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一对老搭档(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一对老搭档(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11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5发表时间:2024-05-01 10:39:26


   只要你生活在农村,随时随就会遇到一对对“不离不弃”的老搭档。比如,炉桥与风箱,半桶与打谷机,扬叉与镰枷,牛的蒙眼壳与枷档子。当然,还有红苕撞撞与红苕篼子等等。出于笔墨有限的原因,就不再去多列举了。
   这一对老“搭档”,是我最为熟悉的那种类型,我对它也一直浸润着深深的感情。它们是天底下一对最好的老搭档。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久别的农村老家,好巧不巧地瞧见了它俩“相亲相爱”的画面,那完全是我连想都没想过的一次意外。也是它们促成了我一定要写这篇文章、以留作纪念的原因。
   能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墙旮旯里一下子见到它们,我先是一惊,随后又是一喜。惊的是如今的农村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前那些旧东西已过时,基本被处理了。它俩居然还能存活下来,实属不易;喜的是如同见了老朋友一样,我感情的闸门被迅速打开,那一幕幕往事随即涌上了心头。
   我快步走过去,来到放置它俩的地方——一处阳光晒不着、却随时有可能被风雨袭击的屋檐下,打量起它们来。大概是受随时逡巡的风影响着的缘故,抑或它的主人已许久没把它派上用场了,像长久不用的物件那般,它们已被干渴得有些反光了。
   我触摸了一下它上面用手提的那个“系”。其实,也有人叫它“圈”。就与它的通体都是用房前屋后野蛮生长的竹子编的一样,那上半部分的“圈”也是用竹子编的,仅仅是为方便人们随时能提来提去而已。
   它的肚子鼓而圆,站在那儿的高度足有四五十公分高。我估摸着它那连同两头收缩、中间“放”的体内,是能一次性地“生产”出二三十斤、抑或跟它的东西来的。
   此时,那个叫“撞撞”的物件就放到了它空空如也的腹中。只不过那个“撞撞”显然在长度上更胜一筹,它有半个身位露在了“篼子”外,与“篼子”相比,它更显得瘦骨嶙峋了一些。它顶多大拇指粗细,木制的材质,与端头的那个“拐”连为一体。
   按我们小时候的叫法,“撞撞”与“篼子”都不是它俩的全名——“红苕撞撞”与“红苕篼子”才是它们的全名。其实,之所以在它们的前面都冠以“红苕”二字,是那时候红苕这东西是主打,淘红苕的时候多得去了。它们配合起来要淘的东西,还应该有白萝卜、红萝卜,还有砍细了的“猪草”等等。
   随便好了,叫它们“撞撞”和“篼子”也行,免得麻烦。
   我试着先掂了一下撞撞的自重,又掂了一下篼子的自重,它们都怪轻飘飘的没多少斤两。但我把篼子放下来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它像个醉汉一下子就倾斜了过去。我朝它底下的四只脚上望去,四只脚高低不一,居然有一只脚快要缩到肚子里去了。它之所以长时间没能倒过去,原来是傍墙而放的。
   我站在那儿,又对它们细细打量了一会儿。那篼子编出来的时间应该不太长,它的篾条尽管有些泛白,但没一处有朽烂的迹象。用黄荊树作为地撞去,看不出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基本上是从山中砍回来就用的那种原生态的东西,捏手的地方也还没被磨光滑,它们应该是几乎同时应运而生的吧!
   我从屋里找到一个较尖的铁器,把红苕篼子瘸了的那只脚修理了一下,它已经能稳当地站立了。
  
   二
   晚上,许是有些兴奋的缘故,我的脑海里始终出现了红苕篼子与红苕撞撞的影像来。越是睡不着,大脑就越清醒,就跟打扑克的人把牌打久了,满脑子都会出现扑克翻飞的假象一样。
   白天见到的这对老搭档,我小时候用过的一模一样,简直就是它的翻版。
   由此我节外生枝地想到了一个问题,当初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它们,并把它俩生拉硬拽地弄来做配对的呢?
