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母亲(散文)

编辑推荐 【暗香】母亲(散文)


作者:若雨 白丁,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9发表时间:2024-05-14 13:18:09
摘要:撰写母亲平凡的一生。

母亲是幼年时的依恋,是青年时的爱,是壮年时的寄托。母亲是一种岁月,是历史的记录,是承载我们生命与情感的帆船。
   ——前言
  
   早就有想好好写写母亲的意念,自从退休开始写作一些不太成熟的稿子而且在多个媒体发表以来,写过我的父亲、外婆、甚至邻居好友,就是没有好好写过我的母亲,怕只怕笔尖太瘦,写不尽母亲的辛酸与平凡,怕只怕自己字尽词穷,写不出母亲的坚强与伟大。在这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来的时刻,我实在难忍此心意,稍作姿肆的写一下我的母亲吧!
   上世纪二十年代未,母亲出生在北方农村一佃户人家,外公外婆是老实巴交的种地人,生有大姨和母亲两个闺女,没有儿子,靠外公租种有钱人家的地免强度日。在母亲八岁时,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被乡里一户有钱人家看上,外公外婆便把母亲许给了人家当童养媳,得到的报酬是一口袋高梁。在母亲十二岁时正式“嫁”到那户人家生活,从此她进入了人生最残酷的一场恶梦。
   因为外婆生下母亲时是第二个女儿,受到婆婆最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母亲从出生就严重缺乏营养,体弱多病,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又瘦又小。听母亲讲,她的“婆家”是个大家族,而且男子众多有十几口人,一家的一日三餐和家务活大部分是母亲承担,与其说是娶来个媳妇不如说是找来个奴隶。做饭的时候,母亲连灶台都够不着,还得登上一个小木板凳,而且那时候烧的都是煤泥,就是用煤和一种粘土和的泥,烧火的工具是一根有五、六公分粗一米多长的实心钢筋棍叫火柱,一个又瘦又小的十来岁小姑娘登一个摇摇晃晃的小凳子还得拿那么重的工具去捅火做饭,可想而知她当时的艰难。看不好火当然煮不好饭了,婆婆便开始打她,而且打的时候怕邻居家听见哭声,于是把她塞到灶台底下的大炉渣坑里揪住头发往死里打,母亲常常是被打得遍体鳞伤,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且打完之后还不给吃饭。有一次挨完打不让她出来,母亲被关在炉渣坑里一晚上饿得都晕过去了,婆婆竟忘了里面还关了个人,当第二天早上起来吃饭时还不见动静,便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去捅火做饭,捅下来烧红的炉渣落到母亲手上才把她烧醒。
   母亲就这样受着非人的摧残熬到十六岁时,日军投降,解放战争开始,战势硝云弹雨。她“婆家”有儿子在国民党里任职,蒋家王朝摇摇欲坠,他们一家便从农村搬到城里,因为不知道的原因不带母亲,母亲才回到娘家,暂时解脱了非人的生活。再后来,全国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在政府的干预下,母亲才和所谓的“丈夫”离婚,正真得到了自由身。
   五十年代初,母亲又经人介绍嫁到邻村一户下中农人家,虽然没有再受到之前一样的虐待,丈夫对她还算不错,可由于之前母亲身体受到严重摧残,连续两三次怀孕都流产或孩子夭折,又受到了婆婆天天指桑骂槐、冷眼嘲讽。母亲天天以泪洗面,加之一次次失去孩子的痛,在一次被恶语相加,大骂之后,一个如花似玉的年纪,左眼失明,精神失常了。外公外婆才把她接回家,与第二任丈夫离婚,后来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母亲才慢慢回复了健康。然后为了让她摆脱痛苦,不想让她触景伤情,外婆便让她住到姨家。当时姨已经在省城安了家,姨夫是姥姥一个亲戚在省城铁路工作。一直到五二年底,经姨家一个邻居介绍,才认识了父亲。当时父亲在省武装部任职,因为从小参加革命,南征北战,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一直也顾不上考虑个人问题。当时父亲已三十八岁,整大母亲十三岁,母亲因为前两次婚姻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当时想的就是人好出生好就行,经过组织再三考察,了解到母亲是彻彻底底的穷苦出生,才批准了他们的婚事,从此,母亲才正直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和母亲结婚不久,父亲便转业到地方到阳泉化工局任党委书记。