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开春时节,走过苏沪杭(散文)

精品 【晓荷·实力写手】开春时节,走过苏沪杭(散文)


作者:驴鸣 秀才,142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7发表时间:2024-04-21 20:53:40

癸卯腊月二十五立春当天,在北方桐乡细而密的飘雪中,我和妻踏上了开往苏沪杭的列车。
  
   一、行驶在路上时不由地想和吟
   初一时地理课上老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时年少的我就对苏州杭州充满了无比的向往,想,什么时候能亲眼目睹一下那“人间天堂”该多好!上高中期间,如今已去世十余年的我的邻居同学也曾对我说:“我有一位表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去过,感觉像人家那样死了这辈子都没啥遗憾的!”这种说法,对于初中时才转过县城高中时才去过地区市上大学期间才到过省城的农村出生的我来说,颇有心理的震撼力。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些大城市也许是自己穷尽一生都遥不可及的地方啊。整整二十年前遗憾地从苏杭路过,而上海至今连路过都不曾有过——也就是说四十余年来我将第一次真正踏上祖国东南古吴越大地上的苏沪杭。
   车近山东古东鲁大地,我不由在心里默诵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长诗来,多想与千年前的谪仙人一样,“一夜飞度镜湖月”呀!火车穿过南京长江大桥,在阴郁的天色中眺望,宽阔的长江江面上几只帆船缓缓而行。“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元代词人萨都辣次韵苏东坡《念奴娇》的两句词油然显现于脑海,甚至历史上无数次南征北伐的惨烈场面浮现于眼前……
  
   二、苏州,寻访明清时的英雄遗迹
   我和妻在苏州下车时正值春雨绵绵,有点料峭春寒。与等在此地的女儿汇合后我们一起就近游览了袖珍园林藕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藕园里回廊水榭,小桥流水,精致而淡雅,苏州园林的特色毕现。晚上打卡苏州现代化标志性建筑大秋裤状的“东方之门”——两座摩天高楼顶部弧形相接相通,加上灯光效果后视觉冲击力极强。
   苏州可游览的风景名胜太多太多了。从春秋战国至近现代,苏州都应是中国人文情境遗迹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方。在如今的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物上就出现了不少于此有关的诗文和才子文人,如写到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记述抗阉而死壮举的《五人墓碑记》,如编写了《三言二拍》的冯梦龙、中华第一评点家金圣叹,还有风流才子唐伯虎等等,真是不胜枚举。但北宋大文豪苏轼还是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不说文人墨客,历史上帝王将相来到苏州,莫不游览虎丘,从秦始皇到乾隆帝都如此。
   第二天我独自去寻访虎丘,欲在其河岸大堤上凭吊五人墓,并面对着读一读其碑记。《五人墓碑记》追述了明末魏忠贤阉党抓捕革职在苏州老家的东林党人周顺昌,而他的马夫和互不相识的四位市民壮士义奋反击阉党爪牙,从而被诬暴乱最终被抓处死的事迹。在阉党被除灭后,苏州市民隆重安葬了五人,之后又有当时大才子文人张溥写了《五人墓碑记》,以彰扬五人坚持正义挺身而出无畏抗暴的英雄壮举。多年来教授这篇碑记文章,我每一次都被深深地感染感动,十几年前还为此文做了字句段的评点——这也是系统读了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后,我第一次学着评点经典好文呢!
   走过“吴中第一山”宣传横标,进入虎丘风景区。在我看来,所谓“第一山”无非就是北方随处可见的一座小小丘陵而已。一进大门呈现着一排历朝历代苏州官员名人诗词字画,展示着这里昔日的繁盛。沿坡或台阶而缓登,努力搜寻着与古吴王姑苏台有关的遗迹,以及五人墓和碑记。但直至登顶,除了看到一座斑驳古老并有点倾斜的七级佛塔外,我想寻找的一样也没找到!终于忍不住问询一位以电车揽客的老人,他说这儿没有什么姑苏台,只有个望苏台;五人墓不在景区内,而在出了南大门的河道边呢。
   我快步返回走出景区南门,左拐沿着河道急寻,百米左右进入一处杂乱施工小院,前路被铁皮、石板彻底封死了,铁皮竟延伸至河面上一截,跨越或钻过去毫无可能。我出院门问一老人,她说再前几十米即可见到,若绕得退回去两次穿越河桥,得走极远的路,还不知能不能到跟前呢。我听后失望至极!愤愤地想,这么有历史意义的五人墓,怎么就得不到足够重视呢?我又心有不甘地返回小院,蹲下身隔着铁皮缝隙向里张望,但什么也看不到!最后就着蹲身我索性跪地向五人墓方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遗憾拜别……
   腊月二十七下午,我赶至苏州博物馆参观。每个地区都有其地域文化渊源,吴越文化似乎都可追溯到良渚文化乃至更前的古文明时期,但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从春秋战国起开始交汇到中原文化圈。此后即有过一次次政治或经济的辉煌,如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如唐宋后的“苏湖熟天下足”,再如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李秀成在此建忠王府苦撑危局。如今的苏州博物馆还占据着忠王府的一部分。
   关于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我们中学时历史课本上还是很正面的,但现在似乎有点模糊,反而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越来越火越“圣人”化了。我想最重要原因就是李秀成兵败被俘临死前被曾国藩诱导写了一份几万字的《自述》,叙说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要事,其中写到了英王陈玉成被俘后毫无畏惧英勇就义,这似乎成为李秀成变节的证据和耻辱,却反而证明了“英王英勇,忠王不忠”。
   现代社会以来我们的观念中,似乎喊着短促而铿锵有力的口号赴死的革命志士才是值得赞颂和拥戴的,那些优柔寡断留下絮语的领袖似乎不那么英勇了,即使最终英勇就义,也往往给他们贴个犹豫动摇懦弱不坚决甚至对革命不忠诚的道德标签。
   不由想到了红色革命的前期领袖瞿秋白,他在被俘后以知识分子的身单力薄甘愿从容赴死,但却写了一篇长文《多余的话》,这使他牺牲后的许多年里似乎不那么英雄无畏了,甚至可能成了革命人生的瑕疵。改开后做过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衡先生写了一篇《觅渡,觅渡,度何处》的长文,深刻剖析了瞿秋白作为红色革命领袖和作为文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还原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后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知识分子,最后才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成红色革命领袖被俘而从容赴死的本来面目……
   历史赋予每位革命志士都是有骨有魂、有血有肉的,表现出来的风貌也应是立体的、多面的,区别在于是否留下影像、器物或文字等。留下的或许由犹疑而决绝到从容赴死,有血有肉,显得更真实更人性更接天地气,看到或读来不免唏嘘落泪;未留的只能凭后人想象贴上标签,显出一个高大而模糊的形象而已。
  
