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郑母烧饼和古村人物(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郑母烧饼和古村人物(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2.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1发表时间:2024-06-20 05:54:56
摘要:从青州的郑母烧饼,到郑母村的一干人物,两者实在难有瓜葛,但我还是将其放在一篇文章里写,因为青州人给我讲的最生动的一个故事,那些赶考的人,就是背着郑母烧饼的。


   在青州古城的南城墙阁楼之下,仰目看“海岱古州”之匾额,突然觉得饿了,收回目光,在一侧发现了“郑母烧饼”的临街店面,饼香扑鼻,在一长案上阅览一笸箩一笸箩的香饼,真想马上抓几个在手。
   形制各异,五花八门,皮上撒黑白芝麻粒,闪着我的眼。从高耸的城门阁楼,到巡视一案的烧饼艺术品,这种转换并非让我目力不适,反而如此大起大落的波峰波谷般的起伏感,使我有了特别的游览之趣。不像写文章段落要转换自然,强调平稳,迎合了我的性情,也无需什么逻辑了。
   《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又曰“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如此形胜之地,到一处烧饼摊点,不足十步,让我有了一种想法:天人合一,地载生灵,山水安居,一饼果腹,宏大之中,总有细枝末节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在巨细中腾挪跌宕,彰显不同凡响和风采的。《黄帝内经》曰:“天德养人性,地气养人命。”在此,我有了“青州解”——海岱养青州人博大豪迈之性情,饼气养南来北往客之饮食。店主迎面就告诉我,到此一游,不能不尝一口郑母烧饼。遂用竹夹取一块饼让我品。脆响咯嘣,我说就像看“海岱古州”四个字一样。店主给我一个拇指。
   我早就认识了一个“母”叫孟母,她的“三迁”造就了一代鸿儒。郑母何其人也?这烙饼也烙出了大名堂,成为1900年依然香气氤氲的美食。我发现一侧有郑母烧饼介绍的文字,但很小,看不清。
   “郑母烙饼,请你介绍一下她老人家的手艺。”我求解。
   “郑母,是一个古镇的名字。”店主说。
   “也因郑母的名气而取名?”我追问。
   “也不是,”年轻的店主笑着说,“跟郑玄有关。”
   “郑玄的母亲生于你的老家,嫁到高密?”我略知郑玄,而且在我的城市还有他游历讲学的足迹。
   “不是啦,”姑娘大笑,“那个‘母’字我们不愿说。”
   “哦?”其中必有苦衷?或许有着沉痛的历史故事?我只能自己求解了,不能强人所难。
   在山东阳谷吃过武大郎烧饼。“跟武大郎烧饼有什么关系?”我再次发问。
   “武大郎做的是炊饼,工艺不同。”姑娘不厌其烦。
   我的疑问并无道理。郑母烧饼中空,也如吹起一般。原来是将发酵的面团中间放置猪油、芝麻、食盐、花椒粉,或孜然粉,通过控制火温,使其中间膨胀而成。
   我特别注意到,大致有两种模样的烧饼入眼,一种是像小时候吃的“糖山”,呈锥形,面皮酥黄,芝麻点点,看着就食欲大震。还有一种是呈半球状,两面合起来呈球体,中空,外皮也是芝麻点点。还有一些品种,各买一包,带回分食。
   姑娘告诉我,白芝麻是甜的,黑芝麻是咸味的。此时哪管甜和咸,扫遍了案上饼,背上一行囊。
   姑娘话很多:“就像状元赶考。”我这样扫货,自然她十分喜欢。
   “做个老状元吧,尽管这年岁,还有赶考之心呢。”这是多么吉利的话,我不能不进入这份难得的意境,“吃了郑母烧饼就考上了?”
   “那是,郑母古镇的状元出了好几个状元宰相呢,”姑娘懂得真多,我居然坐在她的椅子上听讲,“赵秉忠就是我们郑母村人,万历二十六年,成为戊戌科状元,当年就是背着郑母烧饼进京赶考,一举而中了第一甲第一名,是大状元!”
