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往事如镜头闪过(散文)
一
午后,斜躺在飘窗上,悠然自得。不知什么原因,我和儿子聊起了我儿时的玩伴——萍香。
我们住一个村,我在村尾,她在村头,连接我们的是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天上学,我都会在院子门口大声喊她一块去上学。萍香爸妈都很和蔼,见人都是满脸笑容。当年我们许多小伙伴,经常会跑到她家去看电视,那可是全村都少有的黑白电视,让我们觉得他家的画最美,萍香叶如画。放假的时候,我们常常一块进山捡蘑菇、耙松毛,去田野里割草、放牛,也经常溜到铁路桥江边洗澡。
日子过得飞快,四年级的时候,萍香妈妈患了白血病。我当时傻傻地想,她爸爸是我们村唯一的大夫,怎么会没有办法?他们家花光了所有积蓄,村里还组织捐款,各家各户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村里还用红纸把捐款明细都张贴了出来,还是按金额大小依次排列的,我家的显示在最下面。曾经一段日子,我都特别不好意思去她家,害怕见她,更害怕听到同学们议论关于捐款这件事,那段日子对我来说是昏暗的。
有一天,我上学路过她家,没再喊她。她妈妈看到了我,远远地叫住了我,还把萍香叫出来了,说是让我和萍香一块去上学,回来时一起去隔壁菜园掏马铃薯。就这样,我们又这么近距离地在一起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马铃薯,在松软的土地里,我们两双小手欢快地掏着,那圆溜溜,金黄色的,大小较均匀的样子惹人爱。我从萍香的口中得知了它大概的味道,不禁埋怨起为什么自家从没种过这玩意。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蹑手蹑脚地挑了几个大的放进了我衣服口袋里,她那副生怕别人看见的样子,我至今都记得。
没两年,萍香妈妈病逝了,她也早早地辍学了,外出务工后嫁外地去了。自此,我们再没见过。
多年后,从村里的老人家口中得知,萍香妈妈曾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小时候体弱多病,被遗弃在角落,是她妈妈发现捡回去养了几天才得以延续生命。听到这些的时候,我是哽咽的。我想,这便是我一直对她家有牵绊的缘由。
上辈子,我们应该是一家人吧。
二
昨日,我的目光只是在八宝粥上停留了一下,他就提回来一箱。不是有多喜欢它,而是记忆深处总有它的位置。
小学时,母亲在吉安火车站一家小餐馆做事,我和弟弟两人在农村老家相依为命,没有大人的照顾和陪伴。那时交通不方便,也没有便捷的联络方式,为了省车钱,母亲经常是好几个月才回家看一下我们。每次回来都会特意买点肉,然后再徒步十多里路回家,那随身携带的破旧的布袋里,总藏着我心心念念的八宝粥。起初只有一瓶,我和弟弟匀着吃,我小心翼翼地咀嚼,想记住这份美妙。我发誓,它是我所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我想弟弟也是这么认为的。
见我们吃得意犹未尽,母亲说下次给我们每人都带一罐,我们乐得直点头。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和弟弟就多了一份期盼。母亲也没食言,我们也终于实现了一人一罐。我当时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却不曾想该是多少无奈啊。
当成长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当接触的世界日新月异,再回首,往事珍藏在心间,永不褪色。
很多东西似乎都变味了,八宝粥却历久弥新。
三
快到中午时,菜场一位老人送给我一点辣椒。
印象中我只是在他那买过几次草莓,老人家居然记住了我。那天去买菜比较晚,好多摊主都走了,老人家硬是塞给我一些辣椒。看着他满脸的善意,我不好再拒绝,连说几声谢谢。
那天中午,门卫大爷探出头来跟我打招呼,问我要不要豌豆,说是自家种的,就剩下这一点没卖完。
我愣了一下,正准备离开,可见他那期待的目光,瘦弱的身躯,又于心不忍,于是点点头说都给我吧。大爷高兴地一连说了好几声谢谢。我虽笑而不语,但却感觉一身愉悦,生活的疲惫似乎也烟消云散了。
辣椒炒豌豆,寻常的家常菜,因为两个老人,它变得不寻常了。味道似乎更好了,吃起来也暖心。我和儿子给它取了个小名字,叫做“美好生活”。
四
爱情,像春日里绽放的花朵,绚丽,让人满怀期待;像夏天吹来的凉风,惬意,不禁心旷神怡;像秋日游荡的彩云,自由,却又飘忽不定;像冬日和煦的暖阳,温和,但又转瞬即逝。
清楚地记得《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是我看的第一部关于爱情的青春偶像剧。时隔多年,里面的精彩片段我仍记忆犹新。文慧与杨峥的初识,就好比那绽放的花朵和夏日的凉风,更多的是期待和神往,那种热烈,让人明白什么是一见倾心。告别校园面对就业的他们,则像浮云般无奈。他们多年后的再重逢,多像那短暂的冬日暖阳,想重新开始,却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将遗憾埋在心底,令人惋惜。年少的我不理解,甚至不接受二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的结局。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认为,这便是最好的安排,有些爱要主动追求,有些却只能原地停留。
偶尔还是会拉着我的另一半,一起再追当年的老剧,再谈彼时的想法以及此时的感慨。只是觉得剧情老了,我们也老了,但感慨依然还在。
我想,爱情大抵如此。
五
打小就特别喜欢这两道菜。
酸辣土豆丝。做法简单且花样多,切片,切丝,小炒或凉拌,口感可粉可脆,且无需复杂的佐料。
红苋菜。喜欢它的汤汁,浇在热乎乎的饭上,饭粒魔术般的变色了,顷刻间似乎单调的生活变多彩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突然间觉得,自己的这种喜欢是有矛盾的。喜欢前者的简单,又执迷于后者的变幻,这就像是生活中的我。
总是向往简单,但又渴望多彩。
至少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南瓜。
紧实的肉脯外加花瓣状的轮廓,像极了花季中的少女,匀称而紧致。我想,它一定是感知到了自然界的美好,开心快乐地沐浴着阳光,吮吸着水分和营养才长得这般美妙。
懂感知美好很重要,不是吗?
