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韵】赖以拄其间——红军山(散文)

精品 【文韵】赖以拄其间——红军山(散文)


作者:运涛 童生,8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04发表时间:2024-05-24 12:48:48

出游时,我通常不制定详细的攻略,主要就是确定想要参观的景点和大致的路线。在遵义,我计划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顺路前往红军山。这就是我计划游玩的行程。
   纪念馆的参观耗费了我半天的时间,随后,我安排在午饭后前往红军山。初到时,我曾误将遵义纪念公园认作红军山,因为附近有条红军街。经过向当地人询问,我成功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红军山陵园前矗立着“力挽狂澜”的雕塑,雕塑上一只强劲的手臂紧紧攥着拳头,充满了张力,它传达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红军山,是人们对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的尊称。陵园大门上,雕塑着无数军民慷慨赴死的伟岸形象,彰显着他们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进入陵园,抬头望去,只见一座高山耸立,316级台阶沿着山势蜿蜒向上,显得尤为陡峭。在台阶的尽头,纪念碑的顶端熠熠闪着金色光芒的镰刀斧头清晰可见。
   我以朝圣的心态,怀着对先烈的敬仰之情,一步步向上攀登。心中默念着从小熟记的那段话:“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通过园内介绍熟知,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位于红花岗区凤凰山麓,原名“小龙山”。为纪念遵义战役中的红军烈士,1953年将77座红军坟墓迁至此处,并建立红军烈士公墓。1957年,在彭德怀的关怀下,邓萍的遗骸被寻回并安葬于此。1958年,陵园得以兴建,包括邓萍墓,后更名为“红军烈士陵园”。1984年扩建后,于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21年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正值3月下旬,遵义市的一所小学校正在举行清明节祭奠活动,我避免打扰到学生队伍,选择了一条继续向上的路。
   拾阶而上,我见到了“邓萍同志之墓”。这座墓是在1984年为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时,被移至碑的北面。它由正墓及左右侧室组成,呈凸字形,气势庄重。主墓高6.6米,宽12.6米,长6.8米,左右侧室则各高3.9米,宽4.5米,长4.3米,全部以方整的红砂石扣砌而成。墓前镶嵌着大理石墓志,上面刻有张爱萍同志手写竖行书的墓志铭,以阴刻的方式呈现。
   通过墓志铭了解了一段历史。邓萍同志,四川富顺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黄公略同志一同被党派往国民党第三十五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事兵运工作。该团在彭德怀同志的领导下,于1928年平江起义后改编为工农红军。邓萍同志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1935年2月,在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邓萍同志对人民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艰苦斗争,深谋远虑,风华正茂,任劳任怨,平易近人,英勇善战,为党献身。邓萍同志永垂不朽!
   邓萍并非普通的红军烈士,而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2019年,邓萍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墓的东侧,矗立着一尊雕像,生动再现了邓萍烈士中弹后倒在张爱萍身边的情景。雕像基座上的碑石上刻着“邓萍同志千古”,并摘录了张爱萍在《星火燎原(3)》中《遵义到大渡河》一文对邓萍牺牲情景的记述:“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来到前沿和我一起观察敌情,并对我说……突然他的头栽到我的右臂上,我还没弄清怎么一回事,他那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殷红的热血已染满我的衣襟。邓萍同志不幸中弹,没有来得及说完要说的话就悲壮地牺牲了。”
   红军英烈墙上刻有1334位在贵州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名字,包括有名有姓的烈士和佚名烈士。墙上刻着他们的名字、籍贯、生卒年份以及隶属部队。在这些牺牲在黔的英烈中,年纪最大的烈士牺牲时近60岁,而年纪最小的烈士牺牲时年仅13岁。1934年12月,红军长征进入贵州,面临军情紧急、生死攸关的考验。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在百日内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数十次殊死战斗,英勇卓绝,突破重围,挥师北上。据不完全统计,三千余名红军战士为民族生存、人民解放,在乌江赤水洒下了热血,将忠骨埋在了翻土岭山。70年后的2004年,修建了这座英烈墙,当年留下姓名的只是少部分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他们青肝碧血,英名永存。长征精神,万古垂青。
   在邓萍墓的西侧,有一个单独的红军墓地,它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红军卫生员墓,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红军坟”。墓前设有香炉,里面插满了燃烧的香烛,烟火袅袅。坟前还有一座铜像,展现了一位女卫生员战士正在给一个男孩喂药的情景,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时,有一位年轻的红军卫生员,他待老百姓如同亲人一般,医术精湛,药到病除,被当地百姓传颂为“神医”。一天夜晚,他翻山越岭去为患伤寒的乡亲治病,第二天返回时,部队已紧急转移。在追赶部队途中,他不幸被敌人杀害。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掩埋了他的遗体,因不知这位红军小战士的姓名,他们只在墓碑上刻了“红军坟”三个字,后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红”。
