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薯粉丝(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薯粉丝(散文)


作者:红花草 秀才,2845.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8发表时间:2024-05-22 05:00:39

可爱的红薯,可爱的粉丝。我和红薯有着最亲的感情,我爱红薯就像爱春蚕,蚕茧抽丝,可做衣;红薯做粉,能美食。
  
   一
   红薯,看外表,与漂亮无关,与美丽无缘,它甚至是“蠢”和“笨”的代名词。如果漂亮和美丽像绣花枕头仅存于外表,那就是无根浮萍,不会长久,终究遭唾弃。红薯,它有济世之怀,有宽广之胸,千百年来,为人类的生命、为人类的健康一直保驾护航,它是美在内心,美在精髓,从不炫耀,从不邀功。人们对它即便是若即若离,它也是与我们走近,相爱相亲。
   人,何时何地,对人对物,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红薯,我对它是有很深感情的。在最艰苦的岁月,是它填充了我的肚子,让我得到食物的滋养,长高长大,是它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是它告诉我要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图回报的品德,我岂能忘记!
   爸妈在地里挖红薯的时候,我会在后面选泥巴少、长得稍微周正的红薯,削皮生吃后,才开始帮忙捡。爸妈早上出门干活前会焖上一锅红薯,他们带几个,我和哥哥弟弟带几个到学校,全家人的午饭就如此简单、随意。后来,每次煮饭,妈妈放几个红薯与之同煮,红薯的香味和大米的香味混合,越吃越爱。冬天,坐在火坑旁,一边烤火一边烧出红薯,又香又甜、又软又糯,特别是烤出那层黄黄的薄薄的红薯油的香味,弥漫屋内屋外,人在香气里都醉了。家里的狗,会一直在吃红薯人的身旁转悠,不时地发出“哼哼”的声音,生怕连皮也不给它一点点。妈妈很会变魔术,把红薯切成丁给炕熟了吃,切成圆粑粑或者条状煮成红薯汤来吃,那汤比蜜还甜,越喝越想。妈妈还切成粗丝蒸熟晒干保存,平时当点心吃。别人家吃单一的红薯,常常是说起红薯就心生讨厌。我不讨厌红薯,妈妈做红薯饭的确有两下子,能抓住我们全家人的胃,变出花样,生不出厌烦感。再者,如果有了厌烦的念头不吃,等待的只有挨饿。那时的稻谷,经常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二
   不过,最让我百吃不厌的还是红薯粉丝。它是从红薯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营养更丰富,口感更好。曾经,哪家有红白喜事,红薯粉丝都是主打菜之一,家家都一样,一家赛一家,每次吃不厌。吃红薯粉丝,声音也美,呼啦呼啦的,很带劲。
   红薯粉丝,是我们当地人合伙做的,不掺任何其他粮食。
   桌子是四方桌,可坐八人。
   那时,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见到荤腥的时候特别少,谁家整酒,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想吃上几口好的饭菜。酒席上的菜一般是十二碗,比较发财的会有十六碗。菜,几乎都是成对出现。十二碗菜也就六样,除了肉,份量都较足。红薯粉丝都是自己家里准备的,也分外舍得,就更足了。红薯粉丝是桌上的主角,那些菜成了陪衬。
   红薯粉丝是酒席的开场菜,最先端上桌,那是刚从锅里盛上来的,堆得不能再堆,压得不能再压,像小山一样,碗的边缘也掩得不见。看着油光发亮的粉丝出场,同桌的长者便招呼大家开始吃饭。红薯粉丝就是一道招呼吃饭的声音,无法拒绝,用不着推辞,大家全力以赴。
