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韵】三晋面食的乡土情缘 (散文)
华夏大地的北方,有一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那里山川壮美,黄河水滋养了千年的文明,也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山西面食。山西,这片被黄土高原深情拥抱的地方,以其多样的面食种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面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章。在物质生活还不够丰盈的年代,勤劳智慧的老一辈山西人把面食变着花样烹饪,一大碗面食,搭配少量的重口味浇头,就是一顿十分抗饿的美味佳肴。直至今天,不少山西人还是会觉得,即使在一顿酒席上已经吃了十几道菜品,倘若没有一碗面做主食,这一餐始终令人意犹未尽。
山西人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面食不仅是日常餐桌上的主角,更是承载山西人民情感与记忆的“根与魂”。走笔至此,就请跟随我一同走进山西,探索那些既传统又充满地方特色的三晋面食——昔阳煎饼、襄垣拉面、武乡抿尖、豆角焖面,感受它们背后的故事与味道。
◎昔阳煎饼,心灵深处的温暖
我的爱人是土生土长的山西省昔阳县人,著名的“农业学大寨”就出自那里。在我人生的第28个年头,第一次品尝到了我爱人的大姨亲手做的昔阳煎饼。虽同在山西省,但这种小吃在我们晋东南地区是很鲜见的。不同于我们常吃的山东煎饼,昔阳煎饼更显厚实与软糯,制作材料与工艺更是完全不同。
昔阳煎饼的主料包括玉米面、豆面或小麦粉。将搭配好比例的各种面粉加水,沿顺时针方向搅拌均匀,直至形成稀糊状。这里要注意面粉与水的比例,还有搅拌的力度与时长都是有讲究的,正所谓“功到自然成”,只有常做这道美食的人才能掌握得恰如其分。
接下来就要专属工具——摊煎饼专用的“饼鏊”登场了,这种鏊由生铁铸成,平面圆形,看上去中心稍凸。将调好的面糊舀到预热的饼鏊上,均匀摊开,形成薄饼。盖上盖子,用适当的火候烘烤,熟透即可。这个过程跟烙鸡蛋饼类似,但口感迥然不同。初食昔阳煎饼,口感软而不皮,绵而不韧,清香醇正,再蘸上大姨用吉县苹果跟上好小米辣自制的辣椒酱,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听当地人说,昔阳煎饼也可以像卷饼一样与鸡蛋、豆芽、酸菜一起炒着吃,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每一口都是对家乡味道的回忆,更是一种简单却直击心灵的温暖。
◎襄垣拉面,一根面条的百转千回
说起拉面,我吃过西北地区的“拉条子”,川渝风味的“重庆小面”,还有异域风情的“韩式乌冬面”,不过,走到祖国各地,最令我想念的还是山西省襄垣县的“襄垣拉面”,犹如孙悟空的汗毛掌中一吹便可变化无穷,只一根面条,随着拉面师傅双手游刃有余的拉伸,在面板上有力道地甩上几下,便可变化出满满一碗襄垣拉面来。
不同于兰州拉面的细长柔韧,襄垣拉面以其粗犷而不失细腻的特点,赢得了诸多北方男性食客的青睐。制作襄垣拉面,关键在于“和面”与“拉面”两大步骤。和面时,需将高筋面粉与水按特定比例混合,反复揉搓至面团光滑有弹性。常做面食的人都知道,这一步看似简单却尤为重要,它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拉面的口感。随后,经过长时间的醒面,让面团中的面筋得到充分舒展,这就是襄垣拉面能拉得既长又不断裂的秘密。拉面师傅们凭借一双巧手,将面团拉伸、对折、再拉伸,如此反复,拉出的面条依据个人喜好可粗可细,保持着良好的弹性和韧性,香糯爽滑,每一筷子拉面都令人垂涎。
