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春】杏花开时好读书(散文)
我从小生活在辽南北部山区,一个叫蓉花山南河屯的地方。南河屯四面环山,中间一条土路蜿蜿蜒蜒,曲曲折折通往庄河小县城。屯子不大,五十来户人家,像一只簸箕一样,泊在那里。有一条河,不宽也不窄,一年四季长流水,父亲说,河是有名字的,碧流河。对,我是喝碧流河的水,长大的,父亲也是,祖父也是。
我们张家祖祖辈辈在南河屯生息,没出过大官,商人倒是有两个,读书人挺多,我大伯家的晨子,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在首都安家落户,轮到我与弟弟,我没出息,没读过大学,弟弟考的大学也不理想,不过,也算是公职人员。我那会子,喜欢读书。父亲是个书迷,不知道他在谁家捯饬的《艳阳天》《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书籍,那时候的书插图很贴切,栩栩如生。九岁左右,我不认识的生字,就用铅笔头,画圈,回头问父亲。父亲读了六年书,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也有不会的,父亲就查字典。
我家有一本外皮破损的新华字典,是晨子大哥送给我父亲的。父亲当年在生产队做队长,需要记工分,字词不熟悉,很烧脑。晨子大哥来家串门,父亲抓耳挠腮,想不起来字儿怎么写。晨子大哥说,叔,要不,我给你一本字典,就是破了一些。父亲说,那感情好,破就破,能看就行。晨子大哥回家把字典取来,父亲高兴坏了,捧着字典,又闻又看。我看那几个大部头,啃不动,父亲说,我没空教你,你自己查字典。二十六个拼音字母,想来也是得感谢晨子大哥,他那段时间在老家陪大伯,趁着午睡档儿教会我的。这么一来,看小人书也好,经典书也罢,有一本活字典,没有解决不了的生僻字词。
我读书有个习惯,读完一个故事,或者一篇小说,记日记。家里穷生疼,哪有余钱给我买本子,我就看着墙上的日历表,母亲掀开一页,我撕一页,攒一点,用马蹄针,细纤绳一订,在日历表背面写。烧纸,大家不陌生吧?屯里哪家有人去世,邻居街坊准拎一捆烧纸,去那家祭祀一番。烧纸在民间,在村子里,也是人与人之间,疏通关系的纽带。通常,父亲是买几捆备用,我偷偷摘几张,用铅笔刀一拆,整理成四四方方,三十二开的页码,装订成册,再工工整整写上,日记二字,正面写完,写背面。我记日记的习惯,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我依旧如故,记日记,无论生活多忙,工作如何?人生有许许多多该记录的人事物,我都一一记录在册,不一定发表,也不一定就得华丽的词藻,仅仅是对昨天的一个交代。
年少时,接触的书,杂,但不辽阔。除了那几部名著,我阅读过,国外的像莫泊桑,海明威、契科夫,保尔柯察金等,我读国外作家的书不多,多年的习惯,改不了,也不想改。人间四月天,一树一树的花儿,我最青睐于杏花。我家门口有棵杏树,枝干粗壮,父亲说这棵杏树比他年龄大。有一百来年了,杏树整体上看,还不是老态龙钟。尤其是这个季节,绽放一树的花朵,你根本看不出它已经一个世纪的高龄。父亲舍不得锯掉杏树,主要原因是恋旧,父亲恋旧,母亲何尝不是?在我这一代,更是有怀旧情结。杏树有一年夏天,雷雨大风,树冠的主枝干被截断。隔不久,发出新枝蔓。越来越茂盛,花儿朵朵开,不是歇马杏,是羊粑粑蛋杏,熟了有鹌鹑蛋大。酸甜适中,不是太酸,也不是很甜。头些年,杏子的产量不低,每次采摘,都能盛满一竹筐,除了自家吃,父亲要分出一部分,给亲戚朋友,邻里之间。南河屯有几棵像我家的杏树,最终留下来的唯有我们这一棵了,所以,很珍惜。
