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拜谒陈嘉庚先生故居(散文)

精品 【心灵】拜谒陈嘉庚先生故居(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151.5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8发表时间:2024-04-29 07:49:01
摘要:我想,这既是党和国家对陈嘉庚先生最高的赞赏,也是全国人民,海外侨胞对陈嘉庚先生永恒的纪念。

参观完厦门大学,又匆匆赶往集美学村,去拜谒陈嘉庚先生的故居,这是我特意为自己安排的旅游行程。此前,我两次来厦门,都是随团旅游,既没有安排参观厦门大学,也没有安排参观陈嘉庚先生的故居,遗憾之情始终纠结于心。
   汽车穿行在具有海岛风情的街面上,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厦门大学的校园内……这里依山傍海,有优美的海岸线和细腻的金沙滩,有高大的棕榈树林荫道和如梦似幻的钟林美广场,有风光旖旎的芙蓉湖和浪漫温柔的情人谷。还有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那是由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和“建南楼群”组合而成的,形态为燕尾脊、绿琉璃、红砖墙,既有闽南古民居的“飞檐翘脊”大屋顶,又有西欧流行的“白墙石柱”外廓结构。这些不土不洋、中西混合的独特、新奇的建筑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然而,令我震惊之极、敬仰之至的并不是厦门大学本身,而是陈嘉庚先生本人。因为这所大学完全是由他个人出资,于1921年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列入了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在嘉庚公园门前下车,沿着鳌园路由东向西漫步,由于此前曾经来过两次,对我而言是旧地重游。这一带的环境非常优雅,建筑基本围绕龙舟湖畔展开,无论是高大壮观的校舍堂馆,还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呈现出典型的闽南侨乡的风格。
   南薰楼为集美学村标志性建筑之一,建成于1957年6月。其楼身为西式风格,而屋顶又为中式方亭,塔楼顶部有“集美”二字。主楼高15层,全部用细纹花岗岩建造,绿瓦飞檐,楼身主体白色,边框装潢深红。南熏楼名取自《诗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寓意陈嘉庚先生“教育兴国,科学兴国”的伟大理想,以示陈嘉庚先生“一生兴学为后人”的心愿。
   道南楼位于龙舟池北边,是集美中学的主教学楼,建于1962年春天。此楼上端为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中下端是西洋式建筑风格,寓意中华民族要赶超先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道南”二字源于《论语》中“我道南矣”之句。此楼,是集美中学“嘉庚式”建筑中最迟完工的一座,外观非常漂亮,有着闽南风格的屋顶和西洋风格的屋身,人们诙谐地称其为“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特色楼。
   跨过“集美学村”口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便是一条蜿蜒悠长的嘉庚路,两旁大树参天,浓荫密布。从这里开始步入集美学区,大学、小学、幼稚园等学校分列道路两侧。一路走过,豪华校舍林立,宽敞园区井然,但闻鸟鸣虫吟,书声琅琅,当地人形容此处“村里有校,校里有村”。
   1913年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开始筹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他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先生不惜倾资办学,在尔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开启了集美学校的历史长卷,创办了女子小学、中学、师范、幼稚园、水产航海等。成绩昭著,驰誉全国,蜚声海外。如今,集美学村已经拥有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培养的完备教育体系,这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当我走进陈嘉庚先生的故居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那么一刹那被惊呆了!不仅有视觉的落差,更有心理的落差。因为在我的想象中,如此富甲一方的南洋巨贾,斥亿万建造了那么多豪华的学校,自己的“安乐窝”一定相当奢华!
   我眼前的故居既没有深庭高墙,又没有豪宅丽室,只是一座古老而简朴的二层小楼。小楼建于1918年6月,为罗马式建筑,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当年是陈嘉庚先生与其弟陈敬贤回国兴学、工作和生活的场所。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故乡集美后,他首先修复的是被炸毁的集美学校校舍和民房,而他的故居直至1955年,才由人民政府按原貌修复。
   陈嘉庚先生出生贫寒,为生活所迫从小跟随父亲漂洋过海,前往新加坡闯荡。他天资聪明,经商有道,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拥有了自己的橡胶种植园,开办了橡胶制品、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等相关工厂,先后在国内外开设100余处分销店,并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等业务。
   难能可贵的是,先生身在他乡,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以实业报国,馈赠故土。他支助过孙中山,参与过抗日战争,宣扬过延安精神,投入过新中国建设。先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他秉承“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治国之本”的人生追求,始终如一慷慨输捐,倾心大办教育。甚至在世界经济不景气,面对艰难境遇时,先生“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在当地的华人中,比他富有的也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生活的,唯有先生一人。黄培炎曾说过:“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嘉庚先生。”
   先生为国为民出资之慷慨,为家为己花钱之节俭非常人所及。在参观先生故居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不能将眼前的所见与脑海里所想联系起来,因为“贫”与“富”的差别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声名享誉世界的大富豪竟然过着如此寒酸的清贫生活。
   1950年先生回国定居,这所故居是昔日厦大校长的住处,所用的床、写字台、沙发等家具皆是旧物。在遗物陈列室里,能够清晰看到,油漆斑驳的桌椅、陈旧的木床、退色的打着补钉的蚊帐和破烂得分不清颜色的毛背心。这里还陈列着陈嘉庚用过的时钟、手电筒、领带、布伞。布伞还是陈嘉庚从南洋带回来的,用了十多年,破了就补,烂的不能再补就换布,家人缝补后觉得不像样子,他笑着说,“不像样子不要紧,能用就行了。”一个破瓷杯倒置着,夜里电灯熄后当烛台用,家人建议买个烛台,他不允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两根手杖,一根稍好一点,一根包着铁皮,外出时用好的,在家用旧的。
   他在自传中说:“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他给自己规定的伙食费用标准是每天五角钱,所用餐食基本由番薯粥、花生米和豆干、腐乳等构成,日子十分清贫。偶尔外出,他会叮嘱炊事员提前在保温瓶中装入咸稀饭,再备上些许油条,方便到地方后他可以直接食用。
   1951年,时任华东军委领导的陈毅专程前往他的住所拜访他,炊事员自行购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先生当面未说什么,等到领导离开,立刻把炊事员叫到跟前,对他说:“首长最多只会尝一两颗糖果,二角钱足够,你买这么多,稍稍浪费了。”
   陈嘉庚先生生活如此节俭,为家族为自己从不多花一分一毫,为国家为教育慷慨捐赠总计达七亿元之多。1961年8月12日,先生在北京病逝,在弥留之际,他将自己最后300万元人民币的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
   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华侨,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教育家,在他心里只有国家,只有人民。
   站在先生的故居里,我不禁想起了昔日生活在“朱门酒肉臭”的富人,想起了当今沉醉于“花天酒地”的商人,想起了“中饱私囊”的腐败分子。他们与陈嘉庚先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该如何自省?
   归来堂,是故居的一部分,也是 陈嘉庚先生生前的一个心愿。为了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归来有个聚会的地方,他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周恩来总理获悉这一情况后,认为这个意义重大,指示要实现先生生前心愿并扩大建造规模,以为永久纪念。
   于是,在1962年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时,也是厦门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归来堂”落成。这是一个占地14亩的花园,中间矗立着陈嘉庚先生铜制立像,背景为一个高3米宽7米的花岗岩屏像,上面镌刻着毛泽东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八个镏金大字。
   我想,这既是党和国家对陈嘉庚先生最高的赞赏,也是全国人民,海外侨胞对陈嘉庚先生永恒的纪念。