   姑娘打开了她的历史话匣子,一发不收:“至今,赵秉忠的状元卷就珍藏在青州博物馆,是镇馆之宝,天下独一份。”
   状元卷和郑母烧饼,就这样拉上了关系,多么有趣啊!
   这让我想起我的小学老师,曾讲自己就是背着我们当地的“盛家火烧”去考高中,虽无法与状元赵秉忠同列,我觉得这烧饼总是和求取功名有着联系,是一种特别吉祥之物,哪怕不吃,背在身上都是一种荣耀。
   中华历史,趣味无穷,其中民俗的魅力,足以让普通百姓感到生活的丰富和快乐。中华文化的灵魂绝不是什么上帝赋予的,而是历史沉淀的,是普通百姓的创造。
   我已退休,当年恢复高考,也算中了一次,虽位列孙山之外,却也算赶上了一个美好时代的开篇。一个人只要有经历,解读中华历史文化就有了基础,就倍感亲切。
  
   二
   怎么来的“郑母”村镇名字,我特别感兴趣,告别了青州古城的“郑母烧饼”门店,直奔城南的郑母而去。
   经过香山西南,转出绿色围裹的屏障,沿着康浪河岸行,郑母村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座有着将近2000年历史的古村落,在我的眼界里,这是最古的,没有之一。在西郑,我找到了为何叫“郑母”的介绍。
   这是东汉经学大儒郑玄最初的安葬处。四下寻觅,古墓不见,似乎尘烟与草窠已经将坟墓收归一片山野,没有香火,没有墓碑,但我还是因为一张烧饼,一个令我尊重的人物,找到了这里。魂魄犹在,垒土化作轻尘,又有何妨。
   站在郑母街,关于郑玄的那段终结生命的人生,让我更加唏嘘起来。一个大儒,一批儒人,可能被“坑”,也可能被兵戈所戕,很难走到寿终正寝的结局。史书《齐乘》载,袁绍屯兵官渡,强迫郑玄随军以征,郑玄不得已,只能载病以随至元城而卒,遂葬于剧东,剧东就是郑玄落葬之地,人们后来称之“郑墓店”,此后,墓地无人护理而坏,最终归葬砺埠,砺埠即今之高密,高密是郑玄的出生地。今天还设有郑公乡。东汉时,人称郑墓,因为谐音,而讹为“郑母”。
   郑玄,是汉代“通儒”,他毕其一生之精力,专事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在古文经说解释上独树一帜,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受“党锢之争”的影响,他在一段时间曾潜居胶东荣成的王家山和北山杨家一带,收徒讲学。历史曾以“不夜南山”四个字,描述他讲学授经的场景,这里的“南山”就是今天的荣成王家山村。《后汉书•郑玄传》中载:“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东莱是泛指,我所在的荣成是东莱的最极东处。我曾在前年专程往王家山寻一代大师郑玄的足迹。王家山,位于荣成俚岛镇,上世纪90年代曾挖掘出湮没地下千余年的一处摩崖石刻,“石隐”二字赫然醒目,一侧落款为“北海郑玄书”,高密在东汉光武帝所封的北海国内,故称。专家鉴定,“石隐”是郑玄的真迹,字体为篆,也显隶书风格,保存如此完好,实属罕见。荣成一任知县李天骘纂修《荣成县志》时,有这样的描述——“秦皇汉武游幸之所,康成教授之区”,康成是郑玄的字。令我感慨的是,我没有进一步找到郑玄东莱讲学的细节,却在五百里之外见到了他的墓葬之地。励志“石隐”,选择僻远边陲,聚众研学,却还是没有藏住他的才气,他的才气,被用作了征伐,令人感慨万千。就是一块石头,在那个混乱激战的年代,也被用作投掷互战,何况是一个大儒,裹挟出征,或许只为吉利,当一个参谋,但却让一个大儒客死元城。