六
这是七年前养的韭菜兰。说是花,其实更像草,花期太短,常年都展现它旺盛的绿意,但每次花开,都很惊艳,朵朵娇艳,像极了风华正茂的少年。
2020年搬家,不小心磕碎了花盆。我随意换了个盆移栽,静待花开。到了仲夏,花儿如期而至,像个成人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2021年寒冬,遭受“战斗鸡”的无情踩踏后,我给它彻底剃了个光头。光秃秃的一片,只剩下根还埋在土里。在不受关注的几个月里,它的沉寂,犹如落寞的中年,有苦说不出。
天渐暖后,它也渐渐有了起色。它不紧不慢生长着,那么的平静,没有波澜,只有倔强。挺过了无人问津的寒冬,熬过了不去攀比的暖春,终于再次花开。虽零零散散,不像之前跟商量好了似的齐刷刷地一并绽放,可在我眼里,依然是那么迷人,甚至更胜一筹。如果说它之前是娇艳,那么此时的它,是铿锵。
花有花的命,我有幸见证了它的少年,成年和中年不同的美。和人一样,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境遇,我们能选择的是和花一样,受得了鲜花掌声,也经得住冷落嘲弄,不甘平庸,保持倔强,积极向上。
晨起,推开窗,满院的花香。
玉兰花、山茶花开得最艳,梨花、海棠花如点点繁星。雨过后的路面,就如刚结束完的一场小雪,美得那样自然。
七八只麻雀在电线上诉说着趣事,我本来也想靠近参与,他们便飞散。
春天来了,但春的脚步不会停留,转瞬间便溜走了。
六月的最后一天。
湛蓝的天空似巨大的蓝色幕布。
洁白柔软的云朵似一群群自由奔放的灵魂,在蓝天下谱写一首首激昂的赞歌。这儿一堆,那儿一簇,时而游动,时而寂静。一会盖过屋顶,一会铺满赣江,像百变的音符,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远忽近。
让人捉摸不透,又让人心旷神怡。
七
清晨6点的滨江公园,宁静又不乏热闹。知了怕是还在睡梦中,酝酿着白天如何热闹;轻柔的风迎面扑来,带来一丝丝清凉;白云慢悠悠地游走,像是在商量着下一站该飘向何方;柳条随风起舞,摸着路人的头,像是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挽留游客。
不一会工夫,陆陆续续聚集了很多人。慢跑是最常见的运动,一路上总能遇到几张熟悉的面孔,大家都很默契的相视一笑。
今天有一对背影引起了我和儿子的注意,他们很特别,竟然牵着手跑。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瘦弱矮小,儿子身材高大,体型匀称,最引人注目的是儿子衣服前后都贴着“视障患者”的标签。怪不得他们之间会用一段短绳牵着,原来母亲是领路人!
我放慢了脚步放弃超越,不忍心去破坏这么美好的画面。对面跑过来的人们也纷纷礼让,那位母亲频频向路人点头致谢,我随行的儿子也目睹了这一切。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那光芒就像是加持的金色盾牌,闪耀而有力量!
我似乎在一瞬间被这位母亲征服,那瘦弱矮小的身躯却是这般雄伟壮阔!可以想象他的孩子应该也是阳光积极的,他也一定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而不一定是奉献。衷心的祝福这对母子。
回家的路上,我们聊起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联想到那对母子,儿子感慨地说:“那位大哥哥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光明,他是幸运的,他妈妈就是他的眼睛。希望上天给他一次光明的机会,让他记住妈妈的模样。”
也许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有的人,有的事,就是跑不出我们的记忆,那些人和事,平常如风,却总是掠过记忆的海,又像一个个镜头,匆匆闪过,但都是成长的最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