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biangbiang面,演绎着岁月烟火气(散文)
陕西有“八大怪”,其中一怪“面条像裤带”,是指陕西的一道传统风味美食——biangbiang面,因制作过程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它穿越漫长岁月,历经数千年,演绎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一
上小学四年级时,教我们班语文的孟振宏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上课表情严肃,学生比较怕他。有一次,他讲完李绅的《悯农》后,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孟老师忽然问学生平时喜欢吃啥饭,我们都紧紧盯着孟老师的脸,一言不发,唯恐回答不当挨训。调皮捣蛋的二虎一看表现的机会来了,大声说他喜欢吃饺子。孟老师笑着点点头,说他也喜欢吃。同学们一看孟老师变得和蔼可亲,纷纷说出自己喜爱的美食。有的说喜欢吃麻食,还有的说米饭是自己的最爱,不过喜欢吃biangbiang面的同学最多,有个男生嘴里甚至还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就像吸食biangbiang面,同学们哄堂大笑。
孟老师又问大家:biangbiang面的biang字怎么写?同学们面面相觑,头摇得像拨浪鼓。随后孟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秦朝时,有一位陇东穷秀才去咸阳赶考,走到半道上,被强盗抢走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和干粮,他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步行好几天,终于到达咸阳。 他饥肠辘辘,路过一家面馆,听见里面传出“Biang、Biang”的声音,便走了进去。秀才要了一碗面,结账时囊中羞涩。店家说,他面店开张不久,还没有正式名字,如果秀才能起个令他满意的店名,就免去饭钱。秀才触景生情,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出了biangbiang面三个大字。店主一看,心中大喜,随将biangbiang面作为自己的店名。从此biangbiang面的名声便传扬开来。
孟老师讲完故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一般,一气呵成写出了biang字,同学们不由得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斗大的biang字像一幅古朴典雅的山水画一样,气势磅礴,气韵非凡。孟老师又说,咱们作为陕西人,爱吃biangbiang面,不会写biang字恐怕说不过去吧,这可是老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贝。大家今晚回去好好练练,明天早读我要抽查。同学们一听顿感头大,有的抱怨老祖先发明这个字,太能折腾人;有的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字典里没有biang字,考试不考,再说老师也不一定抽查自己。
吃完晚饭,我赶忙先写完作业,然后练习写biang字。但是写了很多遍,还是没记住,不是笔顺混乱,就是漏掉组成部分。
这时姑姑走到我身边,问我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我就把老师布置的任务说了,姑姑说,你先把书写口诀记住就好办了。于是她如倒竹筒豆子一样,流利地说出了biang字的书写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上咸阳。”姑姑说这是我爷爷以前教给她的。我按照姑姑的提示,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慢慢书写。口诀就像顺口溜,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再加上说出了咸阳的人文地理,很容易记住。熟能生巧,写过三遍后,越写越熟练,最后我闭上眼睛,也能写出来。姑姑说,世上无难事,只要找对方法。
第二天早读,老师抽查,除了我和另外两名女生会写,其他同学都没写,原因是biang字笔画太复杂,太难写。因为不会写的同学太多,老师也没发火,让我们三人上讲台介绍经验。轮到我时,我照姑姑的办法,一边背口诀,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老师直夸我的办法好,最终全班同学都能轻松自如写出biang字。不管是课间还是放学路上,同学们你一句,他一句,就像背儿歌一样,乐在其中。
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属于合体字,包含不少汉字和汉字偏旁,笔画多(简笔42画,繁体字58画),书写复杂,就连《康熙字典》也没有收录,现在手机电脑还没有这个程序,所以打不出来,只能用手按照书写口诀一笔一划写在纸上。这不免让人遗憾,可并不影响人们对biangbiang面的喜爱。