   郑玄东行东莱,聚徒边陲,远离朝廷,也是东汉时期一次最高级别的文化学术的东迁普惠之举,对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伦理道德的浸渍熏染,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在青州古城看到介绍,青州是“东夷文化”的最早发祥地,荣成于东汉,是东夷之疆,这不是一种标榜,郑玄就是传播东夷文化的最著名的使者。
  
   三
   郑墓,郑母,一音两个字。我突然觉得这并非是一种以讹传讹的结果,而是一种巧妙的修改。墓,是生命停止安顿的所在;而“母”则是生命之源出,历史也证明了,郑母村也就是人才辈出之地。
   “一村两状元”,这个村就是郑母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多么罕见的奇迹。指的是宋朝咸平年间三元状元王曾,他连中三元,堪为罕见。后为宰相,美誉极佳。至明朝万历年间更出状元赵秉忠,两人状元及第,相距近600年,且又都是25岁中状元,堪称古今奇观。
   对今天青州古城历史最有贡献的是赵秉忠,他的状元殿试卷为十九折,依然保存完好,试卷原为郑母村村民、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收藏,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从明代万历年间到发现,历时380余年。试卷,也就是一张纸,水湿而成纸浆,火燃而为灰烬。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祖先、祖贤,族谱、家谱,史籍、荣誉等的珍惜,可谓精细,很多史料被完好保存下来,让后人可以做更远的追溯和缅怀。
   我买下一份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册页作为纪念,待我拿出时间,研究他的馆阁体之书法精要,学习他的治国策对的严谨。一张纸,一张饼,这是郑母村给我的最特别的礼物,我更想从这张状元卷上闻到被历史尘封的郑母烧饼的香味。
   还有“一门二进士”,即祖孙二人皆取得进士及第,殊荣归一门,真是世所罕见。李用和、李用敬两位明朝嘉靖年间进士,也可以说祖孙同朝为官,堪为传奇。
   泱泱中华,一村四官员。这也是村民以引为傲的事情。除了王曾和赵秉忠,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也出自该村。这是一种风水使然,还是沾了底气的光?我觉得都不是,应该是一种耕读文化在这里有着最光辉的意义,所以在中华文化里有了“耕读传家”的理念,我想改一下,把“耕读兴隅”几个字送给郑母村。
   我漫步至距村不远的洗耳河。这让我的思绪飞得更远。
   据传说,尧王暮年游历各地,寻贤求士,欲把帝位禅让于贤人。许由曾是乡野名人,有一天他和尧王相遇在洗耳河,尧王看好许由想传位于他,许由听完,急忙以河水洗耳,生怕出仕作官而污了自己的贤名。此时,巢父正在河边牧牛,问许由为啥洗耳不洗脸,许由把尧王让贤的事儿告诉了他,巢父听完,急忙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许由惶惑,跟上追问巢父,巢父说,你洗耳脏了河水,我那能再饮牛!
