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必须爱上绿豆(散文)

精品 【东篱】必须爱上绿豆(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3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6发表时间:2024-04-23 05:32:47
摘要:这一天,儿子做饭无意中发现,倒出来的绿豆竟然生了虫,就拿起来瓶子扔进了垃圾桶。我急忙捡回来,说:“收拾一下,不碍事,米里的虫子不脏!”儿子笑话我,我苦笑着摇摇头,跟他讲起了绿豆的故事。

厨房的阳台上放着一塑料瓶绿豆,蒸米饭时,经常点缀上一小撮。这一天,儿子做饭无意中发现,倒出来的绿豆竟然生了虫,就拿起来瓶子扔进了垃圾桶。我急忙捡回来,说:“收拾一下,不碍事,米里的虫子不脏!”
   想到以前父母如何拾掇生虫的粮食,我有点犯难。我和儿子这两年在燕郊生活、工作,这里家当比较简单,邻里也不熟悉,想到要用到的簸箕、筛子等物件,就出门到农贸市场转了一圈,也没买到。后来看到了墙上挂着的高粱杆串的盖帘,计上心来。我让绿豆在盖帘横面上轻轻往下滚动,下面用一个大盆接住,那些装死、蜷缩成一团的虫子就留在了盖帘的缝隙里。反复几次,绿豆就干净了,我把它重新装进瓶子,放进了冰箱里。
   儿子笑话我,一瓶绿豆,一斤多,也不过十多块钱,至于这么折腾吗?我苦笑着摇摇头,跟他讲起了绿豆的故事。
  
   一
   自从2008年拆迁失去大部分土地,父亲就开始在矿山周边开荒种地,有两亩上下。平整一些的地种上花生、玉米、谷子之类的主粮,次一点地栽种红薯、大葱。地头上的烂石堆,棱棱角角的坡地,父亲也不肯放过,点上了绿豆种。到了夏天这些绿豆就长成了蓬勃的一大片,生机盎然地纠缠在一起。父亲每天都来地里视察他的庄稼,拔拔草,培培土,赶一赶麻雀,就像当年呵护我们长大。父亲从不吝啬地里的出产,玉米定浆了,他会掰下几个,送给街坊四邻;路过的人说大葱长得好,他就会毫不吝惜地拔下几根送给人家回家吃。
   秋风一起,绿豆荚就陆陆续续成熟。中午干透的豆荚容易爆裂,所以父亲总是选择清晨或者傍晚,趁着有露水的时候摘下熟透的绿豆荚,放进篮子里,回到家晾晒在阳台上。这个习惯要保持一个多月,直到地里的其他庄稼都收拾完,直到浓霜下来,打黑了最后一片豆叶。落秧后,父亲摘走最后几个尚绿的豆荚,绿豆的收割才算完。我的这一瓶绿豆就来自父亲的辛劳,也是他亲手把它连同其他物产放进我的车里,带回了燕郊,我怎么舍得轻易抛弃呢!
