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千年泗泾古镇和历史文化名人(散文)

精品 【天涯】千年泗泾古镇和历史文化名人(散文)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1556.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5发表时间:2024-05-16 16:44:55
摘要:注:本文是走进千年古镇泗泾的采风之二。

【天涯】千年泗泾古镇和历史文化名人(散文) 在历史上,千年古镇泗泾的名字因由外波泾、通波泾、洞泾、张泾四条泾(四条河流)汇集于泗泾塘河而得名。所以这里的水上交通发达。
   而传统的风水学又认为:水就是财源,如果建筑与风水在理论上相融合,就会自然生财,会给人带来财源。泗泾在古代被誉为是一处风水宝地,所以历史上有诸多经商者和名人不远百里来到这里定居,同时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
   当我行走在千年泗泾古镇的老街上,看到古镇老街两边的一幢幢老房子时,于是便想起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从这里走出和走进的国内闻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今的泗泾古镇,依然保留着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和老宅,甚至还对那些名人老屋进行了修复和修饰。看到这些,不禁浮想联翩。
   是的,泗泾古镇是历史文化名人汇集的地方。这里有元代著名史学家陶宗仪来到泗泾建筑的南村草堂,在此留下了闻名于世的“积叶成书”典故;这里有明代与明代董其昌书画齐名的书画家范允临(范仲淹第17世孙);这里有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这里有上海滩闻名干世的申报创始人之一的史量才;这里还有出生于泗泾镇的著名学者和考古学家闻宥等。名人的住宅和遗迹串联起了古镇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了一道风景。
   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陶宗仪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在考进士落榜后,从此放弃仕途不入官场。元末兵乱,他携妻从浙江黄岩来到了他向往的泗泾南村,以他的字名筑“南村草堂”,过上了他想要的隐居生活。平时除了下地,空余时间设堂授徒。如今,泗泾古镇仍保留着他所筑的“南村草堂”。
   在泗泾,留下了陶宗仪在劳动间隙勤奋笔耕、用树叶当纸刻苦写作的《积叶成书》的成语故事。据说他在每次下田劳动的间隙休息时,经常要拿出他爱读的书来看,每到灵感一来,他就从身边摸出从地头采摘的树叶,用墨笔写上心爱的文字,凉干后收拾好为怕丢失就藏在家中的瓦罐中,然后严严实实的用包裹包好,挖坑把瓦罐埋在家园的树根边。
   晚年时,他让学生在树根边挖出数十个积叶藏文的瓦罐,指导学生把树叶上由他记载的元代一些风俗民情、艺文逸事、戏曲诗词、典章制度、农民起义等史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出惊艳古今文坛的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陶宗仪勤学不辍的佳话从泗泾传出,历传于今。此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总是由点滴的量的变化开始的,知识是积少成多、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个成语故事是泗泾古镇的骄傲和自豪。
   在泗泾,还有陶宗仪的莫逆之交、我国元代著名藏书家孙道明(1296年~1376年),他自幼刻苦读经,循心研究道家学说,自号为“在家道人”。孙道明年轻时居住在华亭(今松江县城东),之后便迁居到泗泾的老街北则,筑草堂“映雪斋”隐居。他和陶宗仪等是知交,对科举仕途毫无兴趣,一生酷爱读书、收藏、考古等。每每遇到秘本,他会千方百计进行收入,化费大量精力时间,有时为了收藏一本喜爱的书,不怕辛苦亲自手抄后收藏。他一生抄书多达一千余卷善本,而且每本字体都端劲古雅。所以他的藏书屋是用毅力筑成的,其毅力也不亚于陶宗仪的《积叶成书》,令人敬佩!