到地方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大姐的出生,给母亲带来从未有过的快乐与幸褔,一个常人最基本的生活在母亲看来就是一种奢侈。后来在母亲的回忆中常常讲起,那是她从未有过也不敢想像自己能过上的生活,由于父亲的职位母亲也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大姐长大一些后,母亲便在家属工厂上班做缝纫工。她天资聪颖,肯吃苦上劲,学什么都一学就会,在工厂表现非常优秀,受到多次奖嘉。后来二姐和哥哥相继出生,一家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不幸的是赶上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哥哥出生在最困难的六零年,生完哥哥后,母亲一米六的个头体重不足八十斤,瘦得几乎是皮包骨头,父亲在单住干部食堂吃,家属们吃的都是大锅饭,打回来的食品除给大姐二姐外,还在哺乳期的母亲就是清水煮菜叶里面放点盐,后来连菜叶都买不到了,就煮黑豆叶子吃,根本没奶水给哥哥吃,便把胡萝卜蒸熟压成泥喂点,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心如刀绞。不过由于之前受过的经历,砺练了母亲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六二年,国家政策压缩城市人口,父亲带头让家属回原籍落户,母亲便带着三个孩子回到老家晋中的一个小村庄里。
   回到老家后,由于父亲早早参加革命在外,爷爷奶奶都已去世,老家的院子因多年无人管理,满院子杂草丛生,家徒四壁。奶奶留下来的东西都被族人或邻居搬走了。除带回来简单的家具外,母亲才重新整理制办家里的必须用品。当时最大的大姐才十岁,哥哥两岁,听母亲讲,那时候村子里还没送上电,一到下午五点便关门睡觉了,因为我家住在村子的最北边,距离几十米远就是一条很深的沟壑,半夜常能听到狼嚎的声音。这还是小问题,最困难的是吃水问题,全村人吃水都是到一口五百多米的深井里打水吃,看过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人都知道那个打水的井吧,用几百米的草绳两面吊两个竹编的桶,用一个辘辘吊着,人用手把着辘辘转动,也就是用定滑轮的原理把两只桶来回倒着吊上来水。夏天还好,一到冬天,井口边全是冰,站在井口打水,随时有滑下去的危险,母亲带着大姐到井边打水,打一次母亲便是一身的冷汗。可以想象她的艰难。不过,最欣慰的是吃的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起码一日三餐大人孩子能吃饱了。就这样,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农村艰难度日。
   六二年外公去逝,六三年我出生后外婆便迁移到我家,六四年文革武斗开始,老干部受到造反派严重打击,父亲便办病退也回到原籍,后来两个弟弟出生,一个九口之家,揭开了农村原始生活的篇章。母亲在这个大家庭中,既是女儿,又是妻子,更是母亲,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又开启了她坚辛的后半生涯。
   作为女儿,母亲非常孝顺,很在乎外婆的感受。受传统思想束缚,外婆总觉得这里不是她的家,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九口之家靠父亲六十三块钱的工资生活。在物质和吃的分配问题上,母亲尽量甚至完全把自己的一份拿出来给外婆,外婆也就比父亲大十几岁,母亲还得顾及到父亲和孩子们。好在父亲性格温顺,对母亲很好,很尊重外婆,慢慢的外婆才放得开。把家当成自己的家。作为妻子,母亲对父亲真叫个体贴入微。因为父亲从小参军,南征北战,右腿负过伤,弹片还一直留在身体里,而且在战争年代,吃草根树皮留下了肠胃病,对父亲的日常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到位,她总觉得是父亲给了她一个家,给了她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父亲对她的爱,让她在最艰难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最大的慰籍。所以她很懂的感恩,也懂的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责任。做为母亲,她更是把每个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个个都疼爱有加。感冒发烧,咳嗽吐痰,肠胃不好吃坏肚子是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常事。母亲常常是整宿和衣而卧,仔细观察。在生活及其艰苦下,尽量调剂细粮给生病的孩子吃。听母亲讲,我是孩子们中体质最差的一个,还没一岁时得皮疹加肺炎,山区的夏天,老天爷说变就变,中午还艳阳高照,我还好好的。一会便电闪雷鸣,山风呼啸,黑压压的乌云就在头顶。我开始发高烧甚至昏迷。父亲又不在家,母亲一边让外婆到一亲戚家求人家帮忙,一边抱起我就往县城的医院跑,我们村到县城有十几华里而且还要过一条很深的沟和一条河,母亲不顾天气的恶劣与道路的难走,一股脑抱着孩子往前跑,等亲戚赶着马车追上时,母亲已跑了一大半的路程,刚进医院的大门,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医生看着昏迷的孩子对母亲一痛的教训,母亲流着泪求人家救救她的孩子。等抢救过来时,母亲便失声痛哭。
