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齐鲁】真我的魅力(赏析)

编辑推荐 【齐鲁】真我的魅力(赏析) ——读陈晓莺散文集《从故乡到异乡》


作者:雷开艳晨曦 秀才,241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03发表时间:2024-05-01 08:50:29

有这样一种女人,她漂亮、自信,不依附于谁,她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你赞美她,她欣然接受,你不赞美她,她也不奢求。因为无论你赞美与否,她就是她,她还是她。这是我读完陈晓莺女士《从故乡到异乡》一书后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与我,羡慕中带着赞赏,感慨中带着欣然,这才是一个女人该有的样子啊。
   从书名我们不难感知,这是一个心怀故乡又向往远方,扎根故乡又期许远方的女性。她从故乡的山水中走出来,在异乡的山水中感悟不一样的美景与生活。她的步伐又因这走出、走远、返回,而变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山水如画,她留下了美丽的身影,也给我们呈现出了优美的文字,叩响我们的心弦。
   故乡这个名词,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范围划分界限。对晓莺女士而言,她心中的故乡是狭义的,也是广义的。她的出生地,生她养她的那个老屋场是她的故乡.她长大后离开家生活的晓溪塔是她的故乡,大宜昌是她的故乡。对故乡,我们有多少话想说啊,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那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逝去的青春,有我们的亲人朋友,有着多少亲情故事,留下了我们的欢笑与泪水。
   这样浓浓的故乡情结下,晓莺女士的笔自然是饱蘸了真情。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在《父亲,我拿什么怀念您》一文中,父亲是在田地劳作突发脑溢血而走的,终年六十三岁。这样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家里的主要劳动者,他的突然离世是让家人们难以接受的。在《母亲的一生》一文中,知晓父亲脾气不好,他身上的优点与缺点几乎一样突出。但是他爱母亲,爱孩子,他靠辛勤劳动,撑起了这个八口之家。与父亲共度的十七个春秋,虽然短暂,但在她的心里,对父亲的爱与不舍伴随着她的今生。
   “在梦里,父亲站在我家门前左侧小河边的山顶上,他穿着长衣,蓄着长发,站得笔直。大风从前方吹来,把他的长衣和长发吹得飘向身后,飘到很远。父亲那气势,像一个将军,又像一个山神。”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敬仰、崇拜、期许,依恋。十七载与父亲共度的光阴,与她的人生而言,太短了。记忆中父亲的点点滴滴,琐碎的事情都是美好,却不可重来。
   母亲在父亲走后多活了二十多年,母亲的一生是苦难也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说,“在母亲身上,有着中国千万个母亲共同的特点,勤劳善良,与世无争,无怨无悔,为儿女默默付出。”
   是的,母亲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儿女们的成长。而此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母亲听说二哥给她买了一套二居室新房后,高兴极了,几乎是天天在盼着弟弟早点把房子装修好。当拿着新房的钥匙打开门的那一瞬间,母亲脸上的笑容真是无与伦比的灿烂和满足。住进新房的母亲,幸福感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
   “79岁的母亲终于有了独立自主的生活空间,她可以完完全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
   我顿悟,母亲虽老了,但她也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儿女们常按着自己的意愿安排着父母,我们是否倾听过老去的父母的心声?
