰写了《道可道》《非常稻》两部专著。看来袁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接地气的哲学家。读作者这篇散文,让我对袁老有了更深层次认识。
  
   四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语出《三字经》)。水稻历史悠久,原产于中国,后来传到印度、日本等地。
   孔子,春秋时期。白米,就是日常生活蒸饭中最高级别的原料。《诗经·大雅》中的《洞酌》:“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fen chi)。”讲的就是用白米做饭的故事。
   所以,这一粒种子,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是现代的,也是古老的;是散文的,也是诗意的;是有根的,更是有灵魂的,而且是合二为一的。
   这篇散文与征文主题完美吻合。真棒!
回复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4-21 05:52:38
  谢谢明月百忙之中来读拙字,是的,你说的很对,袁老不但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位很有见解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懂很多国家的语言,他并非有些人些目不识丁的人说的只是个“泥腿子”农民。袁老可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有境界的农业科学家。再次感谢,敬茶!
4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4-04-30 09:29:20
  生命之本,莫若织耕。袁隆平揭示每一粒种子的生命密码,还将“稻”引向“道”,撰写了《道可道》《非常稻》等专著,1970年,袁隆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82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冠名袁隆平星,昭示“稷神”永在。作者以袁老追寻道和稻的“跋涉”为引线,文情并茂地向读者科普了一位稻田守望者为苍生不再挨饿、精研稻种的艰辛履历和稻而道的形上精神。透过袁老就是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泽被苍生、改变世界的人,我们看到他颠沛流离的童年,看到了深知稼穑之艰辛的袁母的谆谆教诲,也看到了梦想种子的萌芽、读农业大学、任农校教师的追梦,乃至历尽艰辛地由“鹤立鸡群”、“天然雄性不育株”、“两系法”杂交水稻……殚精竭虑,袁老圆了水稻梦,创造了一个禾下乘凉梦的神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袁老有一腔悲悯情怀,作者有生花妙笔,一粒种子饱腹的同时,也在心里反刍、出新。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