   母亲很疼爱孩子们,可从来不溺爱孩子。从小就教育我们有礼貌,有教养。姑娘们要学会做家务,因为将来成家要过好日子。男孩子要有担当,将来要担负家的责任。所以我们姐弟六个每个小家至今都过得很安稳很幸福。子孙们都很优秀。而且母亲还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无论家里有多难,都让我们把学习放第一,所以姐弟六个都学习非常优秀,常常拿到学校的奖状。我们家有一堵墙,就是专门挂照片和奖状的,常常能看到母亲站在奖状前欣慰的笑容。
   六十年代,姐弟六个,有上初中的,小学的,最小的还在哺乳期,母亲及使在月子期,什么家务活都干以外,还要种房间屋后的菜地补贴生活,好在有外婆帮忙。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无所不能,生活条件那么艰苦,她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我们家有十间房大小四个房间,每间都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院子里的煤堆都是整整齐齐。大小孩子身上即使是补丁衣服都是干干净净,合合适适。父亲爱养羊,剪下来的羊毛,母亲都细心的弄成毛线,用煮染染成各种颜色给孩子们每人织一件毛衣,那时候有一件毛衣是很奢侈的,记的村子里的孩子就我们有。父亲的老宅一开始只有三间西房,后来母亲无意中知道其它的屋子都是父亲祖上卖给别人或后来有搬迁的外地人占有时,母亲便打听到房屋的所属权,根据各种渠道用合法手段把大半个院子皆屋子都归我们家所有,也就物归原主吧。
   那时候人民公社制,听母亲讲也有一亩三分地的自留地。种点小杂粮,可收的粮食还得借用队部的牲口和加工设施才能加工成粮。父亲生性温和加之老党员的身份,从来不和人争抢什么。孩子们又小,家里没有生产力,所以常常受到排挤,不让加工或排在最后。尤其是当分发粮食和副食时比如动物肉类和蔬菜时,分到的最不好的或不给分,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保护她的孩子们,可能也有之前的经历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感吧,便和别人拒理力争,常是挣得面红耳赤,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可从来不像其他农妇一样撒泼打滚无理取闹,慢慢的迎得人们的好评,村领导也对她啧啧称赞,再也没人排挤我们家了。
   七十年代,我开始记事了,由于是集体所有制,成年人都得参加生产队劳动。母亲因身体体弱多病,而且不咋会干农活,所以不能参加。全村分两个小队,一队有百十来户,因为母亲会裁缝,所以生产队便把一个队各家的缝纫活由母亲来做。原因是别人家的主妇要出工,母亲不行。又加之母亲是个很明事理懂的感恩的人,和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帮助过我们家的和邻居家及一个小队大部分的缝纫活都是母亲做。所以我们家那台上海牌缝纫机成了永不停息的机器,每天踏缝纫机的“哒哒”声成了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乐章,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布在母亲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得体漂亮的衣服。母亲很瘦,而且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还早花,早早就戴花眼干活。那个坐在缝纫机旁戴着眼镜专注干活的样子至今都清淅得历历在目。
   七七年,因过度疲劳母亲被查出乳腺癌,在省城做了切除乳腺手术,刀口足足有一尺长,整个左乳和左液下淋巴被切得干干净净。当时只有大姐成家,最小的弟弟才七岁。住院期间还一直挂念着家父亲和孩子们。大姐两口子在医院招呼母亲,父亲在家照料孩子们。过了危险期,十三岁的我便到医院陪护母亲。每天在伤口疼痛折磨下的母亲表现的很坚强不在乎,可她常常盯着我看时,我发现那眼神里的疼爱、不舍和留恋。出院回到家后,她拼命的给一家大小做衣服,做鞋子,小弟弟的棉衣棉裤能做到十几岁。生怕她走了以后她的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在后来母亲的讲述中说那些活都是她流着泪做的。可能是因为母亲的爱心与善良,得到老天眷顾,母亲恢复得很好,直到二零一三年八十六岁高龄才因肺病离开了我们。
