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风恋】草鞋山(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风恋】草鞋山(散文)


作者:夕泠 童生,64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12发表时间:2024-05-22 19:51:56

草鞋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处考古遗址。
   苏州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于2022年6月对外开放,一直想去看看,却一直没有成行。最近得知,昆山新建的戏曲百戏博物馆也开馆了,离草鞋山考古遗址10多分钟的车程,趁此假期,正好前住。于是,先向草鞋山考古遗址驰去。
  
   一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南岸,经考古证实该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聚落,是江南文化的源头。江苏省文管会于1956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草鞋山,隔年正式命名“草鞋山遗址”。1972年,南京博物院进行首次考古发掘。如今,50多年的考古路,10多次的考古发现,凝聚了一代又一考古人的心血与智慧。目前考古还在进行中,远期规划到2035年。
   当我们进入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右手旁有一处山体,已被绳索围了起来,这个山体是夷陵山,它是草鞋山唯一的高台,草鞋山考古遗址,核心区面积4万平方米左右,因长年水土流失,原来10米高的山体,现仅存1米。夷陵山高台便是考古现场,考古,离我们是遥远的,我们在博物馆内看到的是考古的成果,而这样近距离观察考古现场还是第一次,虽然也看不清什么,但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考古氛围。眼前横着的沟渠便是发掘点,沟渠里有水流,沟渠两旁有堆土。出于安全考虑,只能将整个山体围起来,所以并不能近距离观察。我走到最近处,踮起脚往沟渠里看,只见一片安静的水域。抬眼再看夷陵山,就是个大土堆。据说这里的山体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堆积起来的,所以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层。随着考古不断深入,相信一定还会有惊人的发现。
  
   二
   我们行走在遗址间,这里有最完整的文化系列,历经四个文化堆积层:距今6100-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5300-6100年的崧泽文化,距今4300-5300年的良渚文化,和现今的吴越文化。
   草鞋山考古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它有着最早的稻田灌溉系统,可以想像6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人工灌溉,他们就近取水,引导水的走向,整出了一套适合当时稻田灌溉的循环系统。在草鞋山遗址发现的古稻田灌溉系统来看,苏州无疑是稻作文化的起源,也充分说明了“鱼米之乡”这一不容撼动的农作文化地位。遗址间复原了史前古稻田,让我们跨越时空的栅栏,身临其境感受6000多年的先民们田间劳作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前不见古人,后却已有来者,古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在时空之门回望这一切的时候,心情难以平静,稻作文明的接力棒,我们将代代传承。不由想到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令我肃然起敬。斯人已逝,可那些告别饥饿的人永远不会忘记他,斯人的风范永存,因为梦想的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我在遗址间感受着远古的稻米之香,也感受着当今翻天覆地的变化。饱满的稻谷,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根系。
  
   三
   草鞋山考古遗址发现了“中华第一玉琮”。玉琮外方内圆,上下通透,玉琮外表还有一些纹饰。先民们在重要的礼制活动中常常会使用礼器来祭祀天地,“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玉琮是两千多年前的周汉时才有,直到草鞋山遗址的发现,才意识到玉琮至少起源于良渚文化时期,往前推到了5000多年前,这一发现是惊人的。眼前的橱窗里还陈列着形式多样的陶豆,石斧,玉璜等,尤其那些丰富的陶制品,仿佛先民们正在挖坑作灶,陶釜置于灶上,顿时炊烟袅袅。我面对橱窗,神思飘逸,先民们正在祭祀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不由十分感叹,那些敬畏天地的古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史前文明。
   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如此,还就地取材创造了灿烂的手工业。草鞋山考古遗址发现了3块炭化的纺织物残片,据考证是最早的葛编织品实物。葛是一种野生的植物,先民们选取它编织成衣,用经经纬纬织成了丝丝缕缕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不同凡响的织造文化。“水风吹葛衣,草露湿芒履”。一件葛衣,一幅美好的画面,便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我们脚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目前出土的遗物,仅占考古的百分之一,真不知还有多少奇迹会发生。草鞋山考古遗址不愧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江南史前文化的标尺”。2013年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于202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四
   走出主题展馆,见草地上三三两两的稻草人,或站或卧煞是可爱。人们争着与稻草人合影,都想留住遗址里的故事。眼前有成片的稻田,一直伸延到目尽处。转过身来,见一株楝树花摇满枝头,我信步上前。我与楝树,一条水沟横亘其间,望着紫色的花朵,享受着清风的吹拂,“一信楝化风,一年春事空。”春暮夏初之时楝树花开,“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应是造化的神奇。我私下想着这株楝树是否轮回过呢?树边竖着一块木牌,其上介绍说,楝树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扎根于草鞋山一带。哦,原来它在6000年的风霜中翻卷而来,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在此与我相遇。清朝人陈淏子所著的《花镜》中有简短的描述:“楝树高一二丈,叶密如槐尖,夏开紫色花,一蓓数朵,芳香满庭。”楝果奇苦,且有一定的毒性,然《花镜》中却言凤凰非楝果不食,也许这是美丽的传说吧。既有凤凰来食,我相信楝树品性高洁。“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当我与春天告别的时候,却如苦楝一样,站在春天与夏季的路口,苦恋着春天的时光。
   一座时空之门,木作骨架,泥作墙。它目迎我们的到来,又目送我们的离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草鞋山起伏绵长,孕育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昆曲艺术萌芽生根,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说草鞋山的稻米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那么,昆曲艺术则濡染了他们的灵魂。
  
