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路过农村,再看农村(散文)
晚春的天地,一派和谐,花香鸟语不再是形容词,而是耳畔的回响,是目中的俊美,是沁心入肺的清香。
通往郊区的路上,一路花树,一路芳草,各种花儿不失时机地抢镜,生怕自己被时光遗漏。最美人间四月,确实是个风和日丽、花香四溢的季节;海棠树像一排排士兵,守候在公路两边,粉红、粉白,格外妖娆。连翘树金黄中点缀着翠绿,灿烂半个多月了,还不想褪去金艳。榆钱吊着坠子,摇曳生姿。垂柳出落成俏姑娘,一身绿绦,一身妩媚……一跃而过的镜头,把城乡结合部勾勒出一道美丽的孤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农村特有的清新,顿时心花怒放,农村的气息真好,一派闲适,一派宁静,天高地阔的画面油然而生。
这几天,我在帮人种地。不是体验生活,而是迫不得已。种地的营生四十年前就干过,不喜也不悲,偶尔会有一丝苦涩涌上心头,此生,我不会刻意追着撵着去耕种。一生该经历的,无法逃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顺势而为。农村生活也给予了我丰富的阅历,有了生存的本领,不再惧怕生活的各种波折。凡事都有两面性,以此祭奠我的青葱年少。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人生该有的态度。
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城乡面貌的区别立即划分得清清楚楚,农村特有的气质一目了然。没有拥挤不堪的人流,没有浮躁不安的扰动,花红柳绿给足了春天面子,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丝生机。从表面看,啥都不缺,一切如故,鸟儿不知疲倦地在枝头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吵得不可开交,枝叶散开的树木妆点着黄土地的贫瘠,就连风都显得柔和了许多。太阳很给力,气温比以往的同期高,空气新鲜,气候宜人,但路边、门前基本看不见晒太阳的老人和孩子,年轻人更不用说了。田间地头也似乎看不见耕种者。
空旷的土地,空旷的村落,空旷的气氛,有种寂寥与落寞感。
从农村出来的人,始终关注着农村的动静,其实农村早已与我无关了,为啥还那么上心农村?只能说骨子里还有一份农村情节,曾经的生存环境铭刻在记忆里,原始生存条件的熏染以至于无法从中脱离。
走近农村,就会想起前后对比;农村到底是比以前辉煌了还是冷清了?
根据路况看,确实比以前好多了,柏油路宽敞且平坦。从绿化带看,更是风生水起,花草树木风华正茂。从房屋修建的整齐度和装修看,妥妥的富足现象,一派欣欣向荣。但是,从大门紧闭、炊烟消失、门前冷清的状态看,农村早已没有了几十年前的红火迹象。
鸡鸣狗叫娃娃吵,仿佛成了传说中的神话。
只有两个留守老人的亲戚家,庄前屋后空闲地荒芜杂乱,野草肆意,蒲公英拼命怒放着金色符号,主人却视而不见(不像我心里惦记着铲些蒲公英做茶)。心想,这是对人生该有多么绝望才能把寸土寸金挥霍得如此淋漓尽致?
对于缺乏土地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犯罪感。便忍不住好奇地问:“咋不种些菜呢?”主人说:“种上也没人吃,儿女都在外面,一个月左右回来一次。”心想,哪怕不种菜种花也行啊,起码不浪费土地,从门里出来看着花儿也漂亮,心情也好啊!
如果给我巴掌大的一点地皮,我定会把它种得水泄不通、百股十样,至少,不会出现杂草丛生的尴尬局面。望着偌大的村头和到处荒芜的小地皮,百感交集:农村人真富足!
事情总是不遂人愿,城里人连掰着看的一片土地都没有,哪怕巴掌大或几尺大的园子,对于土壤,稀罕到寸金难买寸土的紧缺,何谈荒废。与其对比,可以说农村人富可敌国,能把大面积门滩撂荒,毫无心疼感。
时代的变迁可以说毫不留情,把原本该生机勃勃的村景,演绎成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以前农村房屋紧张,要么一大家人挤在一个炕上,要么两个屋子,儿子、女子分开住,很少有三个房间或四部住。现在农村房子修得像庙堂,高檐阔瓦,红门白墙,要么四合院,要么两排房,宽敞到无人可住,或家里只有留守老人,或大门紧锁,院子、门滩荒草丛生,一幅被抛弃的景象,隐隐作痛。人都到哪里去了?孩子到哪里上学去了?舍近求远,放弃家园,到底图了个啥?