共 32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优秀的游记体散文,在这春夏之交的清晨映入了我的眼帘。仔细拜读,不仅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了集美学村,拜谒了陈嘉庚先生的故居,更是了解了陈喜庚先生这位爱国华侨领袖的高尚情操和生平。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倾尽所有,以自己一人之力创办了厦门大学,并延续至今。这座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列入了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为了教育事业,先生可以倾其所有,但在个人的生活上,他却简朴得有些“扣门”,这鲜明的对比折射出了陈嘉庚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作品语言流畅,构思缜密,描述清晰。在不长的篇幅内就描述出了厦门大学及集美学村的基本情况和风貌,更是介绍了陈嘉庚这位伟大的华侨领袖及企业家、教育家的生平事迹。的确是一篇佳作,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29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4-04-29 07:49:40
  清晨拜读佳作,一天心情俱佳!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4-04-30 04:44:07
  非常感谢秋语社长精心点评!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4-04-29 07:50:22
  感谢黄皮人社长的努力!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4-04-30 04:44:47
  有感而发,说说心里话。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4-04-29 07:50:41
  期待更多美文在这里展示!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4-04-30 04:45:16
  绝不辜负社长的希望。
4 楼        文友:刘德正        2024-04-30 19:36:17
  潘汉成先生的散文《拜谒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篇充满敬意和深刻感悟的作品,通过对陈嘉庚先生故居的参观经历,展现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点评:
  
   1. 情感真挚: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对陈嘉庚先生的敬仰之情,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2.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散文将历史背景与现实参观经历相结合,通过对比陈嘉庚先生的故居与其创办的豪华学校,突出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和无私。
  
   3. 深刻的主题:作品主题深刻,通过对陈嘉庚先生生平的回顾,展现了其作为爱国华侨、企业家和教育家的崇高形象。
  
   4. **详实的史料**:作者引用了丰富的史料和陈嘉庚先生的原话,使文章内容详实可靠,增强了说服力。
  
   5.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清晰,从参观厦门大学开始,到拜谒陈嘉庚先生故居结束,中间穿插了对陈嘉庚先生生平的回顾,层次分明。
  
   6. 语言优美:语言优美,既有对校园风光的生动描写,也有对陈嘉庚先生精神的深情赞美,读来朗朗上口。
  
   7. 文化内涵: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对闽南建筑风格的介绍,对《诗经》、《论语》等传统文化的引用,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
  
   8. 思想启迪:通过对陈嘉庚先生一生事迹的回顾,作品对读者进行了深刻的思想启迪,鼓励人们学习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9. 情感与理性的结合:作者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对陈嘉庚先生的生平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10. 启发性的结尾:文章以对“归来堂”的介绍作为结尾,既呼应了文章开头,又进一步强调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说,《拜谒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篇情感真挚、主题深刻、结构清晰、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陈嘉庚先生故居的参观经历,展现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启迪意义。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4 楼        文友:黄皮人        2024-05-02 05:47:21
  如此厚爱,无以言表,深深感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