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春】生活的痕迹(散文)

精品 【齐鲁·春】生活的痕迹(散文)


作者:邵桂香 布衣,452.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5发表时间:2024-04-30 15:28:07

刘栓柱刚把媳妇刘红梅从老家接来,当二牛听说他们没地儿住的时候,就带着刘栓柱顺着单身宿舍后面崎岖的山路,七拐八拐地往上走。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一路上,半山坡间稍微平点的空地上都是密密麻麻,横七竖八依着地势盖的破草屋,或是烂土坯墙的低矮房子。靠下点的平地上,也有或红砖、或蓝砖修建的一排排整齐的家属区。还有门口是弧形的,窑洞式的平房,那是矿上给有户口的职工盖的。窑洞式的平房是因为当地人喜欢住冬暖夏凉的窑洞,里面也加固成窑洞的弧形屋顶,据说是当时按照苏联援建的模式建造的。由于房子较小,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前面盖有简易灶房,屋后搭起煤棚,结果每一排的房檐都挨得都很近,有的地方刚能走过去一个人。
   这些一排排平房一般是相对盖的,一大片连成一个大杂院,十分接地气。墙壁隔音效果差,谁家两口子打架,谁家小孩子哭闹,听得一清二楚,甚至连打嗝放屁都听得见。私自盖的厨房挨得很近,一到饭点,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交响曲老远都听得到,从谁家门口经过时,光从里面飘出来的味道就知道这家做的啥饭。特别是到了夏天,饭做好了,在门口的一小片空地上洒点水,压住尘土不让飞起来,搬来小方桌一家人就开始吃饭,邻居也可以随时端着饭碗过来边吃边聊。
   平房内是没有水管和独立卫生间的,一片才有一个水管和公厕,而且是建在平房最后面,距离较远的地方。水是定点放的,平时水龙头锁着。一到放水的时候,放水员放开嗓门一声吆喝,几排人家都听得到,于是,大家呼朋唤友,提着扁担、大桶、小桶、水壶,叮叮当当去排队接水,接满后或担或提的匆匆往回运,一路上都是湿漉漉的痕迹和邻居互相打招呼的声音。
   公厕一般盖在平房后边的空地上,大老远都闻到臭味,上厕所比较麻烦,清晨和饭点后得排队。到了夏天,苍蝇乱飞,蛆虫乱爬。
   每天一到放学时间更是热闹,一群群孩子凑在一起,在平房旁的空地上巷子里捉迷藏,跳方格,丢沙包,推铁环、躲猫猫、打三角……叫喊声、嬉笑声、争吵声好不热闹。
   由于平房间的空隙很小,一下雨。雨水沿着房檐往下流,下面就成了小水渠,走起来十分泥泞,于是就有人放砖块或垫炉灰。一到冬天,又结成厚厚的冰,走起来比较滑。
   刘栓柱他们沿着蜿蜒的土路再往上走,是清一色的草棚和墙壁坑坑洼洼的土坯房。低矮简陋、破落不堪的土坯房,墙上一块块斑驳脱落的泥巴,像悠悠日月的碎片,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漫长。沿途,他们看到有人正在打土坯,准备晒干了盖房用,他们好奇地围着看了好一会儿。
   据说土坯房墙体厚实保暖,在土坯房里生火做饭,不怕烟熏,不怕灰尘,冬暖夏凉。盖土坯房和砖房相比起来,由于土坯不用买,就地取材,虽然干起来累点,但能省不少钱。土坯一般都是自己打的,打的时候,先用四棱形的四根长条木棒做一个长方形的框子作为模具。其中三根用钉子结实地钉在一起,一根短的是活动的,不用钉在一起。这框子长,大约一尺半,宽是长度的三分之二,厚度差不多五公分。再做个石锤,就是找到一块碗口大、平底的圆石头,中间打个眼,穿一根铁锨把样粗细的木棍。打土坯的工具就做好,可以打了。
   找一个土层比较厚实的地方,用铁锨和撅头除去上边一层熟土,露出潮湿的生土就可以用。再找一小块平整的地方,把做好的木框子放在上。打的时候得弄一筐子生石灰,先撒些生石灰在底部,是为防止土坯打好以后粘连,再用铁锨铲几锨半干的土往磨具里头放,然后用石锤在上面用力砸,把松软的土砸瓷实,砸平整,用脚剔除多余的土之后,踢开活动的那根木头,再把其余的框子取下来,就出现个类似大砖头样的土坯模型,这就是打好的土坯,把潮湿的土坯轻轻搬起来,横着立起来放到一起,每块之间要留空隙,防止黏连,也为了通风,干的快些。土坯晒干后就可以盖房子用了。有条件的可以在打土坯的时候,在土里掺点切碎的麦草、稻草、头发什么的,增加强度,这样打出来的土坯更加结实耐用。
   由于黄土高原黄土的粘性比较适合打成土坯,所以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都可以看到土坯盖的房子和围墙。
