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东篱】“道德”殉葬者(赏析)

精品 【东篱】“道德”殉葬者(赏析) ——《读红楼、品人物》系列之三十


作者:王中方 秀才,1127.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8发表时间:2024-06-12 16:15:50
摘要: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本回因宝玉不小心说话得罪了宝钗,令宝钗极其不满,差点发怒。不细心的读者很难理解宝钗为什么会如此恼怒,而且是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的一次恼怒;而宝钗给人的印象,是最智慧、最善解人意、最宽容大度的人。如何读懂宝钗,参透宝钗,还要先回顾宝钗近年来的生活轨迹及其心路历程。
   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中最妩媚动人,最会做人,也是最有心机的人。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因是皇家买办,财力极其雄厚,正所谓“珍珠如土金如铁”。但是薛父亡故,唯一的兄长薛蟠愚钝顽劣,不知领事,薛宝钗只能担当起振兴薛家的重担。可她毕竟是一介女流,她必须寻找个过硬的靠山,才能支撑起她来完成这个使命。
   当初,薛母举迁来到京城,耗费大量财力,大动干戈,为什么?为了宝钗进宫选秀。那时宝钗十四岁光景,虽是少年,但心智已然成熟,做人处事,察言观色,甚至权谋之心,绝不逊色与任何成年之人。所以她要走元春之路,就算在深不可测、危机重重的宫廷,她相信以她的智商也能游刃有余,从而扬名立万,为薛家光宗耀祖。
   为了这一目标,她无时无刻不在“修练”自己。虽然是集容貌、智慧、才情于一身的女中楷模,但她还要表现得仁德宽厚,随分从时,知进退、明得失、识大体、有敬畏——既是人格魅力,也是皇家母仪天下之风范。因此,在偌大贾府,上至贾母,王夫人,邢夫人,众位姑娘,下至各房嬷嬷丫头小子们,没有不愿和她亲近的,没有不说她好的。她将智慧隐藏,决不出人头地;日常中,她秉承低调,低调,再低调;贾府上下各色人物各种扯皮她都能看透,但她从不插言;她将鲜艳的服装穿在里头,外衣则是朴素无华;她所住的蘅芜苑,极其朴素,以至于贾母批评凤姐儿不送她几样家什摆饰;她奉行儒家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她文采斐然,行酒令捻签她捻的是牡丹签,群花之首!她的一首“螃蟹诗”技压群芳,妙笔生花,连自恃高傲的林黛玉也不得不服;她的生命之火最旺盛,她常年服用“冷香丸”以压制自己的欲念,因为“冷香丸”是极寒之药。她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辉煌的前程;欲做人中龙凤,必将苦其心志。有人说,她这样克制自己,苦吗?当然苦!因为这需要超强的毅力和超大的内心。
   然而,天不遂人愿。“选秀”一事渐渐搁浅了。她安居贾府,心中便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愿望。“选秀”不成,她退而求其次。她要依靠贾府这座大山,也能重振薛家雄风!而玉树临风的贾宝玉,便成了她心中的白马王子。
   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唯有两个最重要的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二为一,其余每人一首。仅仅四句诗,囊括了两个人的一生和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据红学家考证,“可叹停机德”指宝钗,出自典故乐羊子妻劝丈夫求学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妇女高尚品德的典范。作者曹雪芹以此比喻宝钗,说明宝钗的做人基调就是一个“有德”之人;“堪怜咏絮才”指林黛玉。出自典故才女谢道韫的“柳絮对”,可见黛玉是学霸级别的存在。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中玉带随风而逝,飘忽不定。林黛玉的存在不是追随现实中婚姻,而是西方灵河岸边那株枯萎的绛珠草,对以甘泉浇灌她的神瑛侍者的回报,以泪还水,泪干而终的回报。所以“玉带林中挂”是飘渺的,是超脱尘世的,是那一段仙缘的象征。不可用尘世的“悲哀”或“幸福”来诠释;金簪雪里埋,则是现世的悲剧,是弧灯苦守的悲剧。
   算起来宝钗和宝玉应是天作之合。姨表兄妹姐弟,正符合封建礼教婚配习俗;最重要的,她的项圈正与宝玉的玉佩浑然天成,完美一对。“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是“金玉良缘”。
