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行走老屋谢(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行走老屋谢(散文)


作者:吴孟友 秀才,198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7发表时间:2024-05-15 06:19:53

好风景,似乎总是在别处,因而就有了行走的欲望和冲动。
   我心里的“别处”,是异域风光,是走出烟雨江南,出行千万里,去欣赏壁立千仞的山、惊涛骇浪的海、风情万种的俗。因应了“身在景中不入味,他乡且有景妖娆”的说法。
   “五一”五天假,因工作羁绊,还是不敢远走。
   人,喜欢舍近求远,我也不列外。听说,尧城西隅,就有一座山,里面藏着千年古村落——老屋谢,何不去一睹风采?
   拖着暮春的尾巴,雨,大一阵小一阵,淅淅沥沥,哗哗啦啦接连下了好几天。“五一”假的最后一天,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下午,我驾着电瓶车,独自从梅城出发,一路向西,过赤头,出县城北门。电瓶车在两山之间的柏油马路上疾驶,不到片刻工夫便到査桥乡毛田地界。车到毛田历桥边,右拐,一条水泥路伸向大山深处。水泥路像山口伸出的舌头,只看到一点端倪,蓊郁的森林,曲径通幽,给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似在说着什么。
   站在路口,立于大山脚下,仰望高俊陡峭的大山,满眼碧翠。巍峨之下,感觉自己就像一棵小草,有点卑微的感觉,心生敬畏。
   骑上车,沿着水泥路,一头扎进森林。路面湿漉漉的,路两边飘逸的树枝,密密匝匝,严严实实遮住了天空,路途,犹如绿色通道,光线幽暗。悠悠的小风,轻轻地吹来,凉丝丝、爽歪歪的。山风里氲氤着花香和树叶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四处的绿和我的眼睛交流、优雅的境界和我的精神交流、静谧的意境和我的心灵交流,一时间,仿佛进入精神的“世外桃源”,荡涤所有尘埃,内心空灵,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惬意,让人轻松无比。
   山间尽杂树,粗细不一,高矮不齐,错落有致。忽然间眼前一亮,树间地面上,点点殷红,像星星,在草丛间闪烁,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我立即下车,走到草丛边。哇!是小麦萢,又叫野草莓,鲁迅先生称它叫覆盆子,描叙为“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小时候,最喜欢吃这小麦萢了,夏天,饥饿难耐时,满山满坞找麦萢,摘果啖莓焰,吃得肚子圆。几十年没见过这东西了,眼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童年。立即蹲下,轻轻摘下这娇艳如滴的“红星星”麦萢。“碧草丛中点点红,色飞汁液美无穷”,一口一个,酸酸甜甜,乡愁满满。四周的鸟儿也欢呼起来,像是在欢迎客人的到来。顺声望去,黄鹂在树上跳跃、百灵在树间追逐、八哥叼着麦萢满地跑。不知名的长尾巴彩色花鸟瞅着我发出婉转歌喉。林间有鸟声,山就不寂寞了。你想想:清凉的山风阵阵吹面,一边品着山珍美味,一边欣赏鸟的歌声,那是怎样的惬意?忽然,树林上空春来布谷催春声,“发棵、发棵,割麦插禾”,我感到很是诧异,原以为布谷鸟专为田地催促农事的,想不到它为山、为水、为天下万物催春助长。这绝妙的山涧意境是最美的诗意,让人忘了境界。
   山路弯弯,步步高升,走出森林,眼前是一片开阔地。阳光出来了,雨后的山,绿得发亮。柔柔的阳光照在脸上,暖暖的风阵阵吹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哪像初夏,分明是仲春时节。