   山野里、农田上有着数不尽的宝藏:杏、羊母奶子、马桑果、地方果果、柿子、黄荆条子、乌桕树……太多太多,每一样都承载着深情,细数着快乐。
   《门前那棵杏子树》中写:“这一树的杏花,开得热烈豪放,开得惊艳逼人。这一树浩瀚的粉色、红色、乳色,带着浓郁的香气,包围了我,包围了道场,包围了我那土墙灰瓦的房屋。”多美的画片啊。
   小时候,我们家房屋两边,各栽了一棵杏子树,春天伊始,我和弟弟妹妹常站在杏树下,看它打了花苞,花苞一朵一朵地开放,及至某个夜晚过后,早上醒来,发现杏树已是满树繁花。渐渐地,花儿飘落,我和妹妹在树下捡拾过多少花瓣啊。花不知什么时候落完了,小小的果露出来了。我们盼着杏儿长大,盼望着,等待着……终于有一天,杏泛黄了,可以吃了。那种喜悦的心情真是无法表达。这杏儿啊,让我醉进时光的河流里。
   《黄荆条子花香满坡》一文中,“我们把所有的黄荆条子分成两捆,再用细细的黄荆条子把它们按上中下三段捆绑好,多的那一捆姐姐扛着,而我则扛着少的那一捆,一起回家去。太阳越来越热烈了,汗水早就湿透了衣衫,可是我们的心啊,随着肩上的那捆黄荆条子在起伏,在跳跃,在欢唱。”
   “黄荆条子的树叶和细碎花朵在豌豆瓣身下慢慢吸收热量,它们的香气也随着这热量的渗入而慢慢挥发出来。浸入每一颗豌豆瓣里。这样晒干的豌豆瓣带着黄荆条子特有的植物味和花香味,被母亲做成豆瓣酱,味道自是好极了。”
   “黄荆条子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功能,也让我记忆深刻。偶尔,我们犯了错,或是调皮不听话,母亲会折来一根黄荆条子处罚我们。细细的黄荆条抽打在身上,其力量远胜过粗木棍儿,让人疼痛难忍。这样的待遇当属弟弟得的最多,因他最调皮,最爱惹事儿.每次挨打,黄荆条一落到身上,他疼得乱蹦乱跳.嘴里哭喊着,在道场上转着圈躲母亲手中的条子,而我在一旁幸灾乐祸看着,还对弟弟挤眉弄眼。”
   我的母亲也用这种方法做过豆瓣酱的,只是,我没有砍过黄荆条子。我和弟弟妹妹的童年生活,我们没挨过打,但被爸爸拿着黄荆条子吓唬的时候也是有的,回想起当时害怕的心情,如今却让人情不自禁笑出声来。
   吃了马桑果是要被灌大粪的。与作者一样,这也是我们听过的话。我们村也确实有这样的事发生过。马桑果我也是吃过的,一颗、两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又无比的好奇,放在嘴里轻轻一抿,果实破裂,甜甜的汁液充盈着我们的口腔。籽,我们是不敢咬的,赶紧吐出来。和伙伴们互相保密,不对大人们说,但最后还是被大人们知晓了,免不了一顿挨骂。
   《乌桕树下》,“此时的木梓树上,白色的木梓和红色的叶子相搭配着,宛如穿着鲜艳衣衫的少女,醒目而动人。间或,还能看到几只乌鸦落在枝头,啄食那白晃晃的果子。突然,它们像是受到了某种惊吓,忽地飞身离去。木梓树瞬间变得寂静了。”
   我屋后山岗上的那棵乌桕树,可否记得,当叶子红时,儿时的我那惊艳的目光?那满树白花花的木梓,被哥哥们打落在地,蹲在地上捡拾木梓的那个快乐的黄毛丫头?