   我之所以要用上“生拉硬拽”这个词语,那完全因为它们风马牛不相及,彼此在不相干的地方存在着。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最终却走到了一起,并成为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
   任何不相融的两样东西,最先的结合都应该是从试试看开始的。就像有些之所以成为金婚、钻石婚姻的夫妻,得靠风雨兼程、恰到好处地配合,才最终走至人生的终点。
   作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我,早年间是与红苕篼子和红苕撞撞打过交道的。与它们打交道的时间几乎涵盖了我的整个少儿乃至青少年时期。
   在我什么事也做不了、只会撵大人们路的时候,我爱屁颠屁颠地跟在奶奶和母亲后面看热闹,其中就有她们提着一红苕篼子东西到水边去淘洗。因红苕篼子里装着的东西实在太沉,总是把她们直板的身板弄歪了——朝红苕篼子相反的方向歪去。常常把她们的脸都给整得通红通红的。“哎哟喂,把我累的!”她们在放下红苕篼子时基本会这样叫上一句。然后就躬身忙着去水里淘洗。
   红苕篼子里要么装的是满满一篼的萝卜,要么是满满一篼的红苕,或者是一篼砍细了的猪“草”。最重的还是那前两个家伙——它们总是那么沉,来回的路上要用力提才能提着不拖地。但后一种在篼子提出水面的一刹那间,会带出不少的水来,把岸边的田埂给“滤”湿了。不多长时间,那篼子里的重量就会因此而减轻了不少。
   存水田里的水,我想玩而没办法够着,但从红苕篼子里漏出来的水就成了我的最爱。夏天,我会用赤脚去淌它,冬天也会隔着鞋去踏它。
   后来,到我长大到了也能做这些家务活时,就用红苕篼子和红苕撞撞去淘“菜”成了我的日常事与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
   红苕篼子底下的四只脚,在存水田边的烂泥里还好说——毕竟那烂泥还能将就着它,要是换个其它什么地方,它就会立刻露出马脚来——在我心中,那承载了重量的红苕篼子总是东倒西歪地站不稳,我要么给那个瘸脚支个石头,要么将篼子靠在我的一条腿上,以此作短暂的歇息。
   我们住在高山上,冬天淘“菜”、洗衣服的去处,只有到御冬的存水田或者小堰塘里去才能达成所愿。而这些地方,离我们的老屋还要穿行三四根弯弯曲曲的田埂。每根泥土田埂的长度有二三米、四五十米不等。
   灰蒙蒙不见天宇的冬季,总是能让那些给来年寄予厚望的存水田如明镜样地闪着光,老远就能分辨得出来。
   红苕撞撞在红苕篼子里对泥红苕、泥萝卜勇猛的撞击,像极了抓鱼的背篼里惊慌失措的鱼儿发出来的四处碰壁绝望的声响。有时,我即便把汗水都给撞出来了、把手也撞得痛了,那萝卜与红苕上的泥巴有些仍会纹丝不动地纠集着。等回了家,大人拿出证据来教育说,下次要多淘几下,一定要淘干净来……
   那时在我看来,要想把农活干好,必要经过用红苕篼子淘红苕、淘萝卜这一关口。倘若连这一关都过了,其他就好说了。
   于是,我也积累了一条经验。等淘得差不多了,就把篼子里的所淘之物(主要是红苕萝卜之类的难淘之物)簸上簸下地翻看,当看不出有附体的泥巴了,方才班师回朝。
  
   三
   至今,我也还记得我们家以前那一对老搭档的样子。红苕篼子许是在换了好几任后,才最终赶上红苕撞撞的趟儿了。把它俩给撮合起来、使之成为一对好搭档的,是时间在里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红苕篼子怎这么不经用,才编了多久,就又坏了……”常年不在家的父亲,每次一回来,母亲就会嚷嚷着叫他把红苕篼子编好了再走,不然在家的我们即便见它坏了,也只有干瞪眼。
   砍竹划篾,父亲是行家。经他手编的红苕篼子几乎都是按上一个篼子的大小照葫芦画瓢完成的。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与红苕撞撞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倒是我在使用的时候没看出它们有什么矛盾。
   也许,它们本身就是配套的呢,无关大小。
   但那个用旧了、磨玉了的红苕撞撞,在红苕篼子都换几朝几代了的情况下,却仍是老当益壮地不肯败下阵来。仿佛要换它,像动了根基似的简直不可思议。
   看它们一新一旧、一老一少如在一起的爷孙俩,显得很不和谐的样子,我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并迈出了要把那个已经磨玉了地撞去给换掉的行动。这应该是件好事,无需征得大人的同意。