   五
   我们走出草鞋山遗址,来到昆山正仪老街,一座崭新的戏曲百戏博物馆矗立在眼前。粉墙黛瓦的江南院落扑面而来,这里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又十分现代化,我们过小桥,步回廊,进入博物馆。在远古的稻田文化里,听过了劳动的号角,感受过这片土地原始的生命力量。此刻,我们又走到这片土地的另一面,感知柔美而深沉的人文情怀。仿佛是电影的蒙太奇在切换。
   此刻,耳边仿佛有一种声音缭绕:“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温婉的歌喉,搓揉着内心的温情,一步步走入那梦中的庭院。入梦出梦,不停地交替着。一位身着古装的女子站在馆内,听向导说这便是“崔莺莺”。馆中的“崔莺莺”没有等来她的张生,等来了背着花篓的卖花郞。我们随着他们的脚步,一同看风景。我是个执著的人,还在四下张望“崔莺莺”的张生到底在哪。
   想着自己刚刚还沉浸在6000年前的文明中,思绪万缕。顷刻间走进现代化的建筑里,捕捉着现代化的影像,又将身心分离,跟随着变幻的光影,走入舞台深处。在江南的庭院,回望送别的长亭:“悲欢离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眼中盈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无奈与悲情。昆曲悠扬的韵调,伴着我从戏外走入戏里,又从戏里遥望人间。
  
   六
   戏曲百戏博物馆以戏曲发展为脉络,从原始巫仪、秦汉百戏、宋元杂剧一直到现代的创新艺术,让人了解戏曲的悠久历史,感受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该馆为国内首个集齐中国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博物馆有一整面墙,罗列着348种戏曲剧种,为我们扫盲。有的剧种已经消失,有的比较小众,知者也不多。无疑,昆曲还是幸运的,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我国第一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得到了保护,才使得今天的我们还能感受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轻轻地读着墙上罗列的剧种,感受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戏曲资源,心生感动。墙对面是多媒体数字影像,经典名剧在此都能找到,只要轻轻一点,任何戏剧即能在屏上观摩。我试着点了昆曲,苏剧,越剧。这里仿佛是一座座无形的戏台,台下的人在此找到心灵的共鸣;这里是一场场文化的盛宴,情感的梦想在此开出奇妙的花朵。
   昆曲萌芽于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之一,它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四大声腔,同属南戏范畴,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据说清朝康熙皇帝十分喜爱昆曲,所以慢慢流行开去,逐渐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剧种。现在,我们所知的很多剧种都是从昆曲发展而来,所以昆曲有着“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形式,显得错落有致,韵律婉约优美。昆曲中的不朽之作,有梁辰鱼的《浣溪沙》、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若坐在舞台下,入了迷就分不清你我,分不清今夕何夕。台上咿咿呀呀,台下心神翩跹。苏州全晋会馆古戏台两旁的台柱上有幅对联颇值玩味:“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演戏的人与看戏的人,到底哪个是真实的人?戏里戏外,忙碌于进进出出。
   五月的阳光下,花开荼蘼,葱绿的草木,散发着一阵阵特有的香味,让人流连忘返,走在繁茂的绿林中,穿过现时的廊轩,休憩于栏前。梦中的牡丹亭便款款而至,杜丽娘与柳梦梅婉约的爱情故事,在我的心灵世界卷着团团雪浪,这一团无形的雪浪,霎时幻化成一团丝麻,在园亭中,在阳光的抚慰下,编织成一枚同心结。水袖在眼前晃动,那是亦真亦幻的世界。粉墙黛瓦的檐下,缠绵婉转的水磨调,缭绕耳际,无意中进入遥远的梦乡。沉睡良久,便会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的感觉。
  
