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初见黄山(散文)
黄山,黄山,很多年,很多梦,那就是,去黄山看看。黄山的松,黄山的云,黄山的雾,黄山的峰。
黄山脚下,通过长龙般的检票通道后,登上了缆车。早就听说黄山的松是极美的,黄山的树似乎以松为独特,以松为奇妙。或遗世独立于绝顶,或旁逸斜出于峭壁,与云海苍霞相拥,与朗月星辉为邻。而我对黄山的认知,最早似乎就是源于迎客松了。小时候乡下中堂的年画里见过,电视移动的画卷里见过,山峰的背景,喷薄的日出,迎客松沐在万道霞光里,给我庄严神圣的震撼。这次,终于见到真正的迎客松了,在玉屏峰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以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为背景,一侧长枝桠款款伸出,另一侧短枝桠优雅收回,以苍空流云为华盖,以险峰奇石为銮驾,以天地精华为灵气,在黄山之巅站立800载有余。它以铮铮铁骨,走入中国古老的铁画工艺,也走入人民大会堂贵宾厅,见证着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在山上,登峰下壑所行之步道,尽沿俏壁而建,道下悬崖万丈,道上游人如织,皆蚁行之速,步道极尽拥堵。大家也都不恼,能走便走,实在走不动了,于能停歇之处,极目四望。雾在山谷里升腾,在峰与峰之间缭绕变幻,一眨眼的功夫,黄山松与山峰皆消失不见。望望来路,只见对面高峰峭壁悬挂的步道上,游人的身影依稀可辩。而我现在所站之地,也好似还在半空之中。极目之处,云山雾海。相传黄山之名始于唐玄宗以轩辕黄帝采药炼丹得道飞升之说为据,易其名为“黄山”。这里果然不似凡间。云腾雾绕,仙气飘飘,一步一景,一景一画,人似穿行在一幅幅泼墨的中国山水画里,随处可见的黄山松,苍劲隽逸,青翠欲滴,以秀峰丹崖为根基,以蓝天白云为映衬,以流雾为华服,不时变幻各种姿容,无声地与游人捉迷藏。事后想来,在黄山西海大峡谷的那数小时行程,全似是在天空行走了,一边是峭壁,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想来让人一身冷汗。
黄山有72峰,峰峰奇妙。其中以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最负盛名。莲花峰为黄山之最高峰,是李白的“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之处,其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巧生九瓣,形如仰天怒放之金莲,故称莲花峰。明代吴怅曾有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此处登顶,极目四顾,来时的路如悬挂之飘带,群峰如笋,静立无言,长江一线,蜿蜒天际。若是云海苍茫之际,万壑隐海,数峰成岛,自是海天一色,如蓬莱仙境,挥袖便可腾云而飞。每一个登顶的人,除了想领略一下王者君临天下、指点江山的感觉外,更想象风一般轻灵和自由。
没有一个人能写尽黄山之美,没有一支笔能绘尽黄山之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上黄山,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千古绝句。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在1988年以92岁之高龄第十次上黄山,在他一生留在山上的59天里,他“啸烟霞,抚琴泉,与奇峰对语,临古松长吟”,化情为墨,绘出56幅黄山丽景,绘出了美术界的宏篇巨制。而他不管到了世界哪个地方,总要把它跟黄山对比,终是不及。而他,也用了整整一生时间以黄山为师为友,恨不能用手上之笔穷尽黄山之万一。
建国后,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很关心黄山的发展,毛主席曾两次到安徽问起过黄山的山路修建情况,他很想去黄山看一看,可是当时要上山只能坐轿,而毛主席不愿意坐轿上山,自己年龄又大无法成行,只能与黄山无缘相见。邓小平等国家高级国家领导人都来过黄山,并对黄山的发展作出过重要批示,黄山也是中国领导人接待外国政要的佳处。如此说来,我们能站在黄山之巅,何其幸福。1800多米的海拔高度,转瞬即至,仙人腾云驾雾可能就是这样了。
黄山沿途,络绎不绝的外国人也成了黄山的一大风景,他们兴奋的眼神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风景无国界,我们喜欢的黄山,也是外国人喜欢的黄山。中国之美,美在黄山这样的山川壮丽、河岳雄浑,美在中华民族黄山松一样的温文尔雅、铮铮铁骨!黄山的魅力,中国的魅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我,也是想再上黄山的,它是我山川河岳的初见,也是我今生来世轮回的铭记。于我,今生,黄山还有三季的美丽在召唤着我。以黄山之险,现在已经建成了通天的云梯,在未来的一天,一定可以在黄山诸峰之间建起彩虹的桥,让它们彼此相亲相逢,也让世界上每一个人可以无畏年龄闲步云端,好好看看黄山的松,黄山的云,黄山的雾,黄山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