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读杨家堂(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读杨家堂(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3021.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发表时间:2024-05-10 06:55:11


   大年初三,在浙江松阳县城的宾馆里,发现一本介绍松阳古村落的书籍,16开,胶印,印刷精美、大气,我如获至宝。晚饭后、睡觉前,我都要看。遗憾的是,经过太多的手,书脊有些散开,露出了装订线。也好,我就拆成几本小书看,更方便。
   我重点看了介绍三都乡杨家堂村的文章,它是我们明天的目的地,距离这里有8公里左右。虽然杨家堂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只有350多年历史,但它是一本古书,远比我手中这本珍贵。次日上午,我们的车,弯弯拐拐,离我向往的古村落越来越近。山势蜿蜒,我有摇摇晃晃起起伏伏的感觉,好像乘着一只独木舟漂浮在大海上,在波峰浪谷间,被抛上抛下。“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一段山道,我仿佛体验了全部人生。
   正当我陷入无边的遐想时,车被拦停了。两个胸前佩戴着志愿者工作牌的女孩,跟我们说,村里无处停车了,就请停在这路边,人走上去。见我们犹豫,其中一个女孩又补充道:“只有两里路。”这些年,没少进山出山,深谙看山跑死马的道理,何况人乎?即使是再远,也要听人家的指挥,出行起码的道德。况且,我最喜欢凭两条腿转悠,是两条腿,一次次团结协作,将我举向人生高处。
   一下车,看见路旁立着一块展示板,上面是一些推介杨家堂的文字。我只记住了“江南金色布达拉宫”几个字。疑惑只在脑中存活三秒钟,便自生自灭。目光掠过几行文字,我抬头眺望,其实直线距离,只隔着一道山谷,离村子已经很近了。这阶梯式分布的山村,依山堆垒,群楼叠彩,颇有几分形似布达拉宫。古村建在山腰上,土黄色的马头墙,辉煌夺目,屋脊耸峙,如波似浪,涌向山巅。又似一篇篇古词,小青瓦连绵,瓦瓦相扣,檐檐相搭,错落有致,平平仄仄,合辙押韵。村庄周围,绿意盎然,莽莽苍苍。
   边走边拍照,影响了速度。有很长一段是上坡,走得有些吃力。但欣慰的是,我已经欣赏了杨家堂这本书的封面。我想起每次去书城,琳琅满目的图书令我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以,我养成了习惯,先看封面,看人先看脸,好的封面才能吸引我。脚下这条从村子西侧垂下来的山道,飘飘曳曳,仿佛一条黄绸带,借我做书签吧,实用、美观、大方。
   我急于翻阅这本古书,想一睹为快。
  