   红薯粉丝还有几个最要好的伙伴,比如干萝卜丝,干南瓜丝等。它们与红薯粉丝混合一起炒,不用其他佐料,就用盐油,吃辣的放点干辣椒就可,加了佐料反而不美。炒,就是颠鸾倒凤地炒,反反复复地炒,炒得又软又糯,炒得活泛松滑,既不沾锅也不沾锅铲,爽爽滑滑的。这样炒出来的味道,我找不出适合的词来形容。它有红薯的软糯爽滑、粗犷芳香,又有箩卜的清醇馥郁、劲松缠绵。炒红薯粉丝,必须多放油,有猪油更好。红薯粉和箩卜丝在一起,箩卜丝吸了红薯粉融不了的油,红薯粉丝补充了干箩卜丝的粗糙。它们二者混合,就是绝配,松,软,爽,滑,香。这是农家在众多食材中找到的“天仙配”,人们爱之有加。
   当然,红薯粉丝的吃法还很多,可以在火锅里炖来吃,味道爽歪歪。早上煮来当早餐,营养又简便,等等。
  
   三
   我们虽然是用土办法制作红薯粉丝,但过程很讲究,也十分精细,每个环节要求较高,质量的好坏,最后出来的粉丝会给你平时的操作打出合理的分数。
   制作红薯粉丝的红薯最好是选那种多汁液的比较灵醒的红薯。首先将他们洗净,特别是有虫眼有草根眼的要用刀削干净,坏掉的要捡出来,不得鱼目混珠。我儿时的家有专门洗红薯的水池,是爸爸亲手做的。我爸爸从河滩挑来周正的石头,围了一个像大水缸一样的池子,用水泥抹缝,一次可以洗两三百斤。那时候也没自来水,每次至少要挑十多担水,水刚没过红薯后,爸爸穿着深筒靴子手拿一根粗棍。粗棍可掌握平衡,爸爸脚捅累了,用棍杵着。一般要洗三到四次才能彻底洗干净。后来爱劳动的哥哥弟弟常帮着做。那个年代也没打浆机,全部都是妈妈用刀剁碎,然后在水中搓洗,再用干净箩筐过滤,让汁液流出。同时将汁液再次搅拌和匀,又用土布再次过滤。如此经过几次搅拌和匀、几次沉淀,每次要将上面的混浆剔除干净,最后才得到雪白的红薯淀粉。如果红薯没洗干净,过滤没滤干净,混浆没清除干净,红薯粉丝质量就不高。人哄红薯浆,守护红薯浆就不会生出好粉色。
   独吃可以,独做不行。
   做红薯粉丝,有几点要把握好。首先,体力活多,除专门烧火的外,必须要三四个好劳力才行,中途没人替换不可退出,否则玩不转。再就是必须掌握好有霜冻的天气,晚上的大霜,第二天大晴天最好。那个年代,没电视没手机,天气预报大部分都是家中老人观看云的走向、风的方向,结合长期的实践总结来推断。当然这也只能推断个大概。刚做出来的粉丝必须要让其结冰结霜,冻成硬块。没冰箱的年代,为了口福,老百姓总能想出办法。第二天太阳出来,霜冻自然解,粉丝自然开。个别没散开的,人为地轻轻操作一下就可以。现在有了冰柜,晚上有不有霜也无所谓。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活,要有内行人把质量关。我发现这是我爷爷的事,后来是二伯。
   没移民前,我家一大家族都住得较近。日子约好,红薯淀粉早准备好。这个十斤,那个八斤,那个二十斤,也有百八十斤的,齐心协力同一天做。爷爷一声吆喝,伯伯叔叔们都来,工具全上阵。挑水的,调汁液的,烧火的,各负其责。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孩子们像过节一样在周围转着,看着,期待着,等待着他们魔术师的手,怎样将粉状的淀粉摇身一变成细细的粉丝,等待着从水里捞出来可以直接解馋。
   那时的孩子总是馋吃,听说做红薯粉丝,周围的孩子都来了,我也不再到外面野。跑来跑去,孩子会妨碍大人干活,要挨骂。我会安静坐在灶门一角,帮着妈妈看着灶里的火,大火不能停,时而提醒着妈妈;一边看看爷爷和爸爸伯伯叔叔他们有条不紊地操作。大锅的水扑腾扑腾翻滚了,我爷爷将调得流线不断的汁液舀到有很多小孔的瓢中,让其全部的孔顺利流成粗细均匀的线后,赶紧移至滚烫的锅中。左手端瓢,右手轻轻捶打瓢的边缘,让其汁液线条均匀流进烫锅中。手围着锅慢慢转圈,大伯在旁边用另一个瓢舀汁液往爷爷瓢里加,保证爷爷瓢里始终要有多半。汁液很沉,瓢要端水平,不能偏,没点手劲真不行。均匀的线条汁液滑落到滚烫的锅中瞬间就了熟的粉丝。二伯用一双很长的竹筷在滚烫的锅中顺着汁液流落锅中的方向开始顺着拖往旁边的冷水锅里。爸爸便在冷水锅里用手依着顺序挽,挽了一满手便穿进预先准备好的两尺来长的小竹竿上,前后对齐,旁边的叔叔用剪刀剪断后,便双手托竹竿凉到外面早已准备好的架子上,让其自然冷却,等候晚上的大霜将它们冰冻。