   孙道明年老时还在家中专辟一室专门收藏经书、志书、传记、史籍等,各有数千卷之多,甚至连筮史、医术、方技的精华和古今名贤的墨迹也会被他搜入藏书中。有意思的是,他在收藏室的内墙壁和窗户上均糊以白纸,题名为“映雪斋”。据介绍:取名“映雪”是因为室内四壁长窗均被他糊上白纸,而各类书套上所悬挂的洁白牙笺是琳琅满目。让人进入藏书室就有一种白雪般相映成趣的感觉,故题取了富有诗情话意的室名。孙道明一生为做好藏书大事,用身心完美了他爱书如宝的一生。如今,他的《闲居录》藏于北京图书馆。在《四库全书》中也收录了扬州新刻的元华亭孙道明藏书。这些藏书都像宝贝一样。
   藏书家也要学会休息,在休息中陶冶情操。握说孙道明在藏书间隙休息时,还专门请人在泗泾河畔造了一条小船,题名“水光山色”,一有空就和陶宗仪等好友在水上泛舟畅游。游兴一起,常由陶宗仪即景即兴作词,然后由孙道明谱曲,倚箫而吹,面对击拍船舷的水花,甚是快乐。
   在泗泾文化弄的城隍庙后侧,是明代官员、书画家范允临(1558年~1641年)出生居住的地方。相传他是北宋范仲淹的第17世孙。他从小就在泗泾的范宅内居住,据说住宅内有园,园内聚土为丘并筑亭,还有一“墨池”,此池专为范允临少年时练书法和绘画时的洗砚洗笔处。池旁还建有范允临早年读书处的书斋两间,夏季池中荷花盛开,风光甚好。
   明万历二十三年,38岁的范允临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久改为云南推学佥事。明万历三十二年,他在调任福建参议途中未至而归。全家居于苏州天平山。从此范允临流恋词文和攻书画,还常与好友遨游于山水之间,其书法闻名与同时代的名家董其昌齐名。如今的泗泾城隍庙的门额上,“太和行宫”四个楷书就是出于范允临其手笔。如今的园内,池河、亭子、房屋等己不在,但范允临当年手植的一棵古柏依然苍葱,人们每每看到这棵古柏,就会讲起他的出生地和书画艺术成就。
   这里有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1840年~1939年),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他的故居就在泗泾古镇开江中路,名马家厅,这是一座五进四院一廊江南风格的传统院落式建筑,也是他在上海周边旧居中住宅进数最多的一处,其建筑风格简朴淡雅,别具一格。据说他在世时,这里就是他每年休闲度假之处,每年的春秋两季常要回泗泾小住一段时间。
   马家厅又名“扶风马家厅”,又因为此厅屋要有别于丹阳马家厅的故居,所以又称“马泗滨堂”。此宅历史悠久,可追朔到原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马吉庆、马连申的住宅。马家厅建筑面积246平方米。门厅北有廊轩、仪门,原额“敦仁”,有木雕三方。后宅为三开间三面楼,楼下为厅,厅顶为草架结构,南北、置有翻轩。楼上南面施翻轩,亦为草架顶。
   马相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是上海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他系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他的学生满天下,中国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等都是他的弟子。在整个故居的墙上、展柜内,不仅有马相伯生平经历的图文介绍,还展有他童年使用过的旧书籍、旧文件等实物。
   “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届91高龄。他深感国难深重,为救亡呼号奔走,他发表了《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他还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得10万元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还先后发起组织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马相伯“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名言,为世人点赞。他的一生,令人敬重。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近年来,古镇本着“修旧如旧,以求其真”的科学修缮原则,泗泾镇对马家厅进行了维修。通过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将整饰一新后的马家厅进行功能提升,打造成为兼具公共文化和旅游功能的泗泾镇非遗传习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泾十锦细锣鼓”如今己入驻一楼“阳春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也入驻二楼“鸿绪堂”。成为艺术人士活动和交流的地方。
   这里也是上海申报(新民晚报)创始人之一史量才(1880~1934年)的故居,位于江达北路85号。史量才名家修,祖籍南京江宁,七岁时随父亲迁居于泗泾,他的青少年时生活和读书都在这里。后来他从杭州蚕桑学堂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创办蚕桑女子学校,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32岁的史量才得到纺织实业家张謇等的支持,以12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40年历史的《申报》并任总经理。从此他踏上办报之路,将《申报》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被誉为中国报业大王。
   1924年,史量才在位于泗泾清代建造平房的基础上进行了翻建,建成了一套中西结合的一座两层马蹄形式的走马楼。占地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11平方米,内有一处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和一幢砖木结构的小楼组成,四周围墙将其围住,形成花园式住宅。主楼既有中式厅堂,又有西式洋房的风格。如今,经过维修和修饰后的楼宇,雕花檐柱颇有气势。承重梁上也有精美雕花;其砖雕图案内容为人物故事,一幅幅画面栩栩如生。
   史量才买下申报馆任总经理后。他极具正义感,开设专栏,经常发表时评,常有针砭的评骘。他办的《申报》敢于直言,所以深受读者欢迎。史量才生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彰显了他坚定办报的人格魅力。所以招致国民党特务的监视。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从杭州返沪途中,特务就将史量才暗杀于海宁附近的公路上,时年54岁。史良才死后,毛泽东、朱德曾发唁电悼念。这些史料在史良才故居中的陈列中都有展出。
