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龙港堤塘的记忆(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龙港堤塘的记忆(随笔) ——龙港堤塘的记忆


作者:杨敏 布衣,14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3发表时间:2024-05-14 20:22:32
摘要:堤塘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千百年来,先人们在地方官府和乡绅的带领下,修筑堤塘,造林防护,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进入新时代,高标准的海塘工程不仅仅是保护人民的工程,更是城市建设的新靓点!

四十多年前,我曾经数次因下埠渡口傍晚停航,沿着古老的堤塘走到方岩渡口,记得那时候,这一段土堤塘的周边人烟稀少。当夜幕降临,堤塘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之中。近处的树木和草丛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偶尔一两声鸟叫让人毛骨悚然,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闪烁着几盏渔火,若隐若现,仿佛是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一、《谕禁不许损坏树木枝节示》
   清黎应南
   特调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二次黎为,护塘留荫等事:
   据贡生杨配籛、杨德音等呈称:切缘十都黄家洞,滨海环江,屡患潮溢,损坏田禾。张家堡地方百余年前,曾阖族鸠工砌筑塘埭百余丈,继栽松木约计七百余株,以固堤塘其木,托该地胡云庆等看守。但塘系滨海僻处,或穷民殒殁,或乞丐病亡,尸多葬埋塘内树下。
   道光十年冬,因众事缺需,云庆等亦缺钱应用,同议欲将松木判卖。经房族劝,出钱四十二千文与族众应用,复出钱二十八千文与佃云庆等看守之资,二共钱七十千文。凭中保立明据字,将塘内松木购买,永作护萌,日后均不许判伐。窃恐日久无凭,粘据呈请,立碑晓谕。不许毁伤枝节,庶堤塘巩固无虞,叩乞存案,谕禁等情到县。据此除批示外,合行出示谕禁。为此,示仰张家堡地方居民人等知悉:该处塘内松木,现该贡生等捐资购买,以为永久护荫,应听该佃胡云庆等看守。自示之后,毋许私行砍伐,致损塘堤。如敢故违,许该贡生指名禀县,以凭提究。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道光十二年七月初七日给。
   二、张家堡阖族筑堤塘
   《谕禁不许损坏树木枝节示》碑文记录了张家堡后仓杨配籛、杨德音兄弟为了黄家洞滨海环江护塘留荫,保护堤塘的决心,它还记录了张家堡地方在百余年前就曾经阖族鸠工砌筑塘埭百余丈的历史。根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1832)以后,张家堡后仓杨配籛、杨德音家族还多次出资修筑堤塘,保境护民。
   咸丰三年(1853)六月,十四都咸园黄梁埭,海潮冲决,沿江稻田变为盐碱地,贡生杨配篯(号琴溪)和职员方履莘出资兴筑。
   咸丰五年(1855)黄梁埭又决堤,乐施好善的杨配篯独任修筑,得到了乡人的信赖和敬仰。
   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平阳县发生了七次灾荒,民不聊生,咸丰八年,平阳钱仓人赵起在北山庙结盟组织金钱会。为了防止金钱会的侵入,杨配篯召集乡绅在宜山组建江南民团,依托鳌江天堑,与赵起的部队隔江峙望。为了阻挡金钱会渡江南下,杨配篯出资增修新陡门至直浃河一线的塘埭,这既能造福于当地百姓,又可兼做守御的堡垒,可惜当时正值大旱,工程尚未完工,他因为连续十几天忙于求雨、筑堤和防御的事宜,心力交瘁,因病去世。
   同治元年(1862),杨配篯侄儿杨佩芝任江南民团正董,继续修筑西塘,加宽增高,还在塘外凿一沟渠,在塘上安置大炮,在塘内驻扎团民,并议定近塘各村分段修理,以使西塘坚固永久。
   光绪二年(1876),温州沿海飓风大作,海水汹涌倒灌,冲垮了西塘沿线,杨配篯的次子杨镜澄主持修陡,杨镜澄出面召集乡绅,筹集资金,成立修陡董事会,被众乡绅推选为总董,杨镜澄派工人修筑西塘塌陷的地段,使其重现坚固完整,阻挡了汇聚众山之水的横阳江南港,保障一方平安。
   光绪十六年(1890),新陡门、楼浦、三洋和直浃河一带土塘出现险情,杨配篯三子杨镜清挺身而出,主持修筑西塘,他出面募修新陡门至楼浦塘30余丈,又修三垟至直浃河塘90余丈。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乡绅薛孙熙等又募修直浃河上步至下步塘300余丈。