   十来个孩子,在周围围着,大人起步,赶紧让道。大人走开,赶紧补空又守,看着冷水锅里那些挽断的红薯粉丝。我爸趁空挡赶紧在锅里一顿猛抓,抓上一大把,这个几缕,那个几缕,个个像领赏似的,捧着到旁边满意地解馋去了。当然也少不了我的。这一天,可以吃个足。
   要是顺利的话,一天可以做两百多斤红薯粉丝,成就感满满的。
  
   四
   据记载,红薯是在明代的万历年间传入中国,还成了与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并驾齐驱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它在拯救人们饥荒的问题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许多人对它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渐渐地,智慧的劳动人民不再满足单纯的为吃红薯而吃红薯,开始变出花样,并逐步改进、完善、提高,将红薯的汁液提炼成红薯淀粉,又用红薯淀粉为原材料做出多种粉丝粉条,这些美味,既当饭还可以当菜。
   实践检验真理,劳动创造智慧。红薯粉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南方北方都有做红薯粉丝的习惯,做法也不完全相同。我们湖南当地的红薯粉丝属于小打小闹,真正的大量红薯粉丝是在四川河南一带出现。我知道的原始做法,是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纯手工做法,费时、费力、费工,工作效益差。现在科技发达,都是机械化,这头红薯进去,那头粉丝出来,全自动操作,节省人力和物力,又节省时间。现在市场上卖的大部分都是机器操作出来的粉丝,相对来说也就便宜很多。像我上面说的纯手工制作的红薯粉丝,比较贵。
   人的嘴,两张皮,是分金炉,无论吃什么,到嘴就能品出个好坏高低。吃惯手工制作红薯粉丝的人,再吃机器做的红薯粉丝,感觉味道大打折扣,只一次,下次便不爱。这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前不久在一家宴席上吃红薯粉丝,桌上的人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相互咨询这红薯粉丝是怎么做成的,怀疑少了红薯的味道,也没自己做的红薯粉丝柔软,自己做的一咬就断,这个韧劲强了很多。他们摇头,一番猜测一番议论,再也不往红薯粉丝里伸筷子了。如果从来没吃过手工制作红薯粉丝的人,分不出好坏,觉得也还不错。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话不假。两者的味道,我才疏学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自己有机会品尝吧。
   我有点想不明白,机器做的应该更好一些才是,为什么反而差了红薯的味道?原因在哪里?提炼不纯?过滤简单?做法粗糙?还是其他?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聪明的人能不能二者结合,将传统手艺融入机械化里,在保证红薯的纯正原味不被破坏的基础上,保质保量,提高效益?
