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善人杨老太(故事)
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毛连洞村,曾出现过一位传奇人物,她就是善人杨老太。
杨老太姓李,祖籍河南汤阴(现鹤壁)鹿楼村,娘家是殷实富户,杨老太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过私塾,读过《女儿经》。十六岁那年,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毛连洞村的杨配镐。因为杨家在当地很有名气,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杨配镐人品学识俱佳。二人成婚后,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杨老太嫁给杨配镐之后,生下了四个儿子。杨老太虽然是一介女流,可是很有主见。她认为杨家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在她严厉而温柔的督促下,几年后杨配镐就考取了清例授登仕佐郎(清朝九品文职官衔)。几个儿子长大后也事业有成:次子杨井田选为汤阴县六区区长。1907年,四子杨寿山考取湖南法政学校,后担任汤阴县第五高等小学校长,汤阴县第四区长,汤阴县公安局长,汤阴县抗日政府二科科长,汤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等职务。
杨老太来到杨家后,家族迅速得到崛起,成为牟山脚下闻名遐迩的大家族。她不仅治家有方,而且生性善良,乐善好施,关于她的善行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那时候流传着一首民谣,就是说杨老太舍粥行善之事的:
翻山越岭毛连洞,村里有个舍粥棚。
救济路人菩萨心,名扬百里大善人。
从汤阴县城去林县有一条官道经过毛连洞,这条官道到毛连洞村西后有个岔道,一条朝西沿着山谷可到达林县临淇镇,另一条朝正西沿着山路可到达林县东姚镇。杨配镐家就住在这个岔道口不远处。
杨配镐家族经过几代的积累,成为毛连洞最大的富户,他们在村西南建成了十几座黑瓦铺顶、青石砌墙的大瓦房,瓦房大部分是二层小楼,院子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非常气派。在杨配镐家大宅院前不远处,有一处十米见方的平台,平台上种着两棵硕大的楸树,楸树的树荫下搭着一块两米左右的青石板,这个平台就是杨老太平日舍粥的地方,人称“舍粥台”。
那时节兵荒马乱,如果遇到旱涝灾害,就会有很多老百姓民不聊生,为求活命而出门要饭。每当遇到灾荒年,杨老太就会在这儿舍粥救济灾民。每到中午饭时,杨老太就会拧着小脚从大宅院准时走出,她的身后跟着几个家人,有人抬着一口大锅,有人端着一摞大碗,大锅放在石板上,大碗放在石板后。杨老太身着斜襟大褂,抿的光滑平整的头发在脑后挽了一个圆髻,她面目和善,亲自掌勺,给聚集在舍粥台前的灾民一一盛饭。人们接过大碗,双手捧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在树荫下或蹲或坐,三五成群,一边闲聊一边埋头吃饭,心里暖暖的,充满了对杨老太的感激。时间久了,一些经商的,走亲访友的路人也知道毛连洞有个舍粥台,他们也会赶着饭点来到毛连洞,只为能吃上一顿杨老太施舍的午饭。
那时候经常会有算命的盲人沿着西山走下来,他们一手拿着一根木棍探路,一手拿着一个快板,一边下山一边按照一套固定的简单旋律打响板,乡亲们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有算命先生来了。杨老太听见快板声,就会立即安排家人上山去搀扶盲人下山,领到家里,盛饭给他们吃。她常对家人说:“算命先生是不寻常的人,也算可怜之人,尽我们的能力去帮他一把,给口饭吃。”
1938年2月,日寇进犯汤阴县城,百姓纷纷逃离,一路朝西的人络绎不绝。杨配镐的四子杨寿山在村里组织了抗日民团,担负着保卫家园的使命。杨老太继续在路边搭棚舍粥。她一边舍粥给无家可归的饥饿难民,一边借此混杂场面作为掩护,打探消息,传递信息,为抗战队伍提供更多情报。
那时,难民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天不亮,全家都忙碌起来了,男人抱柴烧火,女的揉面蒸窝窝头或菜团子、熬稀饭。到了中午,杨老太便让家人把汤、窝窝头或菜团子抬到路边平台上,自己掌着饭勺给逃难的人盛饭。家里没有粮食了,她卖掉县城小南关一处城宅。后来,实在没粮了,便到一些大户人家去借,据说还跑到周边的安阳、林县等地借粮。
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几天大雪,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明的水晶柱子,一排排挂在屋檐下。雪花飞舞着,寒风呼啸着,山村的人们早早地钻进了被窝。
夜渐渐深了,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杨老太被敲门声惊醒,抓起棉袄披上身上,匆匆把院门打开,只见在雪地里站着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夫妻,浑身是雪,手揣在袖筒里。原来是两位过路者,因为家里老人有急病,赶路回家,不料大雪堵路,一路蹒跚来到毛连洞村,他们听说这一大户人家常年舍粥,看能不能今晚在此借宿一夜。
杨老太不由分说,拉他们进来,径直走进厨房,打开火炉,让他们烤火取暖。并连忙从面缸里取出一勺面,放到盆里和起面来,没过多长时间,一锅热腾腾的葱花面条汤就做好了。这对夫妻说,为了赶路午饭也没顾得上吃,两人连声道谢,端起碗便吃了起来。
看着这对夫妻疲惫的神情,杨老太不忍心深夜让其流落街头。于是,将这对夫妻领到自己的房间里,说家里没有其他住宿的地方了,就让他们在这里将就住一晚。这对夫妻不知所措,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遇到好人了,便住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杨老太便做好了早饭。原来她一晚没睡,在厨房板凳上坐了一宿。这对夫妻听说后十分感动,说她真是个大善人,从口袋里取出钱说要付费。杨老太却分文不取,说谁都有作难的那一天,况且家里老人有病正需要钱呢。临出门还让他们带上几个油饼,以备路上充饥。
这事过去两个月之后,忽然有一天,杨配镐家里来了两个人,用独轮车送来二百斤小米。送米者说自己是林县刘姓一大户的佃户,东家让送过来的。原来这刘姓大户就是借住一宿的那对夫妻。
送米的佃户说,东家说你们杨家常年舍粥,都是救济穷苦人家,今天送点米过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穷苦人吃上一口热饭。
1940年10月的一天,杨寿山等人带领的汤阴县民众抗敌自卫团在毛山伏击了日伪军,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庆贺胜利。杨老太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她不知从哪里搞来了油和面粉,犒劳村民们吃了几天油条和面筋汤。当时,很多人边吃边哭,大家太感动了,都说没想到我们也能打败装备精良的日伪军。
杨老太用她的善行,感动着一方乡民,也为自己带来了福报,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人有好报。
杨老太生有四个儿子,育有九个孙子,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她不仅善于持家,把孩子们教育得非常好,而且还有很高的智慧,使杨家日渐丰盛。其两个儿子担任区长,有着“一门两区长”的美誉。她来到杨家几十年间,杨家家族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汤阴县家喻户晓的显赫人家。到她晚年之时,杨家已是一个拥有四五十人口的庞大家族,杨老太不仅有儿子、孙子、曾孙,连曾孙都有了后代,到将近百岁时儿孙绕膝,她成为杨家家族的精神支柱。提到五世同堂的杨家,方圆百里没有人不伸大拇指夸赞的。
杨老太活了九十多岁,无疾而终。
杨老太谢世后,当地就有了一个传说,因其乐善好施,勤于持家,受到碧霞元君眷顾,被安排到浚县浮邱山(浚县西山)上的碧霞元君行宫里做了大管家。从此,杨氏家族史中,那位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杨老太成为毛连洞村人人敬仰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