   前边是村庄,十来户人家,大部分人家铁将军锁门,村里静悄悄的。一问是纪家村,三弯九转又一村,遇见一位中年妇女,她告诉我,这是胡村,老屋谢还要往上爬,先是下谢,山顶上才是上谢。谢了老人,车子继续攀爬,路越来越陡,电瓶车像老牛拉车过岭一般有点难行了。一根烟的功夫,眼前有十几户人家,我想便是下谢了吧。无论纪、胡,还是下谢,大都是新做的一层、二层楼房,充满现代气息,千年古村落,怎么看不到一点古代遗迹?心里有种失落感。
   不过,雨后观赏山景倒是绝佳时间,从山脚到山顶,左边路旁,沿着山路,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溪,溪水爆涨,从一千多米高山,像脱绳野马,跌跌撞撞直冲下来,一路呼啸、一路高歌、一路奔腾、一路形成无数个瀑布。自上而下,自东向西,形成形态各异的瀑布群。有的像织布机吐出白布,急剧滑下;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蔚为壮观,令人震撼。山里有溪,有水,山就有了灵魂、有了灵气。这是尧城境内少有的风景。
   离开下谢,仰望山顶,山势越来越陡,山涧越来越窄,车行越来越难。又走了一段路,不再看见到房子。忽然,有几个人,在溪边地里揉菜籽。仿佛,只见了和尚不见庙,有点深山藏隐寺的味道。途中,右边一块巨石上,天然出现一个“❤”一样图案,心上刻有一个“佛”字。我下车端详了很久,就是看不出刻字人的用意。不过,我心里很高兴,总算见到了一丝历史痕迹。
   终于,眼前出现一个小平坦。水泥路向右转至少二百多度的弯,然后,六十多度斜坡向上成S型伸到山顶,车是行不了了。站在平坦处,望到的是一截像长城一样的护栏。平坦正对面,左边是一间临时搭建的小屋,相当于过路休憩亭;中间,是石砌的路口;路口右边是一棵两人合抱的古柏,十几米高。身着墨绿色,树冠浓密、飘逸,看不出年代,立在路口,像迎宾的卫士,似乎在告诉客人,穿越古代,了解上谢请走这边古道。
   古道狭窄,路石不平,多半是鹅卵石,稳稳地扎在路面,没有人工打凿的青石板。岁月将石块磨得锃亮,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幽光。踩着卵石,踏着阳光,一步一步登上山顶,见到了房子,房子沿溪而立,依山而建,这无疑就是上谢了。
   一棵一人合抱的古柏,高高耸立在村口,暗灰色的肌肤裸露在外,树顶上几枝小丫,在风中抖擞。但骨骼嶙峋铿锵,现露风骨,浑身写满沧桑。猜不出年代。像是古代的卫士,无论风霜雨雪,始终守在路口,保一方平安。
   沿着溪边前行,鹅卵石变成了青石板。村庄分散在山溪两岸,两岸有古石拱桥相连。桥体两边脱落,就像佝偻的老人。“涧户寂元人,纷纷开且落”。三十来户,家家闭门,就连谢家祠堂也是铁锁紧扣,见不到丝丝烟火气。显然无人住居,村庄安静得令人窒息。从房屋结构来看,有不同时期的构建。有徽派建筑,有裂痕累累几进天井老屋,有屋顶倒塌,墙面布满绿色藤蔓,残垣断壁的破房,分不清建于何年代?从官窑老火砖判断,至少是明代年间的,还有现代建筑。一座村庄,就像一部历史书,从古代记录到现代。
   忽然,右边村后山边,一棵高大的罗汉松映入眼帘。让我精神为之一振。须仰视观全貌。参天耸立,至少四人合抱,树冠如盖,虬枝飘散,树牌记录650年,从明清走来,依然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山风吹来,树枝摇曳,发出呜呜声响,仿佛诉说着谢家的曾经。蓬勃、巍峨、诗意的罗汉松,应该是谢家镇村之宝了,让我见证了谢家老屋悠远的历史。
   老屋谢从远古走来。行走在老屋谢,收获了绝美的自然风光,也不冤枉走此一回。然而,抱着来欣赏古文明的初念,见不到一些历史真迹,多少有些失落。
   回到村口,遇见一位女老人,我的眼睛一亮,她不是活历史吗?
   我主动上前搭讪。老人七十多岁,满面笑容,一种亲切感拉近了我们心灵的距离。我的问题便像机关炮一样梭梭射了出来。
   “谢家为何来到这深山老林绝巘山顶来?”
   “千年古村落,怎么见不到千年遗迹?”
   “石刻’佛’字寓意何在?”