   我小的时候,家里的米面储存不好也会生虫,父亲总是说“米里的虫子不脏”,并想办法除虫。记得有一次,也是清明前后,一大缸的麦子生了肉虫和飞蛾,父亲就把炕上的席子扯下来,铺到了院子里,再把麦子摊在上面,让阳光暴晒,部分飞蛾受不了阳光的刺激就急慌慌地飞走了。父亲又把鸡舍打开,放出那四五只芦花鸡,让它们参战。我当时很是愕然,问父亲,这不是要糟践粮食吗?父亲笑呵呵地说,平时,鸡吃粮食,没错,但它们见到了虫子,就“舍鱼而取熊掌”了。我听得有点懵,但见这群鸡开始还啄了几口粮食,后来真的专注挑里面的虫子、飞蛾吃了。表面上虫子吃完了,鸡本能的用爪子刨粮食,翻找里面的虫子。父亲笑骂:“还真是,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招。”
   父亲的勤俭是出了名的,他不允许我们浪费粮食,他说浪费粮食就是犯罪。他知道我在外面经常应酬,少不得大吃大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嘱咐我,吃不完一定打包,农民种地不容易,这跟值不值钱没有关系。所以不论是我请客还是朋友埋单,点菜时,我总是说,够了,够了,吃不完浪费!最后喊着服务员打包的也是我。所以我也得了个“老抠”的雅号。
  
   二
   父亲对土地的痴迷来自祖父。3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少年,我亲眼见到祖父在小东山的边边角角平整一块块如炕席大小的土地,用碎石头垒砌成梯田,用长满老茧的手划拉出地里的石子和杂草,还要挑来黄土和坑泥,来加厚土壤和提高肥力。
   坑泥,顾名思义,就是坑里的泥。我们村子被大概深四五米,南北横纵两条土沟分开,沟底分布着三个水塘,水大时就连在一起,流往村南狗尿河。平时各处都是死水。我们这里没有水塘的称呼,一律称为大坑,依据位置分为南坑,北坑,东坑。坑里几乎没有鱼,也没有水草,只有几只闲散的青蛙藏在坑边树根密布的洞里,也有在水面上跳跃的水蜘蛛。下雨时,雨水把村里的鸡鸭鹅猪的粪便和树叶、垃圾带入坑中,沉积下来,发酵形成肥沃的淤泥。每年寒冬腊月,水坑就冻透了,祖父都要凿开冰面,攫取下面黑漆漆的淤泥。锹是挖不动的,需要用镐刨,然后一个个黑疙瘩就被祖父担到院墙外储存起来,这就是肥沃的坑泥。
   如今,几个村庄连同村庄附近的土地,都变成了一个巨型大坑——矿坑。原来的村民变成了矿山工人,上班路上他们也会闲聊,今天下不下坑?祖父当年下坑只为一担坑泥,现在的工人开着巨型矿车,从地下260米深处拉出来的是一车车乌黑的矿石。祖父和父亲那样勤劳,也没使家庭摆脱贫困,而现在,村民们家家住楼房,人人开上了小汽车!
   祖父祖母生育了父亲他们八个孩子,父亲最大,1949年生人,他们几乎都正赶上了饥荒的年代。父亲说,他从一小就跟着祖父在东山上开荒,几乎所有的开荒地都栽种红薯。还要在红薯的地边上种上一圈绿豆,祖父说,这叫“挡饥”,是防止牲口偷嘴糟蹋庄稼,绿豆替其他庄稼挡了灾。难熬的岁月里,红薯是主食。八月十五前后,红薯就可以刨上一些上桌了,祖母喜欢在锅里也会放上一把新鲜的绿豆荚。孩子们抢着吃,然后哈着热气,从嘴里拉出两条豆荚丝丝。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也曾开过一小块儿土地。可能是源自一次过年前需要用绿豆换饹馇,可家里缺少绿豆,母亲也没舍得拿钱去买,就没炸成饹馇。我就突然萌生了自己开一块儿荒地,种上绿豆的想法。
   那时候家里面养了一头驴,暑假,我经常牵着驴上小东山,找一块儿荒地,钉一个橛子,把驴子一迷,找一阴凉处,看金庸的小说。看累了就看蚂蚁上树,蜘蛛背卵,捉捉蚂蚱,逮逮蝈蝈。回家前还有割一蛇皮袋子青草,让驴驮着,过夜吃。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在放驴的间隙,在祖父、父亲开荒荒地的边上,顶着酷暑,用小镐,铁锹,筛子,耗时一周收拾出一片炕席大小的坡地。后来,父亲就按我的意思在这块地种上绿豆,从此家里过年就再也不缺“饹馇”吃。
   饹馇是流行于冀东一带,用绿豆磨成浆摊成薄饼状的美食。“ge zha”两个字,我小时候见到的多写做“各扎”、“各炸”等,近些年才在正式场合多用“饹馇”。关于“饹馇”的来历,有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一次慈禧太后用膳,御膳房用改良的民间绿豆小吃做了一道菜,端了上来。慈禧用膳平时都是每道菜只吃一口,就传下一道菜。她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不错,小太监刚要拿走,慈禧说了一句“搁这儿吧”,善于阿谀奉承的太监随口谢主隆恩,感谢“老佛爷”给这道菜赐名。从此这道菜就被称为“饹馇”了。我猜,故事多半是民间牵强附会杜撰出来的。能进御膳房不可能是“无名之辈”的菜肴,上菜前也不可能不报菜名,饹馇的历史也应该远远早于慈禧在位的时候。饹馇这道美味大约仅限于冀东、天津宝坻蓟县,北京通州一带,倒是和通往东北的官道路线一致。所以也有人说这种小吃源于满洲,由满人带入关内的说法,源头已不可考。就这个名称我和母亲进行过探讨,她说,刚炸出来的饹馇酥脆,一咬“咯吱咯吱”的,老百姓就叫它“咯吱”呗!我恍然大悟,看似不可琢磨深奥的道理往往可以有最简单的解释!