   刘栓柱他们站那看了很久,看得跃跃欲试,很快学会了。过了一会儿,大家继续再往上走,在通往山顶的斜坡上看到一条岔道。二牛领着大家又顺着岔道进去,这岔道实际上是一条路,中间被一条两三米宽的水沟隔开,也把路分成两条。水沟两侧是顺着水沟形成的蜿蜒小路,再往里,两侧是高耸,裸露着黄土的山脉。山根下稍微平整点的地方都打有一两孔窑洞,窑洞口被煤烟熏得黑乎乎的,里面住着的人家,不用说,都是煤矿工人的家属,二牛的哥家在这条叫东沟的中间住着。
   刘栓柱想在这沟里找间房子或窑洞住,但是根本没有多余的,这让他很失望。回去后和张红梅商量这件事,红梅也很失望。但是,每天和几个单身大老爷们挤在一起总不是事儿。她想,别人能自己盖房子,自己为什么不行呢?可又想到,栓柱每月下井的工资的确不少,但是老家还有一群老小,日子艰难,还等着他们接济呢,盖房子得一大笔钱。这样想着,突然又想到,何不让栓住自己也打孔窑洞住呢?她把这想法给栓柱说了,刘栓柱高兴地叫到:“我怎么没想到呢?!”
   第二天下班,刘栓柱把红梅的想法给他一个堂哥说了,堂哥是个热心人,愿意帮他出谋划策一起干。沟前面平点儿的地方都住有人家,他们只好在沟的最里头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看着结实高耸的土山崖比较适合打两孔窑洞,就确定下位置。
   说干就干,刘栓柱他们找来撅头、洋镐、筐子、草帽、铁锨、高低凳子、架子车等工具,刘栓柱和堂哥规划好尺寸,仿照着邻居的窑洞开始大干起来。每天下午下班吃过饭,他们就来挖上几个小时。
   山坡土质粘硬,挖起窑洞来很费劲,有时候一撅头下去只挖到山杏般大的一小块硬邦邦,深黄色的土块下来。这倒是好事,土质硬,说明挖的窑洞才结实。两个二十来岁的汉子,天天流着黑汗,干了两个多月才打好了两孔四米长,三米多宽的窑洞。期间,张红梅也不断地抱着儿子刘胜利,来看窑洞的进展,经常送点开水,干粮什么的。窑洞打好后,刘栓柱又借来大石锤把屋内地面砸瓷实了,又买来红砖铺上。院子用铁锨锄头收拾平整。等两孔窑洞打好,也到了秋天,为了防止窑里太冷,把两孔窑洞从中间打通,右边的那孔整个搭成了个将近一米来高的土炕,窑门整个封死,门口盘个大土炉子用来烧炕。后来等儿子刘胜利长大点,又在炕上用单砖隔一道墙,左边留个小门。晚上,刘栓柱两口子睡里面,儿子刘胜利睡外面,这是后话。
   刘栓柱一家三口欢天喜地搬进新窑洞,这个冬天,他们就在窑洞里过了个温馨年。
   等到儿子刘胜利长大点的时候,为了能多挣点钱,增加收入,张红梅在矿上报名干起了拉架子车的临时工。工作任务就是在选煤楼旁的矸石山上,把自燃变红的矸石装到架子车上,拉到沟边倒到下边等着运走的卡车或马车上。据说卡车把这些红石矸拉到水泥厂做城建筑材料——水泥。张红梅每月能挣上二三十元补贴家用,顶上刘栓柱大半个月的工资。
   刘胜利在这个沟里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少年、甚至一段青年时光。
   刘栓柱他们住的那条沟在梅园矿的东面,所以叫东沟。东沟不很长,中间是条不宽的水沟,以水沟为界,两侧的土山坡窑洞里各住着二三十户人家,两边合起来也就五六十户。
   进沟的路是一路慢上坡的土路,坡倒不陡,越往里走,路越窄,一直延伸到沟的尽头。越往后,住的人家越稀少,以至于到最后,水沟没了,也没有了人家,只剩下窄窄的一条小土路,被光秃秃的山挡住。这条路晴天还可以,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子都扫得干干净净。但是,一遇到雨雪,道路泥泞难走,到处是水坑和稀泥滩,必须穿橡胶雨鞋,否则的话,穿着布鞋的脚陷入泥里,拔都难拔出来。经常都是,脚是从泥里拔出来了,鞋却陷在泥里,甚至被泥埋住了找不到。
   当时,几乎家家都把火塘里烧过的,冒着烟、没冒烟的炉灰,洒在门口,垫在泥坑里,堆进水坑里,防止路滑。冒着烟的炉灰倒进泥坑,“呲呲”地响着热气,一股热浪立刻升起,然后消散,干燥的炉灰迅速吸收了泥水变湿,脚踩在吸饱了雨水,湿的炉灰上,酥软、松散的灰渣沙沙作响,鞋子就不会陷进泥里。也有的人家用烂砖块、石头,在泥泞的路上摆上歪歪扭扭的一溜,方便邻居们行走,可是在没有住户的地方还是很泥泞。
   沟里的住户绝大多数是矿上的职工,老婆孩子没有户口,即便是有户口也是临时户口。那时候买粮凭的是粮本,粮本是用户口本办的,没户口本当然也就没有粮本,没粮本就得买高价粮,高价粮比粮本买的平价粮贵出许多。临时粮一般供应的比较少,人口多的家庭常常不够吃。
   虽然东沟住的大多数人家生活条件都很差,但那里却是个美丽的地方,是孩子们的天堂,从小生活在那里的刘胜利,童年是快乐的。
