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高都有座石拉碴(散文)
都者,形声。从邑,者声。表示与城市有关。本意:建有宗庙的城邑。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我们蒙阴县境西北的高都镇,何其有幸以都之名列位于镇。而更为有幸的是,她还与位于山西晋城附近的历史文化名镇高都古镇重名。
彼高都因历史悠久而名声大噪,其渊源可上溯至公元前的17世纪初年。相传,早在我国商周之前的夏朝后期,因商汤王伐桀,迫使夏桀王由原都安邑迁至于高都。据说,当时桀王和爱妃妹喜就住在村南垂棘山的天然石洞里,古时洞口处还留有“夏桀王迁都处”的石刻大字。而我们的高都历史虽不及彼高都悠久,但也有自己的来历。
我们蒙阴的高都镇以驻地村在高都而得名。高都村,系明朝初期薛姓自山西喜鹊窝迁此建村,因在西高都村东,故得名东高都,后简称高都。那么西高都村,以何名之呢?传说南北朝时因高姓建村于堂阜遗址,因村东有一曰“鳌”的高地,堵住东去的道路,故原名为高堵,后演称高都,并以方位称西高都。
我的出生地在蒙阴东部的坦埠镇,我工作的地方曾在东北部的岱崮镇和西南部的联城镇,因此与西北部的高都镇接触甚少。很早就听文友说过高都镇有个叫蔡庄的地方,那儿的司马寨位列沂蒙72崮,每年正月十六还有盛大的庙会,人山人海。可惜我还一直没有登临司马寨,但前年曾到蔡庄的云水溪禅参观了一次。这次朋友约去高都蔡庄,我问:“是看云水溪禅吗?我看过了呀!”朋友答:“非也,去你就知道了,定有你感兴趣的景致!”于是相约成行。
临近芒种时节,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天蓝如镜。我们驱车打开窗,只有微微的清风送来丝丝缕缕的麦香,心情好不惬意。大约不足一小时我们就踏上了蔡庄的土地,经过云水溪禅继续上行不远,就到了我们所要攀爬的目标。从老远就可以望见面前的几座山头,透过漫山遍野的桃树、栗子树林,总会显露出一簇一块的奇形怪状的巨石,探美赏奇就是我们今天的目标。将车停放于山下一处小停车场,恰巧遇到在果园劳作的果农,简单询问了上山的路,我们的行程也便拉开了序幕。
穿一袭火红带花的喇叭长袖长裙、披一头黑发如瀑、戴一顶粉色大檐花礼帽、脚蹬一双平底小白鞋,我轻快的脚步像一只快活的小鸟飞翔在正值盛花期的栗子林,那栗子林黑色枝干上生长的翠绿欲滴的叶子和那略微泛黄的长长的花穗,甚是好看。忍不住停下脚步观赏,我概不知道为什么栗子长长的花穗能结出带着扎人刺壳的圆圆的果球。猛一抬头,眼睛便与明澈瓦蓝的天空撞了个满怀。再定睛细看,在天与山的交界线上,你会发现很多奇特的石头。这不,对面南山坡上一只神龟石赫然映入眼帘。你看它头的头眼分明,连龟盖上的花纹都十分逼真,它正头向下爬行,是要到山下水库里找水喝吗?而同行的杨邪子老师却认为它是刚从水库里喝了水,静静地趴在那里晒盖。
从所站栗子林向北望去,那里山顶上矗立着一簇巨石,那就是我们从来时大路上就选定的目标,因为它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圆圆眼睛和大大耳朵的胖胖的米老鼠,而且说它是一只长着扇形耳朵的小象崽,也是很逼真的。不仅如此,其实如果从正面竖直了看,我们还能看出它像极了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弥勒佛,特别是肚皮上那稍微凹陷的深色地方不就是佛祖的肚脐眼吗?如果再走几步,转换个角度竖看,还能看出是一位男士的侧脸。你可以任意发挥你的想象,把它想象成古代穿盔带甲的武士,甚至可以想象成是秦皇陵的兵马俑的侧脸。我是一个极为感性和感情的人,看到什么总忍不住惊叹和感佩。
我们是沿着山路顺时针走的,当我继续前行转到石头南侧,从这里我又看到了一个十分逼真的狗头,而且是两种形态的狗头。你看,这个狗头鼻子修长笔挺,鼻孔逼真,耳朵支棱,最奇妙的是,如果把那条倾斜的线缝作为眼睛的话,它就是一条睡着的狗;如果把靠近耳朵的黑色小孔看做眼睛的话,它就是一条极目远望的狗!真是太神奇了!被这条狗的憨态可掬和娴静优雅所吸引,我们决定从这个角度攀升登临。我们是经常户外登山的人,所以三五百米的高度,对于我们来讲,都不在话下。攀升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块熊猫石和一大朵有几块巨石簇拥而成的险峻的莲花石。我们稍微欣赏了一下,继续想着目标前进。我冲锋在前,杨老师在后面,他可没少给我拍照片和视频。当我临近狗头石,攀上莲花朵的巨石,高呼自己够着天了;当我不敢临近石头边迎风站立;当我蹲在石头边看看脚下的悬崖;当我跳着脚演绎对面狗头石的样貌,这些都被记录下来。每每翻看,都会重新领略当时的震撼和惊叹!
