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暗香】走进东源古村(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暗香】走进东源古村(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84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38发表时间:2024-06-01 23:52:26

有人跟我说,你要去的这个村庄像一座古城堡。
   还有人调侃我说,你要是去到了这个村,村里就又多了位教授。
   我是从一座新建的石牌坊下走进这个村的,我是沿着那条路侧树木葱绿的古道走进这个村的。
   这条古道是铺了石板的乡间道路,它在田野间蜿蜿蜒蜒,然后进入这个村子,并由西向东穿村而过。
   在古道旁,我首先遇到了一座独栋的大建筑,它门楣上的匾额刻着“曾氏祠堂”四个浑厚圆润的大字,我这是进入了东源曾氏的家园。
   推开祠堂的门,像是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气势恢宏的祠堂,庄重宁静,书写着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村曾氏八百多年的厚重历史。祠堂建于明万历年间,高大宽敞,梁柱粗壮,前厅天井中的两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树龄超过300年,“只有君家双种好,馨香曾达九天来”。有趣的是,两树斜身相拥如一对亲昵的夫妻,合成如盖的巨冠,高耸出屋顶,就像是东源曾氏祖孙的护卫伞,誓言要为他们遮风挡雨。
   东源村静卧在北高南低的丘陵缓坡上,暗含步步高升之意。村子的南、北、东三面都有山岭拱卫,故而给人有隐逸之感。虽然这些山岭都并不太高,但山上林木茂盛,葱郁苍翠。村子面南,前面有一大片肥沃的田地。村庄四周还有数口大大小小的水塘,尤其村前的两口,显然经过了人工砌筑驳岸,塘岸规整。
   沿着古道往东走,石板上的深深辙痕是辨识年代的辅助线。这辙痕也是古道的标志,其它的村巷虽然也是石板铺的,但没有如此辙痕。可以想象当年古道上的人来人往,经历了太多独轮车的磨砺。那天是雨后,辙痕中还残留着雨水,虽然浅浅的,但却似乎能映照出古村的历史与沧桑。东源村曾经是这一带重要的粮食商贸中转地。追忆这段历史,仿佛看到粮农满载粮食的独轮木车沿古道咕噜咕噜而过,仿佛能听到轮毂处发出叽叽扭扭的声音,来来往往,车水马龙。
   我是顺着古道从“阳德含晖”门正式进入这个村子内部的,如此我就进入了这座“古城堡”。东源村曾经整个是在围墙里的,虽然围墙不是很高很厚实,谈不上真正的壁垒,但在并非兵荒马乱的年份,这青砖迭砌的围墙还是足够将村子和村人保护在内。
   村人从四座分处东南西北的村门进出,除了“阳德含晖”门,其它的三座分别是“长庚耀彩”、“旋星共极”和“龙先发祥”门。另外,村内的巷道中还有一些巷门,高宅大院还有院门,它们都起到隔离与防护的作用。确实,如此的东源村就是一座围“城”,就是一座古城堡。不过,现在围墙残缺不全,尤其是北边的,几乎消失殆尽,那“旋星共极”门孤零零地矗立在村北,但它仍然像是个忠诚的卫士,无论如何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哨位,它觉得只要自己在,村子就仍然是森严壁垒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阳德含晖”被称为南门,但其实际位置却在村子的西南,这让第一次来此的我,在琢磨这四座村门时,有点迷糊。另外,我们从这四座门的名称,也能读出这个村子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进入了这座古村,我想先从它的村巷,梳理一下它的脉络。我觉得,村子的先民在构建这个庞大的村庄时,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虽然村内横向的村巷多且大都很窄,显得曲径通幽似无章法,但纵向的共九条,其中三条主道,宽且相对笔直。古道自“阳德含晖”门进入村子后,始终行走在村子的最前面,穿过村子,从叫作“龙先发祥”的东门出去。古道与围墙间,还有一条陪伴着它们的沟溪,溪水来自东边翠绿的山岭。围墙、沟溪、古道合起来就像是一把梳子的梳背,将这九条村巷连通起来。
   进入了村子,我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在村巷中游弋,在古建筑间徜徉。自由、清新的空气,自由、拂面的巷风,自由的行走,村里人少,故而能够自由地游览与摄影。
   由于东源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政府投资进行了古建筑保护性修缮,那些曾经破损,甚至部分坍塌的古宅院,被修旧如旧。
   “中议世第”是座官厅,也是我在东源村入屋参观的第一栋大宅院。从侧开的“竹韵松涛”门廊进入,是它青石板铺砌的前院。一栋三进的古宅,除了中轴线上有“四水归堂”的天井,侧旁还对称有小天井。它曾经损毁严重,瓦砾遍地,现在已经修缮完好。它宽敞宏阔,大大小小的厢房左通右连。屋内没有什么雕饰,显得朴素,但它的门楼却高大气派,雕饰精美。
   “中议世第”的八字门楼,瓦檐下的叠涩都是三层的,门两侧仅上部有少许人物与祥瑞的雕刻,精美的雕饰主要集中在门楣上。在门楣与叠涩之间,砖雕与石雕精美绝伦,看上去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雕饰分三层,最上层的是九块砖雕,雕刻有卷草纹饰和花木等;最下层的,繁繁复复刻满寓意圆满、吉祥的万字纹,一个“寿”字居中;中层的四周是卷草纹饰,中间是书着“中议世第”的匾额,匾额两侧是两块雕刻有苍松与瑞兽的方砖。门粱正中还雕刻有一组人物故事,门粱与门柱间的粱托也有精美且蕴意美好的石雕。这些雕饰工艺精湛,寓意吉祥美好,这是东源村最华美的门楼,突显了宅主人的尊贵。
