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傈僳族的七人节(散文)
正月初七这天,是傈僳族的“七人节”。
出了祥云郊区,沿途山峦叠嶂,山山相连。大约半个多时辰,车子在一个山窝窝里停下来。这里好像是什么加工厂,几座普通的平房和小楼几乎占领了全部的平地。间隙处,已经就着地势挤满了不少车辆。
下了车,一条陡斜的山村公路横在眼前。开始大家还都觉得新奇,可是走着走着就气喘吁吁了。好不容易爬上山顶,又要走好一段艰难的下坡。若不是山那边的不远处传来激荡人心的歌曲和锣鼓声,那不住颤抖的双腿真的就没有了向前的勇气。
七拐八弯走了好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了。这里虽然仍是山连着山,但四面的高山围得不那么的拢,形成了一个大点的山坳,就像一口深深的大锅。站在半中腰往下俯视,“锅底”的人密密麻麻,像无数五颜六色的蚂蚁聚集蠕动,有的正在从外围向中心点聚拢。
原来这里是祥云县祥城镇的白龙潭村,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七人节”庆典活动就在此举行。这块比较空旷的“锅底”,是村文化广场,往后走有背山而建的村文化活动室。旁边还有三两户人家。
走近广场,热情好客的傈僳族儿女身着节日盛装,早已在路口摆了三道拦门酒。
“贵客来到傈僳寨,傈僳寨,进门要喝三杯酒,三杯酒,不喝三杯不能走,不能走……”
歌声舒朗,芦笙悠悠,热辣醇香的拦门酒,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宾客感受到了傈僳同胞的真诚、友好和热情。
广场的正前方,依着竹林和常青树搭建着一个舞台,一条用干麦草扎成的长龙是舞台最醒目的背景。“长龙”造型简单,却也栩栩如生。龙的下方,错落有致地挂着几个装饰了的大筛子,里面各有一个大字,组成了节日主题——大理傈僳族七人节。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舞台前侧高耸入云的“刀山”。这宛若一架天梯似的刀山,据说由36把磨得锋利的长刀组成,高二十多米。刀山的每一级两边都扎着翠绿色的松枝。顶上也是由松树枝装饰而成,上面的红旗与蓝天白云浑然一体。从顶上向地面斜拉着数根彩绳,上面缀满五彩小旗。精心的装饰使刀山显得蔚为壮观。
舞台的另一侧,有一尊黄铜雕塑。细细观看,原来是一支大大的弓箭,以中心部位的箭做对称抽,两边各有一把大大的芦笙。斜着伸出的葫芦嘴,仿佛正在奏响悠扬动听的旋律。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背后青山的映衬下,像一个打开双臂、两腿分开的巨人稳稳当当地站立于天地间。
广场的地面上,均匀地铺着一层松针,就像是苍绿色的地毯。即使四周摆满的美食摊上烟火味儿浓重,客人接踵摩肩散发着燥热味儿,但地上松针的清香味儿不绝如缕,令人心情无比舒畅。
在文化活动室和它的前院,设有百人大宴。来客凑齐一桌就可用餐。后面来得太晚没能赶上正式宴席的客人,干脆来一大碗大杂烩饭菜,坐在舞台下边吃边等待看表演。
等主宴散席,七人节主题活动正式开始了。
身着五彩盛装的傈僳儿女,抬着一个巨大的木头弓箭,弓箭上系着几根中国红布带,因为受一年又一年无数双肩膀和双手的托举,棕色的木质变得油亮发黑。男子们吹着芦笙,敲锣打鼓,女子们唱啊跳啊。围着场子绕一圈,再围着刀山载歌载舞。舞完一圈后,惊心动魄的“上刀山”把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八方的客人,在这一刻,一同见证这傈僳族的神秘绝技,也把“七人节”活动推向了高潮。
上刀山,傈僳语称“啊塔嘚”,象征傈僳儿女敢于攀登、保护家园的勇士精神。
