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少年时的一段记忆(散文) ——初中借读,王建墓与其他
为什么今夜睡得格外甜香
连梦里也笑得那样欢畅
是那飞翔的梦的翅膀
把我带回别离的故乡
我深情的恋着儿时的故乡
母亲河——锦江翻卷的波浪
依伴在她的身旁
我曾度过多少难忘的时光
记得夜空中闪烁的群星
在我幼小心灵
唤起过美丽的遐想
那是一个凉风吹拂的夏夜
听妈妈讲天上的织女牛郎
在田野上和小伙伴们
相互嬉戏尽情欢唱
在河滩上任小小的胸膛迎太阳
野炊的青烟随柔风飘绕
亲手做熟的饭
吃起来真是特别香
啊!青春少年珍贵时光
有多少往事留在心中
久久难忘……
这是我少年时的一段记忆。
1958年正是新中国热火朝天开展“大跃进”经济建设时期,我考上成都第九中学,读初一,学校位于宁夏街上的一条巷名叫树德里的巷子尽头。
进校不久,学校要新建教学楼,初一和初二所有班的平房教室都要拆除。期末考试前,初一初二的 八个班,就转移到了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内借读上课。那是个中等专业学校,我们简称其为“无机校”即现在的成都工业学院。
1958年末到1960年9月,在无机校,我度过了初中一二年级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1960年下学期,九中教学楼建好,读初三才返回九中上课。
早上,我从守经街九十号大院内附3号小院的家中动身,穿过大院的一条窄窄的深巷,出了大院,走过不到十米的大光街,沿着八宝街右边的街沿,过宁夏街口子,继续朝西大街,石灰街(现在的西月城街)行走,到了花牌坊街,进入“无机校”上学。
九中去借读的初中同学整整占用了“无机校”正对校门那栋楼一半的教室。
在无机校,中午放学,不回家,学生食堂吃午饭。这对我们九中的同学来说,感觉好安逸。因为,无机校的门卫,不太管我们这群外校学生。起初,最多问一句:九中的嗦?就随便让我们进出。没多久,问都懒得问了。
这样,中午有了充分的时间,我和耍得好的同学不时会到无机校外面去逛。
那时候,花牌坊街,石灰街连接处,是成都古城墙遗址出城来第一个十字路口。两边有两条巷子:南巷子和北巷子。北巷子通向通锦桥,南巷子通往西安路。西安路的三洞桥西边就全都是大片种植蔬菜的田坝了。
五代时,在成都建立大蜀国(史称前蜀)的皇帝王建,死亡后的陵墓就座落在那里。老百姓都叫王建墓。由于墓远在城郊外田坝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道王建墓的人还不多。
一天中午在学校食堂匆匆吃完饭,我们同班两个女生三个男生,五个同学约起去寻找王建墓。
五个人谁也没去过,一边走一边打听,向路人问路。终于有人告诉了我们,王建墓的位置,我们又朝着田野走去。
大片大片的耕地连在一起,来到田间地头,我们向一个挖沟的老农民问,他看着我们,伸手一指:就在那边,那个高大的土堆堆,就是王建墓,我们喊,抚琴台。
沿老农指的方向走去,渐渐的我们看到不远处树丛中隐约可见一道围墙,于是加快步伐,走向了围墙。
围墙高近两米,墙的内外,都长满了茂密的茅草。绕墙一圈,我们站在墙外,望得见墙内一个高高的大土堆,长满荒草。
来寻找王建墓的路上,有一位中年人告诉我们,西安路外面,都是田坝,一马平川,看见唯一有墙围着的高土堆,就是曾经在成都当过皇帝的王建的坟墓。他说,解放前,就发现了王建墓。高耸的坟墓,状如土台,据传,那地方,是司马相如抚琴弹曲处;也有人说,是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常在那里焚香弹琴,故名抚琴台。
少年的我们望着那长满着荒草不起眼的高土堆,想不到竟然是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坟墓。
有个同学说,他去过武侯祠,里面刘备的衣冠墓,比起,这眼前的王建墓,宏伟多了。
围墙无门且高,不得而入。看了会儿,我们五人总算找到了这王建墓,转身回无机校上课。
在无机校借读时,我还去看过无机校读书的学生,操作机床的实习情况。听说他们这些中专学生毕业会直接分配到工厂工作,車钳铣刨焊,都是技术工种。那时候的我,心中很是羡慕。
1959年过去后,进入1960年我上初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油肉实行计划供应,街上吃的东西一下变得少了很多。
这变化使还是中学生的我,不安心上学读书了 ,心里想的是参加工作去挣钱。
没想到,后来,自己真的会退学。不到十八岁的我,真的远离故乡成都,去千里之外的大山里当知青,一年多以后,去渡口(攀枝花)参加了三线建设。
直到我有了点年纪,在单位上认识了几个高中毕业生和读过大学,肚子里很有些墨水的人,我才慢慢弄清楚了点儿有关成都王建墓的故事。
早在1940年秋,为防日本飞机的轰炸,成都挖防空洞时,就发现了王建墓。经几次初步考古发掘,出土了兔头龙身谥宝、银钵、银猪、琥珀、玉哀册等二十余件珍贵文物。考古专家根据墓内的大概情况,知道了此墓乃是古时候,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寝,史称永陵。
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3月4日,王建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复三年(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使其成为唐末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灭亡后,王建不服后梁建国称帝,他也自主为帝,号大蜀国(史称前蜀)。五代大蜀国之高祖即王建在位十二年,死后,谥号神武圣文孝徳明惠皇帝,葬于成都西郊,史称永陵。
距王建墓不远,田野中有一条称之为“杨家碾”的河流。河面虽不宽,两岸间距不到十米,但河水充裕,流速也快,近岸水浅处清澈见底。在无机校上学时,夏天,同学们中午休息不时会去河里洗澡游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人家,不像现在几乎家家都有浴室。要洗澡,大多是在自己家里用蜂窝煤烧水,倒在大木盆子里洗盆盆澡。
田野中的杨家碾和西安路的三洞桥这两条河,在炎热的夏天,河水中都是成都西门一带住家的成年人和青少年洗澡游泳,享受清凉快活的好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位于西门上的王建墓逐渐也发生着变化。
1953年,1954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对王建墓两次进行维护修建。
1990年4月12日成立王建墓博物馆。
1995年1月王建博物馆全部建筑落成。
1998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王建墓博物馆更名为成都永陵博物馆。
成都永陵博物馆内,实物资料为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发掘出土的文物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今,地铁、公交为前来成都旅游的客人参观游览永陵博物馆提供了十分方便的交通。
远道而来的朋友,成都,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