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成都流传着古老的人文之魂(散文)
成都的根,被一条都江堰封存了几千年;成都的人文精神的魂,还盛在“杜甫草堂”里。
成为一座都城,并非是划一块地方,垒起几桩楼房,它是需要底蕴的。这些底蕴必须是独特的,否则只能在漫长的沧桑风雨中被洗涤干净,冲刷模糊。成都,是历经风雨洗礼的成都,其遗存依然鲜活。
◎都江堰
在四川成都,有一个地方承载着千年的奇功,历史的沉淀非常沉厚,那就是都江堰。这座宏伟的水利工程,虽然没有岳飞那般雄心壮志,没有文天祥那样慷慨激昂,但它的建造者们却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民族的壮丽史诗。
都江堰的修建始于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筑堤挖渠,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保障当地人民的生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江堰的意义不断升华,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千秋功业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难题。他们挥汗如雨,扛着重物,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座座巍峨的堤坝筑起,一条条灌溉渠道挖通,使得这片土地不再惧怕洪水的侵袭,而是迎来了丰收和繁荣。
都江堰告诉我们,伟大并不是只存在于战场上,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书写英雄的传奇。
站在都江堰,我知道自己的存在很渺小,拦不住奔腾的水,挡不住狂泻的泥沙,说不出“既生亮何生瑜”的话,只能缅怀,感慨,我站在其上,可以看到,感受到曾经的英雄人物,那个人就是李冰。
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师,生活在约公元前3世纪。他是都江堰的创建者,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都江堰是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被誉为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结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在都江堰的江边礁石上,我感受着水流飞奔的力量,它们不断地奔腾,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分流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又分别撞到一道坚坝,又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那么咆哮,那么汹涌,却又那么温顺,那么乖巧,那么有序,看到此处,我不自觉地感叹,这是谁?是李冰吗,死于两千多年的李冰明明还在指挥水流,多么的神奇。
朴初先生赞诗云:“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赵先生所言极是,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每时每刻为民众输送汨汨清流,造福于民。拥有长城是名气,拥有都江堰是福气。是吧?
朴初先生的诗赞将长城和都江堰并列,是对两大工程的高度赞美。长城作为我国的标志性建筑,历经风雨千年,虽然失去了防御的实际功能,但作为文化遗产,依然令人敬仰。然而,与长城相比,都江堰更像是一条活水,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今社会的生命线。它的存在,为周边地区带来了丰饶的水源,支撑着农业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灌溉和生活用水,是一项真正造福民生的工程。
在都江堰的海边,水流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美好的传说。站在这里,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也为现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而感到欣慰。都江堰,是一座承载着文化与希望的丰碑,它的存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亡成都时的故居。草堂周围青竹掩映,花香飘溢,古朴的建筑风格与优雅的园林布局相得益彰。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主线,包括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依次排列。
草堂的正门,巍峨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进入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大廨,这里曾是杜甫招待客人的地方,也是他创作的场所之一。大廨的布置简洁而不失典雅,古色古香的家具、挂着的历代文人诗画,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
在草堂的园内漫步,可以看到青竹掩映下的诗史堂,这是杜甫草堂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诗史堂内陈设着杜甫的诗作、历史典籍以及一些相关的文物,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杜甫当年创作的场景和他的文学情怀。园内还有一座工部祠,用以祭奠当时政治上的官员和学者,展现了杜甫时代的政治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草堂的柴门处,有着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据传,杜甫流亡成都时曾在这里讨取柴火为生。柴门旁的几棵老树,似乎都在诉说着杜甫曾经的艰辛与坚韧。
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流传着一种深沉的文化情结,一种对于文学巨匠杜甫的崇敬之情。而这种情感,以杜甫草堂为中心,呈现出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文化底蕴。与武侯祠相比,杜甫草堂的精致与细腻更加引人注目。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寻常的文化景点,更是成都人心中对于杜甫诗歌的真挚感怀之所。
杜甫草堂的制作精细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景点的水平。每一处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对杜诗圣的尊崇与敬仰。从建筑结构到装饰布置,处处都透露出精心雕琢的痕迹。墙上的石刻、楹联,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述说着杜甫的诗篇,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这种制作精细的程度,反映了成都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杜甫这位文学巨匠的虔诚之心。
成都人对于杜甫的崇拜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本能。无论他是外乡人,来自河南的巩县,成都人对他的追随与尊敬丝毫未减。这种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崇拜,凸显了杜甫诗歌在成都文化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他的诗篇被成都人奉为经典,被铭刻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能够光临杜甫草堂,对于成都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更因为这里承载了成都人对于杜甫的敬仰之情。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仿佛与杜甫的诗歌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杜甫草堂所展现出的精致与深刻,不仅仅是一座文化景点,更是成都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成都人对于文学传统的珍视与传承,也凸显了杜甫这位文学巨匠在成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杜甫对成都的感情可以说是一种深情厚谊,他在成都的生活给予了他无尽的灵感与慰藉。对于成都人来说,杜甫更是一个历史上的文化符号,被当地人民所铭记和珍视。前来参观杜甫草堂,对于成都人而言,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与感悟。
杜甫的品德高尚纯洁,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他的诗作虽然是以古代的文言文形式表达,但其思想内涵却是通透现代的,触及人心的共鸣点。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诗歌艺术上的完美,更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今人对杜甫的景仰和追忆,正是对他那种卓越的诗歌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体现。他的诗歌经久不衰,启迪着无数后人,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也知道,我在你面前不敢吟诗一首,但我回家后,抑制不住感情,也偷吟一首小诗,不敢呈现于你,但我好像释然了很多,顾念苍生,面向百姓,我找到了你交给我的诗歌创作方向。
来成都,我告诉你,你想脚跟站稳,先站在都江堰上;你想带走人文精神的灵魂,就走进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