几声浑厚的长号过后,几位傈僳汉子开始神秘的祭祀仪式,对着“刀山”念着咒语。骤然间,锣鼓响起来,越来越急促,仿佛震得四周的群山不住颤动。只见第一位勇士麻利地伸手抓住钢刀,敏捷地纵身一跃,双脚踩在明晃晃的刀刃上,在越来越急促越来越高亢的鼓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一步一步轻盈地爬上刀山的顶端。登顶后,勇士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为宾客送上新年的祝福,祈愿吉祥如意,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一位勇士刚下了刀山,第二位勇士又上去了。他上到刀山顶端之后,掏出囊中的彩色符帖,伸长臂膀随手用力一扬,彩符随风飘落。一张张彩符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半空飘啊飘啊,落在人们的身上。这是送给人们的节日祝福,祈愿人人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有一张金黄色的符帖,从我眼前悠悠然落下来,被我一把抓住。在这千里之外,能得到这样一张幸运符,是多么幸运。
第三位勇士上去了。他的腰间挂着一只彩色的大公鸡。我以为是要杀掉它做祭祀,其实不然。勇士攀登到刀山顶端,嘴里念念咒语,解下公鸡奋力一挥臂膀,猛然松开手,大公鸡立即“扑棱棱”的展翅,从高空飞进人群,被一位幸运者抢走了。引起人们一阵阵欢呼声。
采访者问一位勇志,是怎么学到上刀山绝技的?上刀山怕不怕?那位勇士坚定有力地高声回答:“在我们傈僳族,是男人就能上刀山,是女人就能歌善舞。”
这是多么实在而感人的话。傈僳族的汉子,铮铮男儿,上刀山都不怕,还怕什么苦?正因为傈僳族的汉子无所畏惧和担当的精神,才有了柔情似水,能歌善舞的女人。
傈僳族的女子,绝对是台上的最美主角。你看舞台上激情四射的女子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她们跳舞的动作多么娴熟,协调;跟着节奏不住踢踏着的双脚,弹跳出大地键盘上的妙音。精美的红色穿戴,多像夏日的石榴花开,多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带着节日的激情,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蓝色的裙装,疑似扯下一绺蔚蓝的天空裁缝而成,那么纯净而明艳,宽广而深远;而白色的长裙和褂子,真的就是蓝天上的朵朵白云穿在身上,舒然而自由……
少儿队的表演者,同样表演得那般投入和卖力。他们从小继承傈僳族的传统基因,一代代薪火相传。
直到节日活动即将结束之际,我才对“七人节”约略有了点了解。
——“七人节”,傈僳语称之为“阔木”或“阔时”,汉语又称“齐人节”“阔时节”。每年的正月初七,来自省周内外的傈僳族同胞到白龙潭欢聚一堂,共庆节日。“七人节”源于傈僳族对天、地、人的原始认识。傈僳族始终把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把大自然的生物按民族习惯的生态链接排序:一天、二地、三猪、四牛、五羊、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民俗观念。而傈僳族人把正月初七排为人的本命年来过,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七人节”。
如此。七人节是喜庆的,隆重的,也是古老的。像星辰大海,在苍穹闪烁。
舞台表演进入尾声,我们担心人潮离散时的拥挤,便提前撤离现场。爬到半山腰,回头俯视,广场上的人很少散去,而是在欢快的歌声中,人们围成了大大的圆圈,里三层外三层,即兴跳起了民族舞蹈。看人们尽兴的样子,我顿生遗憾,没能参与体验自由舞蹈的快乐。
其实更遗憾的,是不知道晚上还有勇士们“下火海”的精彩表演。错失一睹勇士下火海的风采,让它成了想象中的想象。
忽然,一辆火车倏然间从山坳的一侧穿过,稍纵没入山洞。但高亢的汽笛回音,与欢歌笑语融为一体,在山坳里久久回荡着。