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川菜之首(散文)
如果有人问,最能代表川菜的是哪一道菜品?估计大部分川人的答案跟我的一样,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肯定是回锅肉噻。”
一
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众多中国美食中的一个代表,以独特的麻辣风味著称。其具有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从中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川菜是中国民间最大的菜系,川菜餐馆遍布全国。据相关报告,截止去年上半年,川菜门店数量超过三十二万家,位列全国第一,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大菜系。好多地方深受麻辣川菜的影响,逐渐接受辣味,多多少少能吃一点辣,有的甚至无辣不欢。
在川菜众多的菜品里面,其中回锅肉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人们称作“川菜之首”,给予“川菜第一菜”的美誉,很多人都挺喜欢吃回锅肉,对它的味道赞不绝口。四川回锅肉作为一道家常菜肴,在蜀地非常普遍,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受众广大,这大概就是它能荣登川菜榜首的原因吧。
关于回锅肉的起源,普遍认为是由祭祀传统发展而来。古时候,祖辈们在祭祀神灵时,祭品是煮熟的猪肉,猪肉普遍偏肥,只用清水煮熟,并没有加入任何调味品。祭祀完毕之后,上供的猪肉要分给大伙,而此时猪肉早已冷却,本身又没啥味道,直接吃肯定不好吃。所以大家就重新再炒一遍来吃,在炒制过程中适当加上点佐料,让肉吃起来有点味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回锅肉这种新型的吃法。
回锅肉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但具体情况则无考。古代的无考,现代版回锅肉的出现和普及,毫无疑问应该是在清末,因为有文献资料能证实这一点。在一九〇九年出版的成都百科全书《成都通览》中,就记载了在那个时代,所有出现在成都市面上的菜品名目,足足有一千种之多,其中就有“回锅肉”这道菜赫然在册。在历史文献资料里,回锅肉早就被记录在案,有名有分。
回锅肉是四川传统的菜式中家常菜的代表之一,在四川广大地区非常普遍,成为川菜的化身。其味道独特,风味俱佳,具有的家常特性让它排名第一,广受欢迎。特点是色泽油亮、肥瘦适中、口感独到,烹饪方式并不复杂,一般的家庭都能做都会做,毫无压力。
过去也包括现在,常常能闻见左邻右舍炒回锅肉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香气扑鼻,诱人食欲。闻到香味的人,禁不住诱惑,本来没打算做回锅肉的,马上改变主意,不行,也要做回锅肉吃。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日,“四川回锅肉”被评为“中国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获评省级天府名菜。
二
与回锅肉有关,在清朝末期,著名的郫县豆瓣酱几经研制改良,大功告成,盛行起来。豆瓣酱从此被广为运用在川味菜品里,主要起到增色增香提味的作用。回锅肉里面加入豆瓣酱进行调味烹制,大幅度提升了肉的口感,香而不腻,上升了一个档次,从那回锅肉一跃成为川菜中首屈一指的一道名菜。应该说自从有了豆瓣酱,回锅肉好吃的关键便全系于豆瓣酱的调味上,而且必须要用郫县豆瓣酱才最为正宗,功不可没。
郫县豆瓣酱也要有所区分,最好是那种发酵时间较长,能有个几年的发酵时间,豆瓣酱的颜色看起来并不是很红,而是有些陈旧暗淡,呈暗红色的才是最好的豆瓣酱。颜色鲜艳、红油靓丽的虽然看起来好看,但也说明了发酵时间较短,味肯定不够地道,它们之间区别很大。就像陈年的老酒,和酿造时间很短的新酒相比,口感也肯定不一样吧?不知差多少呢,虽然我并不会、也不懂喝酒,但也听说过陈年老酒味道绵柔,醇香扑鼻,喝起来口感更好。