   如今,走进一代报人史良才的故居,讲起上海的《申报》,人们会翘起大拇指夸他:是一位有才华有正义感的报人。
   泗泾古镇,也是著名学者闻宥(1901~1985年)从小的出生地。闻宥的外号叫野鹤。1913年民国二年,闻宥从泗泾地区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经人介绍到上海史量才创办的申报馆工作。
   由于他酷爱读书和渴望长知识,工作之余就在当时由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大学进修。1917年加入弘扬国粹为主导思想的全国性文化社团—中国南社,写过“鸳鸯蝴蝶派”有关才子佳人情爱小说。1922年始,他先后在上海爱国女校和国学专科学校任教,之后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先后在民国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云南大学、西南联大等任教和任职。
   解放后先后任四川大学教授兼西南民族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后来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在被打成石派期间,他的爱国之心油然而升(生),他把在大学期间珍藏的中印地图于1957年向中国政府提供,后来周恩总理在中印领土谈判期间挂图展示,为国争了光。著名汉学家、瑞典汉学研究者、翻译家、文字大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院士是其得意门生和挚友。
   当我走出泗泾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和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站在古街继续望着古镇上那些历经沧桑千年不倒的古宅和古建筑。我忽然想: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历史文化名人,但像泗泾古镇那样给予多方面的弘扬和大力宣传,不失为是一种好方法。因为历史文化名人所取得的成果和成功,既是他们用艰苦、坚强、毅力和人格魅力所铸就的,又是一方地域的乳汁哺育了他们,所以释放出他们的辉煌和灿烂也具有重要含义,他们的故事值得传播。
   我又想:名人文化构筑起的景点其实也是旅游的一大特色,这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标志和名片。是的,千年泗泾古镇在历史上名人辈出,他们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串起了古镇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感谢他们用成功和成就撑起了一座古镇的荣耀和辉煌!我为千年泗泾古镇有这样的美好风景点赞!
  

共 44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沁香老师《走进人文历史丰厚的千年泗泾古镇之二》。内容涉及上海西南的千年泗泾古镇在历史上辈出的一些历史文化大名人。他们是元代著名史学家陶宗仪的闻名于世的“积叶成书”典故;有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第17世孙、明代与明代董其昌书画齐名的书画家范允临;有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有上海滩闻名干世的申报创始人之一的史量才;有出生于泗泾镇的著名学者和考古学家闻宥等。老师在古镇的行走中,通过精心采写,既写出了名人的特色。又突出了古镇名人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串联起了古镇深厚的人文底蕴。就像老师在本文结尾所说的:泗泾古镇在历史上名人辈出,他们的遗址和老宅和他们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串起了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他们用成功和成就撑起了一座古镇的荣耀和辉煌!老师文末用优美的语言为名人点赞,让我也为老师的文点赞!【编辑:栀子芬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6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栀子芬芳        2024-05-16 16:48:29
  欣赏老师撰写的古镇美文,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古镇最美的风景之一。欢迎更多精彩!
栀子芬芳
回复1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24-05-16 18:42:57
  谢谢栀子芬芳精心编辑。谢谢。问好!
2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24-05-16 19:05:03
  欣赏泗泾古镇及古镇的文化名人,恭贺老师又成一篇大手笔佳作。
馨语馨愿
回复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24-05-16 20:08:27
  谢谢社长美赞。祝你编创快乐。遥据!
3 楼        文友:向往自由        2024-05-17 12:31:55
  欣赏佳作,点赞精彩散文!
周卫平,笔名:向往自由,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全国各地已入会48家,作品入选诗词期刊杂志、入选百度搜索。
4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24-05-17 12:56:55
  谢谢向往自由美评。祝你创作快乐!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5 楼        文友:妙琴        2024-05-17 21:15:47
  品读欣赏沁香老师美散文!是您不断辛勤耕耘,留下历史的宝贵财富!
热爱文字是我一生的嗜好!
回复5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24-05-18 08:40:52
  谢谢妙琴点赞。遥握!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