   二
   似乎在意料之中,古村怎么能没有古树呢?来到村口,出来迎接我们的两棵古樟树,一棵高龄500岁,一棵年轻些,芳龄300岁。古木参天,盘根错节,有人称其为“夫妻树”,而我,很想叫它们“父母树”。父母出来迎我,一瞬间,时空飞速转换,我仿佛回到家乡。面对两棵古树,我眼角湿润。朋友三十多岁,还像个孩子,兴奋地伸出双手,承接着浓荫,走热了,他要用这片清凉擦汗。这也是我在父母面前,重复了几十年的动作,除了索取,不知还意味着什么。
   村民在生日、升学等重要节点,总会带着未成年孩子前来焚香祭拜,祈福求祥。一声声“樟树娘”,叫得樟树心生怜爱,树干上的木纹,像泪水一样流着。我突然词穷,只默默祝福它们,健康长寿。
   沿着碎石铺就的小道,随着人流行走。小道兜兜转转,忽上忽下,时而如树干分叉,时而又如枝丫并拢,墙头高低错落,木门轻掩或大敞四开,环顾老屋雕梁画栋,飞角翘檐。三厢小院或大院,人头攒动,天井将一方蔚蓝,装裱得方方正正。
   这次,多亏昨晚在宾馆有过预习,还算顺利,对于墙上的壁书,我读下来还不算陌生。同时,我又不停地拍照,回去再做复习。自己读书时就是个好学生,现在还是,活到老学到老,可不是句空话。这些墙头之训遍布家家户户墙上。这些文写在墙上,没有标点符号,要自我断句。真好,一些蝇头小字手机可以放大。
   《程子四箴》:“视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人有秉彝,本乎天性……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言箴:人心之动,因言以宣……矧是枢机,兴戎出好……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动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习与性成,圣贤同归。”一共42句,都是孔子“克己复礼”理念的进一步阐释,其中,“言箴”占比三分之一,说明管住嘴巴是何等重要。纵观鸡毛蒜皮乃至天下大事,无不和嘴有关。嘴是人身体上最重要的出入口,吃饱喝足,往往就要开始搬弄是非,容易导致祸从口出。打嘴炮、过嘴瘾,说的都是这些。“矧是枢机,兴戎出好”,意是“言辞很关键,能引起战争,也能带来和平”。杨家堂人,以此四箴,规范言行,修仁心之举,行仁义之事。“习与性成,圣贤同归。”宋代大儒程颐最后总结道:“习惯会形成性格,最终变成圣贤。”换言之,不一定能成为圣贤,但必须按照圣贤的要求去为人处世。
   《朱子家训》,清朝大教育家朱柏庐,用524个字,说尽治家、读书、兴业、为人、行善、做官的种种警示,比“四箴”更具体,更具操作性。说治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说读书:“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说兴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说为人:“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说行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说做官:“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主旨意在说教育,他认为,教育,要从小抓起,和中央领导谈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精神高度契合;教育,还要从小事做起,这和刘备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脉相承。
   受教于这些箴言和家训,所以杨家堂有了鸟王宋世和,爱鸟、护鸟,为后辈做榜样。我相信,他迄今为止,跟鸟拍鸟,是一种业余爱好,但不是为了照片获奖。他还不惜花费时间,去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照片展览,呼吁大家爱护保护珍稀禽鸟的家乡,培育孩子们,从小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怀。也因此,立冬后怕鸟没食吃,杨家堂人就主动在房顶撒些谷子。杨家堂的鸟儿有福了,曾以为,飞得高才能进天堂,错了,杨家堂,就是天堂。
   也因此有了宋仁鉴,本是一个小日子炒得兹拉兹拉的饭店老板,收入丰厚,再三思量之后,他果断放弃了县城里的生意,回到村里,投资修缮那些摇摇欲坠的老屋。那座早已倒塌的宋氏中药房,是他胸口永远的痛。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老屋是一个家族挺立的精神,无论如何,不能倒下,他要用心呵护。在他心目中,杨家堂的每一面墙,都是一页史书,每一面墙,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三
   老屋中,宋氏宗祠是重中之重。提到宗祠,就必须提到宋氏第四代宋宏堂。他的传奇故事,在杨家堂村尽人皆知。因卖柴路上捡到两千两银子和银票,原地等侯,归还失主,失主为表达感激之情,带他做起板材生意,后成为名闻遐迩的板材巨商。典型的善有善报。发家后,自己把腰带勒紧,省吃俭用,节约银两,修路造桥,造福一方百姓。这座祠堂就是他出资修建的。
   祠堂,是杨家堂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的场所,也是商议家族大事,传播和执行家规之地。相当于现在许多村里的活动中心。祠堂老了,老屋老了,但它们传承下来的家族文化,依然年轻。做人怀仁爱之心,做事守正义之道,成了杨家堂治村的本真,是杨家堂最朴素的村规。
   据《宋氏族谱•家训》记载,有“扁鹊之能”的宋氏先祖宋德焕,松阳瘟疫四起时妙手回春,救百姓于危难;也因此有了他的儿子宋凤飞,宅心仁厚,数年坚持一个习惯。那时通讯不畅,早晨起来后,站在楼上凉台观望,如果哪家烟囱没冒烟,他必去查访。有病的,赶紧治,没病偷懒的,他毫不客气地指正。他医“生”,也医“心”。
   我能想象出那个永恒的画面,寒来暑往,山村的早晨,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凉台上,身披霞光,举目四望。当他看见一缕缕炊烟在小村上空袅袅飘散,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那是一首世间最美的晨曲,“又见炊烟升起……”
   2012年逝世的宋昌存,是中国著名的人体寄生虫病和血吸虫病专家,1992年,获得“国家特殊贡献奖”荣誉。他久居他乡,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发展,至今,很多乡亲还保存着他写给他们的亲笔信,那些拉家常的话语,读来仍觉耳热。其长子宋康,从事呼吸系统疾病就职和研究。每年农忙过后,他经常回杨家堂,为乡亲们体检,问医开药。如果实在太忙,他就委托从医的侄女回乡,为乡亲们送来健康。听诊,把脉,测血压,做心电,她详细记录,哪位要进一步检查,查明病因,哪位要抓紧治疗,不能耽搁。为检查乡亲的腿痛,她半蹲在膝前,边询问病情边嘘寒问暖,暖心得像自己的女儿。事实上,一趟趟从杭州跑回乡下,她早已把自己当作是杨家堂的女儿。
   古村文化结硕果。杨家堂不足百户人家,走出的大学教授级别的老师和副厅级以上干部近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博士就有4名。如果说杨家堂是一本古书,那么一代接续一代,这些宋氏杰出的后辈们就是第一批读者,也是书的修订者。他们把所学的现代知识、技能、理念,写成鸟儿自由自在飞翔的曲线,写成支撑老屋千年屹立的一根横梁,写成村民和和美美健康幸福的一缕缕笑容。
  
