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侨批,漂洋过海的心(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侨批,漂洋过海的心(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4发表时间:2024-05-12 21:40:29
摘要:我理解一封信就是一颗心。如果是从海外寄来的信笺,那便是漂洋过海的心。

【江山·根与魂】【宁静】侨批,漂洋过海的心(散文)
   信笺一词中的“信”字,拆开看就是人言为信。而言呢?言为心声。如此,我理解一封信就是一颗心。如果是从海外寄来的信笺,那便是漂洋过海的心。
   碧海茫茫,浪涛拍岸。当我站在汕头“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拜读一封封侨批(影印件)的时候,分明看到一颗颗赤子之心,如潮涌,似浪花,扑向绵延的海岸。
   我最初接触到侨批,还是十多年前。当时在广东湛江等地考察学习,参观一个不大的纪念馆,看到展出的一些侨批。我以为就是一封封海外来信,但实际上侨批是一种信与汇的结合体,既是家书,也是汇款凭证,如歌谣所唱:“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早年东南沿海下南洋、闯生活的人非常多,而闽南话把书信叫做“批”,所以海外华侨寄来信就是侨批,一些地方民间也叫做“番批”“银信”。侨批极具地域特征,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像我们北方这边也有华侨,但侨批非常少见。陪同我们的当地同志说,这里是侨乡,早年间几乎每家都有一沓这种银信合一的侨批。
   这位当地同志的话并不夸张。明清时期,国人对东南亚一带称为南洋,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更远一点的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这个时期,国内经济不堪、战乱祸事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穷则思变,为谋生计,改变家族穷困的生活现状,福建、广东一带的老百姓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闽粤地区下南洋与齐鲁大地闯关东、晋陕地域走西口,成为清代以来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虽然说,这三次人口迁徙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有一条也是实证:都是贫穷惹得祸。谁不恋自己的家乡故土?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远走他乡?
   这让我想起早些年在新西兰看到过的一块墓碑。那天,在奥克兰市闲逛,顺着开满鲜花的小街,一路来到一个半坡上的小花园。四下走走,才发现这里一个墓园。刚要离去,一眼看见平铺于地面的黑色墓碑上竟然刻着汉字。时间有些久,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碑铭,只记得这是一位清朝年间来新西兰闯生活的中国人。恍惚间,似乎能看到他挤在下南洋的船舱里,一路艰辛,踏上异国的土地,经历一个个酸甜苦辣皆有的日子,把一封封侨批寄往故乡,最终却把自己的白骨埋在了他乡。
   “裁章握管愁难开,雁阵鸳翼各东西。”
   “谁怜海外飘零客,未卜何时解愁眉。”
   下南洋,有过多少心酸事?下南洋,多少自强不息的往事藏在侨批中?
  
   二
   白云之下碧海苍茫,绵长的海岸线上,早已不见百年前大大小小的码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绿意盎然的西堤公园,一座以侨批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汕头“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就设立在公园里,螺旋式下沉广场像一朵盛开的花朵,面朝大海,迎风傲立。
   走向下沉式广场的路面,铺装成汕头老城区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可以从“汕潮揭码头”一直“走”到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一路上众多的侨批局和商号标定在百年之间的位置上,仿佛能看见人们忙碌的身影。当时西堤码头是侨批集散地,大街小巷里开设大大小小的银信局足有两百多家。远在海外的华侨把辛苦赚来的钱换成汇票,写下种种的挂念、繁多的祝福,将这些侨批交给“水客”。水客就是往来国内与海外的信使,他们乘船抵达西堤码头,把侨批分送给银信局。银信局登记入册后,派人到侨胞的眷属家里。至此,一颗漂洋过海的心,回到故国,回到故乡,倦鸟一般归巢,“此心安处是吾乡”。