   民国元年(1912),温州沿海地区又发生飓风,风雨交加,西塘冲决,张家堡乡绅杨慕份(杨佩芝之子、江南自治董事会总董兼学董)出任修筑西塘总董,他见西塘冲决,身为江南自治委员的杨慕份责无旁贷,再次延续父祖辈的修塘义举,他采取了让地方认段修筑的方法。为了加固西塘,他又于皮刀汇添筑内塘。
   民国11年(1922),杨慕份复以赈款修筑。从民国3年至民国16年,杨慕份治理江南措施得当,应对自如尤其以修筑西塘最为江南和南港地区百姓称道,西塘牵涉诸多地方利益,但杨慕份以素高的威望,化解了一道道阻力,终于将塘修成。这项泽被江南和南港地区的义举,足以让杨慕份一生引以为豪,声望日隆。
   三、清正廉明黎应南
   平阳知县黎应南(1788-1837),字见山,号斗一,广东顺德人。他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同时也是清代数学专家李锐的入室子弟,贯通经史舆地,尤精天文算法。他在任平阳知县的三年(1830-1837)中,体恤民情,倡导数学教育,经常下乡视察农耕情况,关心人民疾苦,他写的《夏日横阳山行》八首七绝就是最好的见证:
   厨烟深处白云连,无数峰峦落眼前。
   山上晚晴山下雨,急流沟水灌溪田。
   古庙无门草没庭,豚蹄香火赛神灵。
   龙归雨过山如洗,早稻微黄晚稻青。
   前村斜界一溪云,云外人家笑语闻。
   打稻场空人不见,野羊酣睡伴孤坟。
   高下松苗夹路栽,半山亭子且徘徊。
   槿篱竹屋新泥灶,曾记前年避雨来。
   野叟扶筇去趁虚,门前打得小溪鱼。
   壶卢买酒山家店,内有诸雏读四书。
   日午舆丁汲井忙,得泉心地已清凉。
   人人携有青油伞,宜雨宜晴一例张。
   畴昔防倭旧筑城,而今四野万夫耕。
   戍楼破碎防旗暗,镇日当关卧老兵。
   黎应南用自己饱含乡土风味的毛笔,描绘出当时平阳乡村的风貌,既有山峦炊烟、城楼旗亭的人间景观,又有古庙无人,打稻场空的萧条气象,还清晰回忆起前年避雨的场景,他用诗词把平阳的乡村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黎应南不谙宦途世事,如何去打通关节,办理升迁调任手续,淹留在平阳任所数月之久,不久就卒于杭州。他对自己不得志的一生,深有感慨,死前留下《临江仙》一首:“薄宦读书知已晚,那堪两鬓蓬飞?酒痕如泪旧时衣。凄凉埋剑气,哀怨写琴丝。博得一官犹故我,
   中年更欲何之?青山有约订归期。薜萝新鬼哭,车笠旧盟稀。”
   黎应南对名利看得十分淡泊,据说他在平阳任职三年的俸禄收入,全部交由管家,不闻不问,结果被蚕食,任满期间弄得宦囊空空,一文莫存。道光十七年黎应南委办滇铜卒于杭州,被殡葬于杭州西湖边野葬场中,去世时唯一的儿子只有九岁,身后的著述文稿几乎散失殆尽,他的好友著名诗人龚自珍为悼念这位同年可怜的身世,写了一首《吊黎见山同年应南》:
   科名掌故百年知,海岛畴人奉大师。
   如此奇才终一令,蠹鱼零落我归时。
   黎应南对平阳乃至温州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对当地数学教育的贡献,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在他《畴人传》中写道:黎应南“生平著述,秘不未人,亦不编辑”。
   黎应南在平阳担任县令的六年多时光里,始终致力于算学研究和传播,他同时也引领着平阳和瑞安地区的数学研究风气。他的努力在19世纪中后期开花结果,瑞安地区涌现出陈润之、金晦等多位数学领域的佼佼者。
   四、黎应南与杨配篯的交往
   杨配篯作为当时江南垟最有名的乡绅,他与知县黎应南之间的交往也数有记载。
   道光十三年(1833),平阳县设立“育婴堂”,县令黎应南发动士绅捐资,杨配篯和杨配仁(字德音,号鹤舫)母亲章氏劝说杨配仁捐田积德,果然一口气割让400亩良田成其事,黎应南亲诣勘丈田亩,并且上报温州府,知府刘煜为杨配仁作《义田记》,勒石刻碑,以记其事。1834年-1844年的十年里杨配仁连续增添四个男丁,在当时的平阳江南垟引起极大的震动,一代名儒刘绍宽(杨配篯的外孙)认为,这是现世的因果善报,“瑞安先生”黄体芳(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在《明经鹤舫杨公传》中也详细记载了此事。
   道光十七年(1837)黎应南委办滇铜卒于杭州,因他清正廉明,家人无力厚葬,被殡葬于西湖边野葬场中。黎应南去世后十年,杨配籛在省城杭州参加乡试时,特地到西湖边野葬场找到墓地,为他筑墓树碑以作纪念,并馈赠几百两银子接济黎应南的家人,此善举也在省城的文人士绅中得到称颂和赞扬。
   咸丰八年(1858),大成殿损坏,校士馆及忠义祠倾覆。知县召集乡绅商讨捐资修复,大家众口同声,唯杨配篯可以承担此事,于是唐黻章吩咐杨配篯负责重修,于是杨配篯遴选数位德高望重的乡绅,募集钱款,准备材料,躬自任之,历时三年才竣工。查黎二公祠就在校士馆头门内右,主要祭祀邑令查炳华(1828-1829平阳知县)和黎应南。杨配篯一生乐施好善,筑捍堤塘,崇善科举,修缮庙学,他的故事数不胜数……