杏树容易爬攀,我经常在阳光灿烂的上午,百鸟归巢的黄昏,坐在杏树上看书,一边看书,一边听杏花,沙沙,沙,随风凋零。树在寂静处,拔节,灌浆,抽枝散叶,发出杏树的体香。有时,读着读着,我依着树干打个盹,母亲生怕我从杏树摔下来,就站在树底喊我,青儿,下来,别磕着。我乖乖下树,也不愿回屋,索性,搬一把木椅,坐在树下,听风,听一屯子的鸟鸣,偶尔也有羊咩,狗叫,马嘶,驴嚎,女人呼儿唤女声。不在乎看什么书,一个小人书,此刻,守着一树的杏花,几两人间清风,一份难得悠闲,也是尘世的天堂。
我读小学,第一篇作文,《我的一天》,老师拟定的题目。我写的是拿着一把月牙镰刀,挎着土篮筐,到大地割草。四五个孩子贪玩,天黑了,才想起割草,结果割了不多,咋办?交不上差,就被罚不吃晚饭。我灵机一动,找了几根刺槐棍子,将草支起来,看着很满的一筐草,回到家门口,好巧不巧,父亲在起猪粪,我煞有架势的,把草扔进圈里,父亲一看,嗯,蒙混过关。没挨扫帚抽,还狠狠地吃了两大碗饸烙叉子,酸菜辣椒打的卤子。我的作文,你不用猜,被当做范文,老师点名叫我上讲台,朗诵作文。怎么说呢,作文被几次三番当成范文,也是和读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小学到高中,再到大专,写的文章,基本是范文。高中,学校办了一个蓉花文学社,我被委以重任,社长一职。暗恋那个教语文的刘老师,到后来,只字不提,爱呀,喜欢呀,统统是内心世界的汹涌澎湃。前几年,我在省作协开会,遇到他,彼时,他是省内一个精锐小说团体的负责人,令我仰望,他是高山了。那次座谈会休息,刘老师来我房间,很是意外。他说别误会,我就是想看看你。他在省城沈阳住了二十年。老家不怎么回去了,只是清明回去祭祖,我倒了一杯菊花茶,递给他。
刘老师坐在沙发上,话题拉开,居然对当年我写作的事儿,清晰地讲述出来,就连我梳着马尾辫,扎着紫纱巾,穿一身水蓝色牛仔衣裤,也记得清清楚楚。他说我爱吃煎带鱼,玉米粥。喜欢布偶娃娃,蝴蝶结,爱美食,爬山。晚上枕着一本书入睡,我面红耳赤,以为得人走茶凉,人去楼空,却并不是物是人非。刘老师抿了一口茶水,也许是太热了,他咳嗽起来。
我拿来纸巾,刘老师接过纸巾说,谢谢你,其实,你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是你个人的努力得来的,我替你高兴。对了,青儿,我的两部小说选集,送给你,多提宝贵意见。我这才发现,刘老师来得时候,腋窝夹着两本书。我双手伸过去,毕恭毕敬接过刘老师的两本书,谢谢老师夸奖,我努力。刘老师看了看手机,时候不早了,你该休息了。加一下微信,以后有什么事儿,尽管吱一声到沈阳来,我请你吃饭,沈阳老边饺子,以及鸡架。我扫码,加了刘老师,送他出门。门关上那一刻,竟然有一种失落感,不明白这失落感从何而来?
那晚,准备入睡时,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响了一下,我翻看,是刘老师!他说,青春懵懂时,知道你心底悄悄开着爱的花蕊,只是,学生以学业为重。不能分心,父母供一个学生不容易,毕竟,你我是师生关系,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思想观念,再说,你得考大学,前途似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今天,我坐在庄河城,西山湖畔的一棵杏树下,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字里字外,皆是回忆,目之所及全是你。这个你,是一本书一棵树,一片海,一块田,一座城,也是我深爱的,敬爱的你。
杏花快落了,风雨之后,必见彩虹。一路走来,我读过的书,我写过的文,终究让我人生长大,走向成熟。我有故事也有酒,你愿意坐下来和我面对面,聆听我吗?
诗以明志,书存高远。世界读书日,闲笔落灯花,爱意走天涯。你在,我就在。你不在,我涛声依旧在。
你有什么好书,在这么特殊的日子,请推荐给我。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