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延续不断的家脉(散文)
“陈氏,周赐之姓,武王伐而封之。”每当我翻开《史记》,闪光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跟随它们寻找血脉的源头。回顾我家的历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父亲口中娓娓道来,模糊的轮廓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据家族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水乡中,陈家的大宅院熠熠生辉,犹如璀璨的明珠。那时,陈家子孙满堂,九代同堂,家族间和睦共处,连家中的百犬都同槽而食,鸣锣开饭时,那热闹场景令人叹为观止。乾隆皇帝听闻陈家盛况,派遣钦差大臣,南下巡视。钦差大臣亲眼目睹了陈家的繁荣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深受感动,回朝后立即如实向乾隆皇帝奏报。
乾隆皇帝闻讯后,心中好奇不已,决定亲自南下江南,一睹陈家风采。他悄然来到陈家,那悬挂在大门上的“天下第一家”匾额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走进家院,那长幼有序、敬老护幼的氛围更是让他叹为观止。为了测试陈家的秩序,乾隆皇帝灵机一动,准备了一百个包子,扔向陈家的一百条狗。这时,奇迹发生了,每条狗都精准地叼起一个包子,只有一条狗,它咬下一个包子转身递给旁边一条年迈体弱的狗后,才自已回来取食。这一幕落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内心顿起波澜。
回到朝廷后,乾隆皇帝对陈家的繁荣与和睦念念不忘。然而,他心中却升起了一丝忧虑,担心这样的家族将来会成为朝廷的隐患。于是,他设计陷害,找借口出兵征剿。陈家先辈虽英勇抵抗,但终究无法抗衡强大的官兵,只能四处逃散,寻求避难之所。其中一部分成员逃到了贵州省一个偏远的山谷,而我的祖先便是在那里扎根。
清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我的天祖父为了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毅然带着家人从贵州迁徙到了四川。他们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小盐井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后来,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又搬到了中柴沟。直到1958年全国成立“人民公社”,陈家才再次搬迁到盐井河蔡家坪村,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父亲每次讲述我们家的故事,深邃的眼睛总是闪现独特的光芒。他讲起那些关于迁徙的波折、生活的磨难。他挺直腰板告诉我们,如何在这些风雨中屹立不倒,生生不息。父亲说,这背后是我们家代代传承的宝藏——那忠厚仁慈的品格、安分守己的底线、和睦邻里的美德、勤俭立生的原则,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的祖父,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读书不多,却识文断字,内心善良淳朴。他一生都在默默行善,中年时,更是开始吃斋念佛,以善行来求得内心宁静。而我的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在私塾里勤奋苦读,练就了一手令人赞叹的毛笔字。他继承了祖父的忠厚与耿直,用那份诚恳和耐劳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解放初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品质,被推举到盐海公社工作,历任会计、财粮、秘书等重要职务,甚至担任过管委会主任、副乡长等职。父亲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秘书这项工作。他做事认真负责,热心热肠,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算得上是当地有名的老秘书了。
我小学五年级时,在某个夜晚上,父亲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满是岁月痕迹的老式箱子中,缓缓取出一叠纸张已经微微发黄,散发着书香的古籍——《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轻轻地摩挲着这些珍贵的“宝物”,嘱咐我有空时细细品读。当书籍传递到我手中时,父亲的脸上充满了期待和骄傲,
翻开那泛黄的页面,古文排版和繁体字眏入眼帘。那时,我读起来颇为吃力。我努力地克服障碍,一字一句地咀嚼细品,有些内容还是似懂非懂。慢慢品之,名著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渐渐地深入我心。孙悟空机智勇敢,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义薄云天,诸葛亮智谋深远,都如同生动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
从那一刻起,我仿佛被书籍的魔力所吸引,沉浸在那些古老而精彩的故事中。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我在书海中畅游,领略着不同世界的魅力。
我踏入学堂的那一刻起,父亲对我的书写格外上心。他常常坐在我身旁,轻抚我的小手。父亲说:“学写字,其实就是在学做人。每一笔每一划,都代表着品格与态度。你要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个汉字,就像你要堂堂正正地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上小学时,父亲特地为我挑选了毛笔和墨汁,以及一本楷书字帖让我临摹。那时候,字帖在市面上并不多见,父亲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一本由现代人书写的《国际歌》歌词的楷书字帖。每当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练习着,仿佛能听到父亲在我耳边的轻声细语。
我升入初中时,市面上的字帖选择也多了起来。父亲特意从书店里带回了几本欧、颜、柳、赵的中学生楷书字帖,他细心地帮我挑选,希望我能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字体。只是,初中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试卷的题量也越来越多。为了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并答对题目,我不得不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这导致我的字迹逐渐变得有些潦草。尽管我也努力保持书写的工整,但始终未能达到父亲的期望标准。
1987年,我收到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父亲满含期望,从自己的珍藏中取出那本汉隶《曹全碑》的墨迹册页字帖,轻放于我手中。父亲说了:“如今,你已经踏上了成为小文化人的道路,字迹就像你的名片一样,必须精心雕琢。这本字帖一直是我的宝贝,现在传给你,希望你能在学校好好练习,让你的字也能成为你的骄傲。”
自那以后,深受父亲的影响的我,每当空闲,我便会提起笔,沉浸在字帖的世界中,一笔一划地临摹,仿佛在与时空、古人对话。
回想起父亲供我读书的那段日子,充满了艰辛与不易。父母共同养育了我们六兄妹,仅凭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大家子的开销,已是不易。但他仍始终坚定地支持我们求学,希望我们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父母的辛勤培养下,虽然我的第一学历并不显赫,但我却是家族中第一个拥有学历的人,也是我们生产队中第二个考上中专学校的孩子。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其独具魅力的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一个家庭若能传承这份文脉,便能在自家的家脉中增添一份美好的传承。这也是我从小父亲就让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后来,我成家立业,有了女儿。出于对父亲传承中华文脉意识的深深认同,我从小便教她熟读唐诗宋词和诸子百家经典著作,教她写字。女儿自幼勤奋好学,唐诗、宋词皆能熟读成诵。长大后,她顺利考上了大学,弥补了我未曾真正接受过大学教育的遗憾。女儿的学历比我高,她博览群书,文化底蕴深厚。大学读书的四年里,她创作出了集古典诗词、现代诗、散文和小说于一体的15余万字的文学作品,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我经常告诉女儿,我们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忠厚仁慈、安分守己、和睦邻里、勤俭立生的家风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灵魂。而你爷爷对中华文脉的重视,则是我们家的血脉。这两件安身立命的传家之宝,我们要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