   三、在上海,感受多年来意识里的“名”与“实”
   甲辰年正月初一前后几天在上海度过,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在大都市里过大年。
   上海的名胜非外滩莫属了。从小观赏上海滩的影视剧里,无非就是上海滩的打打杀杀靡靡之音脉脉温情之类。因在青岛待过一年,多次去海边沙滩之故,觉得上海滩也无非就是沿着海边有一大片沙滩,沙滩连着广阔的广场,供游人游玩、集会等。记得媒体报道过有一个跨年夜,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外滩,导致了踩踏事故。这更强化了我上海外滩大广场的“认识”。没想到此次亲眼目睹,既没有什么大广场,也不在沿海,而是沿黄浦江两岸较宽的砖石水泥大堤而已!
   一踏上实实在在的“上海滩”,我便喜欢上了这样的大堤,不仅因为对面浦东耀眼的东方明珠塔和现代化气息十足的浦东林立的高楼群,更因为其背后百年欧美建筑金碧辉煌的灯光映衬的夜景很迷人。四五天里我们四次游览外滩,每次都挨到天黑看如梦如幻的夜景。我甚至沿着外滩大堤徒步走了有十几里,正月初一大中午我骑着共享单车沿外滩车道骑行了二三十里……
   在上海,我试图寻访一些近现代名人尤其是文人故居,看到了有门牌的巴金故居、老舍故居等,竟很偶然地在建国中路里弄口发现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争议人物杨度的故居!我们进入假三层里弄式花园洋房参观了漫画家张乐平的故居,此时才知晓张乐平的作品不仅有悲惨的三毛流浪记,还有三毛抗日打鬼子的从军记等。更令我惊异的是,海岛台湾那位叫“三毛”的女作家竟是张老的干女儿,曾亲自到此拜望并小住过。可惜寻访胡适故居费了好大周折而不得。张爱玲故居倒是找到了——常德公寓195号,但没有她的标志门牌,像她这种旧式文人作家,在新社会不被提及或不屑提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后来不愿与新社会合作,且纵观她的作品又都充满了所谓小资情调,更为要命的是她还曾与汪伪大汉奸胡兰成有一段纸约婚姻。于新社会而言,可以说她的人生爱情婚姻和作品每一格都难入,格格不入。不过改开后一切都宽容开来,她的作品也盛行起来——连本人当过汉奸的周作人的小品文都能流行起来,她揭示人性透骨彻髓的作品没有不盛行的道理罢!
   抽出一个下午时间,我专门参观了石库门的中共一大会址及其设置在地面下的党的一大纪念馆。
   从小接受传统红色教育,虽印象深刻,但不如实地参观感受得透彻。万事开头难,在军阀恐怖统治下搞开天辟地的革命更难。一大会址党的十三位开拓者当年围坐的桌椅依在,墙壁上画面依然再现着当年与会的情景。尤其是一走入党的一大纪念馆,我仿佛置身于当年那个血雨腥风多灾多难的时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和艰苦的探索,这些斗争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却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才应运而生了。认真而虔诚地端详着一帧帧珍贵的实物图片,一张张人物照片,一幅幅历史的画面,我不住地感慨,先辈先烈们为国家谋独立为民族谋幸福的脚步太艰难了!历程太艰辛了!党的创建和开天辟地的革命太不易了!伟大的开端,一切的奋斗,一切的牺牲,一切的创造,都源自于一种崇高的信仰的力量!“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觉想到了上海原父母官大老虎陈良宇们,他们天天都可以到此来瞻仰党的初创者们的事迹并接受其精神洗礼的,可是他们却败坏了党的初创者们崇高的信仰和伟大的事业!
  
