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实力写手】画像(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实力写手】画像(随笔)


作者:老来 秀才,197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发表时间:2024-05-10 15:55:42
摘要:待我步入社会,为人之父。抚育儿女的过程中,才知道母亲留下我们五兄妹,像五个台阶,落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我们能够活着,全是仰仗父亲! 我的一句质问,让父亲心痛了一个上午,却让我心痛了后半生。

母亲
   9岁那年,母亲留下我们兄妹五人,去了另一个世界。母亲留给我的,是她的叨叨不休。她把自己的苦难像倒苦水般的,一遍又一遍地向外泼洒。她说着说着,便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听着的陪她一起抹着眼泪。我眼硬,泪水没有溢出眼眶。却记住了母亲说过的每一句话。正是母亲的这些话,让我对童年的记忆不再断片。
   母亲说:“出了门,要低三辈。”这句话被我当成流浪在外的处世格言。母亲还说:“不用的人要用三次,不走的路要走三回。”这句话又被我当成为人之道。
   母亲离世前的一两年,她得了叫什么“心急”病。病情每每发作,母亲就会坐卧不宁的到处乱跑。她常常唠叨的一句话:“我的娃娃咋能长大呀?”别人安慰她:“娃娃都很乖,活奔乱跳的,你担心什么呢?”话虽这样说,尤其是别人说给别人的时候,任何问题都是一件极其容易的根本用不着考虑的事情。可在母亲心里,说什么都是一个结,一个无法解开的结。如果是现在,我不会认为是所谓的什么“心急”病了。其实,就是严重的焦虑症。母亲之所以焦虑,或许是,她预感到她的生命即将到了尽头。那时,我的三弟不到两岁,我不到九岁。哥哥姐姐们稍大一些。母亲一直焦虑着,一旦离开她,她的孩子们能否长大?她便在极其焦虑不安的情况下走完她的45岁人生之路的。
   最懂我的还是母亲。她离世前一天,曾告诉二姐:“你二弟,吃软不吃硬。夸奖他,他会帮你做事!”时至今日,我一直喜欢听好听的。原来,在我9岁之前,母亲就已经掌握了我的全部个性。
   每当看见别人的母亲,我就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在我九岁之前的母亲。记忆实在模糊不清的时候,我就在脑海里给母亲画像:眼睛是大姐的,鼻子是兄长的,牙齿和下巴是二姐的,唯独找不到我自己的哪一部分是和母亲相似的。
  
   父亲
   父亲倔强的骨髓,只给我遗传了一半。父亲常常端着一副笑脸,追打他犯错的儿女。母亲骂过父亲:“用笑脸打人的人,是有杀心的!”这句话曾被父亲的行为所证实。他追打儿女,儿女已逃离三步之遥,他还要继续追赶。母亲说:“看看,我说什么来着?有杀心呀!”其实,在父母年轻的时候,父亲就一直用笑脸虐待过母亲的。母亲是记恨的。所以,就认为父亲是有杀心的。
   父亲即使有杀心,可对他的儿女并没有真正实施过。父亲真的有一把二尺来长的屠刀。这把屠刀只是对着牛羊的。父亲利用他的杀心加上一把屠刀帮助别人宰牲,换来一些牲畜的下水,给他的儿女们改善生活。而我,竟然没有成功的宰掉一只公鸡。前妻坐月子时,我曾闭上双眼,将一只公鸡的脖子按在门槛上,举起父亲的屠刀,一刀下去,鸡头和鸡身分开了。待我睁开眼看见的,是一只无头的公鸡在屋子里乱飞乱串。父亲帮我制服了无头的公鸡,踩在他的脚下骂道:“你的杀心不硬!”
   在父亲提起“杀心”二字的时候,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几十年了。
   有一段时间,我曾瞧不起我的父亲。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连5角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手。我质问父亲:“这么穷,为什么将我带到这个人世上?”父亲嘴张了张,好像被什么噎住了似的,半天没有说出话。只见他一手捂住自己的胸口,扭头就走。我发现父亲呆呆地佝蹲在门前的梨树下。整整一个上午,他没有说上一句话。
   待我步入社会,为人之父。抚育儿女的过程中,才知道母亲留下我们五兄妹,像五个台阶,落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我们能够活着,全是仰仗父亲!
   我的一句质问,让父亲心痛了一个上午,却让我心痛了后半生。
  