   红薯,我喜欢;红薯粉丝,我爱。红薯,我吃自己栽种的;红薯粉丝,我吃自己手工制作的。我有条件,自家的红薯提炼出淀粉,红薯淀粉拿到姨姨家里去加工,她家有手工制作红薯粉丝的工具,还是以前的那种原始做法。她每年都要自己加工几千斤红薯粉丝。周边的人都到她家里或买或自己加工,即使价格不低,人们也是舍得花钱。
   母亲曾说,红薯当了我们半个家,红薯粉丝上桌,占尽了桌子的风光。爱,来自朝夕相处,来自我们的生活。
  

共 41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苦难岁月,红薯,为人们填充肚子,提供营养,度过生活难关,所以红薯一直被人所感恩。小时候,作者母亲将红薯变着花样吃,软、甜、糯,越吃越爱吃。将红薯做成粉丝,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成了作者家乡红白喜事主打菜之一。尤其将干萝卜丝、干南瓜丝放在红薯丝一块炒,软糯爽滑,清醇馥郁,劲松缠绵。红薯制作粉丝的过程很讲究,很精细。先将红薯洗干净,剁碎碾成汁,再用箩筐过滤,让汁液流出,然后用土布再过滤。最后获得雪白的红薯淀粉。选择霜冻夜晚及第二天天晴的好天气做红薯粉丝。挑水、调汁液、烧大锅,将汁液舀到密密小孔的瓢中,让其均匀流到滚烫的热锅中,粗细均匀的线条,在热水中翻腾,很快就成了熟粉丝。从锅里捞出来可以直接解馋。每当这个时候,一群孩子围着锅台转,不吃过肚圆,不肯罢休。据史载,红薯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到中国,红薯粉丝的制作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红薯粉丝原始的做法是不添任何添加剂的纯手工做法,但费时、费力、费工。现在用机械操作,效率高,价格也相对便宜,不过,机械制作,味道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机械制作纯正原味遭到破坏。所以家乡人,积极回归原来的手工做法,确保红薯粉丝原汁原味。文章从红薯到红薯粉丝,再到粉丝的制作,最后到红薯粉丝的历史传承,铺陈有序,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红薯和红薯粉丝的喜爱和感恩之情。语言朴实,红薯粉丝的制作过程描写细腻,结构严谨,文章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篇难得的乡土作品,推荐共赏。【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22 05:23:37
  我喜欢红花老师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老师生活在广阔的原野,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牛棚、梧桐树、水煮鱼、野菊、稻草、锅巴、苦麦、龙须菜、擂茶、母猪、插秧、钓鱼等,把农村体裁发挥得淋漓至尽,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本文红薯到红薯粉丝,再到粉丝的制作过程,最后到红薯粉丝的历史文化传承,铺陈有序,结构严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红薯和红薯粉丝的喜爱及感恩之情。语言朴实,叙述从容,红薯粉丝的制作过程写得细腻逼真,散发着淳厚的乡土味道,是一篇难得的乡土作品,极力推荐,文友共赏。遥握问好!祝佳作连连!
回复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15:49:00
  谢谢吴老师精彩编辑,我是吃红薯长大的,对红薯,红薯粉丝比较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老师的编辑很美,感恩,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2 楼        文友:枫桦        2024-05-22 06:34:03
  烟火气与美味是相辅相成的,红薯粉丝没有吃过,土豆粉丝吃过。我也见过制作粉丝的方式,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是差不多的。文章接地气,把红薯的前后历史都说到了,真的非常全面!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15:52:19
  土豆粉丝我没吃过,土豆倒是经常吃,我们这里土豆产量很低,一般只种少量的自己吃点。谢谢老师长期的支持和鼓励,问候老师,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3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5-22 07:17:10
  红薯我也爱吃,我们家乡很便宜一块钱一斤,我们每年都买五六百斤回来,分给姐妹们吃。我不会做你那些粉丝,没吃过,现在看到红花老师说十个孩子也撑圆肚子走,想到这个我也流口水了。好文章描写细腻,学习欣赏,祝好安琪!
回复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19:51:02
  谢谢老师鼓励,那个年代,哪家有什么吃的,都会一窝蜂地跑去。做红薯粉丝,是可以让孩子解馋的,谁都喜欢。问候老师,顺祝夏祺!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22 09:12:40
  苦难岁月,红薯,为人们填充肚子,提供营养,度过生活难关,所以红薯一直被人所感恩。小时候,作者母亲将红薯变着花样吃,软、甜、糯,越吃越爱吃。将红薯做成粉丝,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成了作者家乡红白喜事主打菜之一。尤其将干萝卜丝、干南瓜丝放在红薯丝一块炒,软糯爽滑,清醇馥郁,劲松缠绵。红薯制作粉丝的过程很讲究,很精细。先将红薯洗干净,剁碎碾成汁,再用箩筐过滤,让汁液流出,然后用土布再过滤。最后获得雪白的红薯淀粉。选择霜冻夜晚及第二天天晴的好天气做红薯粉丝。挑水、调汁液、烧大锅,将汁液舀到密密小孔的瓢中,让其均匀流到滚烫的热锅中,粗细均匀的线条,在热水中翻腾,很快就成了熟粉丝。从锅里捞出来可以直接解馋。每当这个时候,一群孩子围着锅台转,不吃过肚圆,不肯罢休。据史载,红薯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到中国,红薯粉丝的制作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红薯粉丝原始的做法是不添任何添加剂的纯手工做法,但费时、费力、费工。现在用机械操作,效率高,价格也相对便宜,不过,机械制作,味道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机械制作纯正原味遭到破坏。所以家乡人,积极回归原来的手工做法,确保红薯粉丝原汁原味。文章从红薯到红薯粉丝,再到粉丝的制作,最后到红薯粉丝的历史传承,铺陈有序,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红薯和红薯粉丝的喜爱和感恩之情。语言朴实,红薯粉丝的制作过程描写细腻,结构严谨,文章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祝红花草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19:53:54