二
biangbiang面美味可口,吃起来筋道爽滑,香辣味美,它的主要原料来自我们关中平原产的优质小麦。以前粮食短缺,农村平常人家很少做biangbiang面,只有逢年过节、夏收或秋收季节才能过把瘾。
小满过后,小麦由青变黄,麦粒渐渐饱满,散发出阵阵清香,家里人开始为夏收做准备。父母上集买了镰刀、簸箕、扫帚、草帽等劳动工具,再抽空拉两袋麦子去磨坊磨面。父亲说三夏大忙,龙口夺食,家人从早忙到晚,收麦、拉麦、碾场都很辛苦,吃饱才能有力气干活。
从开镰收麦那天起,奶奶就精心为家人做好每一顿饭,奶奶的茶饭手艺犹如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她经常被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请去,指点她们做各种特色美食。奶奶古道热肠,从不推辞,在村里人缘极好。
家里人都喜欢吃奶奶做的各种美食,尤其是奶奶亲手擀的biangbiang面,筋道耐嚼,香味扑鼻,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吃第二碗。奶奶做biangbiang面很投入,从第一步和面开始,就下足了功夫。
吃完早饭,奶奶收拾完家务,顾不上休息,开启做biangbiang面模式。奶奶和面比较讲究,用少量凉水和面,一边轻轻倒水,一边将面粉搅拌成絮状。奶奶说,和biangbiang面要硬,越硬越好吃。我家当时大大小小九口人,给一大家子人做饭,不比下地干活轻松。但奶奶说,只要家人喜欢吃,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奶奶手法娴熟,很快将面絮攒成大面团,放在盆里饧发。在此期间,奶奶去后院菜地摘几把青菜,又将自家泡的黄豆芽煮熟。我喜欢剥大蒜,奶奶一喊我,我就飞快跑进厨房。奶奶说,吃biangbiang面没大蒜,味道减一半。半个小时后,奶奶又去揉面,左一下,右一下,又捶又压,面团变得光亮洁白。奶奶如此反复好多次,两小时后就可以擀。
擀面是个力气活,尤其是biangbiang面,手和胳膊,甚至全身每一处都要使劲。那么大的面团看着就吓人,更不用说动手擀了。奶奶有的是办法,她将面团一分为二,先擀好一半,然后再擀另一半。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擀面最费劲,奶奶反复用手掌将圆圆的面团压平,然后拿起擀面杖,一般擀一边转面团。奶奶全神贯注,好似将全身的力气都倾注于擀面杖。她越擀越快,就像一位训练有素的魔术师,厚厚的面团在奶奶手下越擀越薄。奶奶时不时将其裹在擀面杖上,手握两边,击打案板,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犹如动听的乐曲,我忽然发现擀面竟如此美妙有趣,殊不知这是奶奶为了加速擀面的一种窍门。案板被白花花的大面片所覆盖,奶奶摸了摸,薄厚刚刚好,脸上笑成一朵花。她放下擀面杖,长长吁一口气。奶奶坐在凳子上稍作休息,随后蜻蜓点水一般用刀将圆圆的大面片划成约四五公分宽的长条。这是名副其实的裤带面,真实展现在眼前。
奶奶将切好的面放在两个甑箅上,撒上玉米面,谨防粘连。待第二案面擀好,奶奶让我去地里问干活的家人什么时候回来吃饭,我一路小跑到地里。当父母爷爷姑姑下地走进家门的那一刻,奶奶赶忙下面条,用筷子飞快搅动,面条如玉带在锅里轻快地旋转,随之奶奶抓两把青菜撒进去,大火煮开捞出。放上豆芽、葱花、蒜末、红红的辣椒面,热油一泼滋滋作响。蒜末的辛香,辣椒面的辣瞬间激活了面的灵魂,逐渐散发开来,让人食欲大增。红黄绿白一起搭配,养眼入心, 色香味俱全。大碗盛面,大口吃面,爽滑筋道,酣畅淋漓。爷爷吃得心满意足,禁不住赞叹道:咥一碗我奶奶做的biangbiang面,给个皇帝都不换。
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粮食紧缺的时代早已已经成为历史云烟,现在人们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吃一碗biangbiang面也是稀松平常的事。陕西人有个习惯,每天都要吃一顿面,一天不吃面心发慌,晚上睡觉不踏实。biangbiang面更深得人心,让人百吃不厌。
岁月不饶人,奶奶做了一辈子饭,年纪越来越大,父母让她多休息,不要整天忙这忙那的。母亲承担起奶奶的职责,负责家里一日三餐。她每天下地回来,虽然很累,但坚持为家人做饭,她擀biangbiang面的手艺和奶奶不差上下。后来母亲患上肩周炎,擀面力不从心,父亲说他是男子汉,力气大,揉面擀面的活儿他全包了。父母一起做饭,有说有笑,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有人说,看电视剧《白鹿原》把人看饿了,是因为剧中聪明贤惠的仙草用包含爱和岁月味道的biangbiang面征服了白嘉轩的胃,收获了他的真情。白嘉轩多次蹲在院子里咥biangbiang面的场景,让人心动眼馋。这部电视剧让这碗名震关中的biangbiang面又火了一把,后又被央视《舌尖》力荐,知名度越来越高。
那年我订婚没多久,对象小张周末来到我家。中午,小张准备露一手,给我们做biangbiang面吃。父亲听了很高兴,他没想到未来的女婿还会做饭,因为在农村,做饭大都是女人的专利。
