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云水】油泼辣子一道菜(散文)
一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西安这座城》一文中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这段话高度形象地概括了陕西人耿直爽朗、淳朴敦厚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准确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饮食习惯,尤其对辣椒情有独钟,辣椒犹如舌尖上的灵魂,无辣不欢。
陕西人毫不掩饰对辣椒的喜爱,他们犹如喊自家孩子的名字,亲切地称呼辣椒为“辣子”,没有丝毫距离感。
一说起中国能吃辣的地区,很多人不假思索,十有八九推举四川和湖南。有句俗语不是说了嘛:“湖南人吃辣椒多革命,四川人吃辣椒出英雄。”其实陕西人吃辣椒也当仁不让,毫不逊色,陕西人吃起辣椒来那股猛劲、狠劲,让外地人瞠目结舌。“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陕西人怕不辣。”老陕喜欢把辣椒当菜吃,尤其是油泼辣子,可以说人见人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顿顿吃,百吃不厌。
油泼辣子在陕西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肯定有人问,陕西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吃辣子呢?
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追根溯源的历史故事似乎总能和皇帝扯上关系。
相传秦王赢政当了皇帝之后,好东西吃腻了,很多时候,觉得御厨做的菜寡淡无味,杀了好多厨师。一位厨师因为师弟被害,被荐到御厨房给秦始皇掌勺,但他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有一次,他去菜园散心,无意中发现草秧上结着一种细长的红艳艳的果实,顺手摘来放进嘴里品尝,辛辣如火,料是毒药,便想不如毒死暴君嬴政,自己或许还有一条生路,于是在菜和汤里放足了这种“毒药”。不料秦始皇吃了之后大喊过瘾,派人去叫厨师问清来路,说我秦地有这么美妙的东西,不如就叫“秦椒”吧。
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人,陕西人爱吃辣子也是大有来头。从自然环境方面来讲,因陕西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为了抵御来自蒙古、西伯利亚西北风侵袭,辣椒就是一种很好的防风御寒食品。它有辛热、驱寒、健胃等功能,所以吃辣椒就成为陕西人的一大嗜好。
二
“油泼辣子一道菜”,这是陕西八大怪之一。在陕西关中地区,无论贫富贵贱,油泼辣子每家必备,而且每天都离不开它。中午农家人干活回来,人困马乏,走进厨房,将红艳艳亮晶晶油泼辣子夹在锅盔馍中,两手捧着,狠狠咬上一口,辣香味伴着筋道的锅盔馍的麦香,犹如绝配,香味扑鼻而来,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顿觉浑身舒坦,疲劳感烟消云散。
在陕西,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出门做客,如果主人家饭还没做好,而客人有点饿,主人就会端出一盘新泼好的油泼辣子,再拿几个热馍,先让客人垫垫肚子。热馍夹油泼辣子,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一口气能吃好几个。这绝对不夸张,因为油泼辣子就像饭前的开胃菜,唤醒味蕾,使人胃口大开。
在以前,老家人平常过节招待客人,通常标准就是四个菜,不管其它三道菜如何更换,但上一碟油泼辣子必不可少,有人可能会问:油泼辣子还能算一道菜?这当然算,而且油泼辣子还深受欢迎。因为辣子被当成一道菜,已经司空见惯,更重要的是客人吃饭时,调一勺油泼辣子,面的颜色立马变得白里透红,香辣过瘾,即使不就菜,也吃得津津有味。
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文人的一种雅趣和精神追求,而陕西人宁可食无肉,也离不开油泼辣子,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尤其是冬季天寒地冻,鲜有新鲜蔬菜,油泼辣子就像香饽饽,让人垂涎欲滴。
记得上初中住校那几年,每个礼拜天下午,我和同学们都要背一布兜馍去学校。临走时,母亲还要准备一瓶咸菜。因为担心一瓶咸菜撑不到礼拜五,我还要拿一小瓶油泼辣子。吃饭时间,我和舍友们,站在宿舍外的窗户底下,吃着咸菜就馍或油泼辣子夹馍,有说有笑,感觉有滋有味。我的舍友,尤其是阿容和小玲对油泼辣子没有抵抗力,总是先将一瓶油泼辣子消灭干净,还没到礼拜五,装油泼辣子的瓶子早已空空如也。
我喜欢将一勺咸菜和一勺辣椒搅拌在一起夹馍吃,细水长流,吃到周五,还有剩余。可是,每到这个时候,都会被阿蓉和小玲“洗劫一空”。
三
油泼辣子之所以深受老陕喜爱,一方面是由地域和气候决定的,另一方面和辣子品质有很大关系。
陕西出产优质秦椒,也叫线线辣子,它以皮薄、肉厚、籽小、香味浓郁而闻名。秦椒富含多种维生素、芳香油、钙、磷与铁等营养成份。尤其是用秦椒加工的油泼辣子,不但辣椒本身又香又辣,而且经热油一泼,一股浓郁的炝香味扑鼻而来,难怪成为秦人舌尖上的美味。
常言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过后,天气回暖,雨水增多,老家人开启种菜模式。他们去集市上买回各种菜苗,其中辣椒苗必不可少,像螺丝椒、青椒、牛头椒等。秦椒用处最大,所以栽的数量最多。在炎热的夏天,绿莹莹的线线辣子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着吃,而且秋季成熟晒干后,是制作成油泼辣子的上好食材。