   史效俊老师
   我随父母逃荒于灵台县的星火乡,入户于下沟圈生产队,属于外来户。
   1975年的春天,我进入上沟圈小学就读一年级。先生是我的班主任。先生并不另眼待我。还指定我为班长。
   在班级,管理别人,是先生给予我的锻炼。我喜欢告状,喜欢打小报告。先生说:“告状是弱者的行为,学会自己消化!”从此,我一改打小报告的恶习,有话和同学讲当面,管他接受不接受,我讲了,便心安。当然,我会借助班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先生所带的班级班风最好,年年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先生夸我是他的半个助手。后来跟同学相见,他们开玩笑说,柳班长用教鞭将别人赶进了大学校门,自己却在校外散步呢!
   2023年7月27日,我去灵台县星火乡的小塬村,看望年纪八旬的史老先生。先生住在小塬村部的康居屋里。先生腰椎染疾,不能直立。见到先生,我还没有开口,他竟然喊出了我的乳名。先生记性真好,他帮我回忆过去,回忆我小时候的模样和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许,在先生的记忆里,我一直都没有长大。因为,在我们的谈话中,先生自始至终没有过问起我目前的生活状态。
   我和先生正在交流,一个小学同学也赶了过来。他认出是我,故意对先生说:“他很坏,经常拿着教鞭教训别人!”先生笑着说:“他是个好学生!他教训的是不听话的学生。”说着,还给我伸出一个大拇指。仿佛,我又回了到童年,是那么的渴望先生一直夸奖着我!
  
   柳三元老师
   三元,我叫三哥。是出了五服的同祖同宗兄弟。1977年,三哥考入平凉农校的消息从静宁传到灵台。父亲说:“你三哥考上大学了,你要学他呢!”后来才知,三哥上的是中专。他考上平凉农校之前,是生产队的放羊娃。他一边放羊,一边骑在杏树上或者桃树上温习功课。三哥的这一行为曾被传为佳话。我想,关键是三哥考上了。
   那时的中专,是千人万人相争的一根独木桥。师范生,中专生刚一毕业,就会分配工作,是属于铁饭碗的。农民的三哥考上农校等于跳出了农门。所以,我便牢牢地记住三哥的名字。每每路过平凉师范和平凉农校的大门口,不由人的总要多看上几眼。
   回静宁上初中,三哥阴差阳错的成为教师,给我所在的班级教英语课。他以自学的方式学会的英语,尽管带着静宁方言版的发音,总算让我们记住了几个单词。在平时的观察中,三哥发现我的缺点后,毫不留情地批评道:“你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这句话,时至今日,是我对照自己行为的标杆。斯人已逝,话语犹在。
  
   王知三老师
   王知三,原名王举章。知三是先生的笔名。据说,某人曾向先生提问,先生回答不上。某人便在众人面前羞耻先生:“你是个一问三不知的人!”先生蒙受羞辱之后,便自起笔名知三。
   一直记得,知三先生的发型是波浪型的,头一甩,发型跟着甩,算得上一个时髦的青年。
   校园里,先生是唯一用静宁方言夹带着普通话的老师。前面教我们(guo)国,后面组词便成为(guai)国家的(guai)。
   先生有一把破了的手风琴。手风琴漏气的部分糊上旧报纸。每天清晨,先生拉着风琴惹得小鸟在校园的花园边上聚拢。先生给我教书期间还属民办教师。先生发奋自学成才,如同他的笔名一样的对一个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弄得明明白白。因治学严谨,尤以文学改变了先生的命运,后被调往静宁县文化馆供职,属于公职人员。
   先生喜欢文学、喜欢摄影、摄像,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新的岗位上,先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收集民间故事,创作了大量作品,著书若干。先生一直是我文学道路上的榜样。
   先生曾是我的救命恩人。一个寒假,我住在三元哥的宿舍补课。因煤气中毒,出门迎风倒在乒乓球案子底下,不省人事。醒来之后,见先生给我喂饮糖水。我很是感动,一直记得先生救命之恩。如若不是先生发现及时,也许我已经倒在冰天雪地里的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王绍宽老师
   初中一年级,有幸遇见先生。他是我的班主任。第一次班会上,先生问:“谁家有扫帚?带几把过来。”
   我回家告诉父亲:“学校需要扫帚,您帮我弄几把吧。”父亲连夜绑了三把高粱扫帚,我带到学校交给班里。先生便指定我做了初一二班班长。
   先生是我的语文老师,喜欢听他讲课,喜欢见他发火却没有脾气的说:“没眼戏的!”回过身去,接着一句还是:“没眼戏的!”这是先生训斥学生最严厉的口头禅了。
   喜欢先生将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二班读了,又拿到三班读。先生的这一做法,无疑给我的心田里播下了一粒文学的种子。
  
