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现代诗歌 >> 【文韵·相遇】为意象而意象(外二首)

精品 【文韵·相遇】为意象而意象(外二首)


作者:蒋玉龙 童生,90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35发表时间:2024-06-14 12:34:07

◎为意象而意象
  
   鱼。用泡泡制造幻象
   阳光在水面炫耀的时候,鱼饵还有待进一步
   伪装。那个什么都慢半拍的乌龟
   发出的警示亦慢了半拍。野兔的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异猫和老鼠的游戏
   不能再更迭了。荒唐有时就比荒诞更故弄玄虚
   守株待兔的人,至此也有了个不劳而获的理由
   因此,麻雀们无需理由。它们聚集在屋顶漫无休止的争吵
   发春般的惊叫
  
   我就是那个一门心思用意象写诗的人
   在文字抠门的大街上,除了迷失或无中生有的臆造
   一切都是为了制造而制造,意象而意象
   直到鱼肚白错失露水的那个凌晨,我走进田野
   被一池春水豢养的白月光包裹。在湿漉漉地回忆里
   我已转不过身
   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至此一目了然
   我身处人世却不入世,身处事外却依然深陷其中
   除却自诩清高,几乎一无是处
   其后,我不再醉心于意象。也不再在五千年的历史面前
   生搬硬套,肆意搭配。秉承本心
   我只是一个醒悟事件过程的记录者
  
   ◎恰如其分
  
   如何避免用刻意去暗示
   这个夜晚的酒,已经喝得足够多了
  
   足够玫瑰和枪炮,成为矛盾的综合体
   应该是在悬念之外,耳朵伤痕累累
  
   石头的冷,不在于风吹了多久
   也不在于感受。一首曲子的往复循坏
  
   像似了屋檐滴落的雨水,不紧不慢
   时间的发条也恰如其分的不紧不慢
  
   ◎习惯了
  
   习惯了午夜的梦回
   习惯了明月清风的阳台,燃一支烟
   慢慢地,一支接一支
   而月光在眼前
   那种清凉如水一直都在眼前
  
   在树上的叶落完之前
   月光都在打结。都在完美与盈缺之间
   置换场景,我也习惯了
   不在用谎言编织梦想和美
   我只是再一次想用潜意识分开思绪中的一堆乱麻
   却越分越乱
  
