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东篱】阳朔行(散文)
一
来到阳朔,在渡口下船。天哪!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幸好有导游,她扛起一根小小的杆子,上面绑上一条白色的手帕。她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与别的团队区分开来。
她这么做是正确的,拥挤的人群里,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黄色的小旗在晃动着,她的独特标志,让人一下子就从众多的小旗里分辨出来。还别说,她的经验,让我们如鱼得水,十分畅快地在人海之中穿行着。
我们去的地方是遇龙河景区,经过一座风雨桥,看见那条河上,也是船来船往。路过一条竹排,有游客询问船家这条河为什么叫遇龙河?他微微一笑,手里的竹竿轻轻一点,竹排像片竹叶子一样,轻悠悠地飘去河里,嘴里的话也随之送出——“当然是遇到龙喽!”
是啊!名字在那里摆着,当然是有相应的机缘在那里了。此一去,说不定就能遇到龙呢,河道弯弯,繁花簇簇,那看不见的龙灵应运而生。
河岸与河道同样繁忙,这里集中了广西四大少数民族的手工制品和民俗风情表演。四大少数民族是指壮、侗、苗、瑶,我刚刚来到一处表演场地,只见几位身着红艳服装的瑶族女人,披散着头发,正在起劲地甩着。我刚站稳脚跟,还没等到看仔细呢,她们停了下来,在向游客们鞠躬致谢了。
嘿!怎么就结束啦?我有点蒙。旁边不远,还有表演,赶忙转身去那里。那里有几位侗族阿妈在咿咿呀呀地哼唱着,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我去的时候,正赶上鼓掌,跟着拍了一阵手,才发觉人家唱完了,要休息休息,啥时候唱还不一定。我不由地失望了,咕哝了一句,几位阿妈都看向我,眼神里充满了歉意。
有几位壮汉在表演舞蹈。只见他们手里持着梭镖,起劲地挥舞着,显得孔武有力。他们穿着豹纹衣,可以想象成兽皮。他们在一起狩猎,共同对付凶猛的野兽。远古时代的人们,生存条件的万分艰难的。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一个部族能够延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听介绍,表演舞蹈的人们是佤族人,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佤族通常是在云南生活居住的,在广西能够看到,真的难得。
再往前走是民族工艺品展示区,有个摊位展出的商品的蜡染制品。蜡染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方法之一,被誉为是“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蜡染以苗族蜡染为代表,眼前的这位摊主,便是一位身上穿戴着各种银饰的苗族女人。
我们在摊前站定,不由地惊叹着,她便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着蜡染这门艺术。
蜡染其实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针织物上,然后,放入染色的染料缸里浸染。有蜡的地方是染不上色的,除去蜡之后,便现出了美丽的图案。
她说着,便拿起一方手巾给我们展示。呀!几朵白色的小花,在风中摇曳着,还有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真的太美了。
她继续给我们介绍着。如果仅仅是蓝地白花,还不算新鲜。蜡染真正的灵魂是“冰纹”,她说着,又给我们拿起一条来。方巾展开,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只见近处的房屋田地都勾勒得十分清晰,而远方的山川河流都隐隐约约地表现了出来,意境深邃,仿佛那是用一根笔描绘出来的一样。
这是把蜡块折断迸裂所导致的染料不均匀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纹理图案。天哪!我一下子便沉浸在这个画面之中。巧夺天工的制作,让人不能不为古老的艺术而叹服!
二
前往月亮山的路上,我们的大巴车开得很慢,这是在导游要求下这么做的。她不停地给我们介绍道路两旁的景观。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是著名的“十里画廊”。
大概是我们下车走十里路,是时间不容许的,把车速调慢,能让大家认识多少就算多少。美国前总统卡特曾经来到十里画廊,就把汽车抛下,去租了辆自行车,慢慢骑行,去领略这里的旖旎风光。
导游的责任心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既然不能步行,又不能骑自行车,只能在车上一掠而过了。我们被固定在车上,只能奔向一个最终的目标。一个个象形的山峰,还没有怎么看清就闪过去。我心里很惋惜,却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也许是处处都是风景,难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并没有多少人在关切这些风景,这种无动于衷实在让人感到悲切。其实,步行与疾驰而过所看到的风景差在哪里呢?有的人只是需要这个过程,风景于心不过就是一抹云烟,从眼前飘过就飘过了,干嘛那么较真地刻入到心里呢?心里挣扎与纠结,也不过就是我这样的人,对于风景的教化是秉承内心的,因为无限崇拜,才让风景至高无上。
大巴车停下来的时候,山顶的那个大大的圆洞,一下子把我的眼神给套住了。这个圆洞被山体的遮挡,而成为半圆。我们的大巴车在这一线的公路上运行着,那个月亮的形状也从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半月、圆月,继而有变成下弦月,令人叹为观止。
来这里打卡的人可真多,以这个月亮为背景,留下珍贵的照片,是谁都想做的事情。这里有专门摄影的个体户,大大的招牌上,一位青春靓丽的苗家少女,笑盈盈地摆出一个好柔美的姿势,一只手托着的正是那个月亮……
这个动作太迷人了,也一下子提醒了前来打卡的人们。既然你能做出来,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这也不算什么高科技,无非就是找好角度而已。
为了能让那个月亮飞来,落到手上,摄影的人不惜放下所有能放下的,降低身形,甚至是匍匐在地上,把那个镜头给拍上。
那个专业摄影的人好不寂寞啊,胸前挂着大号的摄像机,却被冷落在一旁。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忙着取景,而没他什么事儿,那份失落感都写在了脸上。
三
我们是在下午的时候,进入到阳朔县城的。县城给人的印象并不大,然而,转过一座山,现出许多的楼房与街道,再转过一座山,又继续呈现着,让人不能不想着,远处那一座座山后面呢?