   侨批纪念地是由三道高低错落的弧性墙体组成,形成既闭合又开放的空间,从缺口处沿缓坡下行,就像走进记忆的长河中。最外一道弧形墙面上镌刻着壁画,分为漂洋过海、情系故里、赡养家眷、救灾救国不同的主题,壁画以锈钢板为材质,斑斑锈迹演绎着岁月沧桑。第二道弧形墙体上,内容更加丰富,既有侨批家书、批局字据,又有旧护照、水客证件,甚至还有一张轮船班次表。它们在无声地讲述着海外华侨奋斗的故事,叙说着汕头向海而生、走向繁荣的历程。
   我沿坡下行,来到核心景观,一座半环形水墙——“记忆之流”。水墙像字母“C”,近千封侨批的影印件镶嵌在水下,展示了自一八八三年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寄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侨批。每一封侨批都有一个离家的背影,每一笔银钱都饱含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精神,抒发侨胞不忘根脉的深厚情怀。清澈的水面下,侨批就像老照片从显影液中慢慢浮现出来,一些话语便从水中缓缓流出:
   “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分)子的责任,同心奋斗,挽救危亡。”
   “近闻塘(唐)山春耕久旱,农田受阻……吾辈在外,闻灾情谁不忧心……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
   “不肖自愧身飘海外,朝夕不能在家供仰之事,实不孝之罪也。”
   “家中费用如充裕,切命海山入校读书,勿误。”
   “想妻你将欲生产,家无亲爱偃互,为夫实在难过。”
   “近我政府发射人造卫星誉美全球,海外侨民普天同庆。”
   ……
   家国情怀,艰难创业,心路历程,眷恋故土,孝敬之情,殷殷思念,舐犊情深……一颗颗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中国心,跃然纸上,谱写出一部关乎生存、奋斗、冒险、责任、担当、诚信、离别、牵挂、守望、关爱的壮丽诗篇,歌咏着一股跨越百年、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直击灵魂深处。
  
   三
   我从侨批纪念地回到公园广场中间。那里竖立一块巨大的景观石,“海邦剩馥”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红艳艳的,醒目耀眼。
   在国学界素来有“北季南饶”之说,北季指的是季羡林大师,南饶指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是潮州人,他说:“我们潮州可以和它(徽州学)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赞叹:“潮人若干年来在海外拓殖的成果和丰厚的经济高度发展的各种表现,在中国以外各个地区孕育出无数繁荣美景的奇葩,为中外经济史写下新页。”于是,饶宗颐老先生提炼概括了“海邦剩馥”四个字,对侨批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可谓字字千金。“剩馥”,遗泽、余香的意思,寓意侨批恩泽后人、余香故土。
   潮汕地区的人常常口出豪言:凡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潮人。这话说的大气,但也没有夸张。资料显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每年都约有十万移民远赴海外创业谋生。从“海邦剩馥”石碑处,沿海边栈道走不多远,就是“过番纪念码头”,汕头古码头遗址。这里曾经有过的大大小小十二个码头,如今已经不见踪影,堤坝上矗立一个用石块层叠起来的纪念柱,其上标明由此到南洋国家的海里数。在我看来,这些海里数不单单是距离遥远的意思,还饱含着海外谋生历程艰难的深意,是一条漫长的离乡、漂泊、愁绪的心路历程,蕴含着华侨华人深重的情感密码。
   走过一片小树林,过一条马路,看见一座不高的建筑,这里是“汕头侨批文物馆”。可惜,当天闭馆,我未能进入参观,带着一丝遗憾来到了小公园。小公园不是个公园,而是汕头的一条老街。游人如织的街巷,是汕头市开埠区域的中心,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老商号、旧旅馆、古戏台等错落其间,街巷两侧林立着高低不一、风格相近的骑楼,装饰精美,呈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美感。百年前,当华侨们在海外站稳脚跟后,秉持着“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的信念,生财有道,散财有义,把血汗钱用侨批寄回家乡,恪尽赡养家乡眷属的义务。家乡的妻儿父老见书信而心安,用汇款建起一栋栋骑楼,改变着家乡的面貌,过上渐行渐好的日子。一封封朴实无华的侨批漂洋过海,述说着老一辈海外潮汕人奋斗拼搏、克勤克俭的光阴故事;一封封直抵心灵的侨批在流光岁月里,让一个又一个家庭走向新的生活,日积月累构建汕头城市发展的基础。
   一九七九年,侨汇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侨批完成历史使命。在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岁月中,留存下侨批约二十万件,成为近代移民的集体记忆。二〇一三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印证了近代中国国际移民和东西方跨文化联系与相互碰撞的历史”。