   ……
   老人,眯着眼睛娓娓道来:家族口传,一千多年前,谢家祖宗在朝廷为官,深得皇上器重,因听了皇后娘娘的话而未请示皇上灭了“苗国”,于是惴惴不安,后自杀而亡。谢家后人不知缘由,怕殃及池鱼,便携一家老少,从徽州休宁转辗来到东至尧渡这深山老林里躲避灾难。文革前,据说谢家还有皇帝的玉玺和完整的族谱等东西。文革期间,古迹销毁、家谱烧掉、玉玺失踪。抹去了谢家珍贵的历史记忆。原来这里只有上谢。因上谢人口增多,加之外来人口的迁徙,才有了下谢和外姓纪、胡两家。
   “佛”字有故事:明末重臣郑三俊,官至吏部尚书。当年在历桥书院求学,和当地一绅士哥们,一日,他骑着绅士的骏马,配着绅士的宝刀,路过上谢时,看见一名歹徒,正在追赶一名女子,抓住了女子,就要绑走,原来是个人贩子。郑三俊,下马剑指歹徒,命令他放了女子,否则不客气。歹徒为郑的一身正气所摄,下跪求饶。郑三俊见未造成严重后果,就放了他。于是,随手拿剑,在路边的巨石的“❤”图案上,刻划一“佛”字,要让恶人心中入“佛”,多做善事,也让过路的人受到教育……
   老人滔滔不绝,回答我的问题,最后,还特地补充一句:这是族人口口相传,代代留下来的记忆,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听说有些东西还在族人手里,不过,不少些族人,为了谋生,多少年前就游走他乡,远走四海。
   站在上谢高山之巅,回望来路,天边的云彩,云卷云舒。脚底下连绵起伏墨绿色的山峦,尽收眼底,就有一种览纵山小的感觉,唯美在心间。
   行走老屋谢,千年古村落,肯定有历史、有遗迹、有故事。寻找散落在族人之间或民间的遗迹,哪怕只言片语,或许能找到千年踪迹。
  

共 34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五一假期,人潮涌动,大家都在往外跑,追逐远方的风景,作者却独辟蹊径,一个人骑着电瓶车寻访东至千年古村落------老屋谢,为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站在山脚下,被它巍峨的姿态折服,只觉自己的渺小。一路向前,密密匝匝的树枝,花香、草香,一望无际的绿,让人陶醉。山间尽杂树、芳草凄美,酸甜的野草莓遍布其中。山间鸟儿,时鸣春涧,布谷鸟最为勤快,催促农事,也为山、为水、为天下万物催春助长。山路弯弯,来到下谢,不见古貌,甚是遗憾,还好雨后山景倒也让人流连,溪水潺潺,山有了灵气。来到上谢,古柏迎客,沿着石道,踩着卵石,踏着阳光,一步一步登上山顶,来到上谢,路口又见一棵古柏,守护村庄。沿溪而行,村庄分散在山溪两岸,两岸有古石拱桥相连,人家不多,人烟稀少,只有斑驳的历史遗恨。村后一棵罗汉松,种植于650年,仿佛在向作者述说老屋谢的古老故事。寻访不遇,心中的疑惑差点就成了遗憾,偶遇一老者,作者灵感忽现,老屋谢的故事,老人一一道来,老屋谢的故事由族人代代相传。行走老屋谢,满载而归,源自于作者对古村历史文化的追寻,老屋谢的故事,或者说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是民间老百姓口耳相传,如果有心人记录下来,这些故事才没有流失,被很好的传承下来,本文的作者不就是做着这样的事情么,有意义,有价值,让人佩服!好文力荐各位文友赏读,遥握问好吴老师,最近下乡检查,祝老师工作愉快,夏祺!【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5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5-15 06:25:52
  东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迹颇多,作为一名外乡人,大都从外人口中了解到东至的一些故事,很多景观,很多故事,我们只有去寻访,才能得到真经,感谢吴老师带我们欣赏老屋谢的美景,探寻它的故事。遥握问好老师,工作顺利,佳作频频!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5 15:09:15
  欣然老师好!知道你近段时间很忙,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的拙文编辑,实属不易,非常感谢!“五一”假前,我有N个想法想去趟远门,领略异域风光,因工作羁绊未能成行。附近逛逛,行走老屋谢,虽然未能见到千年古村落的一些遗风古迹,但老屋谢的自然风光令人震撼,令人陶醉。再次感谢的精心编辑,按文点评到位,辛苦了!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5 08:57:44
  这篇文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作者一同探访了神秘的老屋谢古村落。作者对古村历史文化的追寻和记录,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村的美丽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用心记录,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令人敬佩。祝吴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5 15:14:49
  善斋老师好!感谢你的精彩点评,感谢你的鼓励!老屋谢的风景的确迷人,回来之后就立即把它记录下来与文友共享,哈哈!问好老师,敬茶!祝夏褀!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5-15 13:08:54