   饹馇大小如普通锅盖,颜色金黄,薄如大钱,但韧性差。售卖者把它一张张放进笸箩里面,盖上白布,驮在自行车后架上,吆喝声是“摇粉——饹馇——”饹馇最好吃的做法就是油炸。把搅拌好的肉馅均匀地摊在铺开的一张饹馇上,再在上面的盖上铺一张饹馇,用刀直接划出菱形炸出来就叫饹馇夹;卷起来,切成拇指长的小段炸好就叫饹馇签。小时候,过年炸饹馇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也是待客的一道硬菜。现在,很多庙会上还会有炸饹馇这道美食。去年我在燕郊鑫乐汇门口的庙会上还见过饹馇,写的是蓟县风味。不过对于追求健康生活的现代人,有些过于油腻了。但因循守旧的母亲过年总是要炸上一些。她说,过年,炸了“丸子”(我在另外一篇《老家炸丸子往事》有过专门的描写)、炸了“饹馇”,这个年才算正式登场了。
   另外,醋溜饹馇也是一道不错的素菜,在满汉全席和赵丽蓉老师表演的小品《报菜名》里面都曾提到过“醋溜饹馇”。
   小时候虽能吃饱,但食物还是单调。母亲煮粥时,喜欢放上一小把绿豆,让粥变得带有淡淡的绿意,味道也更香甜。还记得小时候的清晨,母亲轻轻唤一声,今天熬的是豆粥,我和妹妹都会欢快地从被窝爬起。吃饭时,我和妹妹把碗递给母亲时,也都会说一句“给我盛豆多的”。这粥里面几枚绽开的小小的绿豆给生活增添了几许生气。就像现在人们常说的,平淡的生活需要调剂,要有仪式感!那几颗绿豆就曾是平淡生活里的美味。
  
   三
   祖父对土地的热爱来自曾祖父,高祖,乃至太祖,远祖……是世世代代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传承。遥想几百年前,我的祖先来到这片疙疙瘩瘩,沟壑纵横的土地,以姓氏和地形冠名村子,从此有了“田峪村”这个名字。并依靠这片土地,开始在这里繁衍。
   我跟儿子说,在农村,我可以容忍你可以偷我的菜,甚至偷我的粮食,但是宅基地和种地的边界永远马虎不得,过去村民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地的边界而起的争端。
   儿子接过话茬说,科学家最初在好斗的毛利人身上发现了MAOA基因,占比达到30%,被命名为战士基因。而后来研究发现表面上憨厚的中国人的战士基因占比竟高达77%。这种基因平时并不凸显,而一旦爆发就是地动山摇,甚至改朝换代。网上有一个段子,说的是一群外国网友在调侃老实巴交的中国网友。问中国网友,你正在种地,别人过来骂你,你怎么办。中国网友回答,我就骂他呗。如果他要打你呢?中国网友回答,我就躺地上,讹死他。那他要是抢你的地呢?中国网友瞬间被点燃,谁呀,谁要抢我的地,看我不弄死他!土地绝对是中国人的BUG,不可触动的逆鳞。中国人就是在一边种地,一边打仗中走过了5000年的辉煌!