   四
   杨家堂,有些让我矛盾的是,这里的商业气息不浓。除了几家开在老屋内的民宿,那种农家菜饭店我们并未遇见。本想亲口品尝下宋仁鉴在县城开饭店时的招牌菜,所谓杨家堂药膳,看来只能说遗憾了。据说那道歇力鸡蛋菜,含有七味中药,祛风湿,健胃肠。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这么想吃鸡蛋。
   又转到老樟树前。细心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这杨家堂,怎么说来说去都姓宋呢?不是宋家堂啊。这个问题,我也纳闷。在夫妻树前,一个导游正在给十几人的老年团讲着这个故事呢。很应景,和樟树有关。350年前,这里樟树交错,浓荫遍布,所以,从呈回村迁移来的宋氏家族为其取名樟交堂,而地方口音却发成“杨家堂”,慢慢地,杨家堂便取而代之。村民念念不忘他们的先祖——宋显昆。
   近十二点,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我太喜欢这里了,一步三回头。
   尽管,我在村里还看到过一些壁画,大门上、墙上、祠堂,彩色与黑白并存,与壁书相映生辉。尤其一对呼之欲出的狮子,母狮伸出舌头舔小狮子,寓意舐犊情深,“事事如意”,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过目难忘。但回望古村,醍醐灌顶,这个古村落才是一幅徐徐打开的山水画卷啊,是一本立体的大美的画册!诗配画,山村如画,四周茂密的樟树林杉木林,是竖版的诗,那绕村潺湲的小溪,是流动的诗,村后那层层叠叠的茶田,是馨香的诗。
   有人说,古村就像一个躲进山中的老人,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老态,要孤独终老。这未免有点偏狭,溪弹琴,鸟歌舞,风过有声,花留清芬,何来孤独?还有人说,它独居井隅,是被时光遗忘了的老人。不,时光在每一处都留下了痕迹。土墙斑驳开裂,长出褶皱,说着沧桑,碎石被脚步磨平,青苔如斑,诉着艰辛。反倒是,它不嗟呀,不怅惘,它遗忘了时光,它淡然度岁月。
   刚走出不足百米,我指着杨家堂村,问一位正在田边劳作的大妈:“这里下雪吗?”她笑着回答我:“有时下的,下得还蛮大的。”为什么问到雪,我又想起我的家乡了吗?我想,这样的地方,无论冬春,什么时候下雪,雪花都来得及数,一片两片三四片,飘落的都是“从前慢”。“从前”是杨家堂村的财富,而“仁义”哺育它的未来。
   杨家堂是本厚重的书,我意犹未尽,爱不释手。上车前,我再一次回望古村,这时,有几朵云,静静地涂在古村的上空。我想,那是几位先哲的签名吧,他们知道我会想念杨家堂,就索性把这本古书送给我,惠存留念。
  