   沙兆祥老师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先生自学成才。却在我的学校是数一数二的语文老师!
   我与先生的二儿子一起偷了菜农的辣椒,带回先生家。先生知道他吃了我们偷的辣椒,捂住胸口说:“我想吐。怎么吃了这么龌龊的东西?”先生掏出三元钱,让我与他的儿子给菜农送去。并在班会上毫不留情地训斥我们是“酸啾啾”。
   我很任性,物理课上捣乱,气得物理老师离开课堂。先生请我去他的办公室。先生并没有生气,他“夸”道:“你真的厉害,一个人就把代课老师气走了,两节物理课都耽搁了。你为别的同学想过没有?”先生说完这句话,盯着我看。我低下头来回答先生:“我错了!”先生说:“知道错了,就该知道该怎么纠错了。”
   听了先生的话,我主动去敲开物理老师的门。还没有来得及开口说话。物理老师说:“你来了,来了就好。将大家的作业本抱回班上发下去,我马上就到!”就这样,我的主动登门终于化解了一场师生怨。
   先生是回族。生前,先生很支持他的孩子们跟我们交往。于是,民族团结的种子很早就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了。至今,我依然跟先生的孩子们保持着联系。
  
   张学奇老师
   先生比年长几岁。有幸成为他的学生。他知道我的家境,每每上学报名,先生从不提及学费,他自掏腰包帮我垫资。新学期的前半期,我会拼命学习,以好的成绩,换来5元,或8元的奖学金。刚好给先生付清我的学费。初中三年,年年如此。
   每到正月里,我会背上两个馒头,去给先生拜年。先生的父亲和先生的叔父叔母没有分家。一家人的和睦,令人羡慕。一家老小待人热情周到,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来客。我总要呆上三五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先生给予我希望,我总给先生回报于失望。先生并不计较,无论我走在那里,他一直给予我关注。五十多岁的我,还感觉自己一直活在先生的视线里。
  
   蔺喜贵老师
   在初中,先生给我教过语文。一堂听写课,我在黑板上将10个生字写错5个。先生并未训斥,只是拍着他的大腿,望着我“哈哈”大笑。直笑得我低下头去,不敢正视先生的目光。他还还在笑。这笑,比训斥,比嘲讽还令人毛骨悚然。
   一直记得先生的严谨。我将“钊”字写成“创”字。先生又是一番“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先生将我的午饭——四颗煮洋芋收起来,挂在操场边上的柳树上。罚我写了200遍的“钊”字。烈日当头,操场的空地上,一个个“钊”字排列有序地等待着先生的检阅。这一幕,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翻滚着。
  
   程万恭老师
   我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曾回庄浪县的老家放羊二十余载。落实政策后,先生被安排到静宁二中任教。
   高中第一学期,先生读到我的作文《拳拳父母心》,对我有了另外的看法。先生喜欢文学,却因文学给他带来过灾难。再也没有见到先生写文了。先生只专心习贴练书法,小楷写得呱呱叫。先生答应赠我书法作品,因我多年外流,不曾与先生谋面,这一愿望直至先生离世,也没有实现。
   尽管先生不再写文了,却对我鼓励有加。先生说:“文学即人学,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再作文……”先生还叮咛:“写文,要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句话,却是我一直突不破的瓶颈。
  
  
   柳振师二次改稿于2024年5月4日星期六
   新疆阿克苏地区塔里木歌舞剧团
  
  

共 45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从出生到现在,首先会遇见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姐妹,再就是班里的同学,以及教书的那些老师。而人的一生中总会记住许多人,那些人一个个在自己脑海里鲜活,仿如昨日。文章娓娓道来,从母亲到父亲到史效俊老师到柳三元老师到王知三老师到王绍宽老师到沙兆祥老师到张学奇老师到蔺喜贵老师到程万恭老师,一个个面孔在文章中徐徐展开,就如一张张画像一样记录了他们与作者的恩情。正是这些亲人与老师影响了作者的成长,从而达到如今的成就。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5-10 15:56:40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1 楼        文友:老来        2024-05-10 22:47:27
  感谢老师辛苦编按。辛苦了,问好,祝安!
2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4-05-10 19:35:23
  先生的文如其人,干练利索,画像能孤住特征,一人一面,寥寥数语,就能传神地勾勒出几个人物的特征,文辞高手!
回复2 楼        文友:老来        2024-05-10 22:48:13
  感谢陈老师一路支持和鼓励!祝安!
3 楼        文友:牟敦乐        2024-05-11 13:23:59
  每章节都很短,但信息量很大。先慈母严父相伴,后遇良师扶持,不成功都不可能。
回复3 楼        文友:老来        2024-05-11 17:26:10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向老师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