小张用盐水和面,加水有点多,这么软的面做出的biangbiang面好吃吗?父亲有点不放心。没问题,您老请放心,我以前在咸阳面馆跟人学过一段时间。小张看起来胸有成竹,很有信心。他不慌不忙,将揉好的面团切成条,仔细涂抹些许食用油,饧一个小时后,用擀面杖将它们一一压平,待锅里水烧开,手提面片两端,轻轻拉扯,面条碰触案板,发出biang、biang的声响,声音响亮,节奏感强,biangbiang面这一象声词,在这一刻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严格来说,小张做的是扯面,虽然可以扯成biangbiang面的样子,但口味和手擀的还是有区别。因为扯面和的面比较软,再加上饧发时间短,也没有经过手感过程,面的香味没有很好激发出来。 可能加了盐的缘故,这种扯面型biangbiang面吃起来比较筋道柔软,尤其适合老年人吃。在我看来,它属于改良版的biangbiang面。
父亲端起碗,吃了一口,不禁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小张做的biangbiang面别有一番风味。其实,走进我们当地任意一家面馆,都能吃上一碗又宽又长的biangbiang面,只不过是厨师用手扯成的。这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做起来方便快捷,很受年轻人青睐。
现在人越来越崇尚自然本真原生态生活方式,很多人喜欢吃手擀biangbiang面,于是,很多地方手擀面店应运而生。走进乡土气息浓郁的农家乐,还有很多旅游景点亮出手擀面的招牌,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女儿从小到大,喜欢吃我做的手擀biangbiang面。她说,这种面筋道有嚼头,有股淡淡的麦香味,不像面店卖的貌似不错,拿回家下到锅里,捞到碗里,吃不出麦子的香味。要想可口,自己动手,你有空也可以尝试去做。如果妈妈有时不在家,你也饿不着。我笑着对女儿说。
有一次去西安学习了一个礼拜,每天三顿饭,都和同事一块出去吃,都吃腻了。我想培训结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一碗美味可口biangbiang面。当我兴冲冲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忽然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饭菜香,走进厨房一看,原来是女儿正一边擀面,一边准备配菜。她说在网上学会了手擀biangbiang面,开始做得不好吃,反复看视频,现在一天比一天做得好。她知道我那天回来,准备给我一个意外惊喜。
看着女儿专注做饭的神情,顿感欣慰。女儿终于长大了,即使我不在家,她也能照顾好自己。吃着女儿亲手做的香喷喷的biangbiang面,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从心底蔓延开来。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biangbiang面看似简单平常,却最见功夫,是三秦大地最具生命力的美食,诠释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绵延不绝,让人回味悠长。
有关面条美食,biangbiang面我最喜欢吃,有嚼头,筋道有味,让人百吃不厌。
老师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也祝老师佳作不断,开心天天!
是呀,陕西美食数不胜数,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农业发达,为biangbiang面提供了原料基础。欢迎老师来陕西游玩,就能吃到正宗的biangbiang面还有其它特色美食。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春安吉祥,写作愉快。
和老师相比,我还是比较懒的,文章写得太少,钦佩老师写作热情和写作功力,向老师学习。
祝老师春安笔丰,开心每一天!
陕西biangbiang面非常有名,吃起来非常带劲,味道嘹咋咧。欢迎老师来陕西游玩。
再次感谢老师,祝老师文丰快乐,工作顺心顺意。

陕西biangbiang面老少皆宜,深受陕西人喜爱,发自内心,吃起来很过瘾,酣畅淋漓。
感谢老师热情鼓励,以后再接再厉,争取写得更好。祝老师四月快乐,开心不断。
陕西美食和你们河南美食差不多一样,因是北方,也是相邻省份。biangbiang面面吃起来味道鲜香,香味扑鼻,让人非常爱吃。
再次感谢阿巧老师的支持和厚爱,祝老师文丰快乐,开心不断。
陕西是个农业大省,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面食也是五花八门,而biangbiang面是代表。
感谢老师支持,期待老师更多精彩佳作。
是的,陕西西安在唐朝是国际大都会,关中平原盛产优质小麦,美食数不胜数。每一道美食都有来头,都有动人的故事。当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湖南也一样。期待老师用优美动人的文笔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再次感谢老师,祝老师文丰笔健,生活愉快,五一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