秦椒生命力极强,容易成活,栽苗浇水后,病虫害少,基本上不需要过多打理,立夏过后,它们便长得杆实秧高,绿意盎然,繁茂的枝叶下,开满了莹白的小花,不出三两日便枯萎,一个个小小的秦椒纽子,也如雨后春笋,悄悄冒出头来。
炎热的夏天,蔬菜长得很快,不出半个月,像羊角似的又细又长的秦椒长得有模有样,煞是可爱。我迫不及待,把刚从菜秧上拽下来的青秦椒,摘掉秦椒蒂芯,倒出籽,切碎,捏一小撮盐,滴两滴熟菜油,倒点醋,就着馒头或锅盔馍,又脆又辣,鲜香美味,酸爽过瘾。
秋风起,禾谷熟,秋日暖阳下,秦椒也渐渐褪去绿色的衣裳,换上了耀眼的红装。那一串串辣子,就像一簇簇鲜红的花朵,鲜亮夺目,煞是好看。
等秋收忙完,奶奶便提着竹笼,开始摘后院菜园里的线线辣子。奶奶用针线将一个个辣子蒂串在一起,又将长长的辣椒串挂在向阳处,红彤彤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搭在一起,和谐又自然,烘托出秋日丰收的景象,也给农家小院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风吹日晒,鲜红的辣椒颜色更深了。这时奶奶用手捏几下,高兴地说,辣椒晒干了,可以砸辣椒面了。
奶奶迈着小脚,从九奶奶借来石臼窝。然后她从墙上取下辣椒串,先将辣椒一一摘下来,放在锅里翻炒出香味,再放进石窝里砸。她说这样做虽然有点麻烦,但制成的辣椒面吃起来更香。小孩子好奇心强,我看奶奶捣辣椒,就像玉兔捣药一样,石杵小巧可爱,一上一下,特别有趣,也想试试,可没砸几下,就感到力不从心。奶奶说我还小,长大就能像她一样有劲。
当奶奶捣鼓好最后一窝辣子面,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我让她赶紧休息一会,奶奶却说,没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辣椒面,这个冬天就好过了,吃饭更香了。
奶奶又舀了少许辣椒面,放上盐,然后将烧热的菜籽油倒入,滋啦一声,油香和辣子香散发出来,我不由得吸了吸鼻子。奶奶又给里面加了点凉开水,我有些不解,她说辣椒面太干,倒点水吃起来嗓子舒服。直到后来我长大,才明白奶奶那样做的良苦用心,因为以前日子紧巴,家里菜油少,奶奶是为了节省食用油才给辣椒面加水,这样,油泼辣子看起来湿润好看,就像用菜油泼过一样。每每想起这些,让人鼻子发酸。
四
“油泼辣子一道菜,蘸馍拌菜调粘面,嘴巴一抹獠得太。”在日常饮食方面,油泼辣子的使用堪称点睛之笔。无论是吃面,还是凉拌菜,油泼辣子点缀其间,色彩亮丽,能在瞬间激发出食物的美味,让人大朵快颐。它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时光荏苒,岁月变换,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油泼辣子不管是招待客人,还是日常食用,依然深受大众欢迎。走进陕西关中任意一家饭馆,都有一道红亮亮的油泼辣子等待顾客光临享用。现在人更讲究,油泼辣子不仅加盐放油,而且加入了芝麻、花椒粉、生姜等调料,吃起来更香更入味。
外地人看来,油泼辣子作为一道菜,看起来实在好奇怪,可对陕西人来说,吃一口油泼辣子,周身的汗毛孔会舒张开来,热汗奔涌,浑身舒坦。它就像一壶老酒,下肚后让人精神振奋,激发出人们生活的热情和力量。
有人说,在陕西,油泼辣子是一道菜,而且是一道“硬菜”。此言不虚。因为油泼辣子汁液已经深深溶入秦人血液,滋养他们的身心,塑造了他们热情豪爽的个性,直面各种艰难险阻,无惧风霜雪雨,生命中不可或缺,世代相传,永远不会改变。
油泼辣子是关中人最爱的一道菜,我姑姑说,青椒吃起来有股青草味,成熟的红辣椒吃起来香。尤其是油泼辣子,香而不辣,越吃越上瘾。她说的是真心话,逗的我想笑。其实,热油泼的红辣椒不太辣。你可以试试。
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六月好心情,工作愉快,佳作不断。
感谢老师真挚动人的留评,再次感谢老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习俗,想必武汉的特色美食也数不胜数。老师文笔好,如果有空,也不妨写个一二。
再次感谢老师鼓励,祝老师文丰笔健,六月好心情,佳作不断。
油泼辣子是关中一道美食,估计你们蒲城人也很熟悉,也喜欢吃。其实,辣子面又油一泼,也不太辣,吃起来更美味。
再次感谢老师热情洋溢的点评,祝老师文丰笔健,工作愉快。
贵州人对辣子情有独钟,不知道你们那儿吃油泼辣子不?陕西人对辣子的喜爱成为生活在的一部分,一天不吃辣子心慌,饭难以下咽。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文丰笔健,生活愉快。
油泼辣子吃起来香辣可口,很好吃。陕西人对它情有独钟,不管是夹馍还是拌饭都能提味,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欢迎老师来陕西吃正宗的油泼辣子和其它特色美食,祝老师六月好心情,佳作不断。
油泼辣子吃起来香辣可口,没有想象中那么辣,就像下饭菜,能激起食欲。学校学生把人都能逗笑死,吃油泼辣子夹馍可厉害了,把老师看得目瞪口呆。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六月好心情,工作顺心如意,生活愉快。
老师百忙之中抽空阅读云彩拙作,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人感动,谢谢啦!喜欢看绿叶老师佳作,文采飞扬,内涵深刻,从中深受启发。向老师学习了。
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清凉,工作愉快!
辣椒是一种刺激性的食品,但是热油一泼,辣味似乎减了不少,所以吃起来香辣可口,让人上瘾,欲罢不能。
再次感谢老师精美留评,祝老师清凉一夏,工作顺心,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