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蓝河志》中的蓝河八景(随笔)
在古籍《蓝河志》一书中,有文载: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府县驻地黄土故城,黄土故城在旬阳县东一百二十里,《县志》谓:“……元时,金花小姐征蛮王,建城于东营,亦名曰黄土城,不知何据。”黄土城境西南域有一堡,堡内有河流水清澈犹如蓝丝,人称蓝河。因蓝河源出商津南黄村,西南流入旬阳界汇入汉水流经堡域,故名蓝河堡,堡内山奇峻秀丽景色迷人,崖石黛黑,峭壁翼立。《蓝河志》记载蓝河堡境内有八大奇景,文载如下:
龙潭飞瀑:雨水丰盈季,使得龙潭飞瀑、高山流水等水景再现,雨中的龙潭山雾气腾升大石峡水流湍急,龙潭飞瀑数丈直流而下,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声若龙吟可传数里。上古谚语:龙瀑现,异人出,不知何解?
石桥晚照:蓝河上有古石桥,何人何时所建无据可查。蓝河水自桥下流过,每当日落时分,众人皆到桥上品茶赏景游玩,自桥下远处观望,晚霞余晖自桥洞映射,霞光多彩斑斓,古桥若隐若现,似天上蜃楼形似仙桥一般炫彩壮观,桥下有村鸭戏水,偶有稚童淌河捉鱼抓蟹其乐融融,一派欣欣向荣的美景。
蓝水银流:蓝河水为何有银流?古籍有载:“……蓝河源出商津南黄村,西南流入洵阳界汇入汉水。”古人说蓝河水是天庭银河的分流,初期河水丰盈水深及膝,水势缓流哗声作响。每当月圆之夜,皓月当空,月光河面相映似有银粉铺饰宛如银河一般,流水声似银两倾泄击地之音令人称奇,故称蓝河银流。
龙山神洞:蓝河北岸有驿站,驿站的群山之尾,有座山叫龙山。这座山的山涧有个很大很深的洞,叫龙泉洞。每逢干旱年头,有老者站在洞口,对著龙泉洞凝望。据说是只要看到洞口升起一团雾气,一两天之内,必会下雨,雨水降临时曾有人听闻洞内传出龙吟。相传此洞在山底下无尽延伸,有人说它通到巴蜀,又有人说它通到深海。过去,瞻仰它的香客络绎不绝,有烧香的,有上供品的,有汲仙水的。瞻仰洞口的人虽多,但进洞的人却很少。进洞去要准备照明的火把,每进一截,都要在拐弯处做上记号,以防进入不能出来。洞里处处都能听到流水声,声音清脆圆润幽雅入耳,如翠珠落盘拨琴调弦,可洞内烘热干燥,连壁上也见不到一丝水迹。洞口宽敞平坦,能容下百十来人,据说进洞的人,有时会碰见“龙”,但“龙”十分敏感,一旦发现有人,立即变成小蛇或其他不易看出形体的小动物,悄悄隐过,使你根本看不到它的真实模样。
五十年代国家档案馆和文物馆的同志还到洞里进行了考察,他们说走了几公里,洞里高低崎岖,千回百转,宽窄不一,深不可测,由于当时条件有限,里边风又很大,再没敢往里走了。
万山红岩:古籍云:“……有红岩山,隔江,下临汉水龙滩,又称红崖山,形势高峻,色纯赤,日光掩映,霞彩滉漾,为一堡胜概。日光霞彩朝夕掩映,类朝州赤壁,故名”。这段山崖,站在远处抬头仰望,山崖几乎呈90度,崇高奕奕不俟绳而自直,气势之礴场面壮观令人惊叹。仔细观察,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崖十分坚硬,山崖长约两公里、高达百余米,崖顶平缓,呈排状铺展,土为赤红色,十分奇特。日出后阳光照射呈铜红色,日暮时分红霞铺洒整山呈赤红色,造型奇特色彩鲜艳。周边山脉均朝向此山,似万山朝拜之势。
古崖石门:蓝河流经二道山之处有流水回湾之势,状若蛟龙回头,原建有小桥,桥对面石山悬空古崖上有石门一道,前人云乃上古天人所开,常人难以登临。每当沐雨之后当阳光照在石门上,石面自然收集太阳光线反射出去,如同反射在镜面上一样,如同射向天空的光柱,周边数里可见,其景致前所未闻,十分神奇,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犹记得儿时,附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石门对石虎,金银五万五,谁能打得开,买下西河府。”
虎头石峰:蓝河堡内矗立着一块形似猛虎头的山石,当地人称老虎石。上古时期这里曾有猛虎盘踞,县志有诗为证:“……南山北水树冥冥,猛虎自日忽降临……”相传老虎石就是由一只成精了的老虎变的。关于这块石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这一带山林葱茂,鸟语花香,人烟却很少。为什么呢?人们都说,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只很大的老虎,占据了山头,经常出没,危害周边的村庄。好多人惹不起大老虎,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不愿搬家的人们整天愁眉苦脸,他们上报官府,请求上山抓老虎。官府也没办法,根本不敢靠近老虎待的山林。一天,佛祖听说老虎危害村庄,派出天河黑龙下凡到蓝河,龙虎相斗终于除掉恶虎。第二天,人们发现那座老虎盘踞的山峰变成了虎头的形状,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虎头岩”。
铺渡激浪:古志载:“……古铺渡处,蓝河渡的古称,在西南五里,设码渡,古渡处有一座数丈的悬崖峭壁,面对着汉水河,迎水耸立……”由于两山夹水,滩流险急,每逢夏秋,河水泛涨,则触石雷鸣,似千军万马来临,之声飞数十里。形成一个绘声绘色的天然景观,“铺渡激浪”因此而得名。据县志载:早在百年前,当县城刚刚形成的时候,“铺渡激浪”就被人们高度注意了。那时,环抱山城的汉水河和蓝河水数倍于今,河床既窄且低,怪石林立,加之波涛汹涌,其江浪拍击岸边山石,飞出白涟数丈,这就自然形成巨大的声响。每当船只过此,必十分小心,否则有葬身汉水激流之险,正如古诗中记载的那样:“两山夹水水激流,急湍倾泻激铺头,水搏山石如雷吼,十里惊闻语不休。”如今礁石被除,河床升高,乱石淹没,水流量逐年下降,“铺渡激浪”的情景已不复存在。涨水季节偶有浪击岸石的声响再现,声响已小于往年。但是,“铺渡湾,石门开,水上神人自东来”的优美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
以上为笔者根据残留古籍《蓝河志》里的相关记载整理的蓝河八景,八景文化即是蓝河人民山水情结的浓缩和折射,同样也是地方人文底蕴的提炼和彰显。一方面再现了地方美景,同时也弘扬了人文传统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