   《刨蜈蚣》一文中,一句话让我哑然失笑。“蜈蚣虽使人惧,生活却万般有趣。”我生来对爬行动物惧怕,年少时,做完手术的我双手不能动,躺在躺椅上,被一只爬进来的蜈蚣吓得尖叫。那刺破喉咙的尖叫声硬是把在离家几百米远的田地里割油菜的母亲,唬得像风一样跑回家,抱起躺椅上的我,急急查看有没有被蜈蚣咬到了?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乡野记忆,让我的心变得潮湿,思绪像被拉满了弓的箭,一触即发后变得不可收拾,怀念泛滥成灾。
   文字同样需要同频共振。
   在这样的文字抒写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俊俏的农村女娃,渐渐长大,亭亭玉立,从故乡走出来。
   一个自信的女人,充满智慧,有爱心,这不仅表现在她爱家人、爱朋友,同情弱者并帮助他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年、两年,常年如此。对弱者最好的帮助是把他们当成朋友,不是居高临下或怜悯般地施舍,而是要尊重他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轮椅上的刺绣男孩儿》、《香龙山的春天》等文,让我们知晓了瘫痪残疾人秦金才一家,多年的帮助,晓莺女士与他们几近亲戚。“多好的姨呀!”这是秦金才对晓莺女士的心声。不想用多么高大上的语言,来形容我看后的心情,就让这份爱与美好,静静地常驻香龙山吧。
   晓莺女士绝对是个美女。我曾对朋友们说,她随便往哪儿一站,就是一幅画。女人长得漂亮不算本事,活得漂亮那叫真本事。女人可以有很多种,围着锅台转的,围着老公孩子转的,这样的女人只要她自己觉得幸福,那她就是幸福的。还有的女人只顾着自己快活,不理家,本人觉得这样的女人还是少的。第三种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独立自主,不断提升自我,活出了新女性的风采,晓莺女士当属这第三类,集美一身。
   她爱旅游,远方有未曾看过的景,未知的世俗风情。旅行的意义在于,看过了远方,我们的视野更宽阔,我们的见识更见长,我们的心胸更为豁达,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又多了一扇门。
   在苗寨,在雷山,在海拉尔,在色达,作者欣赏着那里的美景,感受着人们的热情与真诚,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在异乡,作者的笔调明显变得明亮、欢快,自由的天性得以释放。
   当我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工作压力、日常琐事的牵绊,我们的脚步变得轻盈,身心愉悦,我们潜藏于心的真我得以展现,我们尽情地享受异乡的美景,只恨不能将那里的云朵掬在手,将那里的花捧于心,将风携带在身上。我们的眉梢都盈满笑意,但我们深知,云是它们的,花是它们的,风也是它们的,我们带不走。我们即便能带走,就不是它们了。只有在那个地方,这些景才有不一样的魅力与风骨。
   在《海拉尔的天空》一文中,作者与好姐妹在旅行时碰到一个家乡人,本以为能一起旅行,但交流后发现不合拍,怎么拒绝一起旅行呢?她写到,“那人似乎知晓了我们的心思,来告诉我们,因为游玩地点不一样,他不跟我们一起了。在释然的同时,我们心里不免又有点小遗憾,旅行在外,总盼望有点惊喜或者小刺激,这下,没了!”这下,没了,这四个字,简短、简单、明了,却让我笑出声来。可爱又俏皮的大姐姐呀!
   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可而止,她们赏景,吃美食,感受真诚热情,她们把沿途的美好藏进心中,感激刻在心里。
   《借座藏族农家小院》中写,“太阳正好,阳光洒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里,一片光亮。婆婆从北边杂屋里出来,身上披着一身的阳光,身后石头墙壁上挂着几串红辣椒。”
   《在千年古碉之巅》,“告别拉姆,回望她家的碉楼和藏楼,太阳已经隐去了最后的光辉,峡谷里暗下来,碉楼也成了一个剪影,矗立在山腰。它们,还将在这里携手岁月,向前走。”
   《通往色达的路》,“看着河的流向,感觉这路是沿着河谷在往高处慢慢爬升。由于这里长期天晴无雨,路面尘土很深很厚,来往的车辆又多,扬起的灰尘真是遮天蔽日。得停下来等尘土落定后才能继续走。有时路上的一个坑会让车子蹦起老高,车上人的屁股冷不丁抛离座位,嘴里发出尖叫。就是在这样的路上,一群藏民背着包袱口袋,迎尘而走。他们背着大包小包,步子很慢,看到我们的车驶来,会停下来让我们先走。他们的身上、脸上沾满了灰尘,站在那里,脸上露出友好而略带羞涩的笑容,目送我们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样的美好在作者心中定格了许多。我总认为,一个旅行者,她用照片和文字所记录的内容,恰恰也反映了她的文化素养与个人品行,是一种真实的个人情感表达,感观世界的同时,也是真我魅力的展现。
   《到色达听听你的心》,“再往上走,僧舍把整片山都盖住了。远眺过去,由小木屋组成的天际线和天连在一起,神鹰在蓝天和白云间穿梭飞翔。蔚蓝的天,洁白的云。翱翔的鹰,五彩的幡。红色的房子,红色的僧人,红色的寺庙,金色的屋顶。也许这才是藏地的经典组合,让人心驰神往,却又让人踌躇不前。那就到这里来听听自己的心吧。”
