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晓荷】沉睡的古堡(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根与魂】【晓荷】沉睡的古堡(散文)


作者:深深山人 童生,59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11发表时间:2024-06-04 10:26:30

前两日看《筠连县志》,其中写道:同治元年(1862)二月,长宁县张懋江(人称“张四皇帝”)与高县何金龙等率众入境,知县张潘进剿,张、何旋退高县沐爱。
   接着我又看到了我县乡土志学者温涛先生的一篇《景阳山下的筠连古城之十四》和《何金龙传说》,文章根据多方收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在《景阳山下的筠连古城之十四》中对何金龙作了这样的叙述:何金龙高县正州场(清代时为高县定边乡正一甲,现为筠连县镇舟镇)人,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活跃在筠连周边一带的历史人物,在清、民国的《筠连县志》中,将其称为“土匪”“流宼”,在上世纪60—80年代,又将其称为“农民起义军领袖”。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发生在清朝同治元年的石龙庙之战。
   温涛先生《何金龙传说》中有这样的文字“清朝末年,在我们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名叫何金龙的人,他拖了一帮子兄弟,在四川、云南相连的一带山区打富济贫,专与官府作对,官府几次派兵围剿,都被何金龙打败,官府见硬的不行,就改用软的。当时的叙府(今宜宾市)的府官就派人到落木祥(今高坪苗族乡)营盘寨来招安……当天晚上,他换了一身青衣、青裤,骑着一匹黑马,背着那把蒲叶马刀,用棉絮包了马蹄,单人单骑冲入儿子何小彪的营中,将正在睡梦中的何小彪抓上马背,连夜把他带回落木祥的营盘山大寨。何金龙又命人绣了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当着几千义军把何小彪杀了祭旗。以后,这支反清义军便又重振旗鼓,一连打了几次胜仗,攻克了云南、四川的一些乡镇,惊动了四川总督和云南总督,他们又派重兵来围剿……约在二更时候,忽听营外火光冲天,杀声大起。何金龙晓得已被官兵包围了。他翻身起床提起那把薄叶马刀,率领义军们,在巡司场口与清兵展开了一场血战。由于清兵势众,义军在突围时多遭火枪打死,何金龙退到石龙庙后也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文中谈到,何金龙的山寨就是我家乡的营盘山,我小时候在老家每天都能看到的古堡。这是我第一次在文献资料中看到我老家的古堡。由此可知,古堡的至少可以追溯到1862年,距今已达180多年。
   老家是一个典型的山间盆地,盆地中央有一座形如石狮的山。石狮面西而卧,石狮下巴下就是乡场,头顶上有一个古堡,乡民们一直以来称古堡为“营盘”。
   对于古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久远的存在。从我记事起,每天都能看到古堡。古堡离我幼时柿子湾的家直线距离约1000米。每天都能看到它上面的垛口,起伏如脊的灰黑色墙垣。因为古堡踞地险要,又耸立着很多年前就有的防御工事,所以我幼年时总觉得古堡很神秘。偶尔我还会约上兄弟们,攀越过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去古堡玩耍。站在古堡的厚重的墙垣上,全乡四野尽收眼底,在一个少年的心里,往往会产生一种激越的豪情。很多时候我们总希望在那里能有新的发现,比如说一个箭头,一个铜元或其他什么,但这种愿望从来没实现过。只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还不错,特别是看到下面的乡场,如果是逢赶集的日子,人头涌动,市井有序,那种感觉又特别不一样。由于它闲置太久,在乡民们的心中,它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就像空气,我们平时并没有多在乎它,如果某一天,我们发生了窒息的情况,才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对于古堡,因为它不能给乡民们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所以乡民们往往每天都看见它,而却每天都在忽略它。而它作为老家乡土上的一个文化遗存,又因为在我离开老家之前的十余年,我每天都能看到它。现在不在老家了,只要想到老家的狮山,自然我就想到古堡,特别是在夕阳余晖的背景下,森黑色古堡起伏的墙垣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和独特的意境。所以现在长年不在老家,但我却时不时记起它。在我心里,它总是谜一般地存在,我始终想了解它的真正面目。这种情感,几十年来,总是不时在心中泛起。前两天看到有关它的文字,心中一下子便涌起一种暖乎乎的感觉。呀,古堡,我老家的营盘山!
   我老家高坪苗族乡在1952年之前名为“落木祥”,隶属高县,解放前去高县县城步行须两天时间才能到达。1952年后划归筠连县管辖,离县城约50公里。由于深处封闭的群山之中,旧时交通不发达,又属僰、苗、彝、汉杂居之地,很长的历史时期,我老家都属于穷山恶水之地。由于乡民们生存艰难,在长期为生存而挣扎过程中,乡民们就形成了剽悍的民风。在离我老家约六、七公里有个叫“救官坪”的地方,据传此地因明朝时,一支官兵在此地遭到“都掌蛮”包围,危在旦夕,得到此地郭氏土司率众救援,此地名由此而来。可见长久以来,我老家土地上的乡民极富战斗力和战斗精神。