   只是,好事多磨。宝玉爱的是黛玉,这是她心中解不开的结。
   她在等待时机。他也曾陷害过黛玉,从而毁坏黛玉人设,让宝玉移情别恋与她。她也曾笼络过黛玉,在黛玉最低谷的时候,为黛玉送去人参,关怀备至,从而使黛玉感恩与她,提升自己的人设。
   总之,宝钗的所作所为,都是有预设的,有心机的。尽管如此,她仍是深受众人喜爱的,深受众人追捧的存在——除了宝玉。这就是“群花之首”牡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
  
   二
   这一天,宝玉黛玉两个无休无止地因猜忌而争吵,因情深而纠缠,叫贾母操碎了心。又撵凤姐儿去潇湘馆给两人“说和”,只见宝玉正在这里给黛玉赔情呢。凤姐儿欢天喜地将他们带了过来,对贾母说,这对“黄鹰抓住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哪里还要人去说和?大家都说笑一回,宝钗一言不发。
   前儿宝玉因和黛玉闹气,未能参加薛蟠生日宴会,此时见到宝钗,宝玉便礼节性地推说自己不舒服,请宝姐姐为他在薛蟠面前分辨分辨。宝钗看得明白,但是看破不说破,也敷衍两句客套话。宝玉心直口快,说大哥的生日在家搭戏台,宝姐姐为何不在家看戏?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得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说身上不好,就来了。”
   ——看宝钗这心机!“我怕热,看了两出。”这句可能是真话;“要走,客又不散。”这句也可能是真话,但为后一句做铺垫。薛蟠生日,宝钗也算主人,客人不散,主人当然不好先走;“我少不得推说身上不好,就来了。”这句话才是重点,才是心机!不细心的读者很难理解。刚才宝玉不是说因身上不好没有参加薛蟠生日吗?真正的原因是和黛玉闹别扭,宝钗是什么心智,如何猜不透?所以为了回敬宝玉,当然黛玉也在跟前,等于回敬他们俩,“少不得推说身上不好,就来了。”“推说”就是假装。既然你能假装生病,我也能假装生病。
   这就是宝钗的情商,用同样的话回怼了宝玉,而且不动声色,外荵而内厉。
   宝玉憨厚但是不傻,被怼得没意思,转而又搭讪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你也体丰怯热。”
   宝玉又莽撞了。宝玉对谁都不会玩心机,他只是大舌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宝钗微胖,女孩都怕别人说自己胖,这还稍可,关键是宝玉不该提起“杨妃”。想当初自己差点成了“杨妃”,而今正当失意,宝玉却哪壶不开提哪壶。你是诚心笑话不成?于是宝钗大恼。但宝钗的教养使她控制了情绪,她压住怒火,冷笑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兄弟可做杨国忠的!”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亲哥,指杨玉环有个疼她的人。当然宝钗也有亲哥薛蟠,但是薛蟠智商不在线,不在他们谈话的频道。这里指宝玉是心疼黛玉的人,而自己没有心疼自己的人。这句话透露出宝钗的孤独和无奈,也透露出对宝玉的一腔情愿,因宝玉的冷漠而不满。这句话也是对宝玉的回击。
   正巧小丫头靛儿不见了扇子,找来宝钗。宝钗便将怒火转向她:“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靛儿讨个没趣,转身跑了。
   宝玉才知道说话又造次了,才知道宝钗更不好惹,比得罪黛玉更令人难堪。
   黛玉明知道宝钗一直讥讽宝玉,她也正想插话取笑宝玉一番,谁知靛儿一来,宝钗转移了攻击目标,黛玉只好作罢。
   这场暗流涌动的口舌之争,明面上宝钗占了上风,实际上宝钗是孤独的,令人同情。心机再重,战胜不了真情。宝玉的真情在黛玉,黛玉的真情在宝玉。真情不需要心机。他们是无私的,是没有顾虑的,尽情的爱。爱得单纯,爱得彻底,因此才有“焚稿断痴情”的结局,死而无憾。宝钗不仅如此,她有诸多顾虑。她的心机在地位,财富,成就等大的方面。因此才有“冒名顶替进洞房”的闹剧。尽管她知道宝玉不爱她,她无所谓,只要得到这个名分,这份财富和当前的地位,一切都值了。
   此时黛玉对宝钗是同情的。为了和悦气氛,黛玉转移话题,便问宝姐姐在家看了什么戏?宝钗见黛玉面有得意之色,一定是听了宝玉奚落自己遂了她的心意,于是故意绕着弯儿说李逵骂了宋江,又给宋江赔不是等语。宝玉又上当,抢着说:“宝姐姐知古通今,为何不知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宝钗说:“我哪里知古通今,你们才知古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呢!”