   有文章证明温州被誉为“数学家之乡”离不开当年黎应南的影响,而张家堡也出现像杨霁朝、杨忠道这些著名的数学家。
   1888年1月,金晦受好友杨镜澄(杨配籛次子 )之邀,前往张家堡杨镜清(杨配籛三子)的私塾,为杨慕侃(清举人)亲自授课。金晦的到来,吸引了赁租在中仓杨玉笙宅西庑的刘绍宽、黄车堡的黄庆澄等学者前来旁听学习。
   1915年,浙江省第十中学二年级的苏步青,在遇见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数学老师杨霁朝(杨玉笙的长子)后,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在杨霁朝的引导下,读文科的苏步青毅然决定转学理科,从此踏上了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的道路。
   1942年张家堡的杨忠道(杨配仁后裔)考入浙江大学,并有幸跟随苏步青先生学习现代数学。他后来发明了“杨忠道定理”,同样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华裔数学家,这一成就无疑是对黎应南当年传播算学研究的最好诠释。
   五、从小渔村到“瓯越明珠”
   五月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大地,整个世界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独自一人,漫步在宽阔的堤塘之上,感受着这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时刻。
   放眼望去,下埠渡口旁的鳌江四桥如彩虹般架在鳌江之上,而方岩渡口边瓯南大桥犹如一条璀璨的巨龙跨在江面,桥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忙碌而有序,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希望。
   脚下的堤塘已经从昔日的土堤塘换成了标准海塘,如今,总投资81.08亿元的海塘安澜工程又开始动工建设。你看,前方的工地上机器声轰鸣,施工人员正在忙碌地工作着,这不仅是堤塘建设工程的飞跃,更是新时代进步与发展的生动写照。
   广场上,一群舞者正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仿佛在与风共舞,与江共歌,他们的笑容灿烂而真挚,感染着路人;大堤上,一群跑步爱好者正在挥洒汗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坚持与毅力的光芒。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矫健,为这片江畔增添了一抹动人的风景;
   海面上,大小渔船迎着潮水驶向远方,它们带着希望出海,期待着收获归航。
   站在堤塘之上,我感受着这幅动人的画卷所带来的美好与宁静。这一刻,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我也仿佛与时间同步,见证了历史的光荣与沧桑。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幅画卷将会继续演绎着属于它的故事。而我,也会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成为我人生旅程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共 43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历史,有它们的精彩记忆。温州龙港堤塘也一样,有他的历史。在清朝的时候,龙港堤塘经常发生水患。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张家堡地方百余年前,曾阖族鸠工砌筑塘埭百余丈,继栽松木约计七百余株,以固堤,并明文规定禁止砍伐。在清末年间,一代代人经过加固堤塘,让一方百姓免受灾难。文章娓娓道来,讲述了龙港堤塘修筑护堤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代代可歌可泣修缮堤塘的那些英雄人物的历史,和作者内心的感慨。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5-14 20:22:4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