共 44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年初三,作者和朋友一行来到浙江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昨日宿在旅馆,对这本大书一样的村落已有了解,下车前往,一路走一路拍,抬头眺望,村落建在山腰上,似古诗词的美,脚下的山道就像黄绸带,作者形容是这本大书的书签,急于一页页翻开它的美。走近古村,迎面两棵古樟树,村民称“夫妻树”,当地人生日、升学等重要节点,总会带着未成年孩子前来焚香祭拜,祈福求祥。作者看着是“父母树”,仿佛张开怀抱,出门迎接孩子,心底祝福他们健康长寿。老屋有三厢小院或大院,一口天井,碎石小道、木门老屋、雕梁画栋,古风十足。墙上的古文《程子四箴》《朱子家训》是宋氏一族的家风家训。先人鸟王宋世和,爱鸟、护鸟,为后辈做榜样;后人宋仁鉴回报家乡,花费巨资修缮摇摇欲坠的老屋。良好的家风在这里传承。宋氏第四代宋宏堂是家族的传奇,宋氏宗祠就是他修建的。有“扁鹊之能”的宋氏先祖宋德焕和他的儿子宋凤飞,中国著名的人体寄生虫病和血吸虫病专家宋昌存、长子宋康、侄孙等宋氏家族一代代人心系家园,造福百姓,家风淳朴,世代昌盛。不足百户人家,走出的大学教授级别的老师和副厅级以上干部近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博士就有4名。相信读者一定好奇,为什么杨家堂说的都是宋姓人,原来这里面和樟树有关,350年前,这里樟树交错,浓荫遍布,所以,从呈回村迁移来的宋氏家族为其取名樟交堂,而地方口音却发成“杨家堂”,慢慢地,杨家堂便取而代之。村里还有壁画、石狮子,回望古村,醍醐灌顶,这个古村落才是一幅徐徐打开的山水画卷,竖版的诗,流动的诗,馨香的诗。它像是遗忘了时光,淡然度岁月。杨家堂这本厚重的书,“从前”是杨家堂村的财富,而“仁义”哺育它的未来。作者细腻丰富的解读,深情传神地叙述,带我们翻开杨家塘这本大书,领略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良的家风家训,纯朴善良的宋氏一族,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灵动的思想和热烈的情怀,美文佳作,你一定会喜爱。遥握问好韩老师,夏祺,创作快乐!【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5-10 06:55:43
  杨家堂这本厚重的书,“从前”是杨家堂村的财富,而“仁义”哺育它的未来。作者细腻丰富的解读,深情传神地叙述,带我们翻开杨家塘这本大书,领略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良的家风家训,纯朴善良的宋氏一族,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灵动的思想和热烈的情怀,美文佳作,你一定会喜爱。遥握问好韩老师,夏祺,创作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3:58:15
  谢谢老师辛苦的编辑!我看得出,老师很忙,还要大早编辑拙文,深感不安,谢谢了!总体看,我写的游记不多,在于自己记忆力不怎么样,走过异地,但大脑往往一片空白。最有意思的是,回来,人家问我去哪了,我竟然说不太清楚。好在有手机,有拍照,有网,自己慢慢回忆,勉强粗糙成文。这是个小山村,我觉得自己还没深入进去,有点遗憾。谢谢老师的美言鼓励,顺祝工作愉快,写作大丰!
2 楼        文友:海上老牛        2024-05-10 07:30:43
  早啊!
   是的。
   多谢!
   多谢。
   多谢!
  
   韩老师:
   很好!
  
   多谢!
  
   学习了。
  
   这就是:
   南北有差异,
   从小各不一?
   还是看看伊,
   在下不说你。
  
  
   多谢!
  
   学习了。
  
   祝福您:
   江南的、江北的和北方的,以及,西北西南的等等,
   都是有差异的。
  
   多谢!
  
   祝福您:
   夏安!
  