   这是《水浒传》里李逵向宋江负荆请罪的故事。眼下宝玉不是和黛玉闹别扭吗?不是贾母派凤姐儿去“说和”的吗?不正遇见宝玉对黛玉赔不是吗?宝钗正好借李逵给宋江赔不是讽刺宝玉和黛玉。小动唇舌即可占尽上风。耍心机,黛玉宝玉加起来也不是她的个儿。
   当然,他们之间这些隐晦的语言别人听不懂,没有读过《水浒传》或者看过这出戏的听不懂。偏偏这三个人读的书最多,才有相同的密码,相同的心声。他们三个人在很多场合下都有类似的交锋,除了探春略知一二,别人没有明白的。
   凤姐儿也听不懂,因看他们三个的脸色都红红的,话里话外带着火药味儿,忙打圆场说道:“大暑天的,谁吃了生姜呢!”说着摸向自己脸颊。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一脸愧意,也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更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言语,都付之流水了。
  
   三
   大家散了,宝玉无精打采独自走出。至凤姐儿家,只见房门虚掩,小丫头独坐门前。时值夏季,又是午休时间,凤姐儿与贾琏新婚燕尔,宝玉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宝玉并不停留,拐进角门,又往王夫人房间逛去。
   王夫人躺在凉榻睡着,大丫头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晃。宝玉轻轻走到跟前,摸着金钏儿的耳坠,悄悄说:“就困成这样了。”金钏儿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
   如今宝玉十四岁,已知男女之事。摸着金钏儿耳坠,这种行为肯定轻佻,甚至有调戏成分。金钏儿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说明金钏儿有分寸,既没有得罪宝玉,也阻止了宝玉进一步的轻佻动作。
   但是宝玉仍然恋恋不舍,探头看看王夫人还合着眼,便从身上荷包里掏出一个“香雪润津丹”,便向金钏儿口中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
   “噙”不是咬,更不是吞,而是上下两片嘴唇粘住,像鸟儿喂食的噙。这个动作极具挑逗,看来金钏儿已接受了宝玉这股“扑面而来”春风。
   宝玉得寸进尺,悄悄拉住金钏儿手,轻声说道:“我明儿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吧。”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
   宝玉乱情吗?看样是。宝玉恨不得天下所有漂亮女孩儿都属于他。乱情即薄情;宝玉薄情吗?他之前对黛玉说:“我为你,五脏都碎了,你却只是哭!”这话他不可能对任何别人说,也是宝玉的真情流露。
   那么,宝玉是深情之人?还是薄情之人?