   苦于山坡上树苗儿始终难长大、连树枝儿也被砍得个精光的现实,我的想法一直也没能实现。
   一天,我在观音岩放牛时,无意中发现了在巴壁观音旁边的一处洞口,那望而生畏的黄荊树丛中竟然长出了我想要的东西,这一发现令我喜出望外,
   比大拇指还粗的黄荆树,天然地长出了一个“红苕撞撞”来——黄荊树的枝梢上有处弯曲的拐,与弯拐几乎垂直的是一根笔直的“棍”,它简直就是我们家那个老古董撞撞的翻板。
   但很快我又垂下了头。要不是它长在了悬崖之上,谁还会把它留到现在呢?不过,我还是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自豪,颇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效果。天天在它下面遮阴躲雨,怎么就没发现到它的存在呢?我心里很是纳闷。
   有年春节,我去河边住着的舅舅们家走亲戚,它们用两块木头做成的撞去吸引了我。出于对它本能的好奇,我在空空的红苕篼子里用力比试了几下,觉得它满有意思的。
   回家以后,我把这事说给奶奶听,她却只淡淡地说,他们住在河边,到哪儿去找现成的撞去哟,就只能找木匠做个用了。不过,那撞撞笨重得很,不好用,稍一用力还会把萝卜和红苕撞烂……
   眼见我的用心没能得到奶奶的认可,便有些不高兴地说,我们家那个老古董撞去有什么好的,都用成了那个鬼样子也不换,丢不丢人?
   丢了?奶奶什么也没说,她在白了我一眼后就独自走开了。
  
   四
   得知大人们一直不肯换掉那个老古董撞去的原因,是在我上初中以后的事了。单从表面上看,我长久以来都只认为那长不出柴来的山上,是找不到一根可以用作红苕撞撞的树来的。其实不然,这并非事情的全部。
   只因老师提前布置了一堂要写“家有传家宝”的作文课。没办法,我只好回家求助我的父亲。在我们当地,他既是个有几分文墨、勉强可以算作一个识文断字的“先生”,又是眼光不显老套、思想不显保守那样的一个“年轻人”。总而言之,我只能把写作文之取材的希望寄予给他了。没想到,他却朝旁边正做着事的奶奶努了努嘴。我知道他的用意,便走近了奶奶问,奶奶,我们家到底有没有传家宝啊?
   要那玩意儿干啥?奶奶一脸诧异地看我并且问道,仍把注意力停留到了正干着活的手上。
   我又不要它,干吗那样看我?只是老师要我们每人写一篇“家有传家宝”的作文。如果有,你就拿给我看看嘛!
   她什么也没说,就自顾自地转身进了灶屋。从灶屋里她拿出了那个令我在面子上挂不住、心里早想换掉的红苕撞撞来。“这个就是,你写它嘛!”她没好气地白了我一眼。
   我有些惊讶地指着撞撞说,它会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要写它,写什么呀,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嘟囔着不服气地说。
   你可不要小瞧它。虽然它貌不惊人,却很有故事呢!父亲趁机在一旁帮腔。
   去看看它是什么做的?认得出?奶奶用不无得意的表情望着我。
   哪个晓不得嘛,是坡上的黄荊棒做的,就是挨打的那个。我自信满满地回道。
   那可不是啊!它是用牛筋树做的,木质才那么坚硬,保存了好几十年都不烂。
   奶奶一屁股坐在了旁边的板凳上。先是愣了一下,才耐心地给我讲起了那个号称是我们家传家宝的老古董的红苕撞撞的故事来。
   这个用牛筋树做的撞去,是你爷爷从我们买回来的那面山上砍来的。牛筋树在山里很少长得有,像长这么大的牛筋木就更少见了。我们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好不容易才从王保长手上买下这面山坡,指望将来留给儿孙们。本来你爷爷也很想让那棵难得一见的牛筋树长到不能再长为止,不过他又给我说,他也没想过以后要拿它来做个啥,只想一门心思让它长下去。
   可不等那棵牛筋树再长了——才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就解放了。我们买的那面山参加了村里的土改,划成好几块、分到其他家去了。你爷爷想不通的是,我们靠省吃俭用买来的那面山,在土改划分成分时,却被村里不怀好意的那些人不由分说地划成了富农,而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家却划成了贫农。
   这个撞撞就是你爷爷从我们那山上偷偷砍来的——他早就发现了它可以做个撞撞的价值。他说只图给自己留个念想。
   没过多久,他就积劳成疾死去了。