三十年前,几乎各个村庄有小学校,各乡镇有中学,家长白天劳动,顾不上管孩子,学生自己步行上下学,自己操持自己,并参与劳动,学习照样不耽误,考上大中专的不计其数。现在转到几十公里外,大人跟着娃娃转,把家丢下,把老人丢下,把光阴丢下,把自己的后半生丢下,到底划算不划算?即便培养出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大问题,好多大学生毕业出来跑外卖,让人看了实在心酸。十年寒窗的目的不应该是大材小用,年轻人应该担负重担,在更重要的岗位就业、创业,成为国家栋梁。
教育的目的不是上个大学就等于成功。与其那么辛苦、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多周折,出来干低层苦力活,不如少走弯路少花钱、就近干些实际活儿养家糊口。当然这是气话。能念书的人还是应该好好念书,不要负了青春,毕竟未来不可估量。不能念书的就不要强求,去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上苍给每个人都给了一碗饭,该吃啥饭就吃啥饭,天无绝人之路。能改变命运的是智慧,不是知识。死磕也是一种损耗,人要适时地学会变通。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人荒地一季,地荒人一年。何况有些地荒了不止三年五载。有些人家已经大门紧锁好多年,这几年真正荒废了的还是农村的脉气。尽管表面一派欣欣向荣,实际人烟罕见。
世界总是一个矛盾体,不能等同。农村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城市不可企及的地方,权衡利弊,还是农村有伸缩性,可退可进,宽敞明亮,安静环保。如果欲望不要太高、攀比心不强,按照以前人的生存态势,农村未必比城市幸福感低,起码不熬夜不加班,起码活动度自由。回过头看三十年前的我们,苦是苦了点,但满足感、幸福感十足,甚至吃一顿白面饭可以让我们兴奋几天。穿一件花衣裳可以让我们幸福半年。打一阵扑克会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有些事,没有可比性,人各有命,知足常乐才是最大的富足。
还有一个问题,到底是城里人穷还是农村人穷?到底是城里人富还是农村人富?如果在三十年前,我肯定会说农村人穷,城里人富。而现在,我绝对会说城里人穷到一无所有,农村人富到流油,你信不?只是人们把富足的大后方抛弃了,等到想回去时不一定能回得去,即便回去,也耽搁了几十年的光阴。有些东西丢失了就找不回来了,比如对老人的忽视,对土地的轻视,对老宅子的漠视。
我认为,真正的富足是有宽敞的庭院和大片土地可以肆意挥霍,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睡到几点起就几点起,想什么时候干活就什么时候干,出入自由,活动任性,不受约束,不怕旷工,自己的生活自己说了算,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最最主要的是,还有个寿终正寝的房屋和一片可以入土为安的墓地。
纵观前后,农村现在需要的不是钱,不是房,不是交通便利,不是吃喝用度,不是生态环境,而是人,是烟火气息。再看家家门前堆成山的木柴,居然没人烧,浪费了最接地气的柴禾,断送了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壮美景观。曾经的我,提着铲子到处铲柴,不畏艰险搜寻柴禾,抢拾干梢,柴禾是多么珍贵,而现在,却把柴禾当废物,甚至歧视。
贫穷的时候我们挺过来了,交通不便的时候我们闯过来了,环境恶劣的时候我们忍过来了,大家口拥挤的时候我们扛过来了;即便贫穷,那时候的农村到处一片活跃气氛,就连庄稼都是热闹非凡地努力生长,就连袅袅炊烟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就连鸡鸣狗叫都是一派和谐音符。村庄的欢腾气氛始终萦绕心头。现在的沉寂景象,让人无法与大家口的七八十年代相比。落魄,不是经济滞后,而是人口稀少。
农村是我们的大后方,是有苦有难时的避风港,而不是出逃后的门庭冷落、人烟荒芜。经营好大后方,经营好不可重复的人生,哪怕苦一点,穷一点,最终,有路可退,有家可回。
毕竟,落叶要归根。
南姐的文章小切口大立意 ,总会反映揭露一定的社会现状,我怎么就是学不会。思维不开、格局不大、视野也补开阔,我该如何修炼?!
或许是我压根就没用心去认识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