   黛玉的痴情,感天动地。为了捍卫爱情,毅然走向绝路。如果宝玉是薄情的,黛玉为何如此死心塌地?黛玉也是聪明绝顶之人,如何不知道宝玉对他的真心!如果宝玉薄情,黛玉既已香消玉损,还有如花美眷宝姐姐追随,他为何不心满意足,抱得美人归?而是决绝撒手红尘,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宝玉对金钏儿此番是童心未泯,孩童之趣,还是公子薄情,调戏母婢?有待读者自判。
   此时金钏儿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到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一句北方歇后语,但此刻却成了不详谶语。下一句,金钏儿糊涂虫攻心,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铸成大错。她说:“告诉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东小院是赵姨太太和贾环的住处。贾环十二岁,稍通男女之情。因形象邋遢,又跟赵姨太太生活,缺乏教养,少有女孩儿喜欢他的。但毕竟是个爷,彩云十四岁,是王夫人的二等丫鬟,有份痴心妄想的心,便跟环哥儿黏糊,已图放长线钓大鱼。
   王夫人这边主仆都睡了,她便摸索着找贾环鬼混。按说十二三岁的孩子,性取向尚未成熟,在一起又能如何?不过是嬉笑罢了。金钏儿告诉宝玉,也是出于好玩儿,并非“捉奸”之意——都是十二三四的孩子,会有这些意识么?可是王夫人却受不了了,突然坐起身来,照金钏儿脸上打一嘴巴子,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王夫人当然是正统派,一生痛恨男盗女娼,寡廉鲜耻之徒。作为赵姨娘之辈,在她眼里都是下作之流——这就是“原配情结”。她想不到世间女子有几个像她那般出身,出身决定命运,生来就是贵妇人之命?平头百姓也想攀高枝儿,过过体面的生活,无奈只能当个姨太太,好歹也能衣食无忧了,这难道有错吗?能当姨太太也是少数,更多的还不如姨太太,生来注定为富人使唤,当富人玩偶。
   金钏儿何错之有?不过给宝玉说了句玩话,却被骂作“娼妇”。何况是宝玉主动找来,要怨也只能怨宝玉,怨她的儿子,挨打的应该是她儿子!
   宝玉见状,知道闯了祸,撒腿就跑。到底是富家公子哥儿,生性无钢,全无一点担当。众丫鬟听见动静纷纷起来。王夫人喊玉钏儿,叫她娘老子过来把金钏儿领走。
   玉钏儿是金钏儿亲妹妹,同时卖到贾府当丫鬟的。金钏儿听到要被领走,扑通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要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多年,这会子撵我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金钏儿这番话,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无非是打工的,换一家不就完了。可是时代不同,礼教不同。那个时代男仆被主人撵走,无非是鸡鸣狗盗之徒;女仆被主人撵走,不管因什么,“坏女人”的烙印将永远背在身上,直至终身。至于哪里坏,随便想象;总之就是道德问题。这就叫唾沫星子淹死人。
   王夫人固然信佛,又有慈悲之心,今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愤不过,到底叫来她的母亲白老媳妇,将金钏儿带走。金钏儿含羞忍辱,第二天便决绝跳井身亡了。
   这个披着“道德”外衣的大家庭,在一位佛门信徒的慈悲中,生生逼死了一个单纯的女孩,并且玷污了一颗纯洁的灵魂。这世间,何为慈悲?道德何在?
  
   四
   本来这篇赏析该到此结束了,可是一段网络语言却萦绕于耳,摘录如下——
   当寺庙的大门,需要门票才能进入,我便开始不相信佛;
   当名山古寺的房顶,都安装了避雷针,我便知道,佛也渡不了;
   当肥头大耳的和尚,不专心念经,却喜欢挣钱,我便知道,佛也无可奈何;
   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魔;
   佛能渡己,却不能渡人。佛连自己都渡不了,却还妄想渡人;
   人活一辈子,信仰无处不在。我们总得信点什么——我把它称为:德行。
  

共 55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是把感情道德当作了玩具在玩,玩得有人沉醉,有的人悲伤了。读完王老师的这篇红楼一章的赏析,顿觉深刻,仿佛是山谷深洞袭来一股冰寒之气,将所谓的道德两个字吹得冰凉了。作者剖析宝钗的身世与心计,写宝钗选秀不能,退而求其次,靠了贾府这棵大树。刀笔鞭辟入里,把宝钗骨子外的赘肉都剔下了。最为贾府,宝钗懂得投靠依靠谁,却偏偏那个宝玉喜欢的是黛玉,而非宝钗,这就决定了宝钗一生的悲剧。黛玉,宝钗,宝玉,三个人有了争吵,是口舌之争,但棉里藏锋,引经据典,话锋不刺,但却是重拳一击。这令我想到,在贾府读书,原来都是为了平时怎么去争风吃醋,这话深刻,一个朝代的没落,从读书的目的就可见一斑。第三部分的那段故事的解说,也颇有味道,赏析很透。那么小的年纪,所有的言行都在道德的框架里,这比我们今天说的道德绑架还要厉害,小小年纪谁担得起——这是在他们已经懂得了男女之事的前提下的。道德的事情,应该怎样培养和求解,自古崇信佛事,除此无解。特别欣赏文末一段的网络语言,总结红篇第三十回,太有份量了。有人一辈子都是披着道德的外衣,作着谋私的事情。其实,做人只一条——信仰道德,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能够如此解读红楼梦的文章,不多见,需要怎样的通读贯通,才能驾驭。对这个章节的内涵,作者从道德角度给与解析,非常深刻,也颇有趣味,其实内涵了很多“红”外的知识,这是难度。作者紧紧围绕道德,剖开了道德的骨头,砸碎了骨髓,令人唏嘘。文笔老道,笔力不俗,条分缕析,笔锋锐利。这是我为王老师编辑的唯一一篇红楼赏析,可能要到120回,但愿其下的回数我都能读到。力荐赏析佳作,随王老师之笔,披文入情。【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2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2 16:19:11