   如果一整夜,这种状态都没改变
   而时间的流逝
   进一步加速了一种概念的懵懂和模糊
   那么,一个空了的烟盒
   要怎样才能不被主观意识随手丢弃
  
   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网。
  

共 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意象在现代诗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它不仅能够深化情感表达、丰富诗歌内涵,还能创造独特氛围、强化诗歌节奏,并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现代诗中,意象的运用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在诗人《为意象而意象中》大量的意象,铺展出多样而复杂的人生、社会、人性,一方面展现出复杂性及伪装的残酷,一方面诗人又试图揭开伪装,抵达本质。诗歌语言有意现实的反思,悖论的佐证,自我的深刻剖析,以及对“真”的追求。使得整首诗让读者进入众生相的关联网中,又产生出有关哲学,现实与理想的思考。甚至引申出文学创作中有关“真”(真实、真诚、真知)的反思。《恰如其分》诗歌一直在营造诗意的中间状态,恰到好处的不会让诗之“意”倒向任何一方,诗语中,有一种熟悉与陌生物间的撞击交融,多了诗的意味和情趣。比如“石头的冷,不在于风吹了多久,也不在于感受。一首曲子的往复循坏。”这样的诗句,诗人把一些难以言状的复杂感受,交给了石头的内心,让世间的声形奏出石头内心的旋律。这首《恰如其分》是一种美好的静心停驻,是人与生活的完美贴合。从一种角度诠释出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超越美德。最后一首诗歌《习惯了》笔触细腻而深沉,探讨了习惯、时间、思绪和主观意识等主题,同样充满哲学味道。很多人都驻守在“习惯”的牢笼里,或沉沦,或自以为是的坚守,如诗结尾中那个空了的烟盒,是否需要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完成新的抉择了!三首诗角度新颖独特,想象大胆,思想意境上乘!品读好诗,力推佳作!【文韵编辑:绿叶红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4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6-14 12:37:53
  三首诗角度新颖独特,想象大胆,思想意境上乘!三首诗歌,每首都是佳作,如果非要比较,我喜欢第一首。这首颇有思考的层次感!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2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6-14 12:39:15
  感谢蒋老师对社团以来的长期支持,也欣喜他在诗歌领域中的突飞猛进。为老师点赞!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2 楼        文友:蒋玉龙        2024-06-14 15:00:07
  还是感谢老师的按语和点评,一直以来,我都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即用意念)创作过程,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写什么,甚至是在过程中有意的去模糊一首诗里的上一个主题,却另一边又在努力指向一点,并将其最大化。或许年轻时受古龙的影响巨大,总是想写出些新意和不同来。三首诗都是介于这种思路写出来的。《恰如其分》最大的特点就是模糊性,不等一个主体完善,另一个主体就穿插了进来。《习惯了》更多的是个人的感受。收尾的那句空烟盒,完全是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为意象而意象》是今年4-5月份有意识的用意象写诗的众多作品中的一个,直到写到这首,整个人都乱了,那么多的意象一股脑的堆积,几乎是毫无圈转的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开始怀疑,这种写法的可行性。然后一遍遍读前面完成的,一种错乱开始出现,有时觉得还行,有时就觉得太操蛋了,完全没了诗的美感,只是为了意象而意象,甚至起了删除的心思。往常写完了,就写完了,很少去改,现在不同,花一两天写完,却要十几遍,三十几遍的去修改。烧脑的不行,这次发上来,也只是为这类作品,做个验证。好在巨石落地,没有白费。老师辛苦了,热茶敬上!
3 楼        文友:砍脑壳的        2024-06-14 13:14:34
  诗歌解读:
   ⊙为意象而意象
   这首诗歌似乎表达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转变过程。最初,他沉迷于使用意象来构建诗歌,试图通过“鱼”、“乌龟”、“野兔”等自然元素来创造一种超现实的氛围。然而,随着对诗歌理解的深入,他意识到这种纯粹为了意象而意象的写作方式有其局限性,不能真正触及到诗歌的核心——情感与哲理。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他表达了对这种写作方式的反思,并决定“不再醉心于意象”,而是要成为一个“醒悟事件过程的记录者”。这种转变显示了诗人对诗歌理解的深化,从追求形式美转向追求内容的真实与深度。
   ⊙恰如其分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夜晚的场景,探讨了时间与感知的关系。诗人用“酒”、“玫瑰和枪炮”、“石头”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画面。然而,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这些元素之间的具体联系,而是通过对“石头的冷”和“一首曲子的往复循环”的描绘,展示了时间流逝的恒常与不变。这种对时间的感知,既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反思。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与宇宙的沉思,表达了诗人对“恰如其分”的理解与追求。
   ⊙习惯了
   这首诗以“习惯了”为线索,贯穿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思。他描述了夜晚的宁静、月光的清冷以及自己独自在阳台抽烟的情景。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他意识到,尽管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但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比如月光的清冷和夜晚的宁静。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用谎言编织梦想和美”的厌倦,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实的渴望,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胡乱扯些,误解诗人莫怪,精彩,问好诗人!
我自尽力而为,与世无争。
回复3 楼        文友:蒋玉龙        2024-06-14 15:19:53
  感谢老师的解读,膜拜!这是我迄今为止收到的最长最用心的解读了。这的确是个创作的转变过程,老师一语中的,《为意象而意象》这种诗,两个月里我写了不下五十多首,直到这首,让我方寸大乱,从意识里我还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将五十多首中的三十多首进行了改写,其中就包括《天空的蓝》,《于人生而言》,《雨水的阳光四月》,《绿叶红了》和《1989年的爱情》。直到这首《为意象而意象》完成后,基本上后面都在有意识的避开,尽量写些短小寓意的诗,意象也趋于隐蔽,不再像这首这首一股脑的呈现。老师解读的很好,叫人感动!老师辛苦了。敬礼!
回复3 楼        文友:蒋玉龙        2024-06-14 15:27:25
  恢复中的拜读,错写成了膜拜,老师谅解!
4 楼        文友:流泪的飞鱼        2024-06-14 16:00:19
  欣赏学习。为老师的佳作点赞!
岁月从来不斟酌谁得到更多,笑看人生最洒脱。
回复4 楼        文友:蒋玉龙        2024-06-15 13:13:14
  感谢老师的点赞!清凉奉上!
5 楼        文友:思怡乐园        2024-06-14 17:25:33
  又是一组好诗,蒋老师的诗意境越来越唯美了。诗人对意象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强了,能精心选择、巧妙组合!欣赏佳作,学习了!
回复5 楼        文友:蒋玉龙        2024-06-15 13:15:24
  感谢老师的点评与夸赞,很是汗颜啊!老师辛苦了,清凉奉上!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