   这个传说故事,与郑母村频出状元和为官之人是否矛盾呢?坐在洗耳河畔,我还是有了新解。一心读书,以干净洗心,于是才有了读书的境界,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不过是读书人成功之后的总结而已,并非读书人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目的,心无旁骛,洗耳清心,才是读书人应该持有的精神信条。读书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干净无瑕的灵魂,否则只能是徒有虚名,不足称道。一旦为官,则造福一方,“廉明公正”并非是一块牌匾刻字那么简单,这种精神,自读书之时就已经入心,灌输到血液,这才中华民族读书人的最高境界。据说,至今在郑母村还没有一个读书人、做官的,因为贪腐而臭名远扬的,这是这个村最美的村史啊。
   一路辗转,还是饿了,我又想起郑母烧饼,郑母街,这四个字,琳琅满目,只是书体不同。同一个牌子,都是真的,出自一村,谁家的郑母烧饼做得不地道,都是耻辱,这是我在一家铺子前听说的。这里没有商家的互相攻讦,互损互坏的,主随客便,客人买谁家的,都笑脸相迎。我在青州古城看到“海岱都会”的牌匾,这个美誉,不仅仅属于那座城,还属于城外人家,他们都以自己的努力,参与到了这座7000至今还繁盛的都会生活里。当下,我们的国家,正在打造都市圈,我想,青州古城是否是参照的典型,文明洇及乡野,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发展,这是民族复兴的格局,令人激动。
   中华文化,是一个互融互通的漫长过程,我找到了“郑母烧饼”的历史源头。经青州香山一路,自古就是兵道,战事频仍,兵戈遍道,也带来了饮食的变化,据考,“郑母烧饼”起源于“胡饼”,胡,是对北方匈奴民族的统称。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贩卖胡饼到北海者,至明朝,商贾云集青州,小吃花样众多,而且出现了“胡饼炉”,将“郑母烧饼”的焦、鼓、香、脆四大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郑母村的烧饼,比青州古城里的还便宜。我并不觉得走眼。我想起那年在潍坊的“十笏园”里花20块钱买下郑板桥的一幅“难得糊涂”的匾镜,出了十笏园,路边摊位有的卖,价格减半。作为纪念,此地与彼地,总有不同的意义吧。这不是价格战,而是一种淳朴的乡情使然。
   青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在古城里,我发现,那个郑母烧饼店的一侧,门头上题着“俄罗斯风味”的牌匾,是卖俄罗斯大列巴的地方,店外却是一个正在青州人磨菜刀的铜雕。搭吗?搭得很,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会让我们更理解这些现象。
   一地有一地的文化习俗,十里不同俗,况隔我千里。我又得到一个知识。在青州,结婚也烙喜饼,但不像胶东半岛的喜饼,他们就用郑母烧饼,两个半球状合为一体,表达的是和和美美,成双成对之意。于是我有了一个打算,我的家族里有后辈结婚的,我一定从青州快递几包郑母烧饼,祝福新人和美幸福。这礼物,我感觉特别有意义。如果他们有兴趣悟解郑母烧饼的另一层意思,我更高兴,婚姻并非是爱情的坟墓,嚼着烧饼,继续读书,努力创业,这才是郑母烧饼的深意。
   再返青州古城,好像郑母村的那些名人跟随着我,我一一喊着他们的芳名:郑玄,王曾,赵秉忠,董进,冀镧,祖孙俩,许由,巢父……
   哦,还有那个给我引路去郑母村的卖郑母烧饼的姑娘。
   一座古城的生生不息,靠的是一饼一餐,郑母烧饼喂饱了青州人的灵魂,滋养了多少读书人的勤奋。一座古城的荣耀,并非是那些华美壮观的建筑,而是能够让城市一直荣耀的人物。一个郑母村,就有这么多的名人,一个青州城呢,在武状元故居处,有一个统计数字让我记住了。在1300年间的科举考试中,青州诞生了文武状元11人,进士796人。我称青州为人文荟萃之都,这才是“海岱”奇观中最为绚丽的风景。
   2024年6月2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19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孟母三迁造就了一代鸿儒孟子,背着郑母烧饼赶考创造了“一村两状元”、“一门二进士”的传奇。郑母是谁?郑母烧饼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小编跟着怀才老师的脚步,一路探寻:仰目观“海岱古州”匾额之古韵,低首闻“郑母烧饼”之饼香扑鼻,从高耸的城楼到一案的烧饼,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和带着烟火味的地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烧饼的模样大致有两种,一种呈锥形,像作者小时候吃过的“糖山”。一种呈半球状,两面合起来呈球体,中空。都是外皮酥黄,芝麻点点,闪着黑白的光。 甜咸兼有,焦、鼓、香,咬一口嘎嘣脆的郑母烧饼”起源于“胡饼”。胡,是对北方匈奴民族的统称。胡饼、烧饼、炊饼、火烧的并存,反映了中华文化互融互通的特点。 “海岱惟青州”,古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天地养浩然之气,海岱育豪迈之风,中华文化就是在巨细之间腾挪跌宕,彰显不同凡响的风采的。