   这还没完。“文化大革命”那阵子,由于我们是富农的成分,村里的革委会来抄家,把红苕撞撞和其它几样东西都给抄走了。
   说到这儿,父亲突然插话说,等运动一结束,我去村革委那间堆得乱七八糟的仓库里取回我们被查抄的东西时,其它几件贵重点的小东西都不见了,就剩这个撞撞在墙旮沓里放着,我就把它拿回来了。它满身都是灰,身上还留下了几处外伤,脏兮兮的像个被遗弃的孩子,不知在革委会遭受了多大的罪才变成这样的。
   这不,我们就拿它当撞撞用。红苕篼子倒是换了不少,它却一直还能被我们用着,都用到了现在,好几十年过去了。就像你爷爷说的那样,留着它是想留个念想。要不是这,可能它早就去见马克思了。
   听了撞撞不凡的经历,加上它帮助我完成了那篇“家有传家宝”的作文,我就觉得它一下子与众不同了。每次在拿它淘这淘那时,都觉得它特别有意思,对它也赋予了相应的感情。
   直到我十六岁去外村代课,以及十九岁去外省当兵时,它都是我们家里唯一地撞去。仍和红苕篼子搭档,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属于它俩共同才能完成的任务。
  
   五
   作为当家人的大妹,在我们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拿出了那对不离不弃的老搭档。把用萝卜英子做成的猪草,在院坝的水泥地板上已经砍细了,要装篼拿到屋后的水池里去淘。明晃晃如银盘似的水池,早在我们刚回家时就已经见到了,想必那一定是个淘洗东西的地方呢。因为,在他们独栋别墅的周围,存水田和堰塘统统不复存在了。以前种着庄稼的良田也荒芜了不少……一切变化得是那样的触目惊心。
   经过我修整好了的红苕篼子,已经能独立站在那儿了。红苕撞撞倒是不能独自站立,它只有靠着红苕篼子才能不倒。
   大妹让它依附在篼子上,手捧地上砍好的猪草往里面装去。
   你还认得这个不?她指着撞撞说。
   咋个不认识,是红苕撞撞嘛。我在回答她时,也顺口问道,我们以前那个红苕撞撞哪去了?其实哪是顺口问哟,早就想问她了,只是她一直在忙着。
   你说的哪个红苕撞撞?
   还能有几个,就是那个老古董的红苕撞撞呗!
   你走了以后,我们都用好几个了哈。哦,你说的是它呀!早烂了,已经尸骨无存了,可能是当柴烧了吧。大妹说得云淡风轻。
   我的心被刺痛了一下。
   接着便听到了大妹自言自语说话的声音。不过比较起来,还是那个老古董要灵活些,淘个什么东西应手!要不是烂得不能用了,哪个舍得丢它嘛!
  

共 56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对老搭档,是指农村生活常见的“红苕撞撞”和“红苕兜子”,文章以此为切入点,讲述了它们的使用方法、历史故事以及作者与它们的情感联系。散文描写细腻,细节描写丰富,让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到物品的材质和特点。散文回忆了自己与这对老搭档的故事,小时候帮奶奶和母亲淘洗红苕和自己想换掉红苕撞撞的经历,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对这对老搭档的深厚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老物件逐渐式微,此篇散文描述的是老物件,是宝贵的存在,它承载的是一段历史,一段记忆。挖掘出是深藏在老物件背后的深刻意义,展现出农村生活的美好,了解农村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会激发后人的斗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0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4-05-01 10:42:43
  老物件,就是老朋友,一直藏在心里,这篇散文就是,这一堆老搭档是作者心底永久的财富。散文底蕴丰厚,主题向上,深挖了老物件背后的深刻意义,学习了!顺祝足行兄节日快乐!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5-03 10:33:0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4-05-03 11:31:12
  谢谢鼓励。祝雪社五一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