   中国人到了国外毁了草坪种菜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耳闻。中国人只要是走到的地方,哪怕是不毛之地的沙漠,碧波荡漾的岛礁上,都想尽办法种上绿色,让它生机勃勃起来。中国登月采集月壤回来,研究表明不能种地,据说,很多中国人一下子就对月球失去了兴趣。
   我房子东南角有一个两平方的阳台。去年,我放上了三个大瓷盆,在靠墙的大盆里面栽了一棵葡萄秧,其余我种的黄瓜和辣椒。今年,外面的杨柳都开始飘絮了,葡萄秧还没动静,大概是冬天冻死了。这两天好好想想,要种点什么呢。我突发奇想,就算种上几颗绿豆染绿半面墙也不错,也适合我这个老忘浇水的懒人。
   必须爱上绿豆!儿子听了我断断续续讲的绿豆的故事,这样表态。我不知他是真爱还是嘴上说说,但再遇生虫的绿豆,一定不会轻易扔掉。
  
   天方夜谭4月23日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42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小生活在农村,目睹过父辈生活的艰辛和节俭,也和父辈学到过一些生存智慧。比如,绿豆生了虫子不扔掉,而是想办法将里面的虫子挑出,还可以食用,道理就这么简单质朴,粮食里的虫子,不脏,不碍事。以下,也是他对儿子讲起的一些绿豆的故事,从中,读者应该会悟出些什么。2008年拆迁,家里失去土地,作者父亲便开始在矿山周边开荒种地,种上些花生、玉米、红薯、绿豆等。他还会送些给邻居和过路人,也会给作者回家带些,阳台这瓶生了虫子的绿豆,就是一次回燕郊时,父亲给塞进车里的,所以,舍不得扔弃。父亲勤俭出名,绿豆生虫,他会请家里的几只芦花鸡帮忙啄虫,他不允许作者浪费粮食,所以,出去吃饭,作者点菜,总是适可而止,免得浪费,且养成剩菜打包的良好习惯。父亲对土地的痴迷来自祖父。30年前,作者曾看见父亲,去挑黄土和坑泥(水塘底沉积的粪肥树叶、垃圾发酵后的淤泥)给土壤加厚提高肥力。父亲从小就跟着祖父在东山开荒种植红薯和绿豆。一次过年,苦于家中无绿豆去换饹馇,促使作者去小东山开荒种绿豆,从此过年,家中再也不缺“饹馇”(流行于冀东一带,用绿豆磨成浆摊成薄饼状的美食)吃。小时候虽能吃饱,但食物单调,粥里放一把绿豆,都给平淡的生活添几分生气。祖父对土地的热爱来自曾祖父,高祖,乃至远祖......是世世代代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传承。只要中国人走到的地方,必定会变成绿洲。作者房子东南角有一个两平方的阳台,打算种上一盆绿豆,真是个不错的想法。文章接地气,语言质朴,一粒绿豆,折射了父辈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高尚品德,佳作一篇,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23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4-23 05:33:57
  老师父亲说过的话,粮食里的虫子,不脏,不碍事,我的父母也说过。所以,那时,我家的米面从没因为生虫子扔掉过。当然,这些做法是否科学,有待验证。但这其中,有多少无奈和心酸啊!老师说的“饹馇”,我没吃过,东北似乎没发现过,一定很好吃。文章来自生活,朴实却闪耀智慧的光芒。感谢老师对东篱的厚爱,顺祝春日安好,工作写作快乐!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23 19:13:02
  从蛋白质的角度说,只要无毒无害的东西都能吃。老人都经历过饥荒年代,都舍不得浪费,我也舍不得浪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饹馇算是一种地方美味,这个情节我琢磨过无数次,本来想着单独成文,只怕略显单薄和落入俗套,就在此文呈现出来。感谢老师精心编辑,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4-23 08:28:33
  生虫的绿豆,也那吃,现代人说,虫子有蛋白质。天方老师的绿豆,并非要说虫子,是讲绿豆在土地上的故事,有美食,有父辈祖辈垦荒种地的故事。基因是无法改变的,但有转基因,大家不喜欢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坚守着传统农业。关于绿豆的故事很生动,鸡刨食一段,很有意思,这鸡可以挑食,第一次听说。智慧,来自民间,生动也在民间诞生。我也喜欢饹馇那个东西,食物的品相很好。读天方老师的文章,走进生活,挺享受的。必须爱上绿豆,爱上我们的土地。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23 19:08:25
  老师说的是,开始的题目我也觉得有不妥的地方,想写成“由绿豆生虫说起”又觉得啰嗦,所以还是请老师定夺。那个坑肥和饹馇,我老早就琢磨过情节,这次放在这里面描写,突出乡情,农趣,我觉得还可以,老师如果想吃饹馇,随时快递给您哈!祝老师开心快乐!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4-23 08:34:17
