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张载墓前的沉思(散文)

精品 【丹枫】张载墓前的沉思(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76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0发表时间:2024-05-22 15:26:17
摘要:原创首发

张载墓前的沉思
  
   想去张载墓,完全出于他的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短短四句22个字,道出了这位理学创始人的哲学观点、伟大思想和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志向。人称“横渠四句”。
   本来那天是要去张载祠的。和张载墓相比,张载祠要远比张载墓有名得多,也近得多,五公里的路程,一脚油门的功夫。可张载祠我去的次数太多了,不但近几年常去,就是小时候上学,也是在张载祠度过的。后来张载祠改成了医院,也是隔三差五地去一次。可以说,张载祠于我,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来取方便,进出自由。
   然而,就是这么个非常有名的地方,那时竟一点感觉没有,甚至连张载这个名字都听得模模糊糊。只知道我所归属的公社叫横渠公社,我所就读的学校叫横渠中学,我所看病的医院叫横渠医院,根本不知道横渠与张载的渊源关系,就像根本不知道很多熟悉的村名地名的更深层含义一样,完全是一种习惯的接受。至于张载的生平经历乃至其伟大思想和哲学观点,就更闻所未闻、不得而知了。
   直到改革开放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张载祠才如雨后春笋般恢复了他的本来面目:房屋全面修缮,内容不断更新,宣传力度增大,名气远近闻名,直至游人如织,繁华埠盛。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了张载,了解了张载,懂得了“横渠四句”的真正含义。
   原来我所归属的横渠,竟是张载的号;我所就读的中学和常去的医院,竟是张载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的所在;我所理解的“横渠四句”,不但是一种宏大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既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又关心社会和谐稳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胆探索。
   然而,对于他的善终之地,我始终没有去过,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他竟葬在我自小就非常熟悉的迷狐岭。
   也许每一次的张载祠参观,我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一生的几个重点节点上吧!比如他出生在1020年长安的一个官僚家庭,祖籍为河南开封。15岁那年,也就是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在涪州(今重庆涪陵)担任知州的父亲因病去世。于是,张载就带着他的母亲和5岁的弟弟张戬,护送父亲灵柩北归。途经眉县横渠镇时,盘缠已经见底,前方发生兵变,加之饥饿难忍,只好滞留在横渠,并将父亲安葬于距横渠镇南8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
   从此,他在横渠镇上安居,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仕途之后,安下心来,潜心研究理学。并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不但讲授自己的学说和理念,阐述自己对天地万物、伦理道德、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还把重点放在积极践行自己的学术思想,倡导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尤其是他的“横渠四句”,深刻体现了他对宇宙、人生、学问、事业的全面思考和总结,其成果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为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么个令人仰慕和敬佩的理学创始人,在他57岁那年患病身亡后,竟无钱入殓,还是在长安做官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安葬于大振谷迷狐岭上他的父亲和弟弟陵墓之旁。
   我始终无法理解,一个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和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两被召晋,三历外仕,不敢说收入可观,最起码衣食无忧,怎会清贫到如此地步?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关于张载的许多资料,并每次回老家,都要到张载祠看看,探寻他的哲学思想,深究他的价值追求。
   慢慢地,我的思路愈加清晰,感悟愈加深刻,急需前往张载墓的心情愈加迫切。以至于这次回家,无论如何都要去看看张载墓,拜拜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五月的秦岭山,满眼是郁郁葱葱的翠绿,山峦起伏,犹如蜿蜒的巨龙。阳光洒在山上,光影斑驳,仿佛给群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和妻沿着并不宽敞的旅游专线驱车前行,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带着花草的芬芳和泥土的气息,让人不由得为这大自然的美景所折服。但我的心思并不全在这些,我的心早已飞到了位于迷狐岭顶端的张载墓。
   迷狐岭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陡峭,不到十分钟的路程,汽车就爬了上来。
   和所有的普通山村一样,迷狐岭村也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分散小村,行人稀少,寂静无声,只有零星的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前,享受着阳光的温暖。
   我们把车子停在张载墓的门前广场。广场也是静悄悄的,没有一辆汽车,更不见一个游人,寂静地能听到大山的呼吸。我多少有点失望,但并不影响游览。相反,在这空气清新,寂静无声的早晨,游览张载墓,定会是另一种感觉吧。
   张载墓所处的位置,就在迷狐岭村旁的迷狐岭上,北依凤凰原,南对荞麦山,东西两侧各一山谷。因此,每当朝霞蓬勃而出的时候,迷狐岭是第一个享受阳光的地方。同样,每当晚霞徐徐谢幕的时候,迷狐岭又是最后一个送走余晖的地方。如此的一块风水宝地,真乃天造地设。
   我们顺着一条通往墓区的水泥坡道徐徐前行。两旁是茂密的松柏,苍翠常青,郁郁葱葱;路边是雕塑的十二生肖,整齐排列,活灵活现。走上坡道,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墓群赫然醒目
   墓群内建有石门、石马、石碑坊等。中间靠后为张载之父张迪之墓,左边靠前为“宋贤张横渠先生之墓”,右边靠前为张载之弟“宋监察御史张戬之墓”。每座墓冢呈圆柱土包形,高5米,直径10米,圆柱底部四周砌有青砖,上方为土包;墓区四周,松柏茂密,苍翠欲滴,让整个墓区显得格外庄严和肃穆。
   我们对着三座墓冢一一跪拜,沉思默哀。然后停在张载墓前,仔细观看墓碑碑文。
   不知怎的,此刻的我,眼前又一次浮现出张载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他在他的横渠书院,面对众多弟子,正在讲解那气贯长虹的“横渠四句”,不禁随口大声吟诵起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吟诵得并不是很好,甚至声音有点沙哑,但在这郁郁葱葱的迷狐岭上,却听得如此真切,如此清晰,如此动情,如此激情满怀。
   走出墓区,总觉得还有件未了之事。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妻一起走进一家距张载墓最近的村民院落。
   家里的主人是一对老年夫妻,非常热情,一问,才知均已80开外。见我们是来游张载墓的,男主人笑着说:“你们来得不是时候。每年清明期间才最热闹。”
   这倒是我先料到的,但没想到会这么安静,一个游客都没有。于是我问老人是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老人还是笑着说:“那当然,我不仅从小在迷狐岭上玩,就连张载墓的一些故事也比较清楚。”
   说着,他详细告诉了我张载在横渠镇喜好兵法的情景,边读儒家经典的情景,著书立说情景,收徒讲学的情景,潜心钻研的情景,尤其对“横渠四句”的讲解既准确又到位。最后他说:“张载这个人可真了不得,这一点从他们父子的墓区就可以看出,整整38亩地的面积,这在一般人根本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张载墓重新开发以后,每年清明期间前来祭奠的人,那才叫多呢,光大路两旁的汽车,就排满了整个村子。”
   见我听得专注而认真,老人笑了笑,继续说:“可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么个有名气的大人物,死后竟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你说他清廉不清廉。”说着,老人朝张载墓的方向望了望,满脸的崇敬和仰慕。
   我静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也不知从何说起,但我的思绪却异常活跃。我真想也说说自己的观点,告诉他张载之所以如此清贫,就在于他秉持着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沉醉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对弟子的谆谆教导上,不为名利所动,不刻意积累财富。
   但我没有这么说,也无需这么说,他的朴素的一句“清廉”,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告别了二位老人,我又回目看了眼张载墓,依然寂静得空无一人,但我却想,这不正是张载著书立说的绝佳之地吗?要不,他怎会选择这里?
  