   四、在杭州,体味文化的西湖和浙大校园
   我是吟诵着有关杭州、余杭的古诗词在杭州待了四五天的。大多古诗词是关于杭州西湖的,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再如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等。时节还不到四月,是不怕“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的。相反正值传统春节过大年,哪儿都很热闹,临近西湖的武林夜市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热闹非凡。
   从大年初二至初六,我到西湖三次,去了浙大七个校区中的五个。
   游览西湖,我在两天里有两次合围,沿湖堤几乎绕了西湖一圈,感觉其文化景观集中于两道与古文人有关的大堤——白堤、苏堤。第一次在傍晚,我瞻仰过“惜别白公”雕像,来到断桥,看到了断桥旁的一小片荷塘。毕竟刚立春,满塘干荷杆斜立,每片枯荷叶都卷曲在荷杆上,全然没有杨万里六月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万绿丛中点点红的景象。从断桥沿白堤开始走,半道下起了毛毛春雨,淅淅沥沥,断断续续。若是在白天该多好!那样我就能既欣赏到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的绝美景致,又能体味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独特境味了。穿越苏堤后,雨大起来了,我紧跑至湖边公路打车回到住处。因在晚上每处景观看不分明,沿堤见有标识即拍照,只照得了断桥残雪、平湖秋月、苏堤春晓等景点标识。遗憾的是,白堤和苏堤走完,我也没确认到“湖东行不足”的地方,当然更没看到“谁家新燕啄春泥”“春草才能没马蹄”的初春美景了。第三次我们一家沿西湖南面的玉皇山后公路骑行绕到了西湖边,沿路包括在断桥边,我始终没看到有梅花绽放——这节气应该是有梅花绽放的吧,若有,也不会像南宋老诗人陆游那样感叹“寂寞开无主”了吧?
   正月初三早上,站在如今成为浙大主校区的紫金港校园大门口时,我是不由地叫了一声的:好气派的校门!中间至两侧由大到小如五孔桥洞般的校门,气势非凡,显示出面向世界的中国第一流大学的大气魄、大境界。校园占地面积很大,几乎都是仿古建筑。我专门注意了一下,其仿古建筑好多墙体不是雕镂而成,而是采取上下等距缩砖显空方式表现出来错落有致的视觉之美,不知是否其本校建筑系精心设计。有的教学楼前专门铺设有如围棋子般的鹅卵石,很有江南园林的古韵味。遵其校规,借孩子学生证之便,我和妻有幸进入浙大的图书馆浏览。其内每两架书中间都设有感应灯,有人靠近翻阅书籍,灯光就亮了,感觉非常人文而温馨。在海宁国际校区时教学楼内饮水机旁备有各种茶品,还有咖啡可现磨现冲而饮用。
   浙大的每个校区都是对外开放的,但得提前预约,且在校园里游览,可扫码共享单车骑行,饭点可刷支付宝在学校餐厅就餐。我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游玩,有次骑行交错而过时,听到一位年轻爸爸对车子上的小男孩说:“看到了吧,以后就上这样的大学。振兴国家不敢说,以后咱家就靠你振兴啦!”我听后不觉会心一笑。中国的家长们啊,带孩子进入这样的大学游玩,不都是为勉励孩子好好学习吗?
   之所以转了五个校区,我虽未说出——也没在网上查过,但觉得浙大校园一定有竺可桢校长的塑像!竺可桢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的奠基者,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小学课本上讲到他在人生弥留之际还记录下当日的天气状况,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果然在浙大最初的玉泉校区图书馆前,我看到了先生的高大塑像,我面对塑像鞠了一躬,而后如完成了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似的彻底放心了。
   在海宁国际校区时我很想去钱塘江口看看,但因时间有限而未得。没想到在西湖玉皇山后骑行时,大道正是沿着宽阔而奔涌的钱塘江——西湖水也是流入钱塘江而入东海的。来趟杭州虽未目睹杭州湾跨海大桥——记得这座大桥是2006年5月1日建成通车的,当时国家级别的剪彩通车场面至今还印象深刻——但看到了虽旧而仍气势如虹的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近代桥梁专家茅以升所设计,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也是命运多舛,三年建成通车后三个月,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寇铁蹄踏上钱塘江南岸,大桥被炸毁,抗战胜利后才又得以修复通车,成为杭州地标性建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我最敬佩的人物有两位开创性基建大师,一位是建有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先生,另一位则是修建了“人”字形京张铁路的詹天佑工程师。
   甲辰龙年初春时节,深情走过祖国东南的苏沪杭。作为一位文化人,既感受着国家改革开放前沿都市的现代化气息,又着重体味着这些地区久远而至现代的文化氛围,它们给我以“脚踏实地”“名实终副”的身心感受,给我以多方面无穷尽的启迪和思考,有益于自己今后的生活、生命和人生。
  