   红军离开后,群众再次陷入困境。有些生病的群众到红军卫生员的坟前悼念,精神振奋后感到病情好转,便认为是红军卫生员“显灵”。这一说法逐渐传开,人们开始将他视为红军的“菩萨”来祭拜。敌人得知后多次试图毁坟,但群众与敌人斗智斗勇,成功保护了坟墓。每当有人路过坟旁,都会往坟上堆一把土或垒一块石头,红军坟因此被垒得更大更坚固。
   1953年,“红军坟”被迁入红军山烈士陵园,并根据流传中美丽善良的女红军卫生员形象塑了一座铜像。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副政委、老红军钟有煌大校带领学员从重庆野营拉练到遵义时,听说了“红军坟”的来历。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军医的经历,当该团撤离遵义开始“四渡赤水”时,二营卫生员龙思泉因外出为群众看病未能随部队转移,一直下落不明。经过多方反复考证,钟有煌最终确认“红军坟”里长眠的正是他的战友龙思泉。龙思泉,男,中共党员,广西百色人,自幼随父习医,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遵义,1935年1月19日牺牲时年仅18岁。
   “红军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象征,龙思泉是红军军医的杰出代表。虽然“小红”作为女卫生员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铜像更多是对红军精神的缅怀,而并非用以区分性别,因此塑像并未改为龙思泉的本来面目。在古代,他或许会被“封神”,而现在,香火旺盛的“红军坟”和其中的铜像,无疑也是人民心中的“神”。
   毗邻“红军坟”的是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司令员孙仁道同志之墓,墓前也摆有香炉,供有香火。
   孙仁道同志,贵州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独山暴动并参军,是一位老红军。他于1952年病故,年仅38岁。他参与了国内十年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23年如一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毛泽东同志的光荣战士,我军出色的指挥员。
   青松堂是烈士骨灰堂,安放着16位无名烈士的骨灰。这些烈士在贵州牺牲,但大多数烈士的遗骸已经无法找到。青松堂始建于1990年,“青松堂”三字,是李鹏于1991年2月为陵园题写的,2002年进行了修葺。
   我不知道青松堂是否开放,所以没有贸然进入。我只摘录了门上两幅对联,一幅为:“赴国家危难,魂泊湘水骨留龙山,鲜血染红旗一色;肩民族兴亡,功树丰碑名镌青史,英灵壮华夏多娇。”另一幅为:“凤麓埋忠骨,峥嵘伟业垂青史;龙山祀国魂,彪炳丰碑铭赤心。”横批为“浩气长存”。
   翠柏园作为陈列室,展示了邓萍和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门外悬挂着一副对联:“血洒五岭乌蒙,为地球装束一条红飘带;魂依湘江赤水,将浩气留传万代翠柏园。”
   钟伟剑,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不久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1932年,钟伟剑来到江西苏区的瑞金,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担任战术教员。1934年1月,他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教育长。同年10月,长征开始时,钟伟剑被任命为第一野战纵队参谋长。12月部队整编后,他担任了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钟伟剑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参谋长。同年2月,在部队第二次攻占遵义后的老鸦山战斗中,他英勇牺牲,年仅28岁。钟伟剑是在长征到达贵州境内牺牲的仅次于邓萍的高级将领。
   走到这里,身穿鲜红校服的学生们正在进行祭奠活动。我注意到东边有一片茂林,于是决定先去那里。在红梅路上,我通过导视图了解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陵园东面通向凤凰楼和法王寺,路旁种植着杨梅、青木等树木,蓝紫色的鸢尾花沿途绽放,与烈士陵园相比,这里更显得宁静,游人稀少。
   当我走到下杨梅路口时,路标指示凤凰楼和法王寺还需向上,但走到石板路的尽头并没有看到建筑。反而看到了2021年的温馨提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此道路入口已经封闭,需要入园参观请绕行。”遵循不走回头路的游览惯例,我选择从密林山坡直接下去,沿着别人走过的痕迹,扶着树木,小心翼翼地前行。
   最终,我发现了正在四散嬉戏的学生们,终于可以去瞻仰纪念碑了。
   在一块巨石的剖面上,红字书写着2003年的“红军烈士陵园改建碑记”:
   “凤凰山麓,湘江之畔。青山耸翠,飞阁流丹,山因红军英灵而名,水因烈士忠魂而秀。拾阶而上,高山仰止。登高望远,豪气顿生。陵园四周青山环绕,三面临水,览物思贤,感慨万千。然而,风雨剥蚀,陵园陈旧,百姓改造呼声日高。市委政府广纳民意,遂缓台阶、铺青石、增平台、修长亭、辟曲径,置景观。雕栏画栋,镌刻图文。八百米车道蜿蜒而上,三百步青梯登临丰碑。仰望英烈,满目苍翠,巍巍陵园更显庄严。极目远眺,丹霞迤地,凝神静思,红云浸天。景随人动,人在画中,园在景中,美哉!落霞与青山相映,湘水共长天一色。”
   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59年,1984年建立纪念碑,2003年6月进行改建,同年12月竣工。立碑为记。
   纪念碑的正前方,洁白的汉白玉上镶嵌着一面鲜红的红军军旗,军旗下方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
   纪念碑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闪的金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这一胜利是千千万万烈士鲜血换来的,他们虽死犹荣,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大圆环由四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这些头像用紫色花岗岩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