郑母不同于孟母和岳母,她是一个古镇的名字,与东汉末年的通儒和经学大师郑玄有关。郑母村是一座有着将近2000年历史的古村落。在西郑,作者找到了村落为何叫“郑母”的答案。这里是东汉经学大儒郑玄最初的安葬处。郑墓,因谐音而为“郑母”,这也是卖“郑母烧饼”的姑娘不便说出“郑母”有来的原因。一个生于兵火战乱时期的经学大儒,被袁绍裹挟出征,最后客死元城,令人唏嘘感叹之余,也不得不对他对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伦理道德的浸渍熏染,产生的积极作用而额手称庆。郑墓,郑母,一音两个字。作者认为,这并非是一种以讹传讹的结果,而是一种巧妙的修改。墓,是生命停止安顿的所在;而“母”则是生命之源出,历史也证明了,郑母村就是人才辈出之地。“一村两状元”,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奇迹。宋朝咸平年间三元状元王曾,他连中三元,后为宰相,堪为罕见。至明朝万历年间更出状元赵秉忠,两人状元及第,相距近600年,且又都是25岁中状元,堪称古今奇观。“郑母古镇出了好几个状元宰相呢,赵秉忠就是我们郑母村人,当年就是背着郑母烧饼进京赶考,一举高中状元。如今,赵秉忠的状元卷还珍藏在青州博物馆,是镇馆之宝,天下独一份。卖饼姑娘的话声犹在耳,状元卷和郑母烧饼就这样拉上了关系。以读书来净心,洗心革面才是读书的境界,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不过是读书人成功之后的总结而已。读书人一旦为官,则造福一方,这才是中华民族读书人的最高境界。据说,至今在郑母村还没有一个因做官贪腐而臭名远扬的。郑母烧饼,同一个牌子,都出自一村,谁家的郑母烧饼做得不地道,都是耻辱,这里没有商家的互相攻讦,主随客便,客人买谁家的,都笑脸相迎。作者买下了一份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册页作为纪念。一张纸,一张饼,这是郑母村最特别的礼物,一个养育了青州人的身体,一个喂饱了青州人的灵魂。小编认为,怀才老师的青州系列、草原系列和故乡系列,都是堪比余秋雨作品的大文化散文,既温馨,又厚重,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游记散文可比。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6-20 06:37:34
  怀才老师“青州系列”的又一篇力作。小小的一个郑母烧饼,薄薄的一张状元试卷,一个鼓焦脆、一口一酥香,养育了古城人的身体,也喂养着青州人的灵魂;一个字字珠玑、翰墨飘香,璀璨着耕读传家、造福一方的人文精神,彰显着古镇人的古朴之风,正如怀才老师所说的“海岱养青州”博大豪迈之性情,饼气养南来北往客之饮食。中华文化就是在带着烟火味的地气中,在巨细之间闪转腾挪,彰显不同凡响的风采的。怀才老师的“青州系列”,和“草原系列”、“故乡系列”都是堪比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既有烟火,又有诗意,既温馨,又厚重,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游记散文可比。深度好文,倾情推荐。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09:12:59
  谢谢梅骨老师的美编,美评。是啊,写到现在,有了赤山故乡系列,有了草原系列,这次又来了个青州系列。文学永远不会消歇,总是肩负着艰巨的任务。青州,我有着7000年发展史,5000年文明史,2000多年的辉煌史的城市,数字都是那么壮观,解读青州,我从郑母烧饼开始,一步步挖掘吧。所以感觉那次住一个晚上是个错误,决定还要去,待秋风送爽时去吧。非常期待梅骨老师的黄山系列,那棵松,我必须看……谨祝每个老师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0 07:10:18
  这篇文章深入探寻了郑母烧饼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气之浓。作者通过对郑母古镇的探访,将孟母三迁、郑母烧饼等故事娓娓道来,不仅让人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体会。郑母烧饼的甜咸口感、酥脆外皮,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而郑母古镇的“一村两状元”传奇,更是彰显了读书人的高尚境界和对社会的贡献。这篇文章不仅让我品尝到了美食的美味,更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文化遗产,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传承的决心。非常精彩的散文,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09:15:39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一个村,简直可以抵得过一个城市,这就是辉煌和丰厚。无法逐一写出,我只能从感性入手,写写郑母烧饼,那味道老是左右着我的食欲,食欲往往不是食物本身具有的魅力,隐含的文化色彩,比吃一口还来劲。滴善斋老师的文化旅行散文,写得丰富多彩,非常羡慕,加油!期待佳作不断,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20 07:45:50