  小时候,红薯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变着花样吃出许多种味道。红薯真是个好东西哦,我现在还很喜欢吃它,吃红薯粉丝。谢谢滴老师的鼓励和支持,祝老师工作愉快!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22 09:14:51
  这篇文章让人读后心生感慨,作者以红薯为线索,串联起一段段温馨而艰苦的岁月的故事。文中对红薯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深刻感受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红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文章对红薯粉丝的制作过程描述得尤为细腻,仿佛让人亲身经历了从选材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而对于机械制作与手工制作的对比,则让人更加珍惜那份原汁原味的美味。此外,文章还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熟悉而亲切的乡村环境中。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红薯和红薯粉丝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作者的家乡和童年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总之,这是一篇充满感情和回忆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祝红花草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19:56:50
  谢谢滴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感恩遇见,祝福老师!
6 楼        文友:黄金山        2024-05-22 09:45:07
  非常别致新颖的红苕文章!比我以前那篇写得好几千倍!学习了!福安作者!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20:05:28
  老师太夸奖我了,我的文哪能和老师比啊,我知道老师是鼓励我的,我会继续加油!谢谢老师祝福老师!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2 09:47:43
  农家做红薯粉丝醉地道,那些缓解本身就是生活,买来吃不是不好,总有遗憾,亲手做的,格外喜欢。红花草老师的红薯粉丝文章,写出了农家的工艺美,写出了农家人的合作精神和乡情。这是一种文化,被粉丝牵扯了,缠绕了。文章铺陈厚重,洋溢着浓厚的乡愁味道。怀才抱器拜读,问候红花草老师夏祺!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21:55:52
  谢谢怀才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更谢谢老师的润笔,老师辛苦了。红薯粉丝,我还真的吃不厌,也幸好是自己家里做的,否则买来吃,我还真舍不得花那钱,自己手工做是有些贵哦。再次感谢老师的帮助,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2 10:45:54
  我是到南方以后,才接触红薯粉丝的,北方以土豆粉为主。我也喜欢吃红薯粉丝,尤其江浙皖一代的牛肉粉丝汤。可惜的是,像老师那种细致的手工作坊越来越少了。包括土豆粉丝(东北地区)、绿豆粉丝(山东龙口最著名)、藕粉丝(两广地区多)等等,都是批量的机器生产,为了提高韧性,据说加入了很多铅,铅是致人痴呆的元凶之一。所以,我现在吃粉丝,是提心吊胆的,怕傻掉。羡慕老师能吃到纯手工的,放心。文写得很细腻,行文流畅自如,接地气的好文章,拜读学习。祝夏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21:59:10
  机器做的红薯粉丝,韧性很强,也很滑溜。自己手工做的,到嘴里就能分辨。谢谢老师的支持和鼓励,祝老师工作顺利!
9 楼        文友:野山梅        2024-05-22 11:39:11
  学习了!我疑心这是当代最好的文章,读来很有味道!
回复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22:00:10
  谢谢老师,老师谬赞了,还望老师多多指教才是。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5-22 13:36:39
  我们这一代人和以前的人应该对红薯都有特殊的感情,一顿饭就是几个红薯,些在新生代孩子们心中是不可想象的。制作红薯粉条,我们叫做漏粉,不是家家都做,一般人家是用红薯干换。我们这里都吃昌黎的红薯粉,没人吃土豆粉。最好吃的是粉熬肉,白菜粉条也不错,应该是粗粮细作吧。百度老师佳作,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2 22:04:31
  确实是如此,我们这代人,都吃过红薯,对红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红薯粉丝,也不是家家户户都做,因为那必须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现在吃东西都是买来吃,自己做太麻烦了,也少有人愿意牵头来做。谢谢老师的支持,祝老师工作愉快!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