   一九八二年,父亲恢复离休,孩子们最小的也上初中了,有三个已经成家,六二年压缩的城市户口开始返城,我们家回到当地的县城,生活有了根本的改善。母亲的重担才缓解了很多。因为没有回父亲原单位,一直也没分配到房子,再后来子女们毕业后又都在城里工作,父母亲便到城里租房子住。最小的弟弟成家之后,母亲已快古稀之年了。八十岁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孩子们还都上班。照顾父亲日常的重担都由母亲一个人扛着,每天精心准备一日三餐,从头到脚给父亲洗漱得干干净净,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邻居们一致的赞扬。其间,还得有小空隙照顾第三代,九七年父亲因肺心病与世长辞。父亲的离开,母亲受到很大的打击,大病一场,好在儿女都非常孝顺。慢慢的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她坚持单独居住,也是她坚强的性格所至。八十岁高龄的母亲,家里依然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浑身上下干干净净,黑鞋白袜分明。喜欢打麻将的母亲脑子非常灵光。邻居们开玩笑的夸赞她是打败天下无敌手的标准老太太。
   二零一三年七月一日,八十六岁的母亲因肺病离开了我们。这就是我平凡的母亲在人生长河中走过的不平凡的一生。
   在这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就用这段文字寄托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吧。愿母亲在天堂没有折磨,没有病痛,幸福安康!
  
   后记
   父亲走了以后,母亲坚持独居,可她体弱多病,每当身体不舒服时,多居我家,后来因病不能自己过时,几乎都在我家度过,小弟是大夫,所以照顾母亲我和小弟要多一些。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常和我说等妈走了,肯定你和小弟想我最厉害,果不其然,母亲走后我一直从失去她的阴影中走不出来。前三年几乎每天能梦到她,梦见她小时候给我们做饭的样子,梦见她为了她的孩子和别人拒理力争的样子,梦见她坐在缝纫机旁干活的样子,梦见她最后走时病痛折磨的样子,梦见她临走时紧握我的手流下最后一滴眼泪的样子。

共 54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文中的母亲,真的让人泪目。母亲的在和父亲结婚之前,她身处的生活真的是非人的生活,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如此残酷。好在后来遇到了父亲,母亲生育了我们姐弟六人,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把我们都照顾得很好。教育孩子,还让我们上学读书。对父亲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的。特别是在上世纪的时候,国家新成立不久,人民生活何等艰难,在一家九口人的家庭里,母亲的付出是多么地艰辛!好在后来,生活也越来越好,直到母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个带着爱的称谓。对于孩子,家庭,也许只有母亲能做到如此。母亲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伟大、善良、坚韧的母亲形象。还从文中的一句一言中,无不读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感谢老师将《母亲》这一篇佳作投稿暗香,是暗香之幸,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精品佳作力荐!【编辑:易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4-05-14 14:04:44
  品读老师好文,文中的母亲是何等伟大,将母亲的形象刻画得让读者读之动容,泪眼星光啊!母亲,一个厚重的称谓,在这篇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精品好文力荐!
   问好老师,感谢分享,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