  这篇文,如编按言,老师写得很细腻,将郑母烧饼的来龙去脉解读得精彩纷呈。这个给我很大启示,一篇好的游记,怎样泼墨,谋篇布局,孰重孰轻,看的就是作者的真功夫。这篇文章的出彩之处还在于,引用很多典故,但却使人一口气要读下去,不觉枯燥,这里看到了老师讲故事的深厚功力。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一个普通的烧饼,讲得我们口水直流,非老师不能。大赞!美食散文的经典之作,拜读学习了,顺祝身体健康,写作大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09:20:49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鼓励。到了青州,感觉在那停留的时间太仓促了,很多的东西,我这是浮光掠影地了解了一下。写文化,有点难,主要是我的文化底子薄,只能从郑母烧饼这样的感性的东西入手了。我对郑母烧饼特别感兴趣,所以就想追根溯源。郑母烧饼也成了我行文线索,没有想到,一个烧饼就牵出一串大人物,我都未知兴奋。那些典故,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是一种平面的介绍,没有好的读感,对郑母烧饼没有关系,就损坏了文意,所以我尽量讲得简单点。小文称不上经典,青州是经典,问候的经典,历史的经典。非常喜欢韩老师的文章,一会就去认真拜读,从中汲取养料,学习写作风格。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4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0 07:53:12
  一个烧饼的意义如此的重大,中间有如此多的传奇故事,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在那弥漫的烟火气当中,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于根基的深厚。一个当地的金字招牌就是一部当地的编年史,读来觉得沉重万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09:23:13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是啊,中国的烟火气里从来不少文化色彩,所以袅袅而起,总是有香味,我想主要是文化成分构成了烟火气。去青州,毕竟只是一天一宿,仓促了,很多细节没有仔细看,认真揣摩,所以,任何旅游都会有遗憾,下次再去,捞点深刻的东西。遥握,问候夏祺,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6-20 09:01:29
  郑母烧饼背后的故事引人入胜,一个脆脆口香,一个翰墨飘香。背着烧饼赶考,考出了“一村两状元”、“一门二进士”的传奇,在青州传为佳话。彰显了青州人杰地灵。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敬茶!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09:25:10
  谢谢吴老师的美评。是啊,郑母烧饼不仅仅是好吃,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我试图去挖掘,知道郑母烧饼的最美味道。很期待吴老师的佳作,你的文章文藻精粹,读之激情飞扬,特别喜欢你的风格,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6-20 09:25:09
  一座青州城,浓浓的烟火味,暖暖的古风情;一个郑母村,耕读传家宝,包容兴城隅。这是美食文化的传承,这是历史底蕴的彰显。古代的科举选拔非同当前的高考扩招,高考状元和殿试状元更没有任何可比性。就文章来说,科举状元不仅要文好,字也要出类拔萃。我在网络上看过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的小楷,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就是科举考试中的“馆阁体”,也胜过如今的“印刷体”。怀才老师是恢复高考的第一代大学生,含金量应该还是很高的。在江山,怀才老师的名望应该是探花了吧,和状元还有一步之遥。祝怀才老师永保创作巅峰,从辉煌走向更灿烂的辉煌!雪胎梅骨再读留言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09:33:41
  谢谢梅骨老师为怀才小文再度留墨,谢谢!我是最普通的游客,关注的是小玩意,更喜欢美食,所以青州的郑母烧饼就很入我的眼。是的,郑母村就是一块价值并非的宝物,虽远处一隅,但历史丰厚,一饼兴村,几个名人更让村子不俗。高考状元和殿试状元实在不能相比,所靠科目大不相同,但对于选拔人才,如果能够成为状元的,自然都是精英,历来杯国人崇拜,这样的感情是美好的。文章必须甲天下,这是状元的砝码,也是资格。刘春霖我倒为注意,我看赵秉忠的状元卷,就迟迟不能移步走开,那个馆阁体字,每一个都是精品,真令人羡慕。怀才赶上高考,那时所学非常浅薄,不过站在时代的风口,我没有转身离开,这一点,我倒是非常自豪。江山给我一个探花的名字,是对我的鼓励,状元啊,不好做,我没有才学,做到探花,我就没有想什么状元。努力为文,写出我对生命对人性的理解,可能是我的想法。遥握,问候文安!