   那时候,漆水市才成立不久,随着西北大开发的进展,各地的打工者和建设者源源不断地涌来,市政各种设施难以跟上。学校也是一样,教室不够用,桌凳也不能满足。没有桌子,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都只上半天课,功课很少。虽然一个年级有好几个班,可是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是互相搭配着,两个班共用一个教室。这周一个年级早上上课,另一个年级下午上,下周换过来。这样都只上半天课,有一半玩的时间,小学生也不觉得累,很少有厌学的。那时候小学没有六年级,到了五年级,是毕业班,学校抓的比较紧,全天上课。
   每天,刘胜利背上张红梅给他做的粗布小书包,提着两条腿的简易小板凳,和沟里的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学生出沟,过铁路,穿马路,走上快半个小时一起去上学。他们书包里一般只装着两三本薄薄的课本和两三个作业本。书通常只有语文和数学,都是本省自己编的教材。本子也只是生字本,算数本。到了三年级,增加了美术和常识课,学校还教写毛笔字,于是又加上大字本和美术本,作业又少又简单。到学校后,坐自己带的小凳子,学校的长条凳子当桌子,两个小学生共用一条长凳子,书包往长凳子自己这边的一头一挂就开始上课。
   每天放学后,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疯玩。春天里,沟畔上凡是能长草的地方都开始泛青,不久便碧草盈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整条沟都朗润起来。间或住户们在窑洞门口种的一两棵槐树、杨树、柳树、梧桐,身姿婀娜,给各户遮阴挡风。孩子们慢慢脱去棉衣,身子轻快起来。
   三月,当春风袅袅,杨柳依依,斜阳杏花翻飞的时候,刘胜利他们开始放风筝。有的家长打起糨糊,帮着自家的孩子,用从扫帚上拽下来细竹棍或草棍,用线绳绑在一起搭成风筝的骨架,再用报纸、书本、作业本的纸张粘在上面,糊成风筝。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风筝都是孩子们自己做。有条件的还会花上一两角钱买点五颜六色的彩纸,做个与众不同的彩色风筝。风筝做好后,拉到东沟两侧山上塬畔的麦田里放。于是,色彩缤纷的大小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在蓝天上飘扬,下面看的、叫喊的、欢呼的、跟着风筝使劲地跑呀跑的,甚是热闹。
   有曲曰:
   【仙侣一半儿放风筝】
   春风送暖草常青,细雨催花花易盈。手拽风筝塬畔行,放风筝,一半儿追随一半儿领。
   在那缺吃少穿的岁月,每年到了夏秋,山上的农民可就遭殃了。一群一群矿上破衣烂衫的孩子们跑到山上偷桃、摘梨、揪麦穗、甚至偷玉米棒子。农民看得很紧,也常常把偷东西的孩子撵得四处乱窜,也有逮住的,逮住的通常是挨一顿暴打。老实的孩子会跟在家长后面薅野菜、拾麦穗补贴家用。刘胜利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从小就柔弱、胆小、腼腆。他不会和东沟里的孩子们争斗,也绝不会给张红梅添乱。在大人眼里,他是个叫人省心的好孩子。
   每年五月左右,洋槐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便蹦发出盎然生机,那四溢的清香,真令人陶醉。在槐花还是米粒般大小花骨朵的时候,贫穷的矿工家属就开始摘下带着嫩叶子蒸着吃了。
   其实我国不少地区有蒸食槐花的习惯,槐花不但可食,也是一味良药。有些中药里就含有槐花。医书上说,槐花性凉味苦,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止血的作用。富含芦丁、槲皮素、槐二醇、维生素等物质。芦丁能改善毛细血管的功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力,防止因毛细血管脆性过大,渗透性过高引起的出血、高血压、糖尿病,服之可预防出血。还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患者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以及癌术后便血等症。
   槐花刚开的时候,那娇小淡绿的洋槐花点缀在绿叶间,那耀眼的白色,随着日子渐进,槐花在碧绿的叶子间,显得清丽素雅。清晨,缕缕清香裹着暖暖的朝阳,在晨风中氤氲,勾引着饥肠辘辘的人们,令人谗涎欲滴。梅园矿附近住的家属们,从槐树刚结出淡黄色,米粒大小还泛着绿的花骨朵开始,就有人爬到树上摘,等不到满山清香的时候,花已经被饥肠辘辘的人们连同嫩叶一起摘下来,掺着面粉撒上盐蒸熟了塞进饥饿的肚子里去。