   纪念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顶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头标志,该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正面,镌刻着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圆环内壁雕刻着四组精美的汉白玉浮雕,分别描绘了红军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强渡乌江”这组浮雕生动展现了1935年1月初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英勇场景。
   “迎接红军”这组浮雕描绘了1935年1月遵义人民热烈欢迎红军入城的热烈场面。
   “娄山大捷”的浮雕上红军在天险娄山关获得长征首次大捷的壮观景象跃然眼前。
   “四渡赤水”这组浮雕讲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河,为长征胜利奠定基础的战略决策。
   这些浮雕不仅是对红军英勇无畏、牺牲奉献精神的赞美,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充满传奇色彩的长征历史的回顾。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精神,换来了中国革命的生机,使革命的阵势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最终实现了全国人民的胜利。
   小时候听评书时,总能听到“功莫大于救驾”这样的话语。在贵州境内牺牲的所有将士,他们的牺牲保卫了当时中国革命地位最高的领导人,救了大驾。这些领导人中包括了中共六大选出的政治局常委周恩来,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博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正是他们中的毛周朱组成了领导核心,带领这支军队和人民,打败了一切内外反对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些英魂虽然素未谋面,但他们的恩德我们深受其惠。他们的英魂不泯,浩气长存,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共 49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深刻厚重的游记散文。从文学性来说,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韵味。同时,对红军英烈和军民情谊的描绘也非常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游览了红军山,并没有着重于写景,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历史的回顾,和精神的重识。散文充满了对红军英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对军民鱼水情深的歌颂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文,使得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一个个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还原了红军当年的情景。比如文章对邓萍等红军将领,不仅突出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还展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对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的故事也进行了深入挖掘,使得这个形象更加立体、感人。作者一路游览,最后纪念碑下,进行历史的回眸,思古照今。想想,这些英魂虽然素未谋面,但他们的恩德我们深受其惠。他们的英魂不泯,浩气长存,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散文激发了编者的强烈爱国心,也珍惜当下来自不易的成果。非常有意义的游记散文,感谢赐稿文韵,力推共赏! 【文韵编辑:流泪的飞鱼】【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52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流泪的飞鱼        2024-05-24 12:50:25
  这篇游记通过对烈士生平的详细叙述,以及红军英烈墙、红军坟,纪念碑等历史遗迹的介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与牺牲。散文语言精准,厚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岁月从来不斟酌谁得到更多,笑看人生最洒脱。
回复1 楼        文友:运涛        2024-05-24 14:03:13
  谢谢飞鱼老师的鼓励。
2 楼        文友:流泪的飞鱼        2024-05-24 12:51:31
  拜读过好多老师的文章,学习文笔的同时增长见闻,祝创作愉快!
岁月从来不斟酌谁得到更多,笑看人生最洒脱。
3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5-24 13:36:44
  欣赏老师厚重的游记作品。“赖以拄其间”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中的第三首,它的意思是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这里用山来比喻某种强大的力量或支撑,强调其在困境中的重要作用。此诗句作题很恰当。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3 楼        文友:运涛        2024-05-24 14:07:48
  欢迎社长留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