   去过藏地旅游,看过那里的高原,云朵,天空,神秘的宗教信仰,静静地感知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让高原的风涤荡我们的心灵。
   旅行的意义也在于,平静后的思考。
   晓莺女士,如是;我们,如是。
   合上书页,思绪像飘游的云朵,在书本里穿行。那些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那些难忘的经历。在晓莺女士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长存。
   后记:至此,夷陵作家2023故乡书系列,六本书全部阅读结束,我因此受益匪浅。每位作家心中的故乡,有相同,有不同,每本书立足于故乡,并延伸发展,各有各的侧重点,及至于每本书各放异彩,合之一起,光芒更甚。愿夷陵文学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共 46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并未读过,陈晓莺女士的《从故乡到异乡》这本书。却通过雷开艳老师的这篇读后感,结识了一位容颜端庄,心地善良,才华横溢的女性朋友。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为《真我的魅力》,好像是要写人物的,是要着力描摹陈晓莺女士本人的;但当你细读时,却发现文章里关于陈晓莺女士的描写并不多。作者大量引用了陈晓莺女士的散文,将那些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感情,毫不吝惜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陈晓莺女士的文笔中,去感受去体味她的美丽、善良、多情和洒脱。从《门前那棵杏子树》里,我们欣赏到了一个女人,如杏花绽放一样的美丽。从《轮椅上的刺绣男孩》里,我们感触到了一个女人,如春天一样的温柔与善良。从《到色达听听你的心》里,我们体味到了一个女性,如西藏神鹰一般的高远和洒脱。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从那些优美的、精彩的、动人的文字里,一个有才华,有容貌,有性情的女性形象,就跃然跳在你的眼前,活灵活现。他从故乡走出,在异乡感触。留恋故土,却又不沉溺于过去,一直向前走下去,将沿途的风景沉淀于心底,成就了她的洒脱与美丽,造就了她的多情与细腻。虽然写的是读书的感触,却由书及人,由文字及内心,层层深入,让我们从《从故乡到异乡》这本书中,领略到了一种真我的魅力,真我的人生。整篇文章,文笔流丽,感情细腻,由远及近,由浅及深,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一篇极好的散文佳作,力荐欣赏阅读。【编辑:土木禾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5-01 08:57:38
  一般的读后感,容易写得干干巴巴没有味道。但雷老师这篇却写得生动流畅,颇有韵味,以文见人,以文见情。文笔厚重,风格稳重。
回复1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4-05-01 18:02:47
  感谢老师的解读,读出了我的认知。今天正好五一,祝福您节日快乐!感谢!
回复1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4-05-01 18:46:25
  感谢老师解读!感谢您读出了我心中的所想。今天是五一,祝福您节日快乐!
2 楼        文友:成敏        2024-05-01 18:20:25
  雷开艳老师的文章,非常耐读,有情感,有深度,读后让人感动!拜读佳作,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
回复2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4-05-01 18:48:51
  感谢您留言鼓励!文学路漫漫,学习再学习!敬茶哦!
3 楼        文友:万重山        2024-05-02 09:37:00
  作品通过对陈晓莺散文集《从故乡到异乡》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介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心地善良和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让读者了解了女作家眼中看到的魅力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女作家注重家庭亲情,注重帮助弱者,注重与人为善的宽广情怀。
   作品结构清晰明了,语言流利精炼。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