共 1191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被时光晕染过的年代,总是分外动人。那些遥远岁月里的人,事儿,花香,在笔下渐次走出时,已经有了不同的意味。那是悬挂于心头的一抹柔情与牵挂,不管痛还是欢乐,都值得一品再品,永久珍藏。文章有着分明的质地,饱满的内蕴,读来温润怡人。窑洞、绿皮火车、如海般的槐花,香辣的蒜泥味儿,深入一个人的骨髓,成为他一生抹不去的痕迹与独特记忆。作者的文笔旷达鲜活,叙事流畅从容,对环境的描摹尤其真实周到,一个个镜头的转圜切换间,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写作犹如烹饪,能够把各种不同的素材,各种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糅合至一处,却不显凌乱,反而色香味俱全,还能凸显出素材各自的特性与特色的,便是成功。显然,这篇作品做到了。无论是对平房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状态的拓印,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一篇生活气息浓郁,有着原汁原味人生况味的作品。推荐赏阅!【编辑:紫玉清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0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4-30 15:30:09
  特别喜欢这篇散文,洋洋洒洒万字,却肥瘦相宜,读来过瘾。对老时光的驻足并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儿。祝福老师,期待更多佳作!
紫玉清凉
2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4-30 15:32:10
  生活的痕迹,生命的痕迹,都值得我们去记录,去怀念。老师文中的一些提及,让我想起一段不平凡的日子,本来已经深埋时光深处,现在忽然都想起来了。拜读老师佳作,遥祝一切安好!
紫玉清凉
3 楼        文友:成敏        2024-04-30 19:24:55
  生活,是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杯酒,包含着多少酸甜苦辣。一篇佳作暖文,非常耐人寻味,点赞!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
4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5-01 20:42:25
  生活是值得记忆的,过去是值得留恋的。那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村一路,都值得你去回味,你去咀嚼。平凡又平淡的生命,却能给人以感触,给人以感动。邵桂香老师的这篇散文,洒洒万言,读来却不觉得拖沓,反倒越读越有味道。熟悉的事情,真切的感情,自然的文笔。欣赏老师佳作。
5 楼        文友:万重山        2024-05-03 13:14:20
  作品通过叙述这五个故事:1,二牛帮刘栓柱夫妇找住房;2,没有多余的住房,刘栓柱堂哥帮他们夫妇挖窑洞做住房;3,刘胜利只上半天课;4,刘胜利与小伙伴玩风筝,做风筝;5,矿工家属把槐树的花和嫩叶作为物质匮乏年代的填饱肚子的食物。反映了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时,老百姓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仍然保持一种不被困难吓倒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品结构清晰明了,语言流畅精炼。主题充满正能量。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6 楼        文友:陈雨        2024-05-14 16:33:06
  这散文真长
始终相信,只有文字才是点燃生命的火柴。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