   据说,这座官厅建于同治年间,是曾喜顺兄弟所建。曾喜顺在太平天国期间效力于清军大营,屡获嘉奖,后被保举以知府用,赏戴花翎。因其父诰赠中议大夫,故门额刻“中议世第”,字体俊朗。它的照壁刻“鸿禧”二字,耳门上刻“退憩居”。其实,这里正是他们兄弟俩晚年回乡养老之所。
   东源村还有官厅:“大夫第”和“奉政世第”。村中像它们一样在门楣上刻有匾额的古建筑还有:“秀启南丰”“学习南丰”“沂水渊源”“汜水流芳”“酉桥毓秀”“沂水渊源”“泽维东鲁”“青云路”“三省居”“清霭轩”等。它们尽管大都没有“中议世第”气势恢宏,但无论是大院高宅,还是小门小户,它们都是传统的砖木结构,翘角飞檐马头墙,古朴典雅。它们高耸的墙体,让一条条村巷显得格外幽深,我没有办法去细数到底有多少栋这样的古建筑,但我可以确切地告诉你,它们密密匝匝拥挤成一大片。有时从一座院门进去,是三四栋连排的老屋,庭院深深。这些古宅像是一群老者,相亲相爱地聚拢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共同述说着村子古老悠长的历史与故事。在村子的后部,我们也能看到数栋土坯墙的房舍,它们虽然有些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其鲜艳的土黄色,也是村子的一抹吸引眼球的亮色。
   村里的古建筑,被纵横交错的村巷沟通起来,你说是村巷规整了它们,还是它们规划了这些村巷?一栋栋的房宅,是一户户的人家遮风挡雨和休养生息的所在,都是萦绕了人间烟火味的地方。时光荏苒,这些几百年的房舍迎送了一代代家人,在旧岁月与新时光里,它们见证了村子的繁华与沉寂,见证了村子被冠以“教授村”的荣耀。
   我作为大学教授,对东源“教授村”的称谓特别感兴趣。
   但凡被冠以“教授村”的村子,或者是这里出了大名鼎鼎、独树一帜的教授,就像有的村子曾经出过一位宰相,然后就被称为“宰相村”那样,或者这里确实是走出了多位大学教授。东源村是哪种情况?
   讲到东源“教授村”,绝对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村人曾仲鲁(1891-1963)。他于1912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7年,他坚拒日伪威逼利诱,携眷属回归金溪。1939年秋,他与友人在金溪的浒湾镇黄坊村创办私立应钦中学,任董事长兼校长。1950年10月,他调湖北省教育学院任教,后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1963年他病逝于东源村。他家,包括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等,前后共有十五人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堪称教授之家。而东源村在近现代出了近二十位大学教授。所以,东源像大多数称为“教授村”的村子一样,是大学的教授多。
   游走在东源村,教授村的荣耀书写在祠堂的墙上,写在村民自信与自豪的脸上,流传在这片大地的乡间,肯定也书写在他们的家谱中。现在村里能见到的人很少,确实感受不到朗朗读书声的氛围。我在村里转了一大圈,没见到几个人,而且见到的基本是老年人,那对开酒坊的夫妻看上去还算年轻些。这家酒坊在“中议世第”后面,虽说那天没在酿酒,夫妻俩正干着其它活儿,但据说酒坊在远近还挺有名,这酒坊也是东源村的一景。
   村庄人烟气少了,苔藓就来占领村巷的边边角角。那几口古井,大概现在很少有人再在这里取水,四周的石板也被薄薄的苔藓侵占。但是,走在村子里,古色古香如藏在深巷的酒香般扑鼻而来,令人陶醉。
   来到了东源村,我自然希望获得东源曾氏安居在这片土地上的来龙去脉,就像人们都喜欢追根溯源一样。在我穿过一座座巷门,走进一座座宅院,在我游览这里的古建筑时,我从它们的匾额上,明白了一个大概。
   比如从“沂水渊源”和“泽维东鲁”门扁,我们知道,这个家族的远祖来自北方的黄海之滨那个曾经叫“鲁国”的地方。历史上,隆平曾是河北的一个县。“隆平旧家”是村内的一座门楼,它说明东源曾氏的先辈曾居住在隆平。而从“学习南丰”和“秀启南丰”门扁,以及村子里的另一座门楼“南丰世第”,我们能够确定地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南丰迁徙过来的。
   在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宗圣”,他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参与编写了《论语》,创作《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他留给后人的名言中,大概我们最熟悉的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据《东源曾氏宗谱》记载,东源曾姓人家尊曾子为他们的先祖。唐乾符二年(875年),曾氏一脉的曾洪立任南丰县令,后定居南丰,成为南丰曾氏的始祖。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是洪立公的五世孙,曾巩的堂兄弟中有一支从南丰迁徙到金溪,并几经辗转,其中一部分后裔迁至东阳书院。为纪念南丰先祖曾洪立葬于南丰东源,他们改村名为东源村。