  绿豆,在我的老家也备受欢迎和喜欢。我们叫“小豆”,但这个小要读阳平,而豆则读轻声音。豆饽饽里夹上小豆,很棒的,吃着香。夏天熬上一锅绿豆汤,很解暑。我们这的种植习惯大约跟唐山差不多,也是在边角地或者地边种上小豆,小豆好像也有红色的,红绿的我都很喜欢。饹馇好吃,我吃好像是河北卖的绿豆糕,不大好吃,主要是搡人,难咽。不如唐山人的做法。绿豆文写得澎湃生风,不错。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23 18:51:49
  豆子分的种类很多,我们说的小豆一般指红小豆,确实和绿豆种植一样,那个我们一般做豆馅用。还有一种“爬豆”豆粒大点,也是多做馅。农村都是种在地边,或者套种在畦垄里面。文章写的不算透,绿豆食品还有常见的绿豆汤,绿豆冰棍儿,不常见的绿豆糕,不知道绿豆糕算不算我们这里特色。祝老师开心快乐!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4-23 15:37:51
  从绿豆生虫,引出一篇美文。珍惜粮食,上传下教。有了虫,太阳暴晒,方法最好。米里面的虫还说富含蛋白质。不过,还是不要让其长虫为好。好文,点赞学习,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23 18:40:34
  早就想写“饹馇”文,单独写太单调,那天看到发芽的绿豆,就这样写出来了,饹馇是我们这的特色,老师要不要来点尝尝,快递到家!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4-23 16:29:11
  这篇文章让我对饹馇这道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怀念。文章中通过描述饹馇的制作过程、口感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冀东地区美食画卷。尤其是文章中提到的慈禧太后与饹馇的传闻,虽然可能是民间杜撰,但也为这道菜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此外,文章还通过作者的回忆,展现了饹馇在过年时的重要地位,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和乐趣。总之,这篇文章不仅让我对饹馇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美食的深厚情感。好文。祝天方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23 18:37:20
  全国各地都有文友,可以直接做一个美食调查,看看某种美食到底流传有多广哈!小时候我三叔听说天津没有卖饹馇的,驮了几百里地赶过去,结果那里的人根本不认识,没人买。不过网络发达,您可以上网搜搜饹馇到底是什么,如果馋了,知会一声,免费全国快递哈,千万别客气!感谢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东篱有您更精彩!
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4-23 18:25:33
  夏天防暑降温,我们这边常做绿豆汤、绿豆粥,因为成熟的时候容易炸裂,小时候家里种的少,吃的机会也不多,我们就买绿豆冰棒吃,对它特有的清香记忆很深。天方老师把一粒小小的绿豆写成了一篇文,真是优秀,文章很有读感,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春祺笔丰,生活愉快!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23 18:31:34
  老师说得对,文章没写透,应该再加上您说的绿豆汤,绿豆冰棍儿,还有绿豆芽。我们这里还有绿豆糕,一咬掉渣,掉面。感谢老师驻足留墨,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4-27 10:55:35
  天方“老抠”,我也是老抠啊,我掉一粒饭在桌面上会捡起来吃了,说出来真丢人。哈哈。文章写得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回忆过往,穿插故事,令人读来回味无穷,不舍掩卷。必须爱上此篇文!祝贺摘精!遥握问候,谨祝春祺工作顺利!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27 16:24:47
  有时候我觉得我精神错乱,和朋友出去钱不是钱,要面子,瞎花,媳妇买东西不眨眼,自己的时候差几块钱还得琢磨一下,,想想可笑。做着几百万了生意,担着买白粉的风险,赚着卖白菜的钱,唉!祝老师开心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