我们下榻的宾馆就在一座山的脚下,面前的街道就是一条打通的隧道,站在路边,便可以看见一条通途延伸到看不见的尽头。置身于群山之中,我对阳朔县城有说不出的浓情蜜意,天色尚早,按捺不住心潮的涌动,便出去走走。
出门向南行走不到二里,有一座石桥。桥下的水是由城外的一条暗沟里流进来的,如一道瀑布注入一个深谷之中。深谷有四五丈的样子,四面有许多的石头环绕兀立着,有一个深潭在接纳着流水。只见进,不见出,也不见水满,只有在这里才能看见这种现象,真的让人醉了。
我能感觉到脚下的大地,都是空空的,里面的流水在肆意流淌着。那看不见的暗流,在与城外的漓江通联着。有山就有水,山不孤立,水不断流,桂林山水就是这个特点。不知不觉地绕过了两座山,山山锦绣,山山不同,绿意葱茏间露出黑褐的岩石。有的尖耸,有的坡度稍缓些的,上面已经安装了小型的铁塔。
我所下榻的宾馆后面的山顶,就安装了这种铁塔,走出去了几里远,依旧可以看见尖尖的塔顶。望一望,就能感知到自己的身位。信步而去,没有什么可顾忌的。随意从另一条街转过来,一眼便看见了隧道,心境不免大悦。
夜晚来临,我们一起去西街游玩。西街在阳朔县城是很有名的,是这里最古老的街道。它始建于1674年,东临漓江,直对东岭,西对膏泽峰,旁靠碧莲峰。宽约8米,长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产的橄榄纹的大理石铺成的,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下来的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
它的得名源于地理位置。阳朔县城在元代年间筑成石头城墙后,以县衙前的街为署前街,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往南至碧莲峰下一段则为小巷,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与南街相接,后来把一带通称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长则叫西街。
华灯初放,我们已经漫步到西街的街头。西街的一种特色是充满西方色彩,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洋人街。它的阳朔充满个性的一条街,石板路、桂北民居、酒吧、餐馆应有尽有,当然,这里还能看见许多的民族特色,人工刺绣的荷包,挂带,还有不同样式的中国结和平安福。
三五成群的旅行者,肤色不同,各自围聚在一张桌前,无所忌惮地喝着啤酒,品着咖啡。这里的朴素民风之中,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国际元素,阳朔人爱吃的糍粑和米粉,外国人爱喝的咖啡与西餐,似乎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着。什么是中洋合璧?走在这条街上,才感觉到交融的风华,是无比灿烂的。
还没有走够呢,天空中却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不行啊,得快些回去,这里一旦下雨,绝不是星星点点,这几天,我们已经吃尽了苦头。
路边就有招手停,很简易,是三轮摩托安装了遮阴棚的那种。我们几个挤进去,雨已经下得很大了,坐在靠外的人,裤脚很快雨淋湿了。开出租的是一位中年汉子,他沉静地问我们去哪里?我们面面相觑,宾馆的名字没有记住,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他。我想起隧道,忙告诉他,宾馆就在隧道的旁边。他很快就明白,发动了车,便行进在风雨之中。
很快就来到了宾馆前。我们下车,他又急急忙忙地返回去,那条街上有许多游览的人,他一定会生意不错的。
坐在宾馆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心情十分的畅快。雨虽然下得很急,却只会下这一夜,明天一早会晴朗起来的,这就是桂林的风雨,是很理解远方游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