   二〇二四年五月二十日
  
  
  
  

共 31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作为一代大儒,曾在眉县横渠镇设馆讲学,又被称为张横渠。时至今日,张载的“横渠四句”仍被竞相引用,人们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高”。“四为”涉及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道统传承、社会理想,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意识。不断品读,萦于怀的是天地、生民、往圣、万世,囊括的是宇宙乾坤,其宏阔与博爱已然超越了古人贵之的“忠君爱国”,光耀千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张载“民胞物与”和“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与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推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今年是张载先生诞辰1004周年,悠悠千年沧桑岁月,虽经时光磨洗,张载先生的人格、思想、学说仍熠熠生辉,浸润熏陶,激励着千载后的我们。作者说:凭吊张载墓,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吸引并召唤着自己。我在思索,世界的本源在哪里,事物变化规律是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自我,去认真地思考一个人的人生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张载,一位鸿儒,一位思想者,他站在横渠这块土地上,向世人发出的最强声音。北宋时期,儒学渐失,佛老之学日盛,社会道德秩序失范,张载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喊出了令人发聩的“横渠四句”。他在生活拮据、境遇坎坷、官场不顺的情况下,思考着宇宙的本源和民生的未来,这正是担当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范文正公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诗“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脊梁。张载一方面学习思考着儒学的传承和创新、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的精神重构,一方面试井田,听民声、畅民意、复礼制,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在他学术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影响下,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关学弟子,继承和发扬了张载的思想文化,为宋以后中国人的精神形成和思想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正如作者所言:“我静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也不知从何说起,但我的思绪却异常活跃。我真想也说说自己的观点,告诉他张载之所以如此清贫,就在于他秉持着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沉醉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对弟子的谆谆教导上,不为名利所动,不刻意积累财富。但我没有这么说,也无需这么说,他的朴素的一句“清廉”,就已经说明了一切。确实如此!本文以独特的视野,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故事,思想的深度,满足着读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强烈渴望与探求。作者能够紧紧围绕着人物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嬗变, 细致摩写人物内心世界,并在时空的 跨越中大写一代大儒张载的历史面目,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无疑,这是一篇充满着青春热血的好文章。推荐欣赏。【编辑:北斗咏春】【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3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斗咏春        2024-05-22 15:27:02
  感谢作者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
书写心灵,品味人生。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4-05-23 07:46:53
  感谢北斗老师的辛苦编辑和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