用郫县豆瓣酱炒回锅肉,主要是炒出其靓丽的颜色和蚕豆的浓香味,以化解猪肉的油脂,吃起来不油腻,增香去腥提味。我们平时做家常菜都离不了豆瓣酱,比如做粉蒸肉,家庭版火锅,鱼香茄子,鱼香肉丝,烂肉粉条等都要放。但是,如果要说最离不开豆瓣酱的当属回锅肉,就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佐料,它们之间的搭配堪称完美。
据说四川首富刘永好,最爱吃的川菜是麻婆豆腐和回锅肉,他是做猪饲料起家的,也偏好吃回锅肉,正好这两个川菜,就都离不开使用郫县豆瓣酱来烹制。豆瓣酱的创制,成就了一大批知名的川菜菜品,提升了川菜的味道,回锅肉就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如果说郫县豆瓣酱是川菜之魂,那么它更是川菜之首回锅肉的魂中之魂,没有郫县豆瓣酱,就没有正宗回锅肉。
看起来普通的回锅肉,老百姓都很爱吃,就连不少川籍的老一辈革命家,都爱吃回锅肉。他们早年从蜀地走出去,之前早已习惯了家乡的饮食口味,不管在外面多久,吃过多少好吃的,家乡的食物味道,总能让他们魂牵梦绕,一辈子也忘不了,家乡的食物就代表着一份刻骨铭心的乡愁记忆,一份难以忘却的乡情。
地道四川人邓小平同志一生乡音不改,一辈子口味不变,一直爱吃回锅肉。他每次回川,回锅肉必不可少,有时候还会特别叮嘱,一定要吃家乡风味的折耳根炒回锅肉。还有朱德、陈毅等老帅,回家乡时也最爱吃回锅肉,出于健康考虑,家人不让吃,有时候就像小孩儿一样“耍赖”,趁人不备“偷吃”两片,就馋这一口。可见家乡的回锅肉情结多么根深蒂固,牢固占据着味蕾的记忆。
回锅肉不仅好吃,营养成分也全面,猪肉甚至可以入药,在《本草纲目》里,把猪列为可入药的二十六种畜类之首。猪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猪肉能补肾气衰竭,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尤其重要,可谓一宝。猪肉含有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补肾养血,还含有钙、磷、铁等元素,都对身体有益。
回锅肉中必备的辅料蒜苗,营养价值也不错,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等。自带辣素,能醒脾、消积食,可杀菌、抑菌,预防流感,肠炎等。保护心脑血管,预防血栓,保护肝脏,防癌等等,好处多多。
猪肉和蒜苗的搭配,可谓天作之合。味道最好,最佳搭档,又有这么多的营养成分,当得起川菜之首的名号。
三
关于做回锅肉使用的食材,也是很有讲究的,最好选用“二刀肉”,川人俗称的“坐蹬肉”。其具体部位在猪臀靠近后腿的那一圈肉,得名来自于切掉尾巴后的第二刀。这块肉肥瘦相间,肉质紧实,乃正宗回锅肉的首选。
不过还有块肉也不错,即与猪尾巴相连的那一小块五花肉,比较鲜嫩,肥而不腻。我个人就偏爱用五花肉炒回锅肉,切得薄薄的,肥瘦相间,吃起来不腻,味道特香。在翻炒过程中,还能炒出灯盏窝,就是猪肉微微卷起来,才最巴适最地道。
由于回锅肉在蜀地极为普遍,家家户户都会做,也就各有各的特色和偏好,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有的喜欢青椒回锅肉,有的喜欢蒜苗回锅肉,有的喜欢莲花白回锅肉,有的喜欢甜椒回锅肉。有的喜欢放一点豆豉,有的则只放豆瓣酱,有的要放甜面酱,有的放白糖,但做法都大同小异,区别不大。
一般来说,都是先将一块带皮的五花肉冷水下锅,加入葱段、姜片,花椒、黄酒等煮开,为的是去腥味除血水,然后撇净水面上的浮血沫,煮熟后取出晾凉备用。熟不熟的判断,用一个办法即知,看筷子能不能轻而易举插入肉里面为准,如果插不动,就说明肉还未断生。然后将煮熟的猪肉切成薄片,同时将蒜苗的白色部分先用刀拍扁,斜切成段,青蒜苗也切好备用。一切准备就绪,起锅烧油,倒入少许菜籽油,多熬一会,去除菜籽的生油味,炒回锅肉必须要用四川的菜籽油才正宗。如果猪肉太肥的话,就可以不用倒油,直接干煸逼出肥肉的过多油脂,这就是川人所说的“熬锅肉”之熬的过程。
在不断的煸炒中,煸出多余的油脂,直至将至肉片的颜色变得透明,边缘略微朝内卷起,这时候就可以下入郫县豆瓣酱了。事先一定要将粗糙大粒的豆瓣酱剁细,这样才能充分与肉融合,煸炒出酱红的红油,激发出豆香。可以适当的加入少许酱油亦或者不加,可以加入少许豆豉或者甜面酱,亦或者都不加,根据情况自行决定,看个人喜好。与肉片一起翻炒均匀上色,最后下入蒜苗,点少许糖、鸡精调味即成。我个人一向喜欢加白糖提鲜提味,总觉得加糖后的回甜味,简直是点睛之笔,有它无它味道大有区别。一盘色香味美,香气扑鼻的地道回锅肉,出锅装盘。配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它们之间最搭,简直不要太过瘾,绝对的下饭菜,好吃的不想停下来。