   记忆常存,心便安宁。
  

共 32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创业艰难的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散文以“信”字的拆合为由头,推演出一封信就是一颗心,侨批就是漂洋过海的心,使文章立意新颖,意味深长,抓住读者的心。整篇文章紧扣侨批这个主题,既有史实解读,又不乏心得体会,讲侨批故事经典真实,抒发情怀真挚感人。可以说,主题思想深刻,站在增强文化自信、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精神力量的高度,积极传承弘扬侨批文化,传承华侨华人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朴素情感。文章描写细腻,叙事清晰,三个小节逻辑顺达,文字清新,文风质朴而灵动。美文共赏,推荐文友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3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5-12 21:46:32
  讲侨批故事经典真实,抒发情怀真挚感人。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浩渺若尘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5-12 21:48:12
  感谢浩渺若尘精彩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5-12 22:24:32
  拜读老师新作,说实话,若不是读了此作,学识浅薄的我并不太了解侨批这样的往事。感谢老师给我们讲述侨民下南洋的历史故事,从一件件信笺里,反映了漂泊海外的游子的家国情怀。我是知道的,不管是在旧社会还是新中国,大批的侨民寄回国大量的金钱,资助亲人故乡国家建设。老师的文章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段过去的历史,通过参观汕头纪念地,各种图文并茂的资料例证,让人震撼。文笔精湛,语言老道,仿佛跟着老师的行旅脚步,身临其境,一起见识了这些宝贵的资料。不忘过去,弘扬爱国情怀,此文选材角度新颖,独出一格,引人深思,引起情感共鸣。佳作好文,欣赏学习。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5-13 10:42:09
  谢谢北方雪飘飘老师留言鼓励。一直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写出反映传统文化的散文,就把这个侨批列入写作计划,但毕竟无法深入采访,只能是点到为止。祝好。
4 楼        文友:夏以沫        2024-05-13 10:21:21
  拜读老师的大作,一种博大、沉淀与厚重的家国情怀激荡胸中,小时候看过一部《梦断南洋》的影视剧,如今再结合老师的那句“把一封封侨批寄往故乡,最终却把自己的白骨埋在了他乡……”更是感慨不已,那一封封侨批,是海外游子青春奉献与对故土深深热爱的伟大见证!问好,学习了。
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 过往不恋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5-13 10:44:12
  非常感谢夏以沫老师热情的点评,鼓励和支持。下南洋是中国特定时期的一段特殊历史,故事很多,可惜我一支秃笔不能尽其详。祝好。
5 楼        文友:草原白杨        2024-05-13 10:45:23
  拜读佳作,第一次认识了“侨批”这个词,同时了解到了侨胞们艰辛历程和浓郁的家国情怀,作为离乡在外近半个世纪的游子,感同身受,自然会有更深刻的共鸣。问候作者。
回复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5-13 10:57:52
  感谢草原白杨老师留墨点评。侨批在南方有些城市也叫银信,广东、福建最多,北方几乎没有,有也叫家书了。侨批因为不是史官的撰写,因为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更真实,更接地气,因而研究那段下南洋的历史,是离不开侨批的。祝好,期待老师新作,内蒙也是一个地域特征鲜明,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方。
6 楼        文友:斯潜        2024-05-20 15:57:28
  拜读佳作,涨知识了,第一次见到侨批一词。感谢分享!祝夏祺!
回复6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5-20 16:43:58
  非常高兴斯潜老师到访留墨,对小文予以肯定、鼓励和支持。侨批,是福建广东一带的叫法,就是信件兼具汇款功能。祝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