  古往今来,有为道德而赴汤蹈火者,亦有殉情者。如何分辨。怎样解读一部红楼,哪怕怎样看一个章节,都是有着深度的,王老师以奇崛之笔,解析了红楼梦之三十回,让我们看到一幕幕在道德框架内的人物言行。道德一旦绑架了人,人的日子就不叫生活了,叫提心吊胆,叫察言观色……感谢王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编按粗陋,见谅。谨祝在东篱创作收获快乐!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12 16:21:48
  这篇文章对《红楼梦》的解析堪称精妙,尤其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深度剖析,让我对宝钗、黛玉、宝玉等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宝钗的复杂性格和悲剧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揭示了贾府内部的道德沦丧和读书人的虚伪。文章不仅剖析了人物性格,更在无形中传达了对道德的追求和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显得尤为珍贵。
   王老师的文笔老道,分析深入,读来令人醍醐灌顶。我衷心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的佳作,随王老师之笔,一同探寻《红楼梦》的深层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智慧。力荐这篇赏析佳作,值得每一位红楼爱好者细细品味。祝王老师一切顺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2 16:38:13
  道德不是信条,而是生活,但被道德约束了的生活,还叫生活么?小小年纪,德和从,从未行为的规范。人生纵意趁少年,这是多么生动的话,却在红楼变得纵意。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王中方        2024-06-12 18:56:14
  红著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现世的虚幻和虚幻的现世之交错重叠,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飘渺。贾府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那么贾政还是假正经?贾府是道德的还是沦丧的?那么老奴焦大骂出的那些不堪之语是真是假?如果说贾宝玉就是作者的化身,那么王夫人就是作者的亲生之母。而事实上王夫人才是逼死金钏儿的刽子手,那么曹雪芹也就无情揭露其母亲的罪行!这与封建礼教相悖,但事实上红著给我们揭示的不正是毁坏封建礼教,披着道德外衣的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形象吗?感谢怀才老师百忙中给予本文编辑。辛苦了!
5 楼        文友:王中方        2024-06-12 18:57:10
  红著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现世的虚幻和虚幻的现世之交错重叠,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飘渺。贾府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那么贾政还是假正经?贾府是道德的还是沦丧的?那么老奴焦大骂出的那些不堪之语是真是假?如果说贾宝玉就是作者的化身,那么王夫人就是作者的亲生之母。而事实上王夫人才是逼死金钏儿的刽子手,那么曹雪芹也就无情揭露其母亲的罪行!这与封建礼教相悖,但事实上红著给我们揭示的不正是毁坏封建礼教,披着道德外衣的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形象吗?感谢怀才老师百忙中给予本文编辑。辛苦了!
6 楼        文友:王中方        2024-06-12 19:00:41
  感谢滴善斋文友给予本文的支持并点评。这是本人对红著阅读的点滴心得,不得要领,抛砖引玉。辛苦了!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13 09:53:55
  宝钗此人物,心机太重,谁粘上谁倒霉。宝玉这个人,说他薄情,他对黛玉却一往情深。可他好像又不懂事样,到处拈花惹草,他拈惹不打紧,可丫环们却要送了命。此篇赏析剖析到位,不管是人物性格还是社会环境。好文,点赞!问好老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