后来我无意间还发现,关键就在回锅这两个字上,煮熟肉后第一次入锅煸炒,称为回锅肉。吃不完剩下的那些回锅肉,进行第二次次回锅加热时,似乎味道更好更入味些,吃起来更香。回锅回锅,二次回锅,越回越香。当然,其中的配菜青蒜苗就不行了,被炒干了,想吃的话可以考虑重新再加入一些新蒜苗。无意间吃到的二次回锅肉,让我觉得比第一次回锅还好吃,而且肉的油脂基本被煸干了,一点不油腻,越嚼越香,可以毫无顾虑的大口吃肉。反正我从来没有因为吃回锅肉担心胖过,总进食量不大就无忧。
川人的饭桌上,一顿饭总会有几个家常菜。比如我家,如果有回锅肉,就配一盘青菜,一份解腻的酸菜粉丝汤,再凉拌个什么荤菜或素菜,这顿饭荤素搭配比较合理。我有时候只吃一点点饭,喝碗汤,多吃菜,就吃得很饱。像我这样的人属于菜虫子一类,吃菜多过吃饭,好些女人都这样,甚至有人一点饭都不吃只吃肉菜。
川人爱吃回锅肉之类的川菜和麻辣火锅,重油重辣,怪的是大部分人目测并不胖,反而挺苗条。主要原因大概是胃口相对并不算大,总摄入量不大,碳水化合物吃得不多,肉是身体必需的蛋白质要吃,蔬菜纤维帮助清理肠道,发酵过的酸菜汤有助于消化,吃辣能帮助减肥等等,大约就是这些原因所致吧。
四
与回锅肉有关的一些记忆也还留存在心中,青年时期重返蓉城的我,起初那些年因离家远,中午都是在单位自有食堂打饭吃。
那时我刚调来,在总经办从事文秘工作。开始对诸多部门都还不熟悉,到吃午饭时,一位热心的工会干部老大姐,专门带我去认地、打饭。她和负责打饭的女师傅本就很熟,特意给她打了招呼,介绍我是公司新来的办公室人员,并嘱咐她要多照顾我。
从此以后,那位女师傅就认准了我,每次给我打菜,菜量都很大,这还嫌不够,随后用勺子再专挑一些好肉,舀到我碗里。我都吃不了多少饭,光吃菜就好饱,肉菜太多了。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品尝到了好吃的回锅肉。食堂按照应季菜炒回锅肉,生长香蒜苗的季节,就用香蒜苗炒回锅肉。不是那个季节,就用青辣椒炒回锅肉,两种都挺好吃,食堂的师傅炒回锅肉太香了。我这才发现,原来回锅肉这么好吃,做得真地道,带皮肉吃起来并不肥腻,软软糯糯的口感很不错。
我那时候一个人住也不会做饭,在家很少开火,每天中午的食堂打饭,实际上成了我改善伙食的一个好机会。早晚饭我都是凑合,本就缺乏油水和营养,那是我人生中最瘦的阶段,全靠中午这顿饭撑着,吃饱吃好,从此爱上回锅肉。
在成都,传统的是蒜苗回锅肉,青椒回锅肉,还有莲花白回锅肉,甜椒回锅肉等许许多多的做法,包括邓小平爱吃的折耳根炒回锅肉。不过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吃折耳根,从这就能看出来,南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差别,一般川人是喜欢吃折耳根的,包括整个西南地区的人。而我是个北方人,不太喜欢折耳根,有股鱼腥味,所以又名鱼腥草。折耳根可以用来炒回锅肉,大多时候是用来凉拌,拌嫩胡豆、莴笋丝丝等。
我在大表哥家吃过莲花白炒回锅肉,莲花白即是包菜、卷心菜,回锅肉配莲花白也挺香,脆甜解腻。青椒回锅肉那就太普遍了,爱吃辣椒的人最爱。甜椒烩回锅肉,我第一次吃时是在同事家。她把回锅肉和不辣的甜椒混炒,加了郫县豆瓣酱烩在一起,口感甜甜的,很适合不能吃辣的人群,因为有豆瓣酱的加入,别有一番风味,我便也学会了这样做。
后来终于有机会得以展示手艺,那一年,家住湖北武汉的姑姑,一家人到九寨沟旅游后转道成都,我们先是在家招待他们吃家常菜。其中有一餐全由我一个人出品,一桌子的菜都是我一个人准备并独立操作做出来的。其中就有这样一道甜椒烩回锅肉,是我为他们专门准备的菜品,考虑到姑姑一行人,老老少少的都不能吃辣,甜椒烩回锅肉实属首选。他们最后吃得很开心,一桌菜所剩无几,心满意足。
在成都,会做饭的人实在太多,做回锅肉更是小菜一碟,再简单不过,但我只能算学了一点小手艺,比起别人来还差很远。回锅肉简单易学,几乎人人都能做,反正万变不离其宗,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喜好发挥。对我来说,回锅肉的程序非常简单,我是偏老式做法。就是炒熟猪肉,熬出肥肉油脂,加郫县豆瓣酱,加蒜苗,加糖,鸡精。没了,装盘,完活。
五
年轻时候,已在成都呆了多年的我,那一年回山东看妈妈,那时我做饭手艺还不行,不过是刚刚跟着爱人学了一点皮毛。做别的川菜没啥把握,这回锅肉倒是在家经常吃,光看也看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