煮好的襄垣拉面,搭配上富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卤子,就大功告成了。通常,为了节约时间,西红柿鸡蛋卤就深得人心,不过,用海带、油炸豆腐条、豆芽、肉末或者肉丝烹饪的烩菜配上襄垣拉面的做法才更为正宗。面条吸饱了汤汁,入口先是感受到汤的鲜美,随后是面条本身的麦香与嚼劲,两者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此时,来点由宁化府陈醋跟蒜组合的酱汁、香菜、韭菜、或是香辣酱,各种食材本身的味道交汇在口中,浑然天成,这一碗拉面的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也是对襄垣人对面食执着追求的最好诠释。
◎武乡抿尖,指尖下的细腻与温度
从襄垣县往南行,来到武乡县,这里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面食——抿尖。抿尖,是一种用特殊工具“抿子”制作的面食,外形是长度大概三厘米的小长条,口感滑嫩,是武乡人餐桌上的常客。
制作抿尖的过程充满了趣味与技巧。首先,将玉米面或高粱面与少量小麦粉混合,加水调成稠糊状,这种面糊比普通面团要稀,但又不能太稀,掌握好这个度,这道面食就成功了大半。接着,将抿子置于开水锅边,用手指轻轻抿压面糊,使之通过抿子的小孔落入沸水中,几秒钟后,一个个小巧的抿尖便在水中翻滚起来,待其浮起即可捞出。捞出后的抿尖可以用凉水过一遍防止其在空气中静置时间过长都坨成一团,失去了原本爽滑香甜的口感。
就像果酱是面包的最佳拍档,武乡抿尖有其不可或缺的佐料:白芝麻、花生碎、韭花酱、萝卜干、各种精致小菜,都可以放入抿尖中,无论是煮好抿尖自己拌着吃,或是用爱吃的配菜炒着吃,这些佐料绝对是美味的点睛之笔。每逢晌午,大街小巷的武乡饭店里,炒抿尖的香味四溢,因为其可以批量制作,深受上班族跟学生群体的喜爱。炎炎夏日,常可以在小巷的两侧看到大厨支起一口大锅,待水沸时,抿尖随着厨师的指尖来回跳动,犹如一个个精灵随着升腾的白雾跳入锅中,别是一番景象。
◎豆角焖面,家的味道,时间的馈赠
要说全山西人民都钟爱的一道家常便饭,不得不提的就是豆角焖面(铁锅卤面)。这是一种将面条与豆角、五花肉等食材一同烹饪,利用蒸汽使面条吸收肉汁与蔬菜鲜香的美食。在山西的许多家庭中,豆角焖面不仅是一道菜肴,更是一种家的记忆,是母亲的味道。记得我在鲁地求学时,尝遍了各色海鲜与朝鲜族美食,但是天天就想着这一口,恨不得让母亲邮寄些卤面来自己做。
豆角焖面的面条,为了省时,常选用面条店买些机器压的生卤面为宜。当然,自家手擀面条也是极好的。正式烹饪前,先将五花肉切片炒至出油,加入豆角翻炒至半熟,有点地方还会在豆角中加入些南瓜,随后加水没过食材,上面铺上面条,盖上锅盖,小火慢炖。在这个过程中,面条慢慢吸收了锅底的汤汁和肉香,变得既软糯又不失嚼劲,而豆角也因长时间的炖煮变得极为入味,豆角的嚼头、与南瓜的绵香经肉的搭配,混合出一种绝妙的美味,使其与面条完美融合,当揭开锅盖那一刻,香气四溢,那是时间与火候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样的佳肴,任谁都要“翻二碗”。
薄如蝉翼的昔阳煎饼、细长不断的襄垣拉面、简单质朴的武乡抿尖、鲜香四溢的豆角焖面,每一种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它们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连接着山西人与故土的纽带。这些面食是山西历史与文化的缩影,代代相传,传承着山西人的记忆与情感。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山西面食以其独特的韵味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珍惜传统手艺与味道。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山西面食文化继续滋养着每一个渴望归宿的心灵。
问好敬茶!
当看到作者老师描述的山西美食,我真有点馋涎欲滴了。如果可以网购,也想买来尝尝。感觉这篇文章在给山西美食打广告了。商家饭店做这几种美食,估计营业额也要大增了。
民以食为天,只有吃好,身体才好,心情更好。人们学习干工作都会劲头十足。
这样的好作品,应该支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