   从曾参,到曾巩,曾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如群星闪耀在中华大地,光耀在历史长河,所以难怪东源曾氏有如此的气派与底蕴。
   门楼“南丰世第”和“隆平旧家”,都在村子最南边,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八柱擎顶,整体古朴大气,雀替的雕花也很精美,八字墙上还保留有过去的标语和语录。这两座门楼,是村人喜欢的休闲聚集地,尤其是村里的老人,没有事了,就喜欢来此坐坐,聊聊天,唠唠家长里短。那天在“隆平旧家”门楼下,两位老妇坐在门两侧的石凳上晒太阳,一位七十多岁,一位八十多岁,看她们悠闲舒坦的样子,真心羡慕这里人的安然自得,尤其那位年长者慈眉善目,布满额头的皱纹始终伴有笑意。我也像她们一样坐下,与她们轻松惬意地拉了拉家常。
   最后还得提一下“豢灵护应”古庙。它坐落在东门内侧,砖木结构,前院后堂梯进式。它三垛瓦檐的八字门楼居中,两侧对称的翘角砖墙如翅翼,正面看上去似一只展翅的蝙蝠。这只蝙蝠是为谁祈福的?“豢”,即村里的家禽家畜们。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东源村竟然有座护佑家禽家畜的古庙。我猜村人应该是将家禽家畜作为家庭的财产来保护,但毫无疑问其中所包含的一份特别的爱,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从进入东源村,到走出东源村,沉浸在古朴的氛围中,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蔚为大观,斑驳的村巷和斑剥的高墙是沉淀了岁月的沧桑,村里那些满脸皱纹、头发斑白、慈眉善目的老人,守护着这份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色古香,看上去有点寂寞,有点败落。其实,许多古村落进入了现代后,大都是如此的状况。但是,只要有人坚守,只要家里的老人还在,无论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在他乡定居的游子,乡愁就在了,根就留住了。更庆幸的是,东源村的古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让这份古韵悠悠的祖业,仍然鲜活,仍然熠熠生辉。
   走进东源村,在感慨如此规模宏大的古村落时,说实话,最触动我心的还是这里乡村生活的安逸与恬静。在这样一个古城堡式的古老村庄里,看上去有点寂寞,但生活在这样的古建筑群中,这种贴近土地的恬淡和慢悠悠的生活,才能够静听到自己本心的声音,才是我内心最向往的。
  

共 47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东源古村,位于丘陵,三面环山。走进葱郁的古道,步入“曾氏祠堂”的门楣,这座祠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还有古道街道,无不印着岁月的辙痕,原来曾经的古村还是一个粮食商贸的中转地。顺着古道,走进村庄,看似曲径通幽,毫无章法,可却是这里先民们智慧所致,巷子街道纵有九条,三条宽敞笔直,看似凌乱,实则处处相连,如梳子一样连通起来。再有东南西北各有门楼,像极了村落为一座城堡那般。彳亍在古巷中,感受古老建筑,好在东源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政府进行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来到“中议世第”的八字门楼,精美的雕饰,寓意着美好。还有官厅,砖木结构,典雅古朴。那是因为东源村自古名人盛多,曾姓源远流长,东源村以纪念曾子、曾洪立等为东源村先祖。还有如今的曾仲鲁一家人等皆是教授或是高级工程师,堪称教授之家……来到东源村,感受这里浓厚的历史人文故事,好在如今的古村被保护了起来。毕竟,东源村有着古老建筑和人物历史,不禁想根据作者笔下所写,领略一番不一样的古村落呢!行文流畅,文笔细腻,将东源村描写得古朴典雅,耐人寻味,品读好文,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佳作力荐!【编辑:易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0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4-06-01 23:58:08
  品读老师好文,将东源古村描绘了很有画面,特别是古老建筑与历史人文,问好老师,感谢分享好文,佳作力荐!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06-02 08:35:10
  感谢易辞老师深夜还辛勤编辑本文,并置评鼓励,万分地感谢!
2 楼        文友:战旗如画        2024-06-03 21:17:29
  作品清晰地阐述了东源村的一些重要元素,如纪念先祖曾子、曾洪立,强调了村里人才辈出,有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突出了其人文底蕴。古村得到保护,引发了人们对其古老建筑和历史的兴趣,让人产生想去领略的愿望,有一定的吸引力。佳作欣赏学习了。
战旗009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06-04 08:44:34
  谢谢您阅读小文并置评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