共 57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驴鸣老师这个较长篇幅的散文,若仅界定为游记散文,我觉得是不恰当的,若说是文化散文,但又是随着“移步换景”而写来的。不妨暂且叫做“游览中文化思考散文”吧!这篇长散文融合了行程、写景、忆史、抒情和反思等于一炉,同时又穿插诵读并引用了一些古诗词,使整篇文章表现出种种景物美、人文美、情感美和哲思美来。具体说来,文中写到去苏沪杭的路途中他默诵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他不由想起《念奴娇》中那震烁千古的名词句“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这些无不显示出一位文人墨客的气质来。令人唏嘘感动的是,在苏州他费了周折没找到五人墓,竟面向其方位磕了三个头(当然也包括在浙大校园里终于找到竺可桢校长雕像时为先生鞠躬)!还有对那些不同时代的英雄领袖人物之死的独具个性的思考。可以说驴鸣老师是带着一腔深情、诗意和哲思去游去读这几个城市的。说到游,他并没有走马观花,而是几乎用脚去丈量的,如在上海外滩,他徒步加骑行了几十里;如在杭州,他几乎用脚步丈量了西湖沿岸一圈。对于如今的观光游玩者们来说,这些是很难能可贵的。另外在长文中,老师还始终不忘传统文人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如参观党的一大会址和纪念馆,有对先辈先烈的缅怀、赞颂,又有对现实境况的思考;再如拓开一笔写到的钱塘江大桥及其设计者茅以升等,无不体现着他的爱国情怀。总之,驴鸣老师这篇长散文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是用感官线条音符气息描摹出来的,是用文人情思精神境界渲泄出来的,其中有好多地方读来令我们深受感染和感动,引起思考联想和想象,为我们做人为文和精神追求等多方面以有益的启示。文章主旨明确,大气自然,一线串珠。一篇佳作!力荐共赏!问好驴鸣老师!期待更多精彩!【编辑:何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501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24-04-21 20:55:22
  文章篇幅宏大,扎实的文笔功夫,让人读后受益匪浅。佳作点赞!期待驴鸣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1 楼        文友:驴鸣        2024-04-21 21:37:42
  谢谢何叶社长亲自编按高抬,我将继续努力为文,写出更多更好的文来!
2 楼        文友:何叶        2024-04-21 20:56:45
  问好驴鸣老师,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3 楼        文友:何叶        2024-05-01 11:03:56
  恭喜精品!文章写得厚重很有意义!佳作点赞!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驴鸣        2024-05-01 14:16:35
  谢谢社长和总编的辛苦付出,这是五一节最好的礼物!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文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