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票证(散文)

精品 【菊韵】票证(散文)


作者:晨风的书屋 白丁,5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发表时间:2024-05-06 22:14:50

票证,对于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人,或许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对于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那是尘封在心里的一页泛黄的记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计划经济年代仿佛是一颗独特的星辰,虽已逝去,但其光芒仍在记忆的深处闪烁。票证,作为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票证就是生活中的“通行证”,就是“护照”,就是“命根子”,很多时候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那时候,日常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以及很多的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中国城镇的每个家庭,都是严格地按照人口和定量供应的标准来领取各类票证。对老百姓来说,没有票证,就意味着无法生存。
   那时,城镇居民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粮油本,每月,都会有人上门通知每家居民,去居委会领取各种票证。我记得,每到领票证的日子,我总是被家里委派去领取票证。那时,左邻右舍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着各种信息,气氛祥和而热闹。而我,拿着粮油本,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那一张张珍贵的票证被小心翼翼地撕下,然后仔细地核对、签字,小心地领走。
   发票证的人通常都坐在一张普通的桌子后面,他面前堆着一摞厚厚的粮油本儿,他不慌不忙地一本一本地核对,钢笔在一本一本的粮油本上划着。然后熟练地在手边儿那一大沓的各类票证上撕扯着,稳妥中带着麻溜。认真清点好了以后,再让旁边的人复核,清点复核无误后,发票证的人大声叫唤着粮油本上的名字,被叫唤的人赶紧上前领取。
   在发放票证的过程中,有时候也有人着急上火地闯进来,拱手作揖地向等候的街坊邻居一一打招呼,说他家里有要紧的事,要忙着先领。这时,他也不管大家乐意不乐意,直接将自家的粮油本儿往发票证的人前面一放。那会儿民风世风也的确淳朴,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人群里也最多发出几声低低的咂嘴声,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那些年,家家的粮油米粉都是定量供应的,成人,学生,儿童的标准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国家规定的不同标准。和粮票同时发放的通常还有油票、肉票、豆腐票、布票等等。票证是按照人口发放,谁家人口多,谁家的票证就会领得多。那时我家里只有六个人,可领回来的票证,也把粮油本儿夹得鼓鼓囊囊的。
   别看这么多票证,如果不好好地计划着使用,每个月还真的不够花销。对于男孩子多的家庭来说,粮票尤其是显得特别紧张。因为男孩子好活动,每天的运动量大,所以处于发育期的男孩子吃起来都是狼吞虎咽,如狼似虎。这样的家庭如果不好好地节省着计划使用,票证领回来没几日,粮票就会用得精光。
   那个时候,普通百姓平时都热衷于积攒粮票,因为当时粮票可以用来换钱或物品,但是用钱却难以买到粮票。那时我家里是外婆操持家务,一天三餐也就只能中午吃上一顿米饭,早晚是稀饭加咸菜。偶尔才有馒头搭着,面条配着。那时还吃过糁儿、谷米等其他杂粮。面票只能买粮店里的面粉,面粉买回来以后,外婆大都是做成馒头,或者擀成面条给我们吃。
   现在的人都时尚减肥,极少吃肉。在票证年代里,能够一周吃上一顿肉,那就算很奢侈的事情了。那时候,猪肉是定量供应,凭肉票才能买到肉。当然,想吃到肉,仅有肉票还不行,还得起大早去菜场排队才能买上肉。去晚了,有肉票也买不到肉。当年都是天蒙蒙亮的时候,外婆起来去菜市场排队买肉。
   别看你起得早,到了菜市场,你会看到那里的人很多,还有比你起得更早的人,他们把头缩在衣领里在那儿蹲守着。长长的队伍里,还会有些空菜篮子或是小凳子,在那儿摆着占位子。等到卖肉的人来了,那些物件的主人不知从哪儿会突然冒了出来,心安理得地往那儿一站,跟没事儿人一样若无其事。
   看到那些突然插进队伍里的人,一直站在那里排队的人,通常都默认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情况如果在今天的生活里发生,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时的生猪都是吃猪草,不是吃“瘦肉精”快速长肉。所以那猪肉吃在口中肉质细嫩,也营养丰富。现在的市场上已经很难买到这样的猪肉了。现在回想起来,很难想象那些没多少荤腥的年代,也就这么熬过来了。
   那时候,在名目繁多的票证中,布票也是很稀罕的。那时市场上没有化纤产品,布店里卖的布料都是棉织品。在布店里,没有布票,那些各种各样的布料你只能看看,别想买得到。好在我是男孩,对穿着不太讲究,在票证年代里,平时,外婆把老爸剩下的衣服改改弄弄让我穿。多下来的碎布也舍不得扔掉,外婆将这些碎布用糨糊浆好,留着做鞋底。
   票证,不仅是一种物资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的情感记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学会了珍惜、感恩和分享。每一次的分享,都像是在传递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人们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票证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成长。
   票证年代,社会运行的是计划经济,家家都在小心翼翼,勒紧裤带计划着过日子,根本没有大吃大喝的机会。现在几乎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市场完全开放,用不着再发什么票证了,当年视作宝贝的粮油本,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现在再也听不到居民委员会的人,在外面大声吆喝各家各户领票证了。
   三四十年的时间,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家家只有户口簿,人人只有身份证。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只要有钱,柴米油盐酱醋,鸡鸭鹅蛋鱼肉,大家随便挑选。超市里各种商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现在全国的总人口虽然比当年增加了很多,但从来没有闹过粮荒,也没有人忍饥挨饿。
   票证的出现,存在,直到消失。这是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特殊记忆。票证走进每一个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票证走出每一个家庭,变成收藏家的藏品,这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票证时代虽限制了人们的生活,却也保障了供需平衡,使国民经济度过了困难时期。
   到了20世纪90年代,废除了票证制度,人们彻底告别了票证时代。但是,票证时代也留给了人们时代记忆和美好的回忆。现在如果再看到这些票证的原件或仿制品,大都会在古玩市场,或者在百度图片上。对于很多国民来说,这些票证是一段段不会忘怀的年代记忆,因为它们见证着各个时期的市场交替和经济变幻。
   票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凭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们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奋斗历程。已经远去的票证时代,是再也回不去的岁月,它们不仅仅是时代的见证,更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它在人们心里沉淀下来的,是满满的浓郁情怀和浓浓的生活韵味。当然,这当中还浸泡着每一个人不尽相同的情感故事和多彩往事。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个曾经艰难的岁月。然而,那些票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一种精神坚韧和信仰。它们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我们都应感恩生活。当我们回首往事,或许会觉得那些票证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但是,它们所承载的那份珍贵的记忆和情感,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共 28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过去的艰苦岁月,九十年代后出生的人印象非常浅淡,几乎没有什么印象,然而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对于它却印象深刻。建国后,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实行了计划经济,那可以说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根据整个社会的发展态势,集中精力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物资,保障整个国民生计的顺利发展。现在看来,计划经济有很多弊端,然而那个时代的计划经济却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票证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票证的作用非常大,那时候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票证,任何东西都是买不来的。所以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是节俭节约的,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那个时候的口头语。过去艰苦的岁月用语言难以描述,经历过的人心里自然有深刻体会,如今的顺心生活乐在其中。文章文笔细腻,平淡的语气诉说出了和如今不一样的生活,让人缅怀其中,好文共赏,倾情推荐【编辑:寂寞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51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寞        2024-05-06 22:15:57
  平实无奇的笔触,写出了和如今不一样的生活,好文赞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