   追溯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宜宾诸县,明朝以前为僰人长期生活地区。中原王朝的统治力并不强,且僰人长期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所以利用深山险要地形修建防御工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所以我猜测,老家的古堡,有可能是在僰人时期就存在了,只是后来根据占有者的不同又在不断地加固和更新,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在狮山上建山寨确实可以依险而据。整个狮山在盆地中央,山势起伏,怪石嶙峋。“狮头”是整座山的最高处,垂直高度约80米,四周皆悬崖绝壁。通向山门是一条绝壁之上的羊肠小道。在山门处,只须一人持械守卫,就可以做到一夫当关夫莫开。山门处墙体厚约两米,门洞两周为粗重石块垒成,门宽不足一米,门体应为木门,但已不见踪影,从门轴孔来看,应为厚度不少于五寸的木料做成。山顶四周皆是厚约二尺的墙垣。墙垣为石灰石与石灰浆修筑而成。也许是为了不让进攻者难于攀爬,整个墙垣内外都用石灰糊抹过,这不仅加强了防御能力,同时也有效增加了墙体的防雨水渗透作用。墙垣上方是分布有序的垛口、射击口。由于多年的风雨,墙体已变成灰褐色或灰黑色。但由于墙体厚重,至今依然保留完好。
   在当时人口较少,劳动工具较落后的条件下,要修筑这样的工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估计,这工事不是三两年完成的,而是经过一年又一年不断完善结果。这工事的拥有者有可能最开始是僰人,后来是土司、官家、土匪交替轮流,谁的势力强,谁就占据它。而它在这十里八乡,成为一个势力的标志。
   我母亲是1935年出生的人,我们老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解放的,母亲当时是十六、七岁的人,她说解放前,营盘里住的是团丁。由此可知,那时的营盘,是国民政府基层武装民团的驻扎地。
   这个堡垒在近代以来,成为历史的遗迹是必然的结果。进入热兵器时代,它只能成为一个最后负隅顽抗的终点。之所以说它是终点,是因为这古堡形如一个孤岛,如果真正在其上屯兵,坚守是不可能长久的。其面积只有五、六百平方米,生活用水须到山下来汲取。在冷兵器时代,三、五十人在其上坚守三、五天还行,长了不被渴死也被饿死。而解放时期,因为有了山炮,所以七、八十米的山头,面积狭小,几发炮弹就可以让守军彻底折服。所以我没有听说过我老家有解放军攻打营盘山动人心魄的故事。更何况当时的全国都快解放了,解放军作为代表广大工农群众利益的仁义之师,地方反动武装遇之如同枯叶遇秋风。
   占据此堡垒,其一个有利的作用是视野开阔,凡是来犯之敌,无论来自何方,这里都一览无余。如果两军对垒,战场就在山下田野之上,那此地作为前方指挥所还不错。
   现在的古堡,是一个沉睡的古堡,在国泰民安的今天,它失去了战斗的价值,但作为乡土的文化存留,它可以作为一种记忆,作为一种历史参照,从而让今天的人对生活,对历史产生认知和思考。
   个人觉得,对于古堡,可以加强文化挖掘和文化打造,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及加深乡民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这种现成的客观文物,比某些地方为了发展文旅,刻意制造出来的文化更有感召力。
   把古堡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来利用,发掘其文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或许能把它从沉睡中唤醒。

共 30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家乡的古堡,一直以来被乡民们称为“营盘”。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家乡的古堡至少可以追溯到1862年。年幼时,作者总觉得古堡很神秘。为了满足好奇心,作者会约上伙伴们去古堡玩耍。古堡踞地险要,站在厚重的墙垣上,环看四周,全乡视野尽收眼底。一种澎湃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听说解放前,营盘里住的是团丁。由此可知,那时的营盘一定是国民政府基层武装民团的驻扎地。文章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古堡的过去和现在。末尾“把古堡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来利用,发掘其文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或许能把它从沉睡中唤醒。”表达了作者对古堡未来的期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内涵丰富的作品,力荐赏阅!【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6-04 10:28:13
  拜读佳作,受益于匪浅。向老师学习,敬茶!期待再次投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