7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6-20 09:25:54
  小小一块烧饼,难得老师竟然能够“大做文章”。看得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老师之才智非比寻常也,本真唯有顶礼膜拜。老师的散文可以编一本中华文化书籍,全世界传播才不辜负老师之才华。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09:37:38
  谢谢本真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鼓励。谬赞了啊。怀才一介草木,读书的时代早就过了,只能这样说,不能说一介书生了。我这个人,喜欢感性的东西,有时候宁可大脑一片空白,就是完全参与其中,但事后总是觉得遗憾,没有深究细节内涵,好在通过文章可以帮助我加深感性,提炼理性。我们同在江山写文章,我视我们为同科,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没有想成什么集,就感觉写着就痛快了。谢谢本真老师一直鼓励,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20 09:42:01
  一块烧饼,引出那么多的故事,像一石击水,跳跃一连串的浪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看极了。喜欢,可我又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就收藏吧,有事没事拿出欣赏一番,学习一番。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10:10:06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鼓励。我这个人比较感性,在青州吃郑母烧饼,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吃了再买。后来以后,觉得这个烧饼不简单,于是就写点我的感性认识,牵出一串人物,看来我是喜欢对了。谢谢湘莉老师的收藏,文章瑕疵很多,生怕有什么谬误。遥握,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6-20 11:59:32
  非常赞同梅骨老师编评中对怀才老师的评价,我也早有此感觉:老师的几大系列,堪具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韵味。那些风土人情。人文底蕴。尽在老师笔下得以详尽展示,使人看得充实过瘾。老师擅长从风味入手,来挖掘出那些当地的文化特质,此篇郑母烧饼,还有盛家火烧……都带给我们一场场绝佳的视觉盛宴!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祝健康,快乐永伴。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12:43:11
  谢谢郑老师的美评鼓励。磨目了,带着眼疾读怀才小文,感动着。怀才只是信笔写写而已,真称不上文化散文,更不敢攀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风采,是我创作的快乐。非常期待郑老师的文章,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佳华        2024-06-20 13:52:25
  怀才老师的文章,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勾连出一段厚重的历史。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以古喻今,以古励人,展示了高超的文史洞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青州,古九州之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作为山东人我引以为傲。郑母烧饼,用传说的方式浓缩了一代代文人耕读传家励志上进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吃的烧饼,更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文化符号。非常值得品味的文章,拜读学习,向老师问好!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0 14:50:29
  谢谢佳华老师的美评。这样说吧,我去山东我们的青州看看,肯定不是去读历史的,但一个郑母烧饼却是有历史的食物,我们又不能避开一段历史,所以就走进去了。在曾经的历史发生地读历史,和在书本上读历史,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可能深度和领会度大不同了。在青州,我感觉历史的活泛着的。青州,是我们山东人的共同骄傲,一天一晚的时间,看不过来,遗憾了点。粗茶粗食养读书人,一旦吃着饕餮大餐,有几个人去读书的啊。郑母烧饼的确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的精彩符号,它也是青州古城的一部分。刚才看佳华写奶奶的爱情,非常经典,很喜欢你的取材与表达,对爱情的理解深刻了好几个层次。继续期待佳华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