  古村落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古柏、古石板桥以及弯弯曲曲的古道,无不散发着古朴的风华,这里所聚集的灵气,还是那么的令人神往!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5 15:26:02
  枫桦老师好!感谢你的精彩点评,感谢你的鼓励!人,总在忙碌着,只要走去出,不用求远,处处都有迷人风景,让你感叹!让你流连忘不思蜀。问好老师!敬茶!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5 13:35:43
  这个谢字,倒是令我琢磨,这个古村,光看着名字就知道历史底蕴丰厚。老师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古村的特色。那个麦萢,似乎从未见过,老师口福不浅。我只能饱饱眼福。拜读学习老师美文,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5 15:33:11
  老屋谢,是上谢和下谢的合称,听到这个名字是,感觉新鲜,有诗意。来到这里,被这里的风光所感动,于是,胸有文章,“行走老屋谢”的题目就自然而出。感谢韩老师的关注美评。问好老师!敬茶,祝夏祺!
5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15 13:44:18
  走进了老屋谢,感受别样的人文情怀。笔者的文字,是流淌期间的清泉,叮叮咚咚,飞珠溅玉,从久远而来,愉悦了我的心,不忍掩卷。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5 15:39:17
  南沙潮老师,十分谢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留墨,我们第一次见面,能在东篱平台认识你十分高兴,让我们携手同进,筑篱种菊,共创美好的精神家园。问好老师!敬茶!遥握夏祺!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15 15:53:41
  我非常欣赏这种寻古仿古怀古的味道。一股脑就把古代的人和事都和盘托出,我觉得太满了,未必好。吴老师的文章写出了一种寻幽仿古的韵味,或许,旅游可以把这个作为主题,不必总是看风景,历史是最有深度的风景,哪怕我们就接触了一个边边角角,也是碰到了。吴老师的散文,写得活泼生趣,有风格,有内涵。怀才抱器拜读,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6 11:10:37
  “五一”本想出趟远门,换换脑子,感受一下异域风光,因工作未能如愿。行走老屋谢,在家附近,也见识了不一样的山水风和历史文化。就像老师所说的,游山水,应把风景与历史文化融合起来,文章的内涵才丰富,才有品质。问好老师,敬茶!
7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5-15 18:30:23
  骑车找寻老屋谢,带着好奇,一路观赏美景,醉人的美景里,古柏,古道,罗汉松,美景里找寻悠远的古文化化,曲径通幽,老师不虚此行啊!
回复7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6 11:14:18
  本真老师,谢谢你在百忙之中关注拙文并精彩留墨。老屋谢,自然风景确实迷人。有时间,哪怕独自走走,不仅愉悦心情,还能找到素材。问好老师,敬茶!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15 21:46:17
  老屋谢,古村落,口口相传,历史痕迹尚存,它的故事还在人们心中生根。很美的文章,吴老师的文章越来越美,词藻越来越讲究,点赞学习,祝老师工作愉快,开心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6 11:17:31
  红花老师,谢谢你的谬赞、鼓励!在东篱,成长最快的是你,你已经签约了。是我们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问好老师,敬茶!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16 05:29:50
  文章语言相当优美,令人读罢久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更难得的是那些对历史的探寻与挖掘,更是文中的点睛之处。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9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6 11:20:29
  感谢李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注、关心、帮助、提携。比起老师的文,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问好老师,敬茶!
10 楼        文友:战旗如画        2024-05-18 12:43:31
  东至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遗迹众多。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尧舜之乡,名人传说广为流传。万里长一路江浩浩荡荡,行转东流去,唯见江水天际流。吴老师的文章优美,介绍详细入微,上谢古韵清幽,一定去欣赏感受一翻。
战旗009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