  
   (2588)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00:23
  谢谢老师赞誉和鼓励,期待老师佳作,问候老师,祝好!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10 09:02:33
  很美的文章,镜头感、画面感相当强。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那么美,那么美,令人感动。更主要的是文中时不时跳出富有哲理的句子,给人思考,给人启迪。给人美感,叫人感动,给人启迪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此篇就是!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12:47
  本意是想写成镜头拉伸式,远瞻近看,但写起来觉得还是有些茫然,手好像不听使唤,还是有些遗憾。这个小村子,真的很有看头,只是,我逗留时间有些短,还欠挖掘。谢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顺祝工作生活愉快,夏安,笔健!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0 09:10:13
  这篇文章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眼前,感受到了杨家堂村那份古朴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古村的景色、建筑、家风以及宋氏一族的传奇故事,令人陶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对杨家堂村的家风家训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解读,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良好家风对于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宋氏家族代代传承的淳朴善良、心系家园的品质,令人敬佩不已。
   此外,文章的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热烈,让人读后心潮澎湃,对杨家堂村充满了向往和敬意。可以说,这是一篇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祝韩格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23:42
  老师的解读总是这么精彩,认真细致,令我感动。杨家堂村子不大,但的确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我来去匆匆,浮光掠影,挖掘欠深度。杨家堂虽然很看重家族文化,但它的家族文化是仁爱,是惠人的,所以,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无弊。并非形式上的小我。谢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老师的散文很有特色,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祝工作生活愉快,编创开心!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10 09:10:41
  精彩,读了过瘾!这是读后感。一篇写景的散文,如果没有作者的参与感,没有作者对风景的特别悟性,风景就没有了颜色,也没有灵魂可言,尽管灵魂布是作者去表达出来的,怎样引导读者走向灵魂,这是作者的功夫。谈管住嘴,谈老樟树,谈雪花,说孤独,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是拔起一棵树,抖落根须所见,特别精彩。我们记住的中国文化,不是几句漂亮的词,而是一些蕴意的物象。作者深谙这一点,所以眼光捕捉就精准,就生动。突然有个感觉和想法,如果韩老师可以让我跟随你旅游,我花个小钱,跟着你转,怎么样?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30:09
  谢谢老师的不吝赞美之词,鼓励我前行。其实,我写散文,好像很怕写景,一遇到美景就有点抓狂,脑子里往往只有“美丽”之类的形容词。这个小村,我没呆够,时间要是允许,住一晚该多好,再体验下山村之夜。它有很厚重的文化,我只是很肤浅地挑重点说了说,也感觉说不明白。惭愧。哈哈,如有机会,我非常愿意和老师一起来个文化游,看老师怎么走,怎么看,顺便学习下。期待啊!祝老师身体康健,夏日开心、愉快!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10 09:37:39
  杨家堂,就是个小村,也是天堂,上天堂用不着找梯子爬高,迈步就到。其实,人啊,包括仙人,一直都在往天堂方向想,往那赶路,我觉得方向都出现了问题,没有乡村导航,天堂对普通人(包括仙人)是不存在的。所以,韩老师依旧杨家堂,比研究天堂的东西更有温度和实用价值。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36:47
  杨家堂,是著名的古村,我现在闭上眼睛想,真像一座天堂。安静,慢节奏,时间仿佛在那里静止了。现代人向往天堂,被名利羁绊,难以如愿。我向往杨家堂这种田园式的生活。好在东篱也有田园风光,我们乐不思蜀。祝好!
7 楼        文友:佳华        2024-05-10 10:21:10
  去江南旅行,一个很大的发现是宗祠文化,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北方的家祠,一般存在于名门望族,江南所到之处几乎村村可见。文中老师写到了杨家堂的祠堂,我想这与该村不足百户人家却能走出近50名学者、官员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教化之于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拜读学习,顺祝老师体健笔丰!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40:52
  老师说得对,走过几个南方的古村落,都有宗祠。这种设施,好像将一个村子的心能聚在一起,培养和传递自己的家族文化。我不认为是小家子气,比如杨家堂,培养那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其中,一定有值得探究的道理。谢谢老师关注拙文,谢谢鼓励,祝夏安,笔丰!
8 楼        文友:枫桦        2024-05-10 14:04:26
  古村落的美丽是令人窒息的。杨家堂这样的古村落,我们国家还有多少,该怎样去保护,应该提到日程上面了。唯美的风景,但愿不是最后的风景,我从文章中间读到的东西,觉得很让人珍惜啊!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43:51
  老师的想法,想到了点子上,这样的古村落,显然不能只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来保护,国家要有具体的措施。像杨家堂、还有老师刚去过的瑶寨,如不加大保护力度,说不定有一天就会消失。谢谢老师关注拙文,谢谢鼓励,祝好!
9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5-10 14:42:40
  随老师打开杨家堂这本厚重大书,领略厚重文化底蕴,让我们感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那些古老而又纯朴的家风,家训就是杨家文化精髓,阅读美文,点赞祝福!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4:46:01
  这本书太厚重,我自觉得读得肤浅。老师一语中的,家训是它的文化精髓,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东西。谢谢老师关注拙文,祝夏安,笔丰!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10 17:54:50
  还好,文的后面有解释,我说怎么杨家堂,尽是宋姓人,原来是地方读音的问题。看似小小的杨家堂,它的历史文化相当丰富,那夫妻树是这地方的神树了,良好的家风成了此地的风水,真的是很耐读的一本书。很美的文,点赞学习!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0 19:54:33
  其实,这小山村,文化底蕴很丰厚,我挖掘尚浅。这对夫妻树,就很有讲究,我只是几笔带过。老师的村子,我觉得也有很多故事,希望听您慢慢讲述。谢谢鼓励和鞭策,祝生活愉快,写作开心!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