   七
   记得最早知道昆曲,是在初中时候,当时学校组织,观看过一场昆曲《窦娥冤》。从此缠绵的曲调,柔软的身姿,水袖与眼神,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间。后来昆曲一度式微,很少再能听到。昆曲经历过繁盛,消衰,没落,复兴后又面临过沉沦,又再一次崛起。它始终如一株飘逸的兰花,“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它温柔细腻,如阳春白雪,是江南地区美学精神的追求,是艺术创造的升华。
   我还未跨出博物馆的大门,心中就想着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不由笑自己对于戏曲的痴迷。戏曲是中华民族之魂,在我心底蜿蜒成美丽的情愫。悠扬的丝竹,在空中飘过:“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能倩疏林挂住斜晖。”
   行走遗址间,传承曲韵里。古代与现代的穿越,物质与精神的追寻,如饱满的稻花香满四野,亦如温婉的曲调萦在心间。
  

共 42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游览参观草鞋山考古遗址所见所闻,从走近,到走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互补,给读者一个新的天地。古人农业生产的智慧,以及灿烂的文化起源,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财富。玉器,陶器,各种手工业制品等,都标志着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风吹葛衣,露湿芒履”,来形容那时代人们草编技术的精湛。在走出展馆后和馆外稻草人,苦楝树合影,留下对历史的追寻脚步。然后走进了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从古代到现代的戏曲发源,分蘖,在不同时期留下无以穷尽的精神宝贝,作者更是讲昆曲是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历数不同时代造就的不同戏曲艺术,开阔了读者的眼界。整篇文章娓娓道来,非常自然柔和,真是一篇好文,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3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4-05-22 19:53:15
  问好夕泠老师,感谢赐稿支持。遥祝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夕泠        2024-05-23 09:08:51
  刘老师辛苦了,敬茶三杯,祝老师夏祺!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5-23 17:55:18
  一篇优雅而极有韵味的游记散文。文章已空间为序,主要是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和百戏戏曲博物馆,作者在旁征博引中,追溯了中华文明之“江南文明”,以及水稻耕作之源,还有戏曲之母雅称的昆曲历史渊源。文章有别于其它游记散文,并非一路泛泛而谈,而是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体现出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悠久。读了夕泠老师的文,不禁也会谋生“到此一游”的想法。文章构思精巧,运笔娴熟,语言灵动,主题鲜明且深邃而辽远。佳作拜读学习!感谢夕泠老师辛苦创作赐稿支持风恋碧潭!遥祝夏安文祺,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回复2 楼        文友:夕泠        2024-05-24 09:16:56
  江山的征文一直想写一篇,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题材,正好五一出门一趟,找到了灵感。有时候,我也想,其实行走是最好的灵感,行走的路上不仅有风景,还有思想的火花。我也常常愿自己的余生能在行吟中度过。只是身边琐事太多,不得不去面对。也许人生的两难吧。感谢老师送来的鼓励与欣赏,祝福老师夏祺!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5-23 17:55:45
  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回复3 楼        文友:夕泠        2024-05-24 09:17:18
  感谢老师,祝福!
4 楼        文友:东辰        2024-05-24 12:57:02
  夕泠,真让我惊然,光给父亲写文,不是你来鼓励真不知你这样精彩。什么也不说,贺精品美文。敬酒九杯呈上。您好。
回复4 楼        文友:夕泠        2024-05-24 13:07:26
  你为父亲写文字,洋洋洒洒很辛苦,我得敬你。其实我这篇文字酝酿了一些时日,也修改了几次。总觉得还不如人意。灵感就是这样,会一闪而来,如果不抓住就没了。问好东辰。
5 楼        文友:东辰        2024-05-24 14:03:02
  拥有泠泠真好,上所写昆剧曲我都爱也全看过,你们苏州评弹最好听,记得是在我十六七时就喜欢,因里除了词就是七言诗。再赞好文。泠泠真棒。你是卓文君还是易安?我喜欢易安你就是易安吧。婉约鼻祖。
回复5 楼        文友:夕泠        2024-05-24 14:11:19
  我和你一样都爱戏剧,戏剧里的灵感很多哟,记得我写的第一篇博客文字,就是看了一出越剧以后写的感悟。那时博客文字还比较简短,哪天再看一出,兴许还能写。看来五月果然是灵感之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