看吧,在山下我们看到的是这一簇石头制高点的狗头石。但来到它的跟前,我们看到的是这一簇犬牙交错的石头组成的一只犬头人身的天犬。仔细看吧,它的胸怀敞开着,双臂环抱着一口深井(石窝),像抱着一个大脸盆,又像守护着自己吃饭的家伙什。我窃想,这个石窝如此深,就像一个无底洞,如果夏天存水的话,就是一个深水潭了;如果它是口泉的话,那就该是通向东海龙宫的淹子了吧?可惜没那么多如果。我不知道当时是哪来的口才,竟然认为这条犬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它是在奉命替二郎神守护王母娘娘后花园的金鱼池。
这个角度看石真是太好了,我兴奋地呐喊,很想吟诵一首完整的关于狗的诗歌,可是想了半天竟然只能吟出:柴门闻犬吠。是因为太兴奋了吗?竟然想不起来这是唐·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名句。此时,杨老师也忍不住拿出无人机进行航拍,他也兴奋地吆喝着让我从无人机屏幕中观看从天空看这块石头竟然又呈现出神牛的形状。
航拍完成,我们沿着石根转到石头的东面。从这面看更令我们惊讶,雄浑的石头底座基部总体像一头河马,最前部像一条鳄鱼的嘴,而脖颈部位却更像一个头朝下的神龟。如果更恰切一点说,我觉得总体更像王母娘娘御厨蒸的一条大面鱼,实在太神奇。而这块巨石顶部托着另外两块石头就像沙漠中的一匹负重前行的驼峰清晰的骆驼。我看出了怎么多形象,而杨老师却在直播间解说,他看到的是神龟望月,还有寿桃石,甚至还指点粉丝们说这里应该叫做神龟拜佛。我认为是骆驼脖子的地方他竟然能看出是佛来。此时我很感慨地说:这块石头简直不要太神奇,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足以形容它了。
我们想从这面攀到它的顶峰,可是上了几步,发现太险峻,无法攀登,于是撤下来继续绕行到西面,这面长满荆棘,我们只能迂回攀爬到南面,终于来到了这块高高矗立山顶的巨石前。在这里又别有洞天了。只见一块巨型石头底座上,坐落着一长一方、一高一瘦两块巨石之间相距大约七八十公分,而在两块石缝之间挤着一块椭圆形小巨石,我们暂且称它飞来石,这块飞来石从正面看也颇似神龟。这样在飞来石的下面就形成了一个深度不足两米的两头通的棚洞,可以任人蹲身低头自由进出。杨老师率先通过棚洞,我也相继而入。不进不知道,一进竟然发现更大的奇妙。
我一步跳下棚洞,来到石头底座上。就像进入了神仙的家里,看大约八九米见方的平平整整的天井,让人觉得安稳,不会担心一个转身就坠下悬崖。你可以自由站立行走,也可以打坐休息。更重要的是从石头底下,竟然长出来一棵三个股的桑葚树。虽然树不大,而且瘦瘦弱弱的,但是通身却长着鲜绿的叶子,枝叶间还挂着粉粉的、紫紫的小桑葚果。摘一个放进嘴里,酸酸甜甜的很有味道。我一遍品尝,一遍感慨,我和这高山之巅、悬崖之上的桑葚,何其有缘,让我和它在它果实成熟的时候遇见,这真是天赐良缘,让我有幸遇见它,那些可爱的小果实。我极舍不得摘掉这些经过了悬崖的风吹、日晒、雨淋的果实,想留给后来攀登的人,让他们也感受遇见果实的兴奋。可是,如果我不吃,谁又会突然到来呢?是那些翱翔于天空的小鸟儿吗?就留给那些小精灵吧!这本就该属于它们。
于是在这里逗留拍摄和休息了很久,我们方才恋恋不舍再次通过棚洞,然后辞别了这堆神奇的石头,转向南走,绕过几棵桃树和栗子树,前行几步又会碰到一滩更大的石头山体,石头山体边上又有两个乌龟,它们很像一对夫妻晒完盖,正肩并肩地走下山体,是去有水的地方进食吗?前行级部,迈过几级石级,上到一块大石头高台上。一阵风刮过,凌乱了我的秀发和红色裙摆,我又兴奋地呼喊着:“王母娘娘的演戏台!”是的,肯定是的,我们刚才不是才从仙人的家里出来吗?也许刚才的棚洞就是王母娘娘的一处行宫呢?那么她家的院子里一定有演戏台啦!
继续沿着果农开辟的生产路前行,还会遇见许多奇石。首先是一块裂为两半的巨石,我又窃想难道是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时的试剑石吗?这块试剑石转过去从另一面看,又像寿桃又像元宝。这样神奇的石头不胜枚举,估计几天也看不完。
时间已经快到午后两点,有些疲累了,于是打起精神快步下山。在山脚又望见高岗上一堆好看的石头围绕处,亭亭玉立长着三棵梧桐树,于是一路又吟诵着:“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的名句。
当我们走近停车处,却发现一条进山小道处竟然有这座山的标识牌曰:奇石山,又名石拉碴。见牌方悟,奇石山不足以形容这座山石头的奇特,而石拉碴却更为恰切些。标识牌简介此山奇石,重点强调山北麓的茶壶石,又悟所谓茶壶石就是我看到的骆驼石,而杨老师则看出来是佛。大自然真是神奇,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生活的阅历不同,那么他观察到的事物便不同。
亲爱的读者,您也喜欢游山玩水吗?您也欣赏大自然的造化吗?那请您来